•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2
  • 5
  • Tagged with
  • 17
  • 17
  • 6
  • 6
  • 5
  • 5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

邱秀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

論清末民初以迄當代我國刑法上姦淫罪的立法與司法變遷

梁弘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報刊輿論與清末預備立憲(1905-1911)--以《申報》、《東方雜誌》為中心之探討

許惠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的及其衝突--以用水、照明為對象的探討

周春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用水及照明為中心,探討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情形,及轉變時所引發的種種衝突。論文大致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傳統面的探討(即第一章);第二部分則介紹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方式的引入過程(即第二、三章);第三部分則討論這些新式設施被引入中國後,中國人的適應情形(即第四章)。 第一章〈傳統的照明與用水方式〉,主要介紹傳統中國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照明燃料及水資源的類型,同時也探討城市居民如何獲得這些生活資源,以及在獲得這些生活資源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干擾。探討的結果顯示:清末期間,中國城市在傳統的照明及用水方面,就使用的種類而言,城鄉的差距並不大。但就都市民生問題的角度來看,由於照明燃料與水資源多半仰賴城外供應,因而兩者的價格,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外,也經常面臨商人的居中剝削。其中,水夫對於都市用水的壟斷,更是嚴重,即使是北京也不例外。不過,清代官方對於水夫或油商這種居奇、壟斷的行為,似乎並沒有實際而有效的管理措施。因而從某種層面來看,不論是用水或照明,城市居民可能經常必須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古人所云:「都市居大不易」,其實不只表現在柴米貴,也呈現在照明燃料及用水方面。 第二章〈煤油、煤氣燈與電燈〉討論清末新式照明方式傳入的情況。清末是中國城市照明材料的重要轉變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火油、煤氣燈與電燈,相繼引進中國,使得中國城市的照明材料發生重大的轉便。不過,若就普及的程度來看,清末所傳入的這三項新式照明,只有煤油才真正打開當時的中國市場。煤油大約在1863年開始進口,由於價格便宜,且亮度為傳統燈盞的4-5倍,再加上又不需要特別的技術與設備,因而很快地便佔有廣大的市場。而其傳播的路線,主要是以沿海的各大口岸,如煙台、青島、天津、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汕頭、廣州等地為據點,其後再沿著交通便利(沿江、沿海)的路線向四周及內地擴散。 至於煤氣燈及電燈,則清末時的使用情形並不普遍。尤其是煤氣燈,由於所涉及的技術及設備較為複雜,所需資金亦較龐大,因而除了上海曾普遍使用外,其餘地區則並不多見,且用戶也不若上海普遍。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而言,當時中國本土設有煤氣局供氣的地區,似乎僅止於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其他地區則未見記載。至於電燈,在當時主要的用途是公共照明,至於一般家庭用戶,僅為少數。電燈的普及,主要是民國以後的事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些新式照明材料的傳入,使得原本照明方式差距不大的城鄉之間,逐漸有了明顯的差別。這是由於這些新式的照明材料,都是透過幾個大城市傳入中國的,因而其最先使用的,自然是這些城市的居民了。另外,早期這些新式照明的使用者,除了廉價的火油以外,多半是從上層社會開始流行,其後才普及到廣大的平民社會,煤氣燈如此,電燈也是如此。至於火油,由於當時其價格多半要比傳統的油、燭來得低廉,因而其使用者幾乎遍及所有階層。這或許也正是煤油能快速、普遍、且長期地佔有中國照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雖然煤氣燈和電燈都在十九世紀末就傳入中國,但這兩項照明材料在當時並不普及,煤油才是清末各個城市照明的主要燃料。 第三章〈新式供水方式的傳入〉,主要探討自來水的引入。由第一章的討論可知:水質不良一直是中國大部分城市所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十九世紀末,中國第一個自來水供水系統出現在上海。從此,城市居民的用水環境,開始有了些微的改善。不久,自來水清潔衛生且有利於消防的優點,逐漸受到一些開明的華人所重視,而在其他的城市倡辦。不過,創辦自來水廠畢竟不易,因而在清末期間,自來水廠只分佈在某些大型的通商口岸或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島、北京等地;而其使用情形也並不普遍,真正接管至家中的用戶則更是少見;大多數使用自來水的民眾,不是由自來水公司僱用水夫挑送到家,就是自行到公共水龍頭購水使用。至於其他的城市,或由於資金籌措不易,或由於技術、經驗不足,或礙於水夫的抗爭,最後都未能成事。故清末時期,大多數中國城市的居民,仍是從江河、土井中汲水,自來水的普及程度並不高。其實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新式照明上。清末,除了不需特別技術、以及價廉光亮的火油外,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在當時整個中國的分佈情況,不僅並不普遍,同時,其存在的地區也多半是以通商口岸為主,尤其是外人集中、資金充裕的上海與天津,更往往是全中國最早出現的地區。 第四章〈轉變與衝突〉則是本論文的重點,主要在探討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被引入中國後,城市居民的使用及適應情形。分析的結果發現:就清末而言,除了煤油以外,大部分的華人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其心態上多半歷經了排拒、適應、接受三個階段。不管是自來水、自來火,或是電燈,當華人首次接觸之時,由於陌生,因而通常都帶著一種排斥的態度,或附之以謠言,或不願意(不敢)使用。其後在經過業者的廣告,及開明華人的鼓吹使用等適應期之後,民眾逐漸見怪不怪,進而視之為理所當然,並加入使用的行列。此外,這些新事物的引進,也對傳統的相關產業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例如自來水就使傳統的挑水夫感到其生計受到威脅,因而在自來水引進之初,曾引起不少挑水夫的抗爭。不過,由於當時接管到家的用戶並不多,故有不少挑水夫反而成了自來水公司的員工,負責挑送自來水至未接管的用戶家中。相較之下,傳統照明產業可就不這麼幸運了。鄭觀應就曾指出:「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樹棄為不材。」而其中,煤油更是造成打擊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形下,再加上自強運動的影響,清末大部分的官員,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與當時中國境內方興未艾的軍事工業及礦業相較之下,其態度多半是消極被動的。以自來水為例,當時雖然有不少官員私底下認為自來水具有清潔、便利,且有助於消防的優點,但因創設自來水廠所涉事務過於繁雜,資金籌措又甚不易,因而大部分的官員均採取一種「官不與聞」的態度。至於廣受一般民眾愛用的煤油,雖然具有光亮價廉的優點,不過,卻因為其延燒性強、容易致災的缺點,而一度成為某些地方員禁用的對象。另外,上海電光公司初建之時,也曾引起上海道台的疑慮,而「函請西官禁止」。可見,當時大部分的官員,寧願採取消極的禁止措施,也不願積極地去思考如何了解、預防,或改良新式物品缺點,以便用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時,煤氣燈、電燈、自來水等的分佈,其實還不太普遍。至於曾一度受到官方排斥的煤油,由於其外觀及使用方式均與傳統燈油相差不多;再加上煤油自進口伊始,即以賤價在市場中行銷,因而煤油自始即在廣大的平民階層中流行,而非像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是由上層社會開始使用。正因為如此,煤油始終是清末多數城市居民照明燃料的主要內容。 最後,〈結論〉則指出:傳統上,中國城鄉居民在居家照明及生活用水上,本無太大的差別;但到了清末時期,隨著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在一些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出現,「城鄉分離」的情形也逐明顯。另外,這些新式物品在當時中國的土地上,除火油的使用較為普遍外,其餘三項設施的普及率並不高,只是零星地分佈在幾個通商口岸間,其情形頗如西方學者R.H.Tawney所形容的:就像是「老式長袍所鑲飾的新式花邊」。而在這轉變的過程中,中國人的腳步雖然有些遲緩、猶豫,但畢竟還是向前走了。雖然步伐走得相當緩慢,但現在我們所認為的一小步,在當時卻已經是一大步了。[參考文獻]
5

清末民初的女子留學教育

王惠姬, Wang, Hui-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自光緒七年至民國八年(十八八一-一九一九)期間,我國早期女 子留學歐美日本學生,以及在當時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正文共有六章。第一章導論 ,說明本文研究範圍、動機與方法等。第二章女子留學教育的背景,說明女子留學 教育如何建立與有關的規程,共有二節。第三章留日女學生,分三節探討女子留日 的人數統計與分析,學校與學科以及其課外活動。第四章留學歐美的女學生,分三 節,探討其數,就讀學校、學習科目與所獲學位等。第五章女子留學教育的影響, 探討她們學成回國是否學以致用,以及服務人群的情形。第六章結論,說明本研究 的初步發現。 #2810112 #2810112
6

清末経済官僚盛宣懐の明治日本体験 : 「愚斎東遊日記」(1908)を読む

王, 紅梅 03 1900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詩人、學人與世變-夏敬觀其人其詩研究 / As a poet and a scholar in the period of a changing world :A case study of Shia Jingguan(1875-1953)'s thoughts and poems

蘇郁芸, Su, Y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夏敬觀為研究對象,藉由探討其詩歌思想與創作,自「詩人」、「學人」、「世變」三個觀察點,為夏敬觀研究提供不一樣的成果,補充對於同光體、清末民初詩壇的掌握,期待能更加全面地拓展對同光體此一詩學概念與近代詩壇的認識。 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進入論文主題之先導,闡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並說明版本與論文架構。 身為幾近最後一代的接受了嚴格傳統教育的學子的夏敬觀,其一生事業與創作成績,幾乎難以脫離經學的影響。故第二章分三部分介紹夏敬觀的生平、師承交友與學術取向後,論其經學與史學思想。夏敬觀以為經孔子之手刪定而成的《春秋經》,最能發掘出其中聖人的用意的就是《史記》。夏敬觀希望可以藉由治《春秋經》,達到如《史記》所言「撥亂反正」的效用,這也是這套中國自古以來的學問,之所以仍必須生存於近現代世界的價值所在。 經學與史學的素養同時也是夏敬觀的詩論根幹,即「溫柔敦厚」的詩教。因此第三章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承續前章對夏敬觀的生平與經史思想的研究成果,介紹夏敬觀的詩學思想。 而夏敬觀在主張詩教之餘,又展現出苦澀鮮新詩風的原因,在於面對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詩人未藉口溫柔敦厚的大帽子、隱遁塵世之外,而是同時展示了「經學之用」,即經世濟民的積極面,凝鍊成現存一千八百多首、被稱為「吷庵體」的作品。 深厚的學問素養,不僅是夏敬觀個人的創作資源,同時也是那一輩詩人的共同語言,這群詩人被概括為「同光體」一詞。在「同光體」的大傘下,雖然又可細分為許多派別,但其特徵是體現了「學人」的素養。「吷庵體」就是「學人之詩」的實踐之一。夏敬觀論作詩之法時提出「以俗為雅,推陳出新」。不只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豐厚學問以避開「俗」的侵擾,並提出應以學問為基臺,鎔鑄創作者個人的思致。「以俗為雅」是學人之詩的體現,亦可見於其詞論與畫論;「推陳出新」除了也是學人一再自我超越的展現外,同時是面對新世界、新事物時的態度與方法。 第四章開始則分論其詩學思想的實踐成果,討論夏敬觀詩作中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第五章以詩作為中心,抽取出三大主題:死亡、家園、新年記事進行分析,以期在現行評論與研究之外,開拓出更多夏敬觀詩的面貌,並藉此一窺清末民初的士人於朝代更迭、文化主體價值轉換之際,其間的生活變化與心理轉折。 「世風變雜進,薄視經術吏」是夏敬觀對新時代的感想。在經學被輕視的世界中,不只道德的準則混亂,詩也成了「舊體詩」,被逐漸塵封遺忘。如同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群詩人仍然秉持著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持續地記錄著他們眼見的世界的變化。
8

清末滿族子弟的新式教育 /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the Manchurians receiced i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Ch'ing

黃旭慶, Huang, Syun-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末滿族子弟的新式教育」為碩士論文,共有十五萬餘言,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五大章,十五小節,各章提要如下: 第一章清末滿族新式教育之緣起。清朝末年受到西方勢力的侵擾,國內興起了一股興學育才的風潮,希望藉由教育革新,使國家能夠強盛起來。滿族子弟也因此有了教育革新的契機,這段新式教育的演變歷程,可分為接觸萌芽期(一八六二年至一九○一年)和建立發展期(一九○二年至一九一一年)。前者,因為滿族子弟傳統教育中即須學習語言文字的翻譯課程,因而進入新式學校,取得了學習西方語言文字的先機;後者,滿族傳統的八旗官學式微,又受各種教育思潮的影響,終於在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一年)進行改建新式學校,採用新的教育模式,同時受到要求立憲的壓力,教育民眾以開通智識備形重要;排滿革命的威脅,滿漢民族問的不平等待遇成為排滿藉口,究其原因卻在由來已久的八旗生計問題,因此教育沒有謀生技能的旗民,成為當務之急,也就不得不致力實行新式教育了。 第二章新式教育宗旨與教育體系。教育思潮既然影響滿族新式教育的施行,新式教育宗旨大抵也秉持著「中體西用」的精神,最後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宣示全國的教育宗旨為依歸,同時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培養滿族子弟「自強自立」的能力,也成為新式教育的重要政策。基於滿族特殊的軍事、社會制度--八旗制度,新式教育的教育行政單位除在中央受學部統理外,在地方以提學使同為主導,以八旗學務處、旗務處為輔,建立起行政體系。學校系統則以學部所頒學制為主,分為三級,統一原本零散的傳統教育制度。 第三章新式教育的主要形式。滿族子弟新式教育中較有系統的是普通教育,廣泛設立蒙養學堂、小學堂,中學堂各直省駐防地多設有一處,高等學堂則在中央與東北設立。實業教育則偏重滿族子弟的職業技能訓練,所以設立許多工藝蔽、工褻傳習所。語文教育以學習滿、蒙、俄等語言文字為主;又因時值預備立憲,為了讓滿族子弟對憲政體制有所了解,特為貴族、仕員開設法政學堂及時政講習所。滿族子弟新式教育中沒有完整的師範、留學教育系統,而是視需要設立師範學校培養邊區師資,鼓勵子弟出國遊學、遊歷以開通風氣。 第四章教育的實施與管理。新式教育的宗旨和教育體系與全國教育制度大同小異,普通學校教學課程內容上也大概一致,但特別加入母語--「清文」的教授;實業教育兼授普通知識和手工業技能;滿蒙語言學堂除教授與言外,也包含民族史地;法政學堂則有法學和理財知識,課程相當現代大學法律系。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由各駐防地長官「就地自籌」,偶有中央補助,名目多而雜;經費管理,除照學部定章辦理,另設有獎勵章程,鼓勵士紳、民眾捐款助學。而諸如學堂、學生的管理規則,也依學部章程辦法處埋;課程安排則重在一般課程與「清文」鐘點的調節。 第五章滿族新式教育的省思。新式教育的施行,使得滿族子弟不但學習到更多的 「中學」和「西學」,也因「中體西用」的調和性影響,滿族民族文化「國語騎射」也因而得以傳承、更新而趨於實用。但是,新式教育實行的主要困難是邊陲地區風氣未開教育、知識難以普及。由新式教育的各種形式和措施,可以看到新式教育的成效,還在能提升滿族子弟的知識水準,訓練謀生能力,降低滿漢民族的差異與衝突,新式教育無異具有維持民族生存的意義。 /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the Manchurians received in the later yearsof the CH'ING.
9

清末法律繼受下立法用語之研究-以刑法為中心 / A research on legal language in the reception of law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focus on the criminal law

黃名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法制史料為基礎,回顧清末變法修律的歷程,嘗試透過各種法制素材,還原當時樣貌。並於歷史考察的過程中,探索當時時代背景下所面臨的外在環境,思考當時以日本為師的可能原因。 其次,本文嘗試整理、分析清末新刑律草案的用語,並將之置於傳統中國律典的發展脈絡,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過程下,探討其詞語特徵。 最後,針對立法當時來自地方督撫上奏意見所提到的語言問題,本文嘗試以構詞和語法的觀點,提出不同面向的思考。希望透過清末變法修律過程中所遭遇的語言問題,探尋可供現代借鏡之處。
10

『江蘇』の「女学論文(文業)」から見る清末における日本留学女子学生の女子解放思想

朴, 雪梅 25 February 201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2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