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1
  • Tagged with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的及其衝突--以用水、照明為對象的探討

周春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用水及照明為中心,探討清末中國城市生活的轉變情形,及轉變時所引發的種種衝突。論文大致上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傳統面的探討(即第一章);第二部分則介紹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方式的引入過程(即第二、三章);第三部分則討論這些新式設施被引入中國後,中國人的適應情形(即第四章)。 第一章〈傳統的照明與用水方式〉,主要介紹傳統中國城市居民所使用的照明燃料及水資源的類型,同時也探討城市居民如何獲得這些生活資源,以及在獲得這些生活資源的過程中所受到的干擾。探討的結果顯示:清末期間,中國城市在傳統的照明及用水方面,就使用的種類而言,城鄉的差距並不大。但就都市民生問題的角度來看,由於照明燃料與水資源多半仰賴城外供應,因而兩者的價格,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外,也經常面臨商人的居中剝削。其中,水夫對於都市用水的壟斷,更是嚴重,即使是北京也不例外。不過,清代官方對於水夫或油商這種居奇、壟斷的行為,似乎並沒有實際而有效的管理措施。因而從某種層面來看,不論是用水或照明,城市居民可能經常必須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古人所云:「都市居大不易」,其實不只表現在柴米貴,也呈現在照明燃料及用水方面。 第二章〈煤油、煤氣燈與電燈〉討論清末新式照明方式傳入的情況。清末是中國城市照明材料的重要轉變期,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火油、煤氣燈與電燈,相繼引進中國,使得中國城市的照明材料發生重大的轉便。不過,若就普及的程度來看,清末所傳入的這三項新式照明,只有煤油才真正打開當時的中國市場。煤油大約在1863年開始進口,由於價格便宜,且亮度為傳統燈盞的4-5倍,再加上又不需要特別的技術與設備,因而很快地便佔有廣大的市場。而其傳播的路線,主要是以沿海的各大口岸,如煙台、青島、天津、上海、寧波、福州、廈門、汕頭、廣州等地為據點,其後再沿著交通便利(沿江、沿海)的路線向四周及內地擴散。 至於煤氣燈及電燈,則清末時的使用情形並不普遍。尤其是煤氣燈,由於所涉及的技術及設備較為複雜,所需資金亦較龐大,因而除了上海曾普遍使用外,其餘地區則並不多見,且用戶也不若上海普遍。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而言,當時中國本土設有煤氣局供氣的地區,似乎僅止於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其他地區則未見記載。至於電燈,在當時主要的用途是公共照明,至於一般家庭用戶,僅為少數。電燈的普及,主要是民國以後的事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些新式照明材料的傳入,使得原本照明方式差距不大的城鄉之間,逐漸有了明顯的差別。這是由於這些新式的照明材料,都是透過幾個大城市傳入中國的,因而其最先使用的,自然是這些城市的居民了。另外,早期這些新式照明的使用者,除了廉價的火油以外,多半是從上層社會開始流行,其後才普及到廣大的平民社會,煤氣燈如此,電燈也是如此。至於火油,由於當時其價格多半要比傳統的油、燭來得低廉,因而其使用者幾乎遍及所有階層。這或許也正是煤油能快速、普遍、且長期地佔有中國照明市場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雖然煤氣燈和電燈都在十九世紀末就傳入中國,但這兩項照明材料在當時並不普及,煤油才是清末各個城市照明的主要燃料。 第三章〈新式供水方式的傳入〉,主要探討自來水的引入。由第一章的討論可知:水質不良一直是中國大部分城市所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十九世紀末,中國第一個自來水供水系統出現在上海。從此,城市居民的用水環境,開始有了些微的改善。不久,自來水清潔衛生且有利於消防的優點,逐漸受到一些開明的華人所重視,而在其他的城市倡辦。不過,創辦自來水廠畢竟不易,因而在清末期間,自來水廠只分佈在某些大型的通商口岸或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島、北京等地;而其使用情形也並不普遍,真正接管至家中的用戶則更是少見;大多數使用自來水的民眾,不是由自來水公司僱用水夫挑送到家,就是自行到公共水龍頭購水使用。至於其他的城市,或由於資金籌措不易,或由於技術、經驗不足,或礙於水夫的抗爭,最後都未能成事。故清末時期,大多數中國城市的居民,仍是從江河、土井中汲水,自來水的普及程度並不高。其實這種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新式照明上。清末,除了不需特別技術、以及價廉光亮的火油外,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在當時整個中國的分佈情況,不僅並不普遍,同時,其存在的地區也多半是以通商口岸為主,尤其是外人集中、資金充裕的上海與天津,更往往是全中國最早出現的地區。 第四章〈轉變與衝突〉則是本論文的重點,主要在探討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被引入中國後,城市居民的使用及適應情形。分析的結果發現:就清末而言,除了煤油以外,大部分的華人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其心態上多半歷經了排拒、適應、接受三個階段。不管是自來水、自來火,或是電燈,當華人首次接觸之時,由於陌生,因而通常都帶著一種排斥的態度,或附之以謠言,或不願意(不敢)使用。其後在經過業者的廣告,及開明華人的鼓吹使用等適應期之後,民眾逐漸見怪不怪,進而視之為理所當然,並加入使用的行列。此外,這些新事物的引進,也對傳統的相關產業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例如自來水就使傳統的挑水夫感到其生計受到威脅,因而在自來水引進之初,曾引起不少挑水夫的抗爭。不過,由於當時接管到家的用戶並不多,故有不少挑水夫反而成了自來水公司的員工,負責挑送自來水至未接管的用戶家中。相較之下,傳統照明產業可就不這麼幸運了。鄭觀應就曾指出:「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樹棄為不材。」而其中,煤油更是造成打擊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形下,再加上自強運動的影響,清末大部分的官員,在面對這些新事物時,與當時中國境內方興未艾的軍事工業及礦業相較之下,其態度多半是消極被動的。以自來水為例,當時雖然有不少官員私底下認為自來水具有清潔、便利,且有助於消防的優點,但因創設自來水廠所涉事務過於繁雜,資金籌措又甚不易,因而大部分的官員均採取一種「官不與聞」的態度。至於廣受一般民眾愛用的煤油,雖然具有光亮價廉的優點,不過,卻因為其延燒性強、容易致災的缺點,而一度成為某些地方員禁用的對象。另外,上海電光公司初建之時,也曾引起上海道台的疑慮,而「函請西官禁止」。可見,當時大部分的官員,寧願採取消極的禁止措施,也不願積極地去思考如何了解、預防,或改良新式物品缺點,以便用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時,煤氣燈、電燈、自來水等的分佈,其實還不太普遍。至於曾一度受到官方排斥的煤油,由於其外觀及使用方式均與傳統燈油相差不多;再加上煤油自進口伊始,即以賤價在市場中行銷,因而煤油自始即在廣大的平民階層中流行,而非像自來水、煤氣燈、電燈等,是由上層社會開始使用。正因為如此,煤油始終是清末多數城市居民照明燃料的主要內容。 最後,〈結論〉則指出:傳統上,中國城鄉居民在居家照明及生活用水上,本無太大的差別;但到了清末時期,隨著新式照明及新式供水在一些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的出現,「城鄉分離」的情形也逐明顯。另外,這些新式物品在當時中國的土地上,除火油的使用較為普遍外,其餘三項設施的普及率並不高,只是零星地分佈在幾個通商口岸間,其情形頗如西方學者R.H.Tawney所形容的:就像是「老式長袍所鑲飾的新式花邊」。而在這轉變的過程中,中國人的腳步雖然有些遲緩、猶豫,但畢竟還是向前走了。雖然步伐走得相當緩慢,但現在我們所認為的一小步,在當時卻已經是一大步了。[參考文獻]
2

水環境保護中政府治理與公眾參與的關係研究 : 以滇池治理為例

楊清卿 January 2012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3

屏東縣滿州鄉坡地農村土地利用之研究

王瑞典, Wang, Rui-D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及研究步驟。 第二章 屏東縣滿州鄉永靖村概況與問題說明:第一節永靖村概況(包括沿革,地理 環境,自然條件人文環境及土地利用情形)。第二節永靖村所存在的總理(包括用水 、醫療、農業生產、社區排水)。 第三章 永靖村土地利用現況之調查分析:第一節進行土地利用現況調查分析之程序 。第二節土地利用之現況分析(包括農場經營規模、作物制度、農田水利、水土保持 及地價動態……等)。 第四章 永靖村土地利用之展望:第一節土地利用之潛力分析(探討坡地利用特質及 本村發展之有利條件),第二節土地利用策略之研擬(依據本村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 及利用潛力以擬妥解決方案)。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第一節結論,第二節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