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王闓運觀世變

吳月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就讀研究所時,選修了李師定一先生所開的「中國近代史料分析」,我選擇了清代四大日記之一的「湘綺樓日記」以為期末報告。作者王闓運,生於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三),卒於民國五年(一九一六),享壽高達八十五歲,歷經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以迄民國,正是近代中國變化最劇烈的階段,王氏深負朝野重望,數十年如一日,其間人物消長,政治得失,他都身經目擊了!每多論述及批評,除了日記以外,他的著作非常之多,文學上固有其地位,而近代中國之劇變,在其豐富的著作中,大約可以窺其梗概,在李定一師的鼓勵下,遂有此文之撰。 本文將分四章來探討王闓運對年代中國局勢變化的看法,首先略述他的生平,次論他對咸豐年間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一湘軍及辛酉政變的見證,即「湘軍志」及「祺祥故事」,繼而從內政、外交兩方面,分析他對當時中國應付西方帝國主義入侵的看法,第三章是內政方面,第四章是外交方面。 本文由開始搜集資料至撰寫完成,承蒙李定一師悉心的指導,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其間,我因結婚赴美,中斷了兩年,若非外子、公婆及家人的支持,本文無以完成,在此致最深的感激,此外我要謝謝佩恆、佩鈞兩位弟弟挑燈校對的協助!
2

遇合‧對話‧貶謫──張九齡文、賦的仕宦書寫 / Haphazard‧ Dialogue ‧ Relegate ─Zhang Jiu-Ling's Prose And Fu Official Writing

曾詩蘋, Tseng, Shih 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來關注張九齡的學人與研究者,多從其政治經歷或詩歌擅場劃界析論。前者以歷史、文獻學的考證對於張九齡的生平、家世及詩文作品,進行繫年與評述,而後者則從文學藝術聚焦於研析張九齡的詩歌表現所形塑之審美觀照,以印證其經世治國的儒雅襟懷。本文在立足於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之上,聚焦於張九齡仕於玄宗朝期間的散文及賦作書寫展開論題。論題亟欲探究,在張九齡仕宦生涯的文、賦書寫裡,如何在潛藏著士遇的焦慮下應對、居處世變的困境,並且此焦慮與困境,在張九齡遇合唐玄宗的仕宦書寫裡,其諫諍意識又經由君臣如何對話的表述裡迆邐而開。 本文之研究範圍,以張九齡於唐玄宗先天元年對策高第,以文學晉左拾遺起,迄於開元28年謫貶荊州長史卒於韶州曲江私宅,歷時28年之仕宦生涯為研究視角與研究取材的時間界限。在張九齡仕於玄宗朝內28年的宦遊仕途裡,文本取材主要是以熊飛先生所校注的《張九齡集校注》作為研讀的底本。而論題所欲開展的各章節主題,則輔以顧建國與熊飛二位學者所編錄的張九齡年譜,作為研讀文本、考察張九齡事蹟的線索,再由此分門別類出可作為本文論題研究之文本群。 而本論題準擬由張九齡仕宦生涯期間所書寫的詔告敕書、表狀、序文、賦作為主要考察對象。據此,文本將再與所融涉之歷時與共時之史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冊府元龜》、《唐會要》、《通典》、《唐大詔令集》、《大唐新語》,進行史實與張九齡文、賦的對讀,總此構築為張九齡仕宦書寫的時空場域,作為本文論述的依據和考察視角。職是之故,透過考察張九齡在文、賦書寫中,在不同士遇階段內,其仕宦書寫所呈現出的文學形製、寫作筆法、仕宦思想和文學審美等面向有何差異,最後歸結出張九齡文、賦仕宦書寫所承載的面向。
3

明末世變中的神魔敘事-「平妖」故事之承衍與流播 / The narrative of devils and ghosts In Late-Ming transition: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s of "Ping-yao" series stories

謝佳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明末「平妖」故事為研究範圍,探討世變之中神魔敘事的呈現方式, 藉由跳脫傳統的類型小說框架,以更大的神魔文本架構觀察明末「平妖」故事。 本論文的「平妖」故事之有兩個組成要素,一是「興妖」與「平妖」的表層結構, 二是「世變」的深層主題。而本論文的主要討論文本為《新平妖傳》及其後十年 間陸續出版的三部「平妖」故事──《七曜平妖全傳》、《禪真逸史》與《禪真後 史》。此故事模式的焦點為神魔敘事,而神魔敘事多與「真幻」、「正邪」觀念相 關,故本論文先於第二章探討明末清初文人如何在小說的周邊材料,及小說序跋 與評點中形塑神魔敘事的觀念,並討論馮夢龍如何繼承、轉變前人的小說理論, 由此可發現馮夢龍提出的「真情」雖是新詞,卻能用以綰合前人小說理論已重視 的「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而其「正邪觀」則是「正邪兩立」的傳統正邪 觀。   而第三章則從小說序跋、評點到「平妖」故事文本內部的真幻與正邪觀,可 知「亦正亦邪」和「真幻交織」是《新平妖傳》的神魔敘事特色,並而此特色反 映出在世變之下的文人焦慮感,一方面是文人對於自我出處進退的游移;二方面 是文人對於社會、家國的忠奸難辨之困惑,因此透過神魔角色的去妖魔化、神聖 性的消解以隱喻世變,而這也是《新平妖傳》較20 回本《平妖傳》突出的特色。   至於第四章則以《新平妖傳》的神魔敘事特色為中心,探討其所影響的「平 妖」故事,足見「以神魔寫世變」是「平妖故事」的共同敘事策略,此敘事策略 反映出官方與民間不同的審美意識,官方採取政治正統與儒家的立場,將起義者 形象妖魔化;而民間重視法術變幻,擅長使用法術的角色能衝撞體制,表現出百 姓對於世變氛圍的不滿。另外,在此共同的敘事策略之下,上述「平妖」故事描 述世變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新平妖傳》以「妖由人興/心」強調「人力」在世 變時代的重要性;而《七曜平妖全傳》相較之下則較強調「天命」,因此多有自 然災難的書寫;至於《禪真逸史》與《禪真後史》的〈敘〉中皆呈現出「以史為 鑑」的創作意圖,因此以前朝歷史(即梁武帝、唐貞觀末年)影射明末萬曆史實。 最後是第五章結論,藉由此角度之觀察,足見明末「平妖」故事為神魔小說開出 更寬廣的一條道路,明末「神魔小說衰退期」之說有待重新省視,而「平妖」故 事不但在其創作譜系中有承衍的意義,也有在明清小說史上的重要性。
4

詩人、學人與世變-夏敬觀其人其詩研究 / As a poet and a scholar in the period of a changing world :A case study of Shia Jingguan(1875-1953)'s thoughts and poems

蘇郁芸, Su, Y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夏敬觀為研究對象,藉由探討其詩歌思想與創作,自「詩人」、「學人」、「世變」三個觀察點,為夏敬觀研究提供不一樣的成果,補充對於同光體、清末民初詩壇的掌握,期待能更加全面地拓展對同光體此一詩學概念與近代詩壇的認識。 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進入論文主題之先導,闡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並說明版本與論文架構。 身為幾近最後一代的接受了嚴格傳統教育的學子的夏敬觀,其一生事業與創作成績,幾乎難以脫離經學的影響。故第二章分三部分介紹夏敬觀的生平、師承交友與學術取向後,論其經學與史學思想。夏敬觀以為經孔子之手刪定而成的《春秋經》,最能發掘出其中聖人的用意的就是《史記》。夏敬觀希望可以藉由治《春秋經》,達到如《史記》所言「撥亂反正」的效用,這也是這套中國自古以來的學問,之所以仍必須生存於近現代世界的價值所在。 經學與史學的素養同時也是夏敬觀的詩論根幹,即「溫柔敦厚」的詩教。因此第三章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承續前章對夏敬觀的生平與經史思想的研究成果,介紹夏敬觀的詩學思想。 而夏敬觀在主張詩教之餘,又展現出苦澀鮮新詩風的原因,在於面對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詩人未藉口溫柔敦厚的大帽子、隱遁塵世之外,而是同時展示了「經學之用」,即經世濟民的積極面,凝鍊成現存一千八百多首、被稱為「吷庵體」的作品。 深厚的學問素養,不僅是夏敬觀個人的創作資源,同時也是那一輩詩人的共同語言,這群詩人被概括為「同光體」一詞。在「同光體」的大傘下,雖然又可細分為許多派別,但其特徵是體現了「學人」的素養。「吷庵體」就是「學人之詩」的實踐之一。夏敬觀論作詩之法時提出「以俗為雅,推陳出新」。不只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豐厚學問以避開「俗」的侵擾,並提出應以學問為基臺,鎔鑄創作者個人的思致。「以俗為雅」是學人之詩的體現,亦可見於其詞論與畫論;「推陳出新」除了也是學人一再自我超越的展現外,同時是面對新世界、新事物時的態度與方法。 第四章開始則分論其詩學思想的實踐成果,討論夏敬觀詩作中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第五章以詩作為中心,抽取出三大主題:死亡、家園、新年記事進行分析,以期在現行評論與研究之外,開拓出更多夏敬觀詩的面貌,並藉此一窺清末民初的士人於朝代更迭、文化主體價值轉換之際,其間的生活變化與心理轉折。 「世風變雜進,薄視經術吏」是夏敬觀對新時代的感想。在經學被輕視的世界中,不只道德的準則混亂,詩也成了「舊體詩」,被逐漸塵封遺忘。如同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群詩人仍然秉持著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持續地記錄著他們眼見的世界的變化。
5

文體.世變.風教:清代詩話序跋研究 / Genre.Historical Transitions.Moralization:A research of the Forewords、Afterpieces of the Shihua in the Qing Dynasty

劉子維, Liu , Tzu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文體.世變.風教」為研究主軸,耙梳比較清代詩話序跋文體之書寫表現的承襲與轉化,從而有效分析其中的書寫認知與文體意識,並及書寫期待與創作意圖。由此展開全文論述:首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取材依據與範圍、文獻回顧與探討、研究方法與架構以及預期研究之成果,交代全文研究方向與重點。第二章「序跋之源流與功用」,分就序跋文體的探源溯流、文體功能、加以耙梳,並分別就「議論」與「敘事」兩種書寫方式探析序跋之文學體製與書寫特質,藉此以彰顯序跋文之研究價值。第三章「文體之溯源與辨正」,就詩化的論詩情境氛圍,探析其審美情感表現之一端;再探討序跋中關於「詩話與詩之辨正」,並及「詩話文體溯源與義界」,以證成詩話本質之認知。第四章「風教之承襲與轉化」透過詩話序跋文字為參照基準,側重於比較研究清代詩話撰者與前代撰者之承襲與新變,兼及呈現出詩話的書寫認知與期待,以及詩話之體製的發展軌跡;尤其關注〈詩序〉所形構之風教典範,影響清代詩話序跋書寫之意義價值的承襲與轉化,分就「風教勸懲之價值轉化」、「揚扢風雅之折衷匡正」、「折衷群言,商榷源流」、「發潛闡幽之立意動機」以及「裨益後學之立言期待」等五方面析論之。第五章「詩話之世戒與世變」,乃從文學、歷史與文化角度,探討詩話於世變之際,所發揮「記憶召喚之紀實功能」、「以詩證史之史餘價值」以及「世變鼎革之世戒精神」等三方面之相關意涵,以進一步探究清人對於「詩話」書寫本質的認知,更有效廓清「詩話」之為體的歷史書寫意義。第六章為結論,總結全文論述,並提出未來研究之展望。

Page generated in 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