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5
  • Tagged with
  • 15
  • 15
  • 7
  • 7
  • 6
  • 5
  • 5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行在家道:民初的上海居士佛教(1912-1937)

鍾瓊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

論清末民初以迄當代我國刑法上姦淫罪的立法與司法變遷

梁弘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梁士詒與民初政局(一九一二-一九一六)

毛知礪, Wang, Zh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民初袁世凱執政期間,梁士詒對於國家內政、外交、財政等方面的作 為與影響。所謂民初政局,本文論及者:在時間上,始於民國元年,終於民國五年 七月;在事件上,則始於辛亥鼎革,終於帝制運動失敗,袁氏羞憤病迕。 本文共分七章,除第一章緒論,共分五個主要單元。 第二章 晚清時代的梁士詒,訧梁氏個人家世與環境、教育與志趣、以及清末從事 路政工作的經驗,以奠定民初事業基礎,作概括性敘述。 第三章 梁士詒與袁世凱,以袁氏民初政權為重點,探討袁總統權位的謀取、鞏固 、擴大,以至改元洪憲,帝制自為的過程中,士詒的態度與表現。 第四章 梁士詒與民初財政,探討的範圍包括:士詒擔任財政職務,及其主張與擘 劃,以見其對於國家財政的功過得失。 第五章 梁士詒與民初外交,是由梁士詒外交主張與獻替,與外國友人的關係,及 歐戰爆發後因應政策與作為,藉以瞭解士詒裨益於民國外交之處。 第六章 梁士詒與交通系,以交通系為重點,從交通系的形成與發展,討士詒確立 過人地位與權勢的過程,並就嘉力作全面的分析。 #2810106 #2810106
4

民初唯實主義教育思潮的演進與影響

許文宗, Xu, Wen-Z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分五章十四節,預計七萬字。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近年來,政府極重視科技的發展,且大量擴充職業教育, 而傳統的儒家思想,主張重義輕利,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於是當代的知識分 子,一手捧著仁義的招牌,另一手卻極力追求利益。表面觀之,兩者似乎矛盾,因此 ,筆者想探討兩者之間是否有妥協的餘地,此為研究動機之所在。研究目的是為了瞭 解民初唯實主義教育思潮的發展實況,當時的言論、思想對於現代的科技教育與職業 教育是否有影響。 第二節 研究範圍:從民國元年實利主義教育思想的誕生,至民國十五年,職業教育 思想的極盛時期為止。 第三節 研究方法:採用歷史研究方法,資料來源,儘量採用原始資料。譬如民國元 年至十五年之教育雜誌,內容所刊載之言論、思想,即為第一手資料。其次是引用同 時期之著作;再其次才引用現在的一般書刊、雜誌。 第二章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的淵源 第一節 清末經濟、社會的變遷 第二節 清末的留學政策 第三節 清末西藝教育思潮的濫觴 第四節 西洋教育思潮之激盪 第三章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之演進 第一節 第一階段─實利主義教育思想(民元至民二) 第二節 第二階段─實用主義之教育思想(民二至民六) 第三節 第三階段─職業教育思想(民六至十五) 第四章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對教育設施的影響 第一節 實業學校的設立與改進 第二節 普通學校教材、教法的改變 第三節 職業教育社的創立及其工作 第四節 政府對大學科技教育的重視 第五章 結論 討論唯實主義教育在中國發展的得失,及今後可資借鏡之點。
5

清末民初的女子留學教育

王惠姬, Wang, Hui-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自光緒七年至民國八年(十八八一-一九一九)期間,我國早期女 子留學歐美日本學生,以及在當時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正文共有六章。第一章導論 ,說明本文研究範圍、動機與方法等。第二章女子留學教育的背景,說明女子留學 教育如何建立與有關的規程,共有二節。第三章留日女學生,分三節探討女子留日 的人數統計與分析,學校與學科以及其課外活動。第四章留學歐美的女學生,分三 節,探討其數,就讀學校、學習科目與所獲學位等。第五章女子留學教育的影響, 探討她們學成回國是否學以致用,以及服務人群的情形。第六章結論,說明本研究 的初步發現。 #2810112 #2810112
6

詩人、學人與世變-夏敬觀其人其詩研究 / As a poet and a scholar in the period of a changing world :A case study of Shia Jingguan(1875-1953)'s thoughts and poems

蘇郁芸, Su, Yu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夏敬觀為研究對象,藉由探討其詩歌思想與創作,自「詩人」、「學人」、「世變」三個觀察點,為夏敬觀研究提供不一樣的成果,補充對於同光體、清末民初詩壇的掌握,期待能更加全面地拓展對同光體此一詩學概念與近代詩壇的認識。 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進入論文主題之先導,闡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並說明版本與論文架構。 身為幾近最後一代的接受了嚴格傳統教育的學子的夏敬觀,其一生事業與創作成績,幾乎難以脫離經學的影響。故第二章分三部分介紹夏敬觀的生平、師承交友與學術取向後,論其經學與史學思想。夏敬觀以為經孔子之手刪定而成的《春秋經》,最能發掘出其中聖人的用意的就是《史記》。夏敬觀希望可以藉由治《春秋經》,達到如《史記》所言「撥亂反正」的效用,這也是這套中國自古以來的學問,之所以仍必須生存於近現代世界的價值所在。 經學與史學的素養同時也是夏敬觀的詩論根幹,即「溫柔敦厚」的詩教。因此第三章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承續前章對夏敬觀的生平與經史思想的研究成果,介紹夏敬觀的詩學思想。 而夏敬觀在主張詩教之餘,又展現出苦澀鮮新詩風的原因,在於面對著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詩人未藉口溫柔敦厚的大帽子、隱遁塵世之外,而是同時展示了「經學之用」,即經世濟民的積極面,凝鍊成現存一千八百多首、被稱為「吷庵體」的作品。 深厚的學問素養,不僅是夏敬觀個人的創作資源,同時也是那一輩詩人的共同語言,這群詩人被概括為「同光體」一詞。在「同光體」的大傘下,雖然又可細分為許多派別,但其特徵是體現了「學人」的素養。「吷庵體」就是「學人之詩」的實踐之一。夏敬觀論作詩之法時提出「以俗為雅,推陳出新」。不只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豐厚學問以避開「俗」的侵擾,並提出應以學問為基臺,鎔鑄創作者個人的思致。「以俗為雅」是學人之詩的體現,亦可見於其詞論與畫論;「推陳出新」除了也是學人一再自我超越的展現外,同時是面對新世界、新事物時的態度與方法。 第四章開始則分論其詩學思想的實踐成果,討論夏敬觀詩作中經常使用的創作手法。第五章以詩作為中心,抽取出三大主題:死亡、家園、新年記事進行分析,以期在現行評論與研究之外,開拓出更多夏敬觀詩的面貌,並藉此一窺清末民初的士人於朝代更迭、文化主體價值轉換之際,其間的生活變化與心理轉折。 「世風變雜進,薄視經術吏」是夏敬觀對新時代的感想。在經學被輕視的世界中,不只道德的準則混亂,詩也成了「舊體詩」,被逐漸塵封遺忘。如同孔子所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群詩人仍然秉持著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持續地記錄著他們眼見的世界的變化。
7

民國早期山西教育之研究( 一九一二∼一九二八)

張遵倩, ZHANG, ZHUN-G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採討山西傳統的教育概況,以甲午戰役為界線。前期的山西教育場所除書院 略具教育功能外,儒學、社學及義學辦理成績不佳。自光緒二十八年以後,各級新式 學堂積極籌辦,在有限的經費下,山西撫衙做了最大的努力。 第二章:首述民國早期山西的政治領導者─閰錫山的政治生涯,次論他本人的教育思 想。 第三章:民國早期山西的初等教育最發達,尤其是義務教育最具特色。中等教育所辦 的成績平平。高等等教育中大學一所、專門學校四所,均能發揮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 功能。 第四章:清末山西的實業教育並不發達,至民國以後經過政府的整頓,亦迅速發展起 來,尤其重視一般人民謀生技能的訓練。師範教育仍偏重在短期師範傳習所的辦理。 留學教育中,以留日學生最多,同時政府亦積極鼓勵之。社會教育在民國早期頗具特 色,一方面增加人民的識字能力,一方培養人民良好的道德。 第五章:民國早期山西的教育受到政治環境的影響,經費極不充裕,因此一方面靠省 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則靠各界人士的贊助。
8

馮叔鸞「戲學」之研究 / A Study of Feng Shuluan's dramatic criticism

姚贇㛃, Yao, Yun 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馮叔鸞作為活躍於民國初年的報刊劇評家之一,身兼編、演、評數職。作為劇作家,他創作了十餘種戲劇劇本,其中不少曾經被搬上舞台。作為戲劇活動家,他經常客串戲劇演出,創辦過戲劇雜誌,並參與過戲劇教育工作。作為戲劇批評家,他發表了大量劇評文章,兼及戲劇常識的介紹與戲劇史料的搜集整理。其中,集結成冊的有《嘯虹軒劇談》一書,其餘則散見於當時各類報刊雜誌之中。 本文以馮叔鸞之戲劇評論,及其提出的「戲學」概念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其置於新舊並陳的民初劇壇,以及戲劇理論批評近代化轉型之大背景下,通過對其戲劇活動資料的盡可能搜集與整理,在完善其個人資料的同時,深入分析其劇評文章,歸納總結其戲劇觀及企圖建構的戲劇批評體系。並試圖給予這一因歷史原因而多有被忽視的人物更多關注,以及相對公允合理之評價。 馮氏「戲學」之批評面向主要包括戲劇本體、編劇、演員、表演、劇場、觀眾以及戲劇與社會之關係等,而其新舊並重、分而論之、融會貫通的改良觀則始終貫穿於各個面向之中。「戲學」之實踐與應用,還可從其戲劇批評觀中展現,通過對於劇評界時弊之針砭,馮氏提出了自己對於劇評的界義,以及劇評家所應當具備的學識及道德水準。馮氏「戲學」概念的提出,尤其是囊括新舊的批評範疇,以及將「戲學」樹立為一門獨立學科的願景,無疑對學科界定意義重大,或可謂為現代戲劇學學科建立之先聲。 / Feng Shuluan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rama critic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s a dramatist, he wrote more than ten scripts, most of which were staged. As a dramatic activist, he took part in many performances and dramatic educati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dramatic magazine editing works. Moreover, he wrote extensively on several topics as a drama critic, including dramatic basics and the history of drama. Some of them were later put together in the book <Xiaohongxuan’s drama criticism>. Others were published on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This study regards Feng Shuluan’s drama criticism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While collecting original data of him,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on this nearly forgotten historical figure and his dramatic theory. With the analysis of his work, this study will endeavor to give him an adequate appraisal. Feng Shuluan’s dramatic criticism includes ontology, function theory, script theory, performance theory, theatre theory, audience theory and improved theory. He found out many problems of the critics at that time, and proposed the knowledge and moral standard a drama critic should possess. He tried to establish his drama criticism including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western drama as a new subject, which wa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the dramatic theory and criticism.
9

晚清民初「姦情命案」之研究—以「殺死姦夫」條及其案例為中心 / A Research of "Adultery Murder" in Late-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pecializing in the "Xa Si Jian Fu" Act and its Cases

朱軒劭, Chu, Hsuan S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晚清沈家本奉旨修訂新刑法,繼受近代西方法制起,開啟中國法律的新頁,打破了傳統中國法的框架。從沈氏修法到民國大理院休院這段期間,則是我國繼受外國法關鍵的轉折時期,許多新舊思想在此時激盪摩合,融合成適合當時中國需求的新想法。 過去《大清律例》受傳統「夫為妻綱」的精神影響,本夫在法律上的地位明顯地優於妻或妾,猶如妻妾的「尊長」一般。傳統中國法制在「守貞」一事,給予本夫法律上優越的地位,繼受之後,新刑法卻嘗試建立起平等的關係,「守貞」這件事成為觀察繼受前後,夫妻雙方刑法上地位演變的一個切入點。 本文選擇由此切入,以「殺死姦夫」條的出現與消失,到繼受前後如何審判「姦情命案」的改變為主題,觀察夫妻在法律上地位的變化。透過對立法史料與裁判史料的分析,嘗試重建晚清民初時期,傳統中國法制與近代西方法制存在的衝突,以及立法者與司法者如何融合新舊法,開創我國法制新局面的歷史。
10

《西遊記》續書之經典轉化:以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為主 / The Transformative Classicality of the Sequel to Journey to the West: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李宛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遊記》續書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兩個時期,都有多本續書出版,成為明清小說中獨樹一幟的現象。從《西遊記》出版後至明末清初數十年間有《續西遊記》、《後西遊記》及《西遊補》三書,而清末民初則是在1902年「小說界革命」口號提出後,陸續有許多以「西遊記」命名並續寫的小說。本論文希望藉由主題學與敘事學的方法,將《西遊記》續書對《西遊記》主題的轉變、小說中敘事視野受到西方小說筆法的影響、人物形象面對不同時代所產生的不同特色,以及小說中的物質,是如何受到時代的影響,而產生完全不同的展演模式,藉此來探看世風轉變之際,《西遊記》續書是以何種方式,轉化《西遊記》中的主題、、人物,乃至對器物的描寫,將《西遊記》續書於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轉變並置,重新看待此二時期續書的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3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