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清末民初旗人生計問題之研究(1875─1949)

呂柏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朝立國將近三百年,帝國主要是由世居在東北亞大陸的滿洲人所創建,他們以 少數民族的身份入關取代明朝,統治著廣土眾民的中華大地,其歷時之久遠與疆域之 遼闊,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已經堪稱是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八旗制度是清朝歷史中最重 要、也最特殊的一種國家體制,此一制度雖然是清朝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日後 卻也成為政權的沉重負擔,當然因其所產生的八旗生計問題亦是由來已久,早在順治 一朝即已有之,隨後在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此一問題逐漸明顯,到了道光 朝以後,八旗生計問題又更加惡化,等到清朝政權結束以後,甚至還成為民國時期最 大的社會問題之一。 由於目前與八旗生計相關的研究,海峽兩岸的學者大多都著重於清朝前期的研究 ,至於光緒朝以後一直到民國初年的這一段時間,一般學者則較少著墨,所以本論文 的研究旨趣乃在探討清朝時期,在八旗制度底下,有關旗人生計問題產生的背景與各 種原因、清朝政府解決八旗生計問題的辦法、清朝中葉以來各地旗人的處境,以及改 朝換代以後,中華民國政府對於解決旗人生計問題的種種措施與方案,希望能夠完整 呈現那些依附在清朝統治政權下的廣大旗人百姓,有關他們到底是如何在帝國從興盛 走向衰亡的變遷裡,於現實社會中掙扎,努力求取生存權的經過。 文中首先描述明代女真人最原始的經濟形態與生計,緊接著再探討清軍入關以後 ,所有八旗生計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清朝政府解決八旗生計問題的辦法,只是由於 八旗生計問題有其延續性,所以接著要論述的是在光緒、宣統兩朝,清廷是如何透過 屯田移墾、興辦教育、振興實業、訓練軍警、變通旗制等等方式,以此訓練旗人自我 謀生的能力,再來論述的是辛亥革命前後,各種官方組織與民間社團又是如何拯救那 些貧困的滿族同胞,此時身處在這種轉換時期的旗人又是過著什麼様子的生活,最後 則論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與國民政府所施行的各項解決旗人生計問題的方案,以及當 時的滿族知識份子奮戰不懈,共同爭取民族平等的整個情形。
2

清末滿族子弟的新式教育 /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the Manchurians receiced in the later years of the Ch'ing

黃旭慶, Huang, Syun-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末滿族子弟的新式教育」為碩士論文,共有十五萬餘言,除緒論與結論外,共分為五大章,十五小節,各章提要如下: 第一章清末滿族新式教育之緣起。清朝末年受到西方勢力的侵擾,國內興起了一股興學育才的風潮,希望藉由教育革新,使國家能夠強盛起來。滿族子弟也因此有了教育革新的契機,這段新式教育的演變歷程,可分為接觸萌芽期(一八六二年至一九○一年)和建立發展期(一九○二年至一九一一年)。前者,因為滿族子弟傳統教育中即須學習語言文字的翻譯課程,因而進入新式學校,取得了學習西方語言文字的先機;後者,滿族傳統的八旗官學式微,又受各種教育思潮的影響,終於在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一年)進行改建新式學校,採用新的教育模式,同時受到要求立憲的壓力,教育民眾以開通智識備形重要;排滿革命的威脅,滿漢民族問的不平等待遇成為排滿藉口,究其原因卻在由來已久的八旗生計問題,因此教育沒有謀生技能的旗民,成為當務之急,也就不得不致力實行新式教育了。 第二章新式教育宗旨與教育體系。教育思潮既然影響滿族新式教育的施行,新式教育宗旨大抵也秉持著「中體西用」的精神,最後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五項宣示全國的教育宗旨為依歸,同時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培養滿族子弟「自強自立」的能力,也成為新式教育的重要政策。基於滿族特殊的軍事、社會制度--八旗制度,新式教育的教育行政單位除在中央受學部統理外,在地方以提學使同為主導,以八旗學務處、旗務處為輔,建立起行政體系。學校系統則以學部所頒學制為主,分為三級,統一原本零散的傳統教育制度。 第三章新式教育的主要形式。滿族子弟新式教育中較有系統的是普通教育,廣泛設立蒙養學堂、小學堂,中學堂各直省駐防地多設有一處,高等學堂則在中央與東北設立。實業教育則偏重滿族子弟的職業技能訓練,所以設立許多工藝蔽、工褻傳習所。語文教育以學習滿、蒙、俄等語言文字為主;又因時值預備立憲,為了讓滿族子弟對憲政體制有所了解,特為貴族、仕員開設法政學堂及時政講習所。滿族子弟新式教育中沒有完整的師範、留學教育系統,而是視需要設立師範學校培養邊區師資,鼓勵子弟出國遊學、遊歷以開通風氣。 第四章教育的實施與管理。新式教育的宗旨和教育體系與全國教育制度大同小異,普通學校教學課程內容上也大概一致,但特別加入母語--「清文」的教授;實業教育兼授普通知識和手工業技能;滿蒙語言學堂除教授與言外,也包含民族史地;法政學堂則有法學和理財知識,課程相當現代大學法律系。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是由各駐防地長官「就地自籌」,偶有中央補助,名目多而雜;經費管理,除照學部定章辦理,另設有獎勵章程,鼓勵士紳、民眾捐款助學。而諸如學堂、學生的管理規則,也依學部章程辦法處埋;課程安排則重在一般課程與「清文」鐘點的調節。 第五章滿族新式教育的省思。新式教育的施行,使得滿族子弟不但學習到更多的 「中學」和「西學」,也因「中體西用」的調和性影響,滿族民族文化「國語騎射」也因而得以傳承、更新而趨於實用。但是,新式教育實行的主要困難是邊陲地區風氣未開教育、知識難以普及。由新式教育的各種形式和措施,可以看到新式教育的成效,還在能提升滿族子弟的知識水準,訓練謀生能力,降低滿漢民族的差異與衝突,新式教育無異具有維持民族生存的意義。 / The new mode of education the Manchurians received in the later yearsof the CH'ING.
3

清康雍乾三朝八旗生計問題之研究

黃美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滿清定都北京,建立全國政權之後,旗人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一方面,旗人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不能不給以特殊待遇;另一方面,滿清以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為了確保其政權的鞏固,就必須充分依靠八旗武力作為統治全國的主要工具。為了確保這一立國的根本,清廷制定了各種制度和措施,千方百計的授予旗人各項特權,竭力樹立和鞏固他們在全國的優越地位。而這些種種特權,是欲使旗人能免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利用歷史學上因果關係的分析,依時間先後順序,將複雜繁瑣的歷史現象,逐步加以推演與歸納,期能剖析問題發生的來龍去脈,以為進一步討論的基礎。故於第二章先交代旗人生計主要來源與其轉變性為何?第三章說明八旗生計在何種原因之下產生問題?是自發性的演變,抑或是政策上所引發的問題,或是文化衝突下的一種產物。第四章說明當清廷意識到八旗生計問題危及到整個統治基礎時,所採取的解決措施,其措施中又可分為消極與積極兩種。第五章所說明的是八旗生計問題從發生到清廷試圖去解決其問題時所產生的影響為何?以上是本文欲討論的重點。八旗生計問題的研究,是清史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將八旗生計問題作一釐清,對清史研究不僅有所裨益,而且是深具意義的。
4

從旗人家譜看清代滿族的宗族制度 / The study of Manchu linage system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ight banners' genealogy

陳曉菁, Chen, Hsiao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譜是家族歷史的彙編,除了世系人名之外,還常包括了族姓起緣、支派源流、家族遷徙等紀錄,所述內容涵蓋到民族身分的認同和形塑過程,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清代滿族承襲了自宋明以來近於完善的譜牒體例,開始了以文字書寫家譜的方式,記錄家史而使其流傳於世,更加入了滿族的習俗、文字,在拜譜儀式與續譜活動中,強烈顯現了其民族特色。 滿族的宗族制度,不僅是家族組織,同時也是國家基層組織的雛型,清代旗人家譜作為旗人承襲世爵的憑證,顯示了家譜對於家族成員身分的承認,並凸顯清朝國家體制將家譜作為社會控制的手段之一。 本文透過滿族的神話、歷史、八旗制度到血緣集團的紀錄來看滿族宗族制度的形成及其內容,透過對史料檔案的解釋,並蒐集中國大陸搶救古籍及其後續保存出版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滿族史的創建、清代滿族對外部文化的選擇、適應,以及滿族民族認同等幾個面向。
5

清代「路、佐」制度下的鄂倫春人 / The Oroncon's People under Luh-Tzuoo system in Ching dyansty

鄧琪瑛, Deng, Chyi-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路、佐」制度下的鄂倫春人--為碩士論文,共有十七萬餘言。除緒論、結論之外,共分四大章,十三小節,各章節提要如下: 第一章 鄂倫春人族源追溯及其與相關集團之融合 第一節 「鄂倫春」名稱考證: 主要從"oroncon"(鄂倫春)一音來探究它的內涵與清政權外力介入的決定性影響。 第二節 鄂倫春族源追溯: 筆者根據語言對比及從整個東北文化大環境著手的結果,認為鄂倫春人的族源應當歸屬在"女真"比較合理。 第三節 鄂倫春人與"新滿洲"及"索倫部": 筆者將透過清廷的內徙編旗與"索倫部"三者經濟互補關係,來瞭解鄂倫春人是如何融入這些相關集團。並藉由鄂倫春人及鄂溫克人的人類群體遺傳學調查來證實他們有共同的族源。 第二章 「路、佐」制度與鄂倫春人之關係 第一節 "布特哈總管衙門"與鄂倫春人之關係: 將對「路、佐」的來源作一番探討, 並對"布特哈總管衙門"的設立與目的作一說明。 第二節 "雅法罕鄂倫春人"之收編與設官建署:筆者根據檔案資料掌握了清廷收編的目的與經過。 第三節 鄂倫春人與貢貂:"墨凌阿鄂倫春人"和"雅法罕鄂倫春人"的貢貂方式並不相同,然而在這樣的一個媒介之下,卻使得他們與外界有更多接觸的機會, 進而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路、佐」制度下鄂倫春社會之發展與變化 第一節 傳統游獵經濟的內涵與特性: 筆者主要從鄂倫春人的生態環境著手,這種形態的文化特質,具有相當穩定的氏族組織結構,但由於對大自然的絕對依賴,亦有其局限性。 第二節 原始氏族組織結構的鬆動與消亡: "佐領"的設立逐漸取代了鄂倫春社會的"穆昆達"(氏族長), 使得鄂倫春人漸漸掙脫原本以血緣關係為維繫的氏族組織。 第三節 生產力提高與私有制確立: 槍支、馬匹等生產原料的得,促使鄂倫春社會生產力提高,而原本平均分配的範圍也愈來愈趨縮小,慢慢演變的結果,勢必造成個人私有制的發達。 第四節 諳達入境與商品交換: 清廷廢除了"官方諳達"之,"私人諳達"繼之而起,這正代表著鄂倫春社會已從集體交換進入到個體交換。 第五節 棄獵歸農與雇傭關係:農業經濟的出現,帶給鄂倫春人全新的社會關係, 其社會內部亦產生了大土地經營者。但總的來說,鄂倫春社會在清廷外力的作用下,其生產結構並沒有突破性的改變,游獵經濟仍然是主要的生存模式。 第四章 「路、佐」制度之得失 第一節 「路、佐」制度之成效與缺失:筆者對清廷收編"雅法罕鄂倫春人"的既定目標及終極目標進行了一番評估,並與俄國收籠的方式相互作比較。 第二節 「路、佐」制度之影響:本節採取綜合性的探討,對「施」者-清廷影響「受」者-鄂倫春人, 提出國家認同與民族形成的看法。
6

清朝與當代臺灣軍人待遇制度之研究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wages of military personnel-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吳湘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清朝八旗軍之薪餉制度規範作為研究目標,尤分析乾隆41年頒訂之《欽定戶部則例》卷一百二「放餉定期」至卷一百四「駐防馬乾折價」有關八旗兵餉規範。而當代臺灣軍事制度歷經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等階段,迄今或多或少較當時清朝政府受到更多西方知識思維與管理制度之影響。 第二章探討清代兵餉制度發展沿革及《欽定戶部則例》相關規定,介紹八旗軍薪餉發放、申領等作業程序並加以研析。《欽定戶部則例》共12門,卷101至卷107屬於兵餉門,因清朝八旗軍屬常駐性質,各駐防區兵力需求及勤務分量有所差異,故於卷101針對建立兵餉發放制度緣由及重要性加以說明。 第三章就臺灣現代國軍人員薪餉制度發展沿革及待遇規定分別說明,並針對薪餉發放作業執行要點及程序進行重點分析及介紹。現代國軍人員薪資待遇發放主要以《軍人待遇條例》為基準,輔以《國軍副食實物補助費支給要點》及《國軍財務單位發放薪餉作業要點》等規定辦理相關作業,使整體運作趨於法制化。 第四章透過清代與臺灣現代薪餉制度法源依據差異性之探討,逐步進入薪餉發放作業規範、薪資架構制度及法令、人員職務異動及補充兵源及薪餉追繳制度等細部規範加以比較;同時也於部分比較上輔以清代官員呈送奏書之文獻,加以確認該規範之執行性,期使本章節之內容更趨完整。 末章總結兩個時代服役軍事人員薪餉法令及執行制度均有類似,並顯示法制延續性應是清代末期受資產階級法律體系和原則之衝擊;另因國內學術界對於《欽定戶部則例》兵餉門之探討研究尚於起步階段,研究過程中仍可發現考核獎賞或撫卹等亦有其相似處,建議期使能成為各界未來之研究議題。

Page generated in 0.03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