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國縣市財政之研究胡大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實施地方自治不僅為國父遺教所諄諄訓示者,且為吾國既定之基本國策。顧欲實施地方自治,則須以財政之臻入軌範為先著。縣市為吾國實施地方自治單位,地位至為重要,因此本文即以本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以還,財政之演進為其研析之範圍。探究縣市收支之實況、及其存在之問題。
唯是應予注意者,本文既係就地方自治以論縣市財政,則於地方自治之意義,重要性及其在吾國演進之過程等,首須有一簡明之闡述;其次則述縣市之財政與地方自治之關係,並指出地方自治若欲順利推行、地方各項事業若欲順利開展,則端繫於財政之健全與充裕。財政在實施地方自治所佔之重要性由之而顯現無疑,上述即本文第一章所欲致力者。
再者,財政收支系統,為劃分一國各級政府財政收支之基本制度,而以建立各級政府為獨立之收支單位為目的。此就縣市而言,尤具有其重要性。因縣市為吾國推行地方自治之單位,其財政之充裕與健全,端繫於其是否為一獨立之收支單位為轉移。故,第二章即就縣市是否為一獨立之收支單位,以論吾國之財政收支系統,並藉此以窺吾國縣市財政之遞嬗桑倉。唯於論列之先,首就財政收支系統之意義及其建制之原則、方法等詳為具論,以明財政收支系統與一國政治體制及行政系統之關係。
第三章為縣市之支出,第四章為縣市之收入,係就吾國現行財政收支系統,所劃分予縣市之收支,為其分析之架構;而以四十一-六十一年度本省各縣市之總支出、總收入,各項支出及各項收入等為分析之依據。期於分析之過程中,顯現當前縣市財政之實況並探掘其所存在之問題。唯是應予注意者,此二章皆以各縣市之決算數額為分析之依據,除於採用預算數額時,特予標明外,餘則付諸厥如。
據此二章之分析,吾人覘知,當前縣市財政所存在之問題,舉其犖犖大者,約有下述諸論:
(一)支出之成長大於收入之增加。
(二)各項支出呈畸形之發展。詳言之,即教育科學文化支出所佔之比重最高,而其餘各項之支出,如經建交通、衛生、社會及福利之支出等,則相對之萎縮。再者,值得注意者,即人事費用,為縣市沈重之負擔。縣市預算頗有養人預算之譏。
(三)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未分,從而自治經費與委辦經費亦無由而分。
(四)預算之編制無計畫、不實、且追加預算甚為普遍。
(五)縣市獨立稅課之收入缺乏彈性,難隨經濟之發展而為大量之增加,且於稅率之釐定,無置啄之餘地。
(六)共分稅目過多,徒增稅款劃撥手績之麻煩,益以統籌分配稅之運用,憑空造成省級財權之強大。
(七)特別稅課及臨時稅課,形同具文。
(八)工程受益費及公共造產未受重視。
(九)補助制度促成省級財政權之強大,並造成各縣市之倚賴心理,發展各地方事業之功效未能發揮。
唯上述諸問題之所由而生,蓋皆由於缺乏地方自治之觀念!職是之故。第五章即致力於此諸問題之改善。首揭地方自治觀念之灌輸與培養,為解決上述諸問題之先決條件;次就上述諸問題,逐一試擬其改進之道,俾供抉擇與參考。
第六章為結論,乃就前述諸章,再為撮要。
本文能於萬難之情況下完成,皆恩師傳公宗懋之指導有方始克致之。於撰述期間,舉凡觀念之提示,方向之指引;不僅發人深省,亦且極有助於本文之撰述。尤其不能忘懷者,在最為艱困之時,所賜予之精神鼓勵。師恩難報,謹於此致最誠摯、最崇高之謝意!此外,許師濱松之代為借閱資料及所賜予之關懷與照顧,使本文能克期完成,謹於此一併致謝!
由於撰者才疏識淺,雖憚精竭慮,惟疏漏及謬誤必多,尚祈師長、賢達、先進,不吝珠玉惠予匡正是盼!
|
2 |
報刊輿論與清末預備立憲(1905-1911)--以《申報》、《東方雜誌》為中心之探討許惠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我國省縣自治權與自治監督之研究林清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自治是我國推行民主政治,落實憲政體制的重要制度。我國雖自民國三十九年開始於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惟至民國八十三年才逐步完成法制化,然中央與地方對於地方自治並未建立共識,對於地方自治團體之自治權內涵、自治監督權行使之範圍以及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等問題,各有主張,爭議不斷。因此,如何建立符合當前國家特殊環境的地方自治制度,使自治之真義得以呈現,是今日政府之要務。本文試圖從地方自治權的保障切入,研究我國省、縣地方制度在自治權的設計與保障,以及地方自治監督對地方自治造成的影響,用以剖析我國地方自治之策略及走向,以建立符合當前時代、社會環境之自治體制。本文凡六章計二十節,各章研究之重點如下:
第一章諸論,計分三節,分別闡明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方法及架構。
第二章地方自治權與自治監督之基本概念,計分四節。首揭地方自治之意涵為本文研究之基本思考,並就地方自治本質論,分析我國地方自治體制之設計特點。再則說自治權限由憲法、法律及命令的幾個不同來源,瞭解其保障之程度差異,續以地方權限分配之態樣、分配之基礎,探求我國目前地方權限分配之基礎等相關問題。最後以自治監督與自治權之關係,簡述自治監督之概念及設計基礎。
第三章省縣自治權之內涵,計分四節。先就地方自治權內涵的二個層面為綜合性說明,再分別就省縣之自治立法權、自治行政權及地方自主財政權予以闡述。在省縣自治立法權方面,先就我國憲法規定由省、縣民代表大會制定自治法之立法權,及由省、縣議會行使之省、縣立法權加以說明,復就自治法規及委辦法規之區別、地方立法權之限制與檢討進行分析。省縣自治行政權則分別以業務執行權、組織權、人事權及計畫權探討我國之現狀。地方自主財政權則以財政自主要件、自治財源收入、政府支出幾個面項來歸結我國地方自主財政所應努力的方向。
第四章省縣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劃分研究,亦分四節。先就地方自治團體任務之定位探討,確立我國地方自治團體負有辦理自治事項與執行上級委辦事項二種任務。再而探討憲法條文所指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之內涵,復試圖在現行憲法架構中從省縣自治法及相關法規之規定下,區分二種權限之項目及內容,並發展二者區分之具體作法。末節並試圖跳脫憲法架構,以建立建立多元性的解決途徑。
第五章自治監督與自治權之保障,計分三節。分別以落實地方自治並保障地方自治權之觀點,分析我國自治監督之制度。先從我國自治監督之體系,探討自治監督在現行法律中存在的問題,再就自治監督機關行使監督權之分際,檢討未來自治法應改進之方向。另因積極性之「代行處理」措施,所涉及問題遠比消極性之監督對地方自治權的侵越性大,爰就自治法之相關設計進行探討,期以設想我國未來執行相關措施應改進之作法。
第六章結論,分二節。就本文以上各章節研究結果提出筆者之研究發現,分別以現行憲法架構下與未來重新建構地方制度提出幾項思考,再則針對落實我國地方自治應行改進之處,提出建議,以為我國推動地方自治改進參考。
|
4 |
論地方自治法規 / Local goverment law陳樹村, Chen, Shu-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第一篇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
二、第二篇說明地方自治包含「住民自治」與「團體自治」二種原理,而基於這二種原理所發展出來的相關制度及我國憲法以該二項原理所設計的地方自治制度為何,後再整理地方自治的功能,說明何以地方自治制度成為全世界所普遍採用的制度。
三、第三篇主要探討地方自治權的本質為何?此涉及地方自治團體在國家法律秩序中的地位,特別攸關其與國家及地方人民間之相互關係。學說上認為地方自治權的本質有固有權說、授權說、制度保障說,及從人權保障觀點出發的新固有權說。本篇介詔各說之理論基礎與其發展興衰,最後乃分析我國地方自治的本質應採何說為宜。
四、第四篇與第五篇可以說是地方自治團體訂定地方自治法規的外在界限。本篇論述地方自治法規與憲法的關係,次篇則分析地方自治法規與中央法規及上級地方自治法規之關係。本篇首先詳細分析地方法規得否限制人民基本權利的問題,從理論,外國立法例分別加以說明,冀求探討出依據並建立其類型。
五、第五篇則先就地方自治法規的性質與效力加以說明,後則分析省縣自治法與直轄市自治法與國家法令發生衝突時的解決途徑,並以省與直轄市對人
事、主計、警政、政風四類一級主管人員任命權所產生的法律衝突為例,加以分析。次則敘及省法規與國家法令之衝突與解決,檢討現行台灣省法規準則規定的不當。省縣自治法制定後對省法規的改變與省法規和國家法律衝突的類型化與效力的優劣。六、第六篇,可謂係地方立法權的內在界限,說明地方立法權的對象是否應及於委辦事項?首先就日本與德國就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之分類與性質加以說明。次就自治事項與委辦事項之區分,從學說、理論與實定法的規定加以分析,以定其區分標準。七、本篇為結論,乃綜合整理前述各篇重點,提出研究心得。
|
5 |
我國地方自治法制化研究 / The legalization about self-goverment in R.O.C.陳麗如, Chen,L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地方自制為民主憲政的基礎,由於民主政治並非一蹴可幾,而是漸進、累
積的結果,地方自治正提供了一個參與與學習的機會。無論是個人民主素
養之培養或國家社會民主化之推動均有賴於地方自治。晚近,復鑑於環保
,都市、教育及消費者方面爆發嚴重問題,非中央所能獨自解決,更顯示
出地方自治之重要性。我國地方自治深富憲政性,憲法第十章「中央與地
方之權限」及第十一章「地方制度」之規定即係對地方自治之設計。民國
三十六年憲法頒行後,我國地方自治本應依憲法規定實施,唯不久政府即
播遷台灣,國家處於非常時期,所以現行台灣地區地方自治之實施多係以
行政命令為基礎,與憲法規定不符;地方自治法制化的問題事實上自民國
三十九年台灣地區開始實施地方自治起即已存在。隨著時間的遞移,人民
自由權利伸張,對民主層次之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解嚴後,我國社會、
政治、經濟變化極大,地方自治法制化之呼聲遂與時俱增。在這時代的轉
捩點上,地方自治法制化的方向實關係國家政治、社會未來的發展。本研
究乃首先釐清地方自治的意義、探討其特質及功能,繼而介紹我國地方自
治制度發展的沿革,以建立對歷史脈胳的瞭解,接著討論地方自治法制化
問題存在的原因及背景及其所引發的其它相關問題,試圖找出關鍵所在,
進一步對各方所提法制化的途徑(包括政府所採行之方案)予以歸納、整
理分析、評估,並提出作者之建議,冀能為健全地方自治發展奠立良好的
法制基礎,使我國在改革中能轉型成功,為民主政治立下萬年根基。
|
6 |
中韓縣郡制度之比較研究申占湜, SHEN, ZHAN-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例如兩國國土均遭遇分裂的命運,兩國皆以開發中國家的資格,向先進國家的門檻積極地邁進中。
兩國地方自治的開始年代也很接近,但大韓民國過了十年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解散地方議會,直到1990年都維持著大陸系中央集權體制,可是到1991年四月,市、郡議會再度恢復。
就中華民國的地方自治,言自開始以來到現在繼續維持不曾間斷,但省、縣自治法源的省縣自治通則,則尚未制定,故對地方政府的組織功能方面不無影響。
故而,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就中、韓兩國之地方自治制度作比較研究,俾使讀者能窺知中、韓兩國縣郡地方自治制度之全貌,並供有關單位作研究改進之參考。
本文章節編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論文之章節。
第二章為中華民國縣制之探討,先說明縣之地位,其次論述縣之體制,並就縣之體制分別說明:第一,縣為何是地方自治團體﹖第二,縣為何要實施地方自治﹖第三,縣自治區域;第四,縣人民;第五,縣之自治權;第六,縣議會;第七,縣政府;第八,自治財政;第九,中央或上級自治團體對縣的監督;第十,對縣制之檢討。
第三章為大韓民國之郡制,其說明方式與前章同。
第四章為中韓兩國之比較分析,檢討分析中、韓兩國現行制度之異同點及缺失,並提供改進意見。
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總結本論文的中心論點,並提出對兩國政府的建議。
|
7 |
政治參與與村里民大會--以台北市縣為個案之研究白中琫, BAI, ZHONG,-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題目為「政治參與與村里民大會--以台北市縣為個案之研究」。台灣地
區村里民大會的建立,始於民國三十五年,至今已逾四十年之久,其間雖迭有改進加
強,但在時空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必然發生若干無法適應及調整的問題。本研究透過
對制度演變過程的概述,探究其興革與歷史背景。並以台北市縣居民為對象,進行村
里居民對大會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全文計六章,茲將各章研究要旨說明如后。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與有關研究結果,並對本論文研究範
疇,加以界定。
第二章:村里民大會之演變,制度的成長,需不斷改進,始能深植根基,因此本章對
光復初期,實施地方自治,及台北市改制後,村里民大會制度之沭變。
第三章:村里組織之現況,村里民大會之成功與否,與村里組織是否健全,有著密切
關係,故需先闡明其現狀。就村里之地位、村里長、村里幹事、村里辦公室、鄰、戶
長會議、及村里各組織加以說明。
第四章:村里民大會之現況,對現行各項法規暨實施情形,加以說明比較。包括村里
民大會之性質、任務、會期、開會、督導、考核與獎懲、議決案等。
第五章:台北市縣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之行為分析。包括概述、個人因素、社會因
素與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村里民參與大會之原因、對村里民大會功能之評估。參與
深度之分析。
第六章:台北市縣村里民參與村里民大會行為與其他政治參與行為之分析,探討村里
民對村里長、村里幹事、村里辦公室、村里公約之熟悉度與參與大會行為之分析,並
對村里民選舉投票行為、收看電視新聞、閱讀報紙、閱讀政論性雜誌四項政治參與行
為進行研究。
第七章:結論,村里民大會,為人人皆可直接參與之一基層集會,對民主政治,對地
方自治,皆有所貢獻,不宜輕言廢止。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唯有調整原有之整想與
設計,提高人民參與感,方能使此一制度深植根基。
|
8 |
台灣鄉鎮權力結構之分析--以K 鄉為例蘇家聲, SU, JIA-S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寫作的目的除豐富對我國地方政治研究的內容外,亦含有彌補制度法弱點的目的
。故而全文使用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為經,派系理論為濟;以探索台灣鄉鎮權力的結
構和明瞭其如何在現有的制度下運作,為求理論與實際能相印證,本文特以一個職業
結構轉型的鄉鎮∼K 鄉為田野研究的場所,透視其權力結構的形成和派系權力的分配
。作者以人類學家參與研究法,長期的在K 鄉作實地調查,並以問卷方式做深度訪談
,期能深切體會K 鄉政治的運行,至於文獻資料主要參考中外學者探索社區權力結構
和派系的著作及學術性期刊的若干專文,並佐以民國七十一年一月至民國七十七年十
月為止所有關於各大報報導K 鄉的地方版新聞、政府出版的文件和檔案、及K 鄉鄉公
所相關的會議記錄。
本文共分五章、十三節約七萬字,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資料來
源等。第二章為社區權力結構的相關研究法,分為五節。第一節界定社區、權力、權
力結構等名詞的定義,第二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一∼職位研究法;第三節為社
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二∼聲望研究準;第四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三∼決策制定
研究法;第五節為社區權力結構研究法之四∼台灣地方派系研究法。第三章為K 鄉的
權力結構分為四節,第一節為轉變中的K 鄉人文及生態環境;第二節為K 鄉權力人物
認定的方法;第三節為K 鄉權力的資源及權力的來源;第四節為K 鄉的權力結構。第
四章為K 鄉派系與權力的分配,又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派系的結合關係;第二節為派
系競技場之一∼農會;第三節為派系競技場之∼鄉公所與鄉民代表會;第四節為國民
黨區黨部的策略。第五章為結論,將本文研究內容作綜合性的摘要,並從其中發現台
灣鄉鎮權力結構研究的未來展望。
總言之,本文認為台灣鄉鎮政治是值得研究的領域,為免於研究結果流於空泛和抽象
,嘗試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以理論為本文分析的架構,透視研究對象∼K 鄉權力結構
及派系和權力的分配,期能抓住台灣鄉鎮政治核心之所在。
|
9 |
地方財政自主與政策制定過程--台灣現行制度之分析研究陳明道, CHEN, MING-D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政府遷台實施地方自治以來,地方財源短絀一直是棘手的問題。由於地方財政問題
無法妥善解決,地方財政自主乃成為地方各界爭取之目標,並演變成許多事件之導火
線,例如:台北市議會拒絕將營業稅及印花稅的一半收入提撥中央、澎湖縣議會決議
廢縣等。這些事件背後除了「地方財政自主」之訴求外,更包含著「落實地方自治」
的呼聲。事實上地方財政係地方自治職權之一環,卻又是地方自治權落實與否之具體
表現,兩者之關係十分密切。
雖然兩者關係緊密相扣,但過去諸多探討地方財政問題之論述,觀點卻大都侷限於財
政收支之層面,對地方自治及所衍生之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問題多未觸及。故本文研
究目的之一即在運用「公共選擇理論」此一整合性研究法來探討地方財政問題。此外
,地方財政自主之內涵、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如何合理劃分,為本文另一研究目的。當
然如何建構一個完善的制度,亦即謀求政策制定過程之效率與公平,以改善地方財政
短絀之困境,並促進各地區之均衡發展,則為本文所追求之終極目標。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基本概念。第二
章介紹地方財政之經濟理論,包括地方公共財理論、TIEBOUT 的以足投票模型及財政
聯邦制度,以建立評估各級政府間權限劃分之標準。第三章則為地方財政之政治理論
,乃自憲政體制、地方自治等另一角度導出政治面觀點,並與經濟面理論相互整合歸
納,使權限劃分標準更加清晰週延。第四章探討台灣現行制度,對於規定中央與地方
權限劃分之憲政及財政體制加以研究。嘗試找出長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地方財政問題之
癥結所在。第五章係對美國、日本、德國等主要國家之憲政與財政體制的比較分析,
期能收他山之石之效。第六章為結論,就前五章之研究結果及心得提出具體建議,以
作為我國地方財政改進方案之參考。
|
10 |
政府間移轉性支付之經濟效果分析朱介立, ZHU, JIE-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冊數:壹冊
二、字數: 萬餘字
三、內容提要:
地方自治是我國實施憲政的基礎,而財又為庶政之母,是以鞏固地方財政,為健全地
方自治根本之道。隨著經濟發展及民主政治進步,地方自治的政務,日益膨脹。然而
,地方財政先天上即屬規模小,各項稅源有限,收入的所得彈性又小,造成財源籌措
困難,且經常是入不敷出。影響所及,不僅僅是地方政府難以充分發揮自治功能,且
處處仰賴上級政府的補助,使補助金成為今日各級地方政府主要財源之一。本文主旨
,即在探討補助金對下級政府財源籌措及支出型態的影響。
本文結構,除第一章為導論外,其他各章的主題分別為:
第二章為補助金制度的經濟分析,分析就各類型補助款對地方財政的影響作一整理,
並回顧國內外有關補助金之文獻。
第三章以建立實證模型為主,同時分析本省資料,並以此模型從事估計工作。
第四章為檢討現行補助金對地方政府支出型態之影響。
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
四、論文大綱: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範圍
第二節:研究方法
第三節:本文結構
第二章:補助金制度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一般經濟模型之探討
第二節:國內有關文獻之回顧
第三章:補助金對地方政府支出水準及結構的影響—一個實證模型
第一節:模型的建立
第二節:分析資料與估計
第四章:台灣現行補助金制度的探討
第一節:現況介紹
第二節:檢討與評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4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