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韓縣郡制度之比較研究

申占湜, SHEN, ZHAN-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在很多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例如兩國國土均遭遇分裂的命運,兩國皆以開發中國家的資格,向先進國家的門檻積極地邁進中。 兩國地方自治的開始年代也很接近,但大韓民國過了十年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解散地方議會,直到1990年都維持著大陸系中央集權體制,可是到1991年四月,市、郡議會再度恢復。 就中華民國的地方自治,言自開始以來到現在繼續維持不曾間斷,但省、縣自治法源的省縣自治通則,則尚未制定,故對地方政府的組織功能方面不無影響。 故而,本論文研究之目的,乃就中、韓兩國之地方自治制度作比較研究,俾使讀者能窺知中、韓兩國縣郡地方自治制度之全貌,並供有關單位作研究改進之參考。 本文章節編排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以及本論文之章節。 第二章為中華民國縣制之探討,先說明縣之地位,其次論述縣之體制,並就縣之體制分別說明:第一,縣為何是地方自治團體﹖第二,縣為何要實施地方自治﹖第三,縣自治區域;第四,縣人民;第五,縣之自治權;第六,縣議會;第七,縣政府;第八,自治財政;第九,中央或上級自治團體對縣的監督;第十,對縣制之檢討。 第三章為大韓民國之郡制,其說明方式與前章同。 第四章為中韓兩國之比較分析,檢討分析中、韓兩國現行制度之異同點及缺失,並提供改進意見。 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總結本論文的中心論點,並提出對兩國政府的建議。
2

乾嘉時期清朝在北疆的經營(1759-1820)

侯素蘭, Hour, Sun 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除緒論和結論外,共分為四章十二節。在緒論裡所論及的是有關本文的歷史背景、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第一章軍政體制的建立,探討清朝在北疆設置伊犁將軍、台站、卡倫、牧廠的動機,以及整個新疆防禦網形成的過程。第二章地方的行政體制,剖析的是有關清朝在北疆各地,依隨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設置札薩克制、州縣制、伯克制等行政的動機,及其過程。第三章屯墾政策的推展,是剖析清朝透過軍隊對當地土地開發的過程,而後發展民屯的一些因素探討,並對其屯墾方式轉移的過程,作進一步的探討。第四章經營政策的評估,在其內文裡面所探討的,是有關清朝在實施一連串軍政、行政和屯墾政策下,其對北疆以後的政治,經濟的影響。結論即綜述本文研究的成果及其意義。
3

新縣制之研究

張俊顯, Zhang, Zun-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廿八年九月十九日,國民政府頒布「縣各級組織綱要」,通令後方各省自廿九年 度起實施,這是抗戰時期,政府在內政方面的一大改革措施,也是我國地方自治史上 的一件大事。一般稱之為新縣制。 抗戰期間,政府採取了抗戰建國並行的方針,新縣制適逢其會,肩負了一部分抗戰建 國的任務。自其實施以還,各界頌揚與批評之文字不少,惟作有系統之研究者,尚不 多見。本論文系就新縣制始末,作一嘗試性之探討。全文共一冊,約一萬字,分為八 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分析其產生之原因,第三章嘗試性之探討。全文共一冊, 約十一萬字,分為八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分析其產生之原因,第三章敘述其制 訂之經過,第四章敘述其主要之內容,第五章探討其實施之梗概,第六章檢討其優劣 得失,第七章就它與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之異同,作一簡單之比較,第八 章為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