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童真小說研究 / A Study of Tong Zhen's Fiction詹馨怡, Chan ,S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觀看五○年代女作家的資料時,有一個女作家的名字不斷地與這些作家並列,在當時重要的報章雜誌,也很容易看到她的作品,但是她的作品似乎一直不受重視,雖然作品有極佳的質量,甚至到了最近還有出版社幫她出版自選集,但是卻只是引起一點點波瀾又繼續沉寂下去。而她的作品雖然多產且頗受歡迎,但是到了現代卻籍籍無名;雖然許多作家對她頗有讚譽,到了現代她的名字卻不再被提起;而提到她的生平與經歷,能尋覓到的資料少得可憐,對大部分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而言,她似乎是一個尚未解開的謎團,她就是本文中所要論述的作家--童真。
童真作品並不算少,雖然文史哲出版社在2005年幫童真出版了一套七本的自選集,但也只佔了童真所有作品中不到二分之一,其餘在五、六○年代出版的作品,及散逸在雜誌、報紙中的作品,都需要再經過整理。雖然這是一件繁雜且龐大的工程,但是童真的作品在五○年代中確實有其獨特性,且其作品已經脫離反共懷鄉的範疇,並可以從他的作品中,看到台灣社會的脈動、女性地位與心理的變遷等等現在文學研究中極重要的主題。因此筆者希望能藉由對童真作品的研究,挖掘出五○年代女性文學嶄新的一頁。
|
2 |
台灣女性小說與電影之互文研究黃儀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0年代台灣在經歷過美麗島事件,及鄉土文藝思潮的洗禮之後,整個社會雖然仍處在威權體制,但壓抑已久的本土社會批判力正若野火燎原,尋找著各種縫隙顛覆僵化體制,嘲諷守舊價值觀,迸發勃勃的生命力。在解嚴前後的這段時期,正值各種文化思潮及新舊意識形態不斷的交鋒辯證,台灣的文化場域糾葛著複雜的家國認同,以及族群、階級、性別的種種差異,還有現代化生活□離鄉背景的疏離感,對商品消費的空洞感,交織在八0年代的文化情境中。其中台灣新電影的崛起與女性書寫是相當重要的兩個現象,而多部「文學電影」的拍攝表徵著文學與電影的結盟,宣告著「小說的影像化」在此時期亦是一個顯著的文化現象。
筆者希冀能跳脫單一經典作品的詮釋,及作家定位的研究,遂擴大研究範疇並以文本為主,作跨藝術,跨文類及多重符號系統的互文研究,試圖尋繹出當代文化的另一種視角。筆者在搜羅八0年代小說文本時,發覺文學文本生產呈現商品化、消費化的傾向,當時正值台灣新電影的崛起及女性作家以豐碩的創作量,積極攻佔文學市場及文學獎的時刻,台灣新電影的勃興與女作家的文壇發聲可謂八0年代兩個重要的文化場景,在商品市場的機制運作下,女作家的作品時時被改編成電影,躍上大螢幕粉墨登場,轉化成聲色俱佳的文化產品,電影文本與文學文本之間頻繁地互動與對話,形成複雜的文本互涉(intertextuality)現象。女作家、女演員與男性導演以虛構的小說╱電影文本作為演練場域,透過敘事改編、影像形塑、聲音的表述,再現女性經驗及父權文化,所呈顯的性別表演與台灣歷史脈絡及文化象徵系統互相呼應,展現當時藝文工作者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懷,對歷史文化的反思,以及對儒家傳統的挑戰。
透過對這個「女性文本╱電影改編」文化現象的整理、爬梳及反省,希望能回應當代喧嘩的視覺文化工業與寂寞的文學產業,在後現代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界線日趨模糊時,文學這個古老的產業還能以什麼形式介入當代論述?對於身處於電子資訊、數位傳播的新世代而言,多媒體與敘事文類的結合,可以讓文學這個說書人展演出什麼新的美學形式?如果能將八十年代活絡的「文學電影」現象作系統的研究與整理,一方面釐清這個文化現象在台灣文化場域當中的定位及回響,並解析文學與電影之間互相交集,互相詮釋轉化的美學形式,作為當代文學與其他文化產業交流互動的考察。另一方面也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反思當前的影視產業與文學產業的連結,是否可能為傳統╱前衛,人文學科╱理工科技,及全球化╱在地化創造出對話的空間?透過小說文本與影像文本的互文參照,可以探究影視語言在挪用與借用文學素材時,如何受到後現代主義與後殖民思潮的重新詮釋,成為解構威權政治的論述利器,繼而被視為台灣文化本土化與主體建構的典範文本。再進一步探問的是:現代化的影像媒介與台灣文學的相遇□,各種強勢的西方影像美學、技藝、論述如何被台灣創作者所吸納、移植與轉化,進而使台灣能展開對自己歷史身世、主體建構及文化認同的反思,產生出本土化的文化產品。
筆者所欲探究的課題在於:台灣在八0年代有許多得到文學獎的女性小說被改編成為電影,其中尤以新電影的導演拍攝較多,女性小說改編過程以女性角色為主,鋪敘女性意識、女性關懷,以及女性在社會上的現實處境,筆者認為可以劃歸為「女性電影」的類型作探討。若從建構論的角度而言,男性導演也能拍攝出女性電影,我們也能在男性導演的鏡頭□讀出「女性書寫」。筆者想藉由八0年代女性小說文本╱電影文本之間的互動,探索當女性小說文本介入電影之後,以往女性在電影的象徵系統□,被意識型態建構為刻板形象與符碼,即好萊塢影片類似的敘事模式與觀看機制,此強化父權社會性別符碼及對女性的貶抑,是否被一步步瓦解?與這瓦解相對的,是否有一種全新的敘事模式及敘事動力進入電影文化產業?女性在八0年代的主體再現中是否從單純被看地位中轉換出來,從純客體,承擔價值的身份轉換成具有主體威勢與創造意義的身份?她們是否不再被男性作為視點交換的客體,同時開始解構某種傳統的交換方式。在以女性為主角的影片中,女性的主體性在敘事形態及符碼意義之中不斷型塑而成的,男性的主體地位,及主動的觀看者地位是否逐漸喪失?筆者希冀藉由八0年代女性小說文本的爬梳,及電影影像再現的運作過程,作為理解八0年代文藝現象的一個切面。
本論文所研究的對象是一群在八0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這群後起之秀在數年間囊括了各大重要的文學獎,並積極攻佔各大報副刊版面,被學界指為「閨秀文學現象」,她們敘事技巧圓熟,以敏銳筆觸,捕捉細膩寫實細節,在出版市場上各展風華,作品經常引起社會大眾注目,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她們深受讀者欣賞,又得到評論者的討論,可謂在文人圈內報酬相當優渥的寵兒。此批活躍的女作家跳脫社會角色的扮演,道德倫理的定位,以情欲書寫為策略,召喚陰性書寫與母親聲音(the voice of mother),撩撥人世的愛慾情仇,以女性身體的繁複感官重構女性主體,以女性生命歷程女兒、妻子、母親拆解男性所建構的大敘事及父系霸權論述。
這群女作家與台灣新電影導演一同成長於台灣四0、五0年代,這批新電影導演積極改編女作家的作品,在影像上呈現生動而豐富的女性面貌,展露女性的主體性與強韌,以期再現台灣斯鄉斯土的成長歷程,也藉由女性生命史轉喻鄉土情感與家國認同。八0年代文學與電影新生世代的邂逅結緣,重新翻寫重構台灣本土的影像,及台灣人的身份認同,相較於八0年代之前中國符碼時時現身於文本影像之中,新電影可謂台灣影像主體性建構的起始。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及文學電影的出現及建構,逐漸發展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film as an art)的論述,這除了電影本身的美學技巧之外,尚需要閱讀社群(影評人)及支援媒體參與論述,這個閱讀社群(影評人)以焦雄屏為主形成一個「班底」,強調知識份子的理念及專業的電影批評術語形構成「藝術電影精英社群」,以有別於傳統八卦印象式的電影評論方式,此社群對新電影的論述文章多半集結在《台灣新電影》一書。
在八0年代電影與文學結合成一個高尚藝術,迎合中產階級崇尚品味的心態,並形成改編文學的電影風潮,因此,我們想要探問這種文藝現象的實踐過程是如何?又牽涉到那些因素與環節之運作?知識份子、電影工作者、影評人、與作家及學院內外的閱讀社群、批評者之間互動關係為何?在文化場域中各佔據什麼位置?女作家及新電影導演、影評人的文化資本及象徵資本,以及所謂的habitus如何催生、影響文學與電影的互動?這些皆是文藝社會學所關注的課題,社會學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發性主要在於:在探討女作家文本或電影文本時,不應忽視文藝場域和habitus的影響性,文藝活動和文藝實踐必須針對深層的結構性因素加以反思。作家除了從事文學活動之外,尚有其他的社會身份存在,並涉身於各種場域之中。文學場域和其他場域之間所具有的共構性不應忽視,其他藝術領域及政經變化對文壇的影響應納入研究的視野之中。
本論文研究對象主要以八0年代女性作家:朱天文、李昂、蕭颯、蕭麗紅的小說文本改編成電影為主,探析深具女性意識的小說文本,在男性導演的凝視與詮釋之下,其女性議題及女性書寫特質,是更為彰顯、飽滿,或者是被消弱、削滅。男性導演的詮釋又與台灣社會文化產生何種互文現象?再者,本論文考察台灣電影╱文學互文現象、女性小說文本改編成電影之後如何處理女性形象、女性身體等等議題。在研究的時間點主要以八0年代為主,並回溯七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影響所及在八0年代有鄉土小說改編風潮,以及新電影追求自我文化主體性與藝術性的努力。希冀透過文學與電影互文改編的考察,能更進一步理解八0年代的文藝現象,以及電影與文學互相闡發,互相豐富彼此的美學特質。
|
3 |
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宋怡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部分,筆者首先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並收集、歸納前人研究的成果,最後再簡單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大綱。
第二章「眾聲喧嘩:八○年代女性小說的發展與特色」,這一章共分三節。第一節先敘述八○年代多采多姿的文學圖像,從政治、經濟、西方文學思潮的衝擊、文學思維的變革、出版環境與消費消費性格的轉變、文學團體與文學刊物的蓬勃發展、電影工業結合文學創作等方面來簡述之。第二節闡述在八○年代的文學發展脈絡中,女性作家如何「異軍突起」,並如何在八○年代,「獨領風騷」的背景與發展情況簡述之。接著,再簡單敘述八○年代重要女性作家群(以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袁瓊瓊、蔣曉雲、李昂、廖輝雲等七人為論述對象)及其小說的風格、特色之分析。第三節將八○年代女性小說家的評價(正、反兩面評價),作概括性整理,在正面評價方面從肯定「女」作家的文學地位、女性書寫與意識的呈現、突破「閨秀」風的書寫侷限等三方面來論述。另外,反面評價有以「閨秀」來貶抑女作家作品的發展與文學價值、女性文學「商品化」、女性書寫的狹隘性等三方面來談,女作家發展的情況與困境。第四節則以蕭麗紅與蕭颯的「登場」為主題,分別從蕭麗紅與蕭颯的生平簡介、成長背景、性情與其思想、作品風格等四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章「古典的出走:蕭麗紅及其作品」,這章主要是討論蕭麗紅及其作品深究。第一節以蕭麗紅在文學評論家中的正、反評價,來談蕭麗紅有無被誤讀的可能。第二節是以蕭麗紅的民俗節慶書寫,來看其小說文本的跨領域,探討其小說文本,如何將中國的節令、民俗崇拜、三大節日、傳統習俗等,巧妙地結合在小說情節。第三節以女性的婚戀觀及家庭題材書寫來談女性的自覺意識。中國傳統女性受到姻緣天定論、心契堅貞的愛情想像、貞操觀、宿命論等舊思維的制約,而陷入男性附屬者的不公平相處模式,並企圖利用大家庭下的女性人物的解構與書寫,來看女性如何從傳統婚戀中,自我的省思與超越。
第四章主要分為三節,分別從蕭麗紅小說文本的鄉土與國族書寫與傳統女性人物的型塑以及蕭麗紅小說語言的等三方面進行討論。第一節從<黑妮>、《冷金箋》、《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桃花與正果》、《白水湖春夢》等作品中,來談蕭麗紅在鄉土與國族的書寫。第二節以蕭麗紅小說文本中,女性人物的類型與形象分析,再來談女性的情欲書寫。從「貞節牌坊」、儒家禮教(女子無才便是德)、中國傳統文化(裹小腳)等方面來探討,傳統女性受禁錮的身心與女性意識,如何透過自我覺醒的過程,達到女性人物的自我成長。第三節則由探討蕭麗紅小說文本,其小說語言的藝術,精鍊的古典語言、佛家偈語、台語的運用等交互運用的語言特色,進行探析。
第五章以蕭颯的小說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多重面貌,以及顛覆母愛的母親形象和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自我成長等三方面進行討論。蕭颯從女性的愛情、婚姻、情慾、外遇及自我覺醒等方面,來探討蕭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類型。第一節透過蕭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從中探索出蕭颯作品與社會女性意識間的交互觀照,以及凸顯時代社會變遷下的女性面貌及成長。第二節以蕭颯藉著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關係,來呈現新舊世代交替之中,女性人物,如何在婚姻、家庭上,找到自己的地位與成長。第三節以蕭颯受到台灣女性主義的思潮的影響,其筆下的女性人物的自覺意識的萌發過程以及自我成長的過程。
第六章以蕭颯的『異想』世界為標題,討論蕭颯小說文本書寫題材與風格,主要是以蕭颯小說中的三大主題,進行小說文本的探討。第一節談蕭颯小說中,都會與都會女子的典型,並針對台灣都會的興起,對女性的衝擊與影響談起。第二節以變調的愛情,也就是以蕭颯擅長表現的外遇題材來作探討其小說文本的內容。日益複雜的男女關係,傳統的婚戀觀、家庭模式受到挑戰甚至崩垮,解放的情慾挑戰傳統的倫常,最後,外遇事件造成男女境遇的移位,有的傳統女性走出了悲情,過著嶄新的生活。第三節以折翼的天使:青少年問題的書寫,來討論蕭颯為何喜歡寫「青少年」這個族群,以及筆下的青少年成為折翼天使的原因。
第七章,蕭麗紅與蕭颯作品比較及其時代意義,來作全文的總結。第一節以蕭麗紅與蕭颯小說作品比較談起。從兩人的小說題材:原鄉與都會、傳統大家庭與現代小家庭、傳統婚戀與現代外遇等三方面來進行探討,並為兩人小說作品作比較。第二節以論述蕭麗紅和蕭颯的時代意義及其重要性。從兩人擺脫「閨秀」派的寫作風格、豐美女性小說的寫作題材、小說文本突顯女性意識與成長等三方面進行探討與論述。將兩人的時代意義作完整的陳述。
|
4 |
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1960-1980)張珈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後台灣由農業社會逐步轉型為工業化社會,因應龐大的就業需求促成居住人口的遷徙與移動,進一步形成自六○年代起,台灣社會都市化加速發展的現象。傳統都市書寫多將都市視為台灣本土的他者、外來者,以負面形象在文本中現身,本研究以「台灣女性小說與都市發展」為題,欲探討台灣社會都市化快速發展的六、七○年代,女性作家如何書寫都市。除了宏觀地看見從政經權力、外資美援等外在勢力影響都市的面貌之外,能不能由女性都市書寫的小說文本中看見更微觀的內在力量?本論文以繁露、孟瑤、郭良蕙、童真、蕭颯五位女作家書寫都市經驗,或以都市為背景描繪人與城市之間關係的小說作品為文本,藉由空間理論的閱讀方法作為文本分析的取徑,並以女性主義者如吳爾芙、西蒙.波娃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及基進派女性主義為切入觀點,對上述女作家的小說進行文本分析,欲挖掘出六、七○年代女性書寫都市的多種樣貌。期能呈現出台灣都市發展中,女性小說中空間意義和書寫意義的興起與轉型,進而探討女作家筆下都市對女性社會及角色形象的衝突,以及都市興起帶來的經濟繁榮與城市地景變化,對文本的氛圍和小說的形式所帶來的影響。
|
5 |
勞動‧老化‧殘缺──九○年代以降華文女性小說中的身體 / Laboring ,Aging and Disability ── the bodies depicted in Chinese Women's fictions in the 1990s.林欣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補綴九○年代以降華文女性小說中的「身體」於「情欲」、「國族」、「家族」或「性別越界」之外的大小縫隙。另從「勞動」、「老化」與「殘缺」三個微觀層面著手觀察,從邊緣暗角中搜尋尚被隱匿或塗抹的女性身音與光影。在第一章搭建起九○年代以降兩岸三地女性小說共同關注「身體」的背景後,正文依序討論「底層勞動女性身體」、「中老年女性身體」和「殘缺女性身體」,將文本中的女性身體放置文學脈絡和社會文化脈絡中考察,揭示歷史、文化等話語對女性身體的規訓與塑造,收編或排拒;同時關注女性身體的物質基礎、感官知覺、心靈體驗與生命細節。
本論文藉此重新思索女性身體的多樣性與多元處境;另尋女性認識自我身體和性別特徵的途徑,在情欲探索之外,還包括身體飢餓、身體痛楚、老化經驗或殘疾創傷等;以動態、微觀的視角呈現女性身體的差異性、私密性和創造性,探究女性身體話語如何製造新的權力效果和主體力量;以及女作家書寫身體,如何折射出時代環境、社會文化與女性生命經驗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層層挖掘九○年代以降華文女性小說中身體的多元內涵和價值。
|
6 |
五四時期的女性小說研究(1917~1927) / Research on Women's Fiction During May Fourth Movement鄭宜芬, Cheng, Yi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五四時期,在改造社會背景下蓬勃開展的婦女解放運動,鼓舞了知識女性們擺脫舊社會的束縛,迎向新時代開放的潮流。然而,崛起於現代文壇的這第一代女作家,卻較少受到研究者的關注。本研究是以陳衡哲、冰心、廬隱、馮沅君、凌叔華、石評梅六位已為當時人知悉的、也較具代表性的女性小說作家們,在五四時期的小說作品為取材範圍,而論題所謂「女性小說」乃廣義的說法,是指女作家創作的一切小說,而非專指女作家之反映女性生活,或表現女性意識的小說作品。研究上是針對作家與作品,在作家研究上,除了從時代變遷、社會影響來探討五四時期女作家養成的社會背景與刺激創作的動因外,也從作家個人之家庭環境、學習經歷與人世遭遇來探索她們的人格特質與創作之間的關係。在作品研究方面,是以小說的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為分析對象,在思想內容上是探討女性小說中所呈現的三大主題︰社會關懷、婚戀主題與人生意義的追求;在藝術形式上,首先是研究五四小說中大量出現的背離傳統情節中心而改以人物性格作中心的小說之敘事結構與觀點,再來是專節分析女作家中最具藝術技巧的凌叔華小說。
|
7 |
女性主義的柔性革命:廖輝英小說研究 / 無吳姬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年代女性小說新浪潮興起時,廖輝英的《油蔴菜籽》曾和李昂的《殺夫》並列為女性小說扛鼎之作,與蓬勃發展的女權運動相互輝映,對臺灣社會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廖輝英一方面以小說襄贊婦女運動,一方面以散文提出女性主義柔性革命的訴求,推動兩性關係合理化。她的革命主張兼具理性與感性,以理性喚醒女性自覺,以感性寬諒男性在兩性關係巨變期的反動和敵意。她既不鼓吹女性與男性為敵,也不主張擺脫為人母的天職,而是強調兩性和諧互助,與張牙舞爪的激進派女性主義者截然不同。公正持平的態度使她的女權主張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也稍稍化解媒體與學界對女性主義的戒心。
本文探討廖輝英小說體現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統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揭示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範圍。
第二章探討廖輝英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生涯。第一節探討原生家庭對其創作的影響,第二節敘述她曲折跌宕的文學路。
第三章分析廖輝英小說暢銷之成因。第一節說明外在因素,包括工商社會的文化需求、女性主義思潮與女性小說大盛、媒體推波助瀾;第二節說明內在因素,即廖輝英自身創作特色,包括寫實反映婚戀問題、別具一格的角色塑造、豐富的社會生活內涵、犀利明暢的語言風格。
第四章分析廖輝英女性意識在小說中的映現,說明她如何解構父權體制、批判婚姻對女性的箝制,並建構了怎樣的新女性典型。
第五章說明廖輝英的女性主義柔性革命訴求,一是兩性關係合理化,包含平權婚姻、職場男女平等;二是鼓勵女性成長,包含經濟獨立、人格獨立。
第六章結論分析她在文壇的評價,並說明其作品的文化意涵及社會價值。
|
Page generated in 0.02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