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6
  • 1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傳統到現代:《八○年代以降女性小說的發展-以蕭麗紅、蕭颯為中心》

宋怡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部分,筆者首先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並收集、歸納前人研究的成果,最後再簡單敘述本論文之研究大綱。 第二章「眾聲喧嘩:八○年代女性小說的發展與特色」,這一章共分三節。第一節先敘述八○年代多采多姿的文學圖像,從政治、經濟、西方文學思潮的衝擊、文學思維的變革、出版環境與消費消費性格的轉變、文學團體與文學刊物的蓬勃發展、電影工業結合文學創作等方面來簡述之。第二節闡述在八○年代的文學發展脈絡中,女性作家如何「異軍突起」,並如何在八○年代,「獨領風騷」的背景與發展情況簡述之。接著,再簡單敘述八○年代重要女性作家群(以朱天文、朱天心、蘇偉貞、袁瓊瓊、蔣曉雲、李昂、廖輝雲等七人為論述對象)及其小說的風格、特色之分析。第三節將八○年代女性小說家的評價(正、反兩面評價),作概括性整理,在正面評價方面從肯定「女」作家的文學地位、女性書寫與意識的呈現、突破「閨秀」風的書寫侷限等三方面來論述。另外,反面評價有以「閨秀」來貶抑女作家作品的發展與文學價值、女性文學「商品化」、女性書寫的狹隘性等三方面來談,女作家發展的情況與困境。第四節則以蕭麗紅與蕭颯的「登場」為主題,分別從蕭麗紅與蕭颯的生平簡介、成長背景、性情與其思想、作品風格等四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章「古典的出走:蕭麗紅及其作品」,這章主要是討論蕭麗紅及其作品深究。第一節以蕭麗紅在文學評論家中的正、反評價,來談蕭麗紅有無被誤讀的可能。第二節是以蕭麗紅的民俗節慶書寫,來看其小說文本的跨領域,探討其小說文本,如何將中國的節令、民俗崇拜、三大節日、傳統習俗等,巧妙地結合在小說情節。第三節以女性的婚戀觀及家庭題材書寫來談女性的自覺意識。中國傳統女性受到姻緣天定論、心契堅貞的愛情想像、貞操觀、宿命論等舊思維的制約,而陷入男性附屬者的不公平相處模式,並企圖利用大家庭下的女性人物的解構與書寫,來看女性如何從傳統婚戀中,自我的省思與超越。 第四章主要分為三節,分別從蕭麗紅小說文本的鄉土與國族書寫與傳統女性人物的型塑以及蕭麗紅小說語言的等三方面進行討論。第一節從<黑妮>、《冷金箋》、《桂花巷》、《千江有水千江月》、《桃花與正果》、《白水湖春夢》等作品中,來談蕭麗紅在鄉土與國族的書寫。第二節以蕭麗紅小說文本中,女性人物的類型與形象分析,再來談女性的情欲書寫。從「貞節牌坊」、儒家禮教(女子無才便是德)、中國傳統文化(裹小腳)等方面來探討,傳統女性受禁錮的身心與女性意識,如何透過自我覺醒的過程,達到女性人物的自我成長。第三節則由探討蕭麗紅小說文本,其小說語言的藝術,精鍊的古典語言、佛家偈語、台語的運用等交互運用的語言特色,進行探析。 第五章以蕭颯的小說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多重面貌,以及顛覆母愛的母親形象和女性意識的覺醒與自我成長等三方面進行討論。蕭颯從女性的愛情、婚姻、情慾、外遇及自我覺醒等方面,來探討蕭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類型。第一節透過蕭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從中探索出蕭颯作品與社會女性意識間的交互觀照,以及凸顯時代社會變遷下的女性面貌及成長。第二節以蕭颯藉著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關係,來呈現新舊世代交替之中,女性人物,如何在婚姻、家庭上,找到自己的地位與成長。第三節以蕭颯受到台灣女性主義的思潮的影響,其筆下的女性人物的自覺意識的萌發過程以及自我成長的過程。 第六章以蕭颯的『異想』世界為標題,討論蕭颯小說文本書寫題材與風格,主要是以蕭颯小說中的三大主題,進行小說文本的探討。第一節談蕭颯小說中,都會與都會女子的典型,並針對台灣都會的興起,對女性的衝擊與影響談起。第二節以變調的愛情,也就是以蕭颯擅長表現的外遇題材來作探討其小說文本的內容。日益複雜的男女關係,傳統的婚戀觀、家庭模式受到挑戰甚至崩垮,解放的情慾挑戰傳統的倫常,最後,外遇事件造成男女境遇的移位,有的傳統女性走出了悲情,過著嶄新的生活。第三節以折翼的天使:青少年問題的書寫,來討論蕭颯為何喜歡寫「青少年」這個族群,以及筆下的青少年成為折翼天使的原因。 第七章,蕭麗紅與蕭颯作品比較及其時代意義,來作全文的總結。第一節以蕭麗紅與蕭颯小說作品比較談起。從兩人的小說題材:原鄉與都會、傳統大家庭與現代小家庭、傳統婚戀與現代外遇等三方面來進行探討,並為兩人小說作品作比較。第二節以論述蕭麗紅和蕭颯的時代意義及其重要性。從兩人擺脫「閨秀」派的寫作風格、豐美女性小說的寫作題材、小說文本突顯女性意識與成長等三方面進行探討與論述。將兩人的時代意義作完整的陳述。
2

五○年代的孟瑤

黃瑞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孟瑤的寫作歷程由1950年5月7日發表在《中央日報》〈家庭與婦女〉版〈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這一篇短文,到1991年完成了最後一本風雲傳為止,她一生花了四十餘年的時間,寫下了包括長、短篇小說、散文、史傳小說、文學專論、劇曲劇本、童話等,總共78部作品。 五○年代是孟瑤寫作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在五○年代她的創作十分豐富,共約三百多萬字,是她一生創作力最旺盛的時期,作品刊載近二十家的報紙與雜誌。在五○年代這個特殊的年代中,孟瑤龐大的作品量,往往透露出女作家在時代動亂中,時、空變換的轉折;在女性意識的開啟與歷史學的素養下,孟瑤所創作的小說作品,確實有她的特殊性值得探討,她應該擁有她的文學位置,而不應該如此地孤寂地凋零。 本文探討在五○年代的女性文學的國度裡,在官方與男性權力掌握的罅隙中,女性文本跨越傳統的份際,展現其獨立開創的新人生態度。同時深入孟瑤在五○年代的文本中,所隱含的深刻意義。孟瑤的小說常在言情故事的遮掩下,不經意地流露對女性主體意識的宣揚,展現其素樸的女性意識。同時在小說藝術追求上,繼承五四感時憂國的文學傳統,在五○年代的寫作中,展開女性大河小說的寫作企圖。孟瑤的小說藉小人物在家國動亂中,立身的悲哀與無奈,訴說踽踽獨行的異鄉客,在故去的家園與永遠的鄉愁下,漸漸滋生的在地感情。孟瑤在五○年代堅持而勇敢地為女性而發聲、為立根於台灣新故鄉而執著,並在歷史中留下見證的一角。
3

廣告中的女性意識:世代差異 /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dvertisement

林幼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文本分析探究台灣戰後五十年來,具女性意識的廣告文本,期望透過分析廣告中出現的女性意識,一窺台灣女性這五十年來在社會中的生活實踐、角色與地位、女性自覺與女性意識的轉變,以探究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的女性意識,是否如實的反映在廣告文本中。 本研究結果歸納出五個廣告中女性角色、社會地位與意識隨著時代變遷的軌跡: 一、女性與家庭的關係隨著時代變遷,不如傳統社會般密切,而廣告中女性的家庭主婦角色逐漸不明顯,取而代之的是職業婦女/職場女強人的角色。 二、女性大量投入勞動市場,經濟上獨立自主,因而造就高消費需求與高消費能力,這些現象也反映在各年代廣告的變遷中。 三、廣告中的女體呈現,由隱晦到開放,審美觀由於時代變遷,由傳統中式的豐滿健康,轉而追求西方纖瘦骨感的身材標準。 四、台灣本土婦女運動後,女性自立自主意識提昇,在近代廣告中更常以女性自主意識作為主要訴求。 五、廣告中性別角色開始鬆動,以往代表廣告中男性、女性刻板印象的符號界線開始模糊,廣告中的女性也開始具有自信、工作能力強、自我意識為重的特質。
4

平路女性書寫之研究 / Ping Lu of female writting

李芳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九○年代堪稱是台灣女性作家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是許多女性作家嶄露創作契機之時。平路的興起,為女性創作發聲,研究平路的碩論側重在她批判父權思想與科幻領域的成就,探討她女性議題的論文,則側重在歷史小說的問題居多,對於平路作品的研究關注在女性本身的論文很少,本論文以平路作品女性意識進行研究,分八章論述。第一章緒論,說明個人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方法、論文架構。第二章女性書寫的發展,以西方女性主義發展背景作一脈絡論述,再將女性主義提到的女性書寫的淵源及概念詳加剖析。第三章創作背景及經歷,從平路的生命史出發,回溯她的家世背景,分析她生命的重要事件、所處環境與遭遇,如何影響她情感的世界、作品的取材與創作風格,且進一步對其創作經歷加以探究,以此作為解析其作品創作的基礎。第四章女性書寫的敘事策略,從去國懷鄉的自傳書寫、身體情慾的自主書寫、歷史話語的記憶書寫、生活關懷的女性書寫、現實社會的覺醒書寫分析她文本的敘事策略。第五章論述平路的小說創作,以內在自省的通道、女性的原鄉情懷、女性現代史的論述,指出平路小說創作的女性概念。第六章研究平路的評論,以辯證的年代、沙文與反思、女性生活體察,探討女性議題,呈現平路的關心。第七章探討平路的散文,以旅遊書寫的試驗、現實生活的感悟、生命情操的錘鍊、戀物記憶的啟發、生命的微觀與回眸,覓得她的情感脈絡和生活感發。第八章提出研究的成果與意義,找出平路女性書寫的定位與特色,最後對於平路女性書寫的傳承與創新,給未來研究者建議。
5

文革後中國電影中的女性形象-以彭小蓮、胡玫、李少紅的電影為例 / Women image in Post-Cultural Revolution Chinese films-Case studies of Xiaolian Peng. Mei Hu. and Shaohong Li’s films

文玫今, Wen, Mei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電影的發展長時間受制於中共的政治意識形態,中共建政後,表面上來看中國婦女的確是解放的,然實際上卻是性別消溶於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之中;文革時期,「樣板戲電影」中的女性被塑造成革命的女性形象,她們有明顯的「男性化」傾向,作為階級政治、男性界定的符號而存在,缺乏該有的女性特徵,更遑論有自身的女性意識;文革結束後,直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中國電影創作才逐漸回到了現實主義創作的道路上,此外該時期的中國女性導演人數較前期增加許多。本文以符號學「標出性」理論為基礎,並將電影創作者的切入視角區分為「正常視角」及「標出視角」來分析男、女導演的性別視角,結果發現本文研究對象中,女導演彭小蓮、胡玫、李少紅作品的「標出視角」(即女性獨立自主、追求自我價值、不為人所重視的空間等)較明顯,而「正常視角」則相對缺乏,僅於少數作品發現有服從紀律(《女兒樓》)、男尊女卑(《紅色清晨》)、男性尊嚴(《紅西服》)等「正常視角」;至於男導演張藝謀則兩者兼具,然而其作品雖可見女性獨立、倔強、大膽的「標出視角」,惟「正常視角」(即封建社會、大家庭權力結構、傳宗接代觀念、著重婚喪儀式、沉重的歷史感等)卻更加明顯。張藝謀早期的電影雖以女性為主角,但他在書寫女性時,仍舊受制於男權中心主義,這些女性是以一個「被看」的客體存在,是為滿足男導演和觀眾的觀看期待,而這些女性形象承載的是超出其自身之外更宏大的社會歷史意涵;反觀女導演,她們電影中的女性除具有明確的自我獨立意識外,她們對於女性心理狀態和真實情感等層面,更能細膩地表述,特別是在表現女性不為人所重視的空間上。
6

十七位女老闆的故事--對父權、商場文化及「企業家精神」的性別反思 / The Stories of 17 Female Entrepreneurs--Gender Study on Patriarchy, Busines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 "

蔡璧如, Tsai, P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女性經驗的書寫為基本目的,即試圖為一向未受應有重視的女老闆們紀錄下她們的創業過程與生命、心路歷程,並從中分析她們因身為女性而面臨的種種父權阻力、結構與制度上的障礙、以及從中發現她們所具有的「女企業家精神」,最後並企圖探察她們的「女性意識」是否不足,及提出對國家制度與對女老闆和婦運合作的建議。 本研究以十七位女老闆為研究對象,運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的基本立場有二,其一是鼓勵女性創業,因為女性創業能使一向經濟弱勢、在職場中又處於不利地位的女性,擁有經濟主權、並免於被雇主剝削;但第二立場是不盲目鼓勵女性的創業,因為女性創業環境中仍存在許多父權、結構性的障礙,在本論文中即企圖揭露這些障礙,以其中的權力分析為工具,喚起想創業、創業中及創業成功的女性,共同以集體力量來破除障礙。 總之,本論文是以女性觀點出發,希望破除一般人對女老闆不具「企業家精神」的迷思,重新評估女老闆們的貢獻與成就,並將「女性商場文化」予以建立及推廣。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論文架構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一、名詞界定 7 二、女性創業的研究 9 三、英、美有關的文獻 10 四、台灣有關女性創業的文獻 1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9 一、女性主義研究視角 20 二、女性創業家研究方法的探討 22 三、研究設計 24 四、研究者的反思與研究限制 25 第二章 從小女孩到大老闆 30 第一節 基本資料 30 一、年輕的女老闆 32 二、長女的宿命與優勢 33 三、沒有「學以致用」的學歷 35 第二節 成長背景 37 一、家庭中的性別社會化 37 二、企業家父母親的「角色模範」 42 三、求學歷程中的性別思考 44 第三節 創業前的經歷 45 一、脫離父權家庭的開始 45 二、創業前的摸索 47 三、創業前的工作經驗 49 第四節 創業動機 50 一、時勢造「英雌」 54 二、玻璃天花板的限制 56 三、母職以外的天空 59 四、為了減輕原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60 五、實現自我的抱負 62 六、繼承的產業 64 第五節 創業類型及歷程簡介 66 一、獨自經營 66 二、夫妻合夥共同經營 70 第三章 父權阻力,無所不在 72 第一節 打入男性商場 74 一、在男性的監視下 74 二、建立可信度 74 三、身體的社會化 77 第二節 男性商場文化 80 一、男性的網絡排除女性的加入 80 二、應酬文化 82 三、女企業家對應酬文化的因應之道 84 第三節 女老闆的婚姻 90 一、不平衡的另一半 91 二、成功的女人背後一定有個扯後腿的男人?! 92 三、辛苦維持婚姻 97 四、十年抗戰 99 第四節 家務照顧責任的牽絆 100 一、甘願蠟燭兩頭燒 100 二、丈夫的雙重要求 103 三、母職的實踐 105 第五節 事業的代價? 108 一、事業太忙,沒有時間 110 二、成就太高,沒有「匹配」的對象 111 三、結不結婚無所謂,自己快樂最重要 113 四、還是希望有人來分憂解勞 115 第六節 女性管理的問題 116 一、婦人之仁? 116 二、「嘸咧甲妳信道」的男下屬 118 三、解決之道 119 第四章 國家與女頭家 122 第一節 創業資金何處籌 122 一、女性缺乏資金 122 二、青輔會創業貸款不利於女性申請之處 123 第二節 信用貸款的取得困難 130 一、銀行不愛跟女性打交道 130 二、與銀行融資受挫的實例 132 第三節 美國政府對女性企業家取得信用貸款、市場及企業擴展的推動 134 一、統籌的單位 135 二、WBE╱MBE法案 136 三、SBA對女性的貸款協助 137 四、銀行與民間社團的合作 138 第四節 諮詢與訓練的提供 139 一、女性對顧問、模範的需求 139 二、美國的相關機構與計劃 141 三、明水育成中心 142 第五節 國家與女頭家的關係 147 第五章 發現女企業家精神 150 第一節 尋求女性觀點的企業家 151 第二節 她們的開創性 154 第三節 「九命怪貓」的毅力 158 第四節 體貼客戶的需求 163 第五節 對員工的照顧 167 一、不重蹈舊老闆的覆轍 169 二、栽培與授權 173 第六節 社會性目標的重視 176 一、重視品質與信譽 176 二、不躁進追求利潤與擴張 178 三、重視公益、回饋社會 179 第七節 對自己專屬事業的價值觀 181 第八節 女性商場文化的建立與推廣 182 第六章 尋找女性意識 185 第一節 女性意識的意義與內涵 185 第二節 女性意識的啟蒙經驗 187 一、國外求學的特殊經歷 187 二、生命重大事件的衝擊 188 第三節 女性意識不足? 194 一、不談性別問題 194 二、身為女性的「利多」? 196 三、女性不愛拔擢女同胞? 198 四、女性缺乏network 203 第四節 女性意識不足的原因 208 一、個人歸因的迷思 209 二、地位的盲點 210 第五節 女人連線力量大──給女企業家的建議 212 第七章 結 論 216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摘要 21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26 一、對政府的建議 222 二、對女性企業家們與婦運策略的建議 226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229 附 錄 附錄1 全球女性企業家相關圖表 231 附錄2 女性企業家文獻分類表 238 附錄3 青年創業輔導貸款申請須知 239 附錄4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輔導青年創業要點 244 附錄5 青年創業輔導項目 249 附錄6 青年創業資金核貨及獲貨一覽表 250 附錄7 刻板的性別角色描述語 251 附錄8 訪談題綱 252 附錄9 論文訪談對象基本資料整理表 25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254 二、英文部分 259 三、網路部分 270
7

重建真實後再一次心跳?: S. J. 華森《別相信任何人》中記憶與女性自我 / Rebuilding Reality to Relive and Relove?: Memory and Female Identity in S. J. Watson’s Before I Go to Sleep

楊子儀, Yang, Linda Tzu-Yi Mei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心理驚悚小說體現了當代犯罪文學作品的多樣性。隨著時代的變遷,最受大眾喜愛的文學體裁也備受考驗。近來有一股潮流試圖重新定位犯罪小說,而S. J. 華森的小說《別相信任何人》正是最佳典範。此書之所以引起各界的熱烈討論與受到全世界廣泛讀者的喜愛即在於它將看似毫無交集的元素完美融合─懼怕、懸疑、愛情、兩性關係、記憶與真實、女性意識、身分認同及重建。傳統犯罪文學的敍事結構中總著墨於主角對清楚絕對答案的追尋;然而,在這個帶有家庭黑色小說(domestic noir)色彩的文本中,最終的真理卻是遙不可及。 書中的女主角克莉絲汀是名失憶患者,為了重新找回自己,她只能盡力從破碎的記憶中找尋蛛絲馬跡,拼湊被遺忘許久的自我。重新建構自我顯然並非易事,而個人記憶的真實性也有待商榷。事件發生與否和當事者是否能記得之間的落差所造成的空缺又該如何填滿?事實上,克莉絲汀渴望的絕非只是單單地活得如普通人般緬懷過去並展望未來,而是能重建一個充滿女性意識及自主的自我, 因此克莉絲汀也必須細心體會、感受並專注於眼前的生活及人事物。《別相信任何人》為犯罪文學帶來嶄新風貌,不僅成功突破以往的角色設定發展框架,劇情安排描述也導向了有關記憶真實性與身分重建的可能性探討,而對愛情的悸動、兩性婚姻關係的維繫、作為女人與母親身分的意識更是與克莉絲汀重建女性自我密切相關。 / The psychological thriller demonstrates how diversified contemporary crime writing can be like a chameleon. In the emergence of reconstituting the much-loved literary form, S. J. Watson’s Before I Go to Sleep infatuates the reader with its high concern for elements that unusually match: fear, identity, love, reality, relationship, memory, and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clear-cut answer featured by traditional crime fiction cannot be offered in this novel that blending literary thriller and domestic noir together when the female protagonist only possesses fragmentary memory. To regain her sense of self, Christine the main character has to recall her reminiscence, which sometimes can be imaginary. In fact, what she longs for is not simply rebuilding her identity as a normal person, but the identity that has a lot to do with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autonomy, which requires her to live her present life as well. Rather than another psychological thriller that tells an old story depicting the quest for the truth, Before I Go to Sleep shifts the focus from the deeply-rooted tradition in crime fiction, exploring the question of (un)reliability and (un)reconstructability of memory as well as what love means in a relationship. Only when Christine can relive as a woman, a wife, and a mother to re-experience love can she reframe her female identity.

Page generated in 0.01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