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9
  • 9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比較海峽兩岸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角色

陳虹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兩岸的經貿關係日漸密切,兩岸的互動也愈來愈頻繁,雖然海峽兩岸共享傳統中華文化,但經過五十年的分治,文化上必然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在兩岸互動的同時,這些文化上的差異,便可能會對互動的人及組織造成衝擊甚至誤解。因此,若能對兩岸文化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勢必能夠提供更廣泛的視野、良好的溝通基礎以及行銷上的助益。廣告是傳播媒體中重要的一環,具有文化的承載性,更能與文化互動進而塑造文化,其中電視廣告因為具有兼具聲音及影像的特性,對文化有更深入的影響。而女性商品及女性消費力均是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故廣告中的性別議題更是不容忽視,廣告中的性別刻板印象,持續的對社會大眾產生影響,也有探索的必要。 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進行海峽兩岸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意涵之異同比較,並探討此差異的意義,希望能一方面提供廣告主制訂行銷策略之參考,減低因文化衝擊造成的誤解,二方面瞭解兩岸兩性在性別刻板印象上的現況。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台灣及大陸的電視廣告中的性別角色,由三位過錄員(包含研究者)進行內容分析。分析主體為台灣及大陸黃金時段電視各338、314支廣告,扣除無人、無明顯主角及信度使用之廣告,計有效廣告台灣223支、大陸173支,有效過錄廣告中的人次各386、311人次。 本研究結果發現:1.以Bem的性別角色量表的架構為分析類目,兩岸電視廣告中,男性角色的男性化特質皆顯著高於女性,女性角色的女性化特質亦皆顯著高於男性,包括具有親切、對他人需要敏感、具同情心等等特質;兩岸差異部分,大陸的男性化特質高於台灣,女性化特質亦高於台灣。2.以兩性在廣告中的活動場景及旁白聲音為分析類目,發現兩岸女性出現場景絕大多數為家庭中,男性出現於職場場景比例遠高於女性。純為家庭主婦之比例雖較以往研究減少,但新出現的現象則是具有職業婦女形象的女性在家仍負擔家務重擔,男性多扮演職場上強者角色、職位高、工作繁重。旁白聲音部分,大陸男性配音約為女性的兩倍,台灣則略少於兩倍,即使男女皆有配音,多半仍為男性作為訊息的解說者,女性則為訊息之接受者。3.以研究者自行編制之性別角色量表為分析類目發現,權力角色方面,女性較為依賴、男性則多是指揮別人;情慾角色方面,女性仍多以性感形象出現,以外在吸引男性,男性則較以內涵吸引女性;兩岸差異部分,大陸廣告以內涵吸引異性的程度比台灣更盛。綜上所述,性別刻板印象仍普遍存在於兩岸的電視媒體中,繼續對文化產生影響。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進一步討論兩岸文化在共通與差異性上表達出來的意涵,以利兩岸互動與相關廣告策略之參考。
2

幼兒媒體素養教學之研究---以解構性別刻板印象為例

黃伊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鑑於大眾媒體往往不斷地複製性別、職業、文化、階層、種族的刻板印象,然而學齡前的幼兒,受限於識讀能力,接觸電視的時間遠遠多過閱讀書籍的時間,因此其電視觀看時間達到人生的第一個高峰,電視無疑地成為幼兒接收訊息最親密的窗口。再者,根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幼兒期是是性別角色發展的關鍵期,他們的性別態度也特別容易受到媒體形塑的性別角色所影響,幼兒在電視或其他媒體中觀察到那些最普及的性別角色特質、互動模式或是身體形象的呈現,日積月累地在幼童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步影響他們的認知。 研究者以媒體素養內涵為出發,企圖協助幼兒建立主動思考判斷的能力,解構媒體中刻板印象的影響,以幼兒有興趣常接觸的媒體文本教學,也能有助於的提升幼兒學習的動機與成效。另外,國內外的研究也再再指出了媒體素養教育的成效,因此本研究發展一套以幼兒為對象的媒體素養教學活動,以性別刻板印象這個議題為例,以電視上幼兒喜歡及常接觸的內容為文本,進行教學研究,探討媒體素養教育對解構幼兒藉由媒體所形塑的性別角色刻板的成效。 本研究以台北市某國小附幼大班48名幼兒為對象,分成實驗組與控制組,以幼兒熟悉的媒體文本設計活動,進行12堂的媒體素養教學,於課程前後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測驗表」進行施測,瞭解有接受媒體素養教學的實驗組幼兒與沒有接受媒體素養的控制組幼兒在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測驗上的得分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根據資料分析,證明本研究之媒體素養教學方案對於解構幼兒性別刻板印象上具有顯著的效果。研究中也發現,以媒體文本為探討內容的課程確實能夠引起幼兒的學習動機與興趣,並且有助於他們對於解構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最後本研究並對於現場教師、教育行政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強化教師媒體素養專業知能、使用並發展幼兒媒體素養教學課程之參考。
3

廣告中的女性意識:世代差異 /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advertisement

林幼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文本分析探究台灣戰後五十年來,具女性意識的廣告文本,期望透過分析廣告中出現的女性意識,一窺台灣女性這五十年來在社會中的生活實踐、角色與地位、女性自覺與女性意識的轉變,以探究隨著社會變遷而改變的女性意識,是否如實的反映在廣告文本中。 本研究結果歸納出五個廣告中女性角色、社會地位與意識隨著時代變遷的軌跡: 一、女性與家庭的關係隨著時代變遷,不如傳統社會般密切,而廣告中女性的家庭主婦角色逐漸不明顯,取而代之的是職業婦女/職場女強人的角色。 二、女性大量投入勞動市場,經濟上獨立自主,因而造就高消費需求與高消費能力,這些現象也反映在各年代廣告的變遷中。 三、廣告中的女體呈現,由隱晦到開放,審美觀由於時代變遷,由傳統中式的豐滿健康,轉而追求西方纖瘦骨感的身材標準。 四、台灣本土婦女運動後,女性自立自主意識提昇,在近代廣告中更常以女性自主意識作為主要訴求。 五、廣告中性別角色開始鬆動,以往代表廣告中男性、女性刻板印象的符號界線開始模糊,廣告中的女性也開始具有自信、工作能力強、自我意識為重的特質。
4

勞動環境變遷與男性在職場上「優勢」迷思之探討—以中高齡男性為例

潘柳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 以往對於女性在職場上的議題,在國內外有相當廣泛的研究,但對於有關男 性在職場上議題的研究並不多,國內的研究尤其欠缺,國外的研究雖然有助於我 們推測男性在職場上優勢背後下所產生對個人負面的影響,以及對家庭、社會有 關的重要面向,但卻無法解答本研究所要探討目前中高齡男性在台灣現況的問 本研究嘗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並運用有關兩性職業隔離文獻中,所隱藏較 為少數人注意到的問題,因產業結構的改變與勞動環境變遷的因素影響,性別職 業隔離現象,已漸漸無法解釋男性在傳統職場上發展的「優勢」,但是在勞動市 場對於年齡的偏見依然未改善,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的「優勢」已不如以往在勞 動市場就業環境的情況;此外,在傳統的性別職業隔離中,男性雖普遍被認為擁 有性別上的「優勢」,但在優勢的背後相對的也承擔不少壓力,他們對自身的處 境都受到性別刻板印象與年齡歧視內化的認知制約,少有自省的機會。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有二:包括文獻探討法以及深度訪談法。文獻回顧 的部份可分為第二章與第三章,首先在第二章理論文獻探討部分,將針對性別職 業隔離以及有關年齡方面理論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回顧,在第三章則針對造成 勞動環境變遷的各項影響因素,以及對中高齡男性勞動者產生的影響等相關文獻 作一整理與回顧。第四章對研究者所選擇之對象進行深入訪談,以完成整個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歸納與整合勞動環境變遷對中高齡男性在職場發展之因素影響。二、探討傳 統職場上的「性別職業隔離」現象,歷經產業結構變遷至目前是否還有界線?與 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有何關係?三、探討「年齡歧視」與中高齡男性在職場 II 上發展有何關係?是誰對年齡的刻板印象使然?是雇主?是受雇員工?或是顧客? 四、探討中高齡男性勞動者在勞動市場的「年齡歧視」現象是如何建構成的?是 因政府法令的不足或是其他因素?俾能提供關心勞工政策核心議題的有關人士參 考。 經由個案分析歸納出下列研究發現,影響目前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面臨 之困境,相關因素有五個面向:一、與產業特性有關;二、與雇主考量成本有關; 三、與受雇員工有關;四、與顧客的偏好有關;五、與中高齡男性勞工本身的認 知有關。 研究者經由文獻的檢視與親自訪談實證得知,研究之結論重點如下: 一、勞動環境變遷對中高齡男性在職場發展之因素影響 (一)全球化與國內受雇結構改變 隨著產業變遷,工業人口比率下降和服務業人口比率的上升,女性就業機會 擴大;產業的結構變動趨勢,有利於高級女性勞力的就業,但不利於初級男性勞 力的運用。使得男性初級勞力的勞動條件惡化,也使其失業率擴大,尤其是中高 齡男性勞工。 (二)政府法制的調整 強制退休制度造成仍有工作能力及意願之中高齡受僱者,無法繼續留在原工 作場所工作,且退休年齡之未能配合平均壽命延長亦為阻礙中高齡者就業之重要 因素。其次,由於現行勞動基準法將給負退休金的責任完全加諸於雇主身上,退 休金的給付規定又與勞工年齡有密切的關係,此項規定於是成為雇主不願意僱用 中高齡者的另一個原因。 (三)教育程度的提升 由於女性教育程度逐漸提升,在職業性別趨於中性化的勞動市場中,給予女 性在職場上有發揮的空間,但由於目前中高齡男性勞工突破不了傳統父權主義的 男性氣概(masculinity)情節下,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過程中阻礙了勞動市場多元 III 化的選擇。換言之,當女性進入職業刻板印象中「男性化」的職業時,中高齡男 性勞工覺得被相同資格的女性所威脅,或是他的主管是女性時,好像男性的存在 價值只存在於超越女性而工作。 (四)知識經濟的發展 隨著知識型產業的快速發展,不但產業結構改變,就業結構也將跟著轉型, 職業別的勞動需求結構也出現新的型態,對高技術工人及知識工作者的需求將會 增加,而對低技術工人的需求則會減少。 (五)人口結構的改變 如果用勞動市場的角度加以詮釋,這是反映中高齡就業者勞動供給重要性的 增加。從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顯示,中高齡工作機會變少,和產業結構變遷有關, 一面因產業升級,資訊業的竄起,對於中高齡就業者衝擊甚大;在另一方面,也 和業者普遍存在「年齡歧視」有關,只要有歇業或緊縮,中高齡工作者即首當其 衝。 (六)價值觀的改變 學歷愈高、職級愈高、收入愈高的「三高」女性,對婚姻愈是採取「不排斥 也不強求」隨緣態度,顯示工作成就高的女性自主性愈強,愈不想仰賴婚姻。由 此來看,婚姻的價值觀的改變,顛覆了傳統父權觀念,無形中也提高了女性在勞 動市場的參與率。服務業中有高比率的女性當主管階級,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女 性當主管與有無婚姻關聯的必然性,不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價值觀 的改變與能力的展現,也是影響了勞動就業市場環境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性別職業隔離現象與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之關係 同時有關於性別與年齡因素所產生的困境,主要來自於「與產業特性有關」 和「與顧客的偏好有關」兩項;「與產業特性有關」是工作內容的要求;而「與 顧客的偏好有關」是因雇主的經營方式受到顧客的導向所造成的。 三、年齡歧視與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之關係 IV 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年齡歧視發生情況與雇主考量成本 最有確切之關聯,除了因法令制度設計窒礙難行,導致中高齡勞工不易就業的後 果,造成雇主不願意僱用中高齡勞動力;或當業者規模萎縮時,中高齡勞工便是 首當其衝被裁員、資遣者外,與受雇員工(同事)有關。此類的年齡歧視可分三種 情況下顯現: (一)以工作團隊為績效時,就會顯露出年輕的員工排擠中高齡男性員工,認為動 作緩慢、不易變通、影響工作績效。 (二)年輕的員工認為這些因為年齡的累積,具有豐富職場經驗的中高齡男性勞工 會威脅到他們的升遷。 (三)與顧客的偏好有關,顧客的偏好影響雇主雇僱用員工的傾向,當顧客偏好女 性、年輕的工作者時,對於中高齡男性而言減少就業或升遷的機會;對雇主 而言,是為了利益,而非以中高齡男性員工的個人專業知識或經歷為主。 四、勞動市場「年齡歧視」現象的建構 雇主對於中高齡勞動者,存有很多誤解、偏見和負面定型,仍有很多人以為 老化(Aging)必然使人健康顯著衰退、學習能力減低、智力及記憶能力退化、缺 乏工作能力等。但老化時的生理衰退速度,就遠較一般人的想像為慢;而認知能 力的強弱,就更與年齡多少無顯著關係。因此,我們不能單憑一個人的年齡,就 推論其健康狀況、工作效率、以至個人潛能等,因為這些均與年齡無必然關係。 因為我們社會對中高年齡勞動者與「老化」劃為等號,主要原因並不來自個 人的偏見,而是一些制度性年齡歧視,穩定而又持續地將中高齡勞動者從勞動市 場的人力資源結構中分化出去,結果是不斷地強化年長者(Aged)的公眾形象。在 傳播媒體的求才廣告就可看出,招募條件限制年齡的上限或是有性別限制,其結 果是有工作能力者尤其是中高齡男性勞動者,被剝奪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機會。 關鍵詞:男性研究、中高齡男性勞動者、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職業隔離、年齡 歧視
5

台灣與韓國大學生外表打扮氣質差異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以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與韓國延世大學為例

李恩泰, Lee, En 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表的面貌體態是每個人天生具有的,不管年齡、性別或種族為何,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外表,而外表的好壞、胖瘦或打扮往往會影響他人對我們的評價,當然,不同的外表就散發出不同的氣質,也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觀感為何。 相較於台灣與韓國人在文化上有著同樣的歷史文化背景,甚至在外表長相或體型上,都有十分類似的情況;但不同的是,在外表給人的第一印象上,可以明顯地分辨出台灣人或韓國人的不同。 本研究以台灣政治大學與韓國延世大學為例,探討外表打扮行為、成本與認知,另一方面探討性別角色類型與集體主義取向是否影響外表打扮氣質,使兩地大學生在外表上展現不同的樣貌。 研究發現,台灣大學生比較在乎隱藏式的打扮氣質,所以在髮型的保養、皮膚的保養上與體重的保養上,特別比韓國大學生還要擁有更多的經驗;韓國大學生比較在乎顯出式的打扮氣質,所以在化妝上、髮型的經驗上、服裝上都擁有較多的經驗。 在性別角色類型與打扮氣質方面,性別角色類型不同,會影響打扮行為。女性化與兩性化的人在化妝、髮型經驗、保養上比男性化或未分化擁有較多的經驗,也就是說,越女性化的人在打扮上擁有較多的打扮行為。 在集體主義取向與打扮氣質方面,研究對象越關注在打扮上的,集體主義取向的差異性會非常明顯,例如:台灣女性在保養上、韓國女性在化妝上、台灣男性在頭髮上與韓國男性在服裝上都有非常大的差異性。
6

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與自我設限

邱蜀娟, Chiu, Shu-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刻板印象威脅效果是指當個人在面臨與其能力有關的負向刻板印象時,會有測驗表現不佳的現象,由於國內尚未有刻板印象威脅的相關研究出現,過去相關的刻板印象威脅研究對自我設限策略也少有探究,對於使用自我設限策略後是否讓自己表現不佳的風險更高亦少探討。因此,本研究除了探究個人在威脅情境中的「測驗表現」外,他(她)在情境中的「自我設限策略」之因應行為、及其自我設限策略的使用對測驗表現的影響亦是本研究關注的議題。 本研究為3(刻板印象威脅:威脅組女性、無威脅組女性、威脅組男性)×4(自我設限線索:宣稱組、行為組、宣稱行為組、以及不告知組)的實驗設計。其中,在刻板印象威脅部分,威脅組受試被告知「男性在此測驗中的表現比較好」,無威脅組受試被告知「男、女性的數學表現無差異」。在設限線索部分,宣稱組受試被告知「宣稱性自我設限對測驗表現有負向影響」,行為組受試被告知「行為性自我設限線索對測驗表現有負向影響」,宣稱行為組受試被告知「宣稱性與行為性自我設限皆對測驗表現有負向影響」。主要依變項有三:數學測驗分數、練習題的答題數目(行為性自我設限之指標)、宣稱性自我設限問卷分數(宣稱性自我設限之指標)。研究對象採用國立政治大學的大學女生158名與男生75名。 研究結果發現,不論設限線索的有效與否,處於威脅情境中的女性受試幾乎都比較傾向使用「宣稱性自我設限策略」以進行因應,其測驗表現也較差。另外,在威脅情境中,自尊越低的女性受試越傾向使用「宣稱性自我設限策略」。但不同「刻板印象威脅」組別的受試在測驗表現上無差異,亦即刻板印象威脅效果的現象並未在本研究獲得驗證,而各組在「行為性自我設限」的使用上亦無顯著差異。最後,研究者針對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對本研究的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提出說明。
7

刻板印象威脅對於女性領導表現之影響

周育瑩, Chou,Yu-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與女性領導者有關的刻板印象與偏見是否會產生刻板印象威脅效果而影響女性的領導表現,以及是否可以消除或減少它對於個人表現的影響。本研究也探討「對特定領域的認同」及「對所屬團體的認同」在女性領導能力的範疇中,是否會使得刻板印象威脅對於個人表現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效果。另外,本研究為了要更加確認威脅感的產生,故增加行為觀察的方式來測量焦慮的產生,以彌補自陳焦慮方法的不足。 本研究以60位國立政治大學女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派至「激發刻板印象威脅」、「不激發刻板印象威脅」、及「減除刻板印象威脅」等三個情境。每位女性受試者另搭配一男一女成為一小組,每組由此位女性受試者擔任領導者,帶領小組討論並解決一新車分配問題。女性受試者的領導表現由自己、小組中的二位成員、以及不知道本研究目的與假設的評估者來予以衡量。另外,本研究除了由受試者及小組成員以情境焦慮量表來評估受試者的焦慮程度之外,也請不知道本研究目的與假設的評估者,以情境焦慮量表來評估受試者的焦慮程度,並觀察其焦慮行為,評量受試者在活動過程中顯出不舒服或不自然的程度及頻率。 研究結果顯示,「激發刻板印象威脅」情境與「不激發刻板印象威脅」情境的受試者在大部分領導表現變項上均無顯著差異;「激發刻板印象威脅」情境中的受試者在部分領導表現變項上的平均得分顯著低於「減除刻板印象威脅」情境中的受試者。在本研究中,性別認同程度及領域認同程度並不會影響刻板印象威脅與領導表現之間的關係。此外,三個實驗情境中受試者的情境焦慮程度及非語言焦慮並沒有顯著差異。 本文也針對研究結果進行整體性的討論,並提出可能的研究限制,及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8

電視新聞女記者對社會新聞陰性化影響之研究 / The Impact of Female TV Journalists

廖依婷, Liao,Y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電視新聞社會線為研究場域,旨在探討電視社會女記者與電視社會新聞之陰性化現象之間的關連。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多元途徑,以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案例分析法,探討兩大研究問題:一、近年來,電視社會新聞內容有沒有陰性化的傾向?1.社會新聞記者怎麼看待陰性的社會新聞主題?2. 社會新聞記者怎麼看待陰性的新聞報導角度?3.社會新聞記者採取什麼樣的工作倫理?二、電視新聞工作場域文化與社會女記者的新聞產製1. 社會線的文字記者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2. 社會線女記者的女性身份,是否影響:(1)社會線女記者線上關係之建立(2)社會線女記者在組織中的任務分配與評價(3)社會線女記者和受訪者的互動(4)社會線女記者社會新聞的角度? 在電視社會新聞的陰性化方面,本研究發現,在電視社會新聞內容方面,由於以市場為主要考量,軟性議題儘管增加,其份量和重要性仍低於感官化取材,而女性議題仍居少數。在電視社會新聞的處理方式與記者敘事方式上,趨向實用、貼近觀眾感受的陰性報導角度增加,但社會新聞仍以陽性化的感官處理為主要走向。 在電視社會新聞工作場域文化方面,研究發現組織當中父系意識型態的主導,與商業邏輯的感官化操作思維相結合。在社會女記者的新聞產製方面,女記者發展出中性化的性格特質與女性化的性別特質,並接受父系觀點對她們的觀視或期待,這是一種對場域文化的投降策略。因此,女記者的社會新聞報導與男性記者沒有差別。 / This study takes the impact of TV female journalist on the feminization of TV social news as the main inquiry. Adopting the channel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s study takes the participant-observation metho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and case study method to discuss two significant issues. I. Is TV socail news feminized in the past few years? 1. How do journalists of TV social news view feminine topic of news reporting? 2. How do journalists of TV social news view feminine angle of news reporting? 3. What kind of working ethics do journalists of TV social news hold? II. The field culture of TV news work & the news production of female journalists 1.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female journalists? 2. Does sex factor have influence on TV social news female journalists in aspects below: (1)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teady news source (2) the assignments and evaluation they get (3) their interation with news source (4) their angle of news? As to the phenomenon of the feminization of TV social news, we have found that market is the major consideration of news production. Though the soft news issues have increased, the amount and value of this kind of issues are still far less then those of sensational issues. Meanwhile, women issues are few. Concerning the style and the way of reporting of TV social news, it has tended to practical value and has become closer to the feelings of audience, which is a feminized new style. However, sensationlism remain the main mode that journalists deal with social news. In the aspects of the field culture of TV news work, we have found that the paternal hegemony is the leading power in newsroom, and it has been integrated with the sensational ways of newsmaking oriented towards commercial pursuits. As to female journalists, they practice neutralized characters and female sexu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pted the paternal gazing and expection imposed on them, which is considered as a strategy of surrender to the field culture. Therefore, there is no distin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s reporting of male and female journalists.
9

女性求職者照片外觀性別與工作典型性別一致性及照片微笑有無對招募者人事決策之影響 / Congruence between female applicants' photo facial appearance and the job type and smiling in the photo on recruiting decisions.

陳子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探討女性求職者其履歷表照片外觀性別與應徵工作的典型性別間一致性與否與微笑有無對招募者人事決策之影響;此外,並探討前述關係之中介機制及調節效果;亦即前述兩類效果是否透過影響招募者對求職者工作能力契合度、外向性或吸引力的知覺,進而影響招募者的人事決策,而招募者性別角色態度是否調節前述之性別一致性效果。 / 本研究使用實驗法,採2(女性求職者照片微笑:有或無)×2(女性求職者外觀性別與工作性別間一致性程度:高或低)完全受試者間實驗設計。依變項則為推薦意願之人事決策。以在職者為樣本,共有214位受試者參與,隨機分派受試者至四種實驗情境之一,在閱讀職缺訊息及履歷表後,回答對求職者知覺、人事決策及人口統計變項等問題。去除操弄失敗的樣本後,本研究分析之有效樣本為141人。 / 本研究以階層迴歸分析來檢驗所有研究假設。研究結果顯示,求職者微笑有無對推薦意願之主要效果達顯著,且招募者對求職者之外向性與外表吸引力知覺會中介此效果;但「外觀性別與工作性別間一致性」的主要效果並未達顯著。此外,招募者之家庭外角色態度具有顯著調節效果,但性別刻板印象之調節效果不存在。研究者並針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理論與實務意涵加以討論。 /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earcher examined whether the congruence between female applicants' photo facial appearance and the job type and whether female applicants showed smile in the photo affected recruiters' hiring recommendation. Additionally, mediators and moderators of the above relationships were also examined. 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er examined whether recruiters' perceptions of applicant’s demands-abilities fit, extraversion, and facial attractiveness mediated the above relationship and whether recruiters' sex role attitudes moderated the above relationship. / This study used a 2 × 2 between-subjects factorial experimental design. The two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whether female applicants showed smile in the photo (smile or non-smile) and the congruence between female applicants' photo facial appearance and the job type (high or low).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hiring recommendation. Two hundred and fourteen current incumb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After reading a fictitious job description and a fictitious resume, participants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 perceptions of the applicant, hiring recommendation, and participants’ demographic informaiton. After dropping participants who failed to pass the manipulation check, the valid sample size for analysis was 141. / Results of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effect of applicants' photo smile on hiring recommendation was significant, and the recruiter' perceptions of applicant's extraversion and facial attractiveness were mediators of the aforementioned relationship. However, recruiters' hiring recommendation was not influenced by congruence between female applicants' photo facial appearance and the job type. In addition, recruiters' attitudes toward extra-familial roles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gruence between female applicants' photo facial appearance and the job type and demands-abilities fit. However, the moderation of recruiters’ gender stereotype was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practical implications and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selection biases are discussed.

Page generated in 0.428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