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就業年齡歧視-歐洲法院判決及其對台灣之啟示 /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The Decisions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and their Impact to Taiwan廖柏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年齡歧視為一項重要的就業歧視類型,不論是中高齡勞工或者是年輕勞工都可能遭受年齡而起的差別待遇,根據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以下簡稱勞委會)的統計,五國近年來就業歧視申訴案件中,性別歧視為最大宗,年齡歧視則次之,足見就業年齡歧視現象的嚴重性,也使得我國不得不透過立法加以禁止。我國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1項規定雇主對求職人或所僱用員工,不得以年齡為由,予以歧視。然而僅以此條欲遏止就業年齡歧視似乎力有未逮,立法缺漏造成實務面諸多爭議,不論是定義不清、保護對象不明、缺乏例外規定及未規範舉證責任等,都使得我國就業年齡歧視之認定困難重重。
本研究欲探知國際間對於就業年齡歧視的因應之道,以國際勞工組織及歐洲聯盟為探討對象,國際勞工組織早在1958年通過第111號就業與職業歧視禁止公約及建議書,其對於年齡歧視的關注及開啟世界各國對於就業歧視議題的醒覺
不可謂不早;歐洲聯盟於2000年採納就業與職業平等待遇指令,揭露其對禁止任何歧視行為的重視,因為歐洲聯盟超國家的特質使其擁有特殊的行政、立法、司法制度,其中歐洲法院特殊的先行裁決制度使得年齡歧視議題獲得更高層次的解釋與判決,亦為本研究重要的核心。
本研究在就業年齡歧視之概念與類型,以及其對求職者或受僱者造成影響的層面後,再參考國際勞工組織與歐洲聯盟對就業年齡歧視議題的見解與因應之道,並且透過歐洲法院對年輕勞工及中高齡勞工的年齡歧視判決,藉以得知歐洲法院對就業年齡歧視之判決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本研究發現,歐洲法院在解釋就業與職業平等待遇指令上給予我國諸多啟示,我國僅將年齡納入就業歧視禁止範圍而欲收消除歧視之效,其規範猶嫌不足。透過歐盟指令及判決,可知其對歧視類型、保護對象、例外情形及舉證責任的規範及實務見解,值得我國借鏡。
|
2 |
職場年齡歧視之研究林煥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年齡歧視,這個由來甚久的社會問題於我國少被討論,但事實上,其為一項相當重要的就業歧視類型。其影響範圍甚廣,不單是中高齡者會受到年齡歧視而遭致解雇或因其年齡無法再度進入勞動市場,年輕勞動者亦將因企業人事主管對年輕人的一些刻板印象,例如:經驗不足、不可靠、抗壓性低等,而無法獲得較佳的勞動條件;且年齡歧視所影響者係為就業與職業的所有過程,包括:求職、應徵、就職、晉升、解雇等,甚至職業訓練的有無亦為年齡歧視之影響範圍,因此,對勞動者而言,這個不分性別、種族、國籍的歧視類型對其之傷害可能伴隨著勞動者年齡之成長而無所不在,故本文除檢視年齡歧視之定義、內容、特質外,於文內亦將時時強調年齡歧視這個社會問題之重要性,以凸顯其在目前台灣社會中不被重視之現實狀況。
如同上述,職場年齡歧視一如其他類型的就業歧視,將對處於勞動市場中之勞動者、已就業而身處工作環境中之受雇者造成對經濟生活以及社會生活之雙重影響。近年來,隨著高齡化之趨勢,於先進諸國中該項議題漸漸浮上檯面,成為建立未來新型態的勞動社會不可不注意的一個面向。美國係為最早針對年齡歧視問題進行立法規範國家,而歐盟於2000年則通過一項弭平所有型態的就業歧視之架構指令,其中並要求歐盟各會員國進行立法以規範年齡歧視,未來歐盟各國之立法以及實施經驗顯可為我國因應年齡歧視問題之借鏡。鄰國日本雖為年齡歧視立法之後進國,但其政府亦已觀察到社會中年齡層分配不均可能造成的世代間分化問題,並積極處理,我國實應隨時注意上述先進國家對於該議題之思考方向以及因應政策,不應自外於國際潮流而使本國勞動者在這個只求經濟成長的社會中更落入就業不安全、生活無保障的境地。
|
3 |
勞動環境變遷與男性在職場上「優勢」迷思之探討—以中高齡男性為例潘柳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
以往對於女性在職場上的議題,在國內外有相當廣泛的研究,但對於有關男
性在職場上議題的研究並不多,國內的研究尤其欠缺,國外的研究雖然有助於我
們推測男性在職場上優勢背後下所產生對個人負面的影響,以及對家庭、社會有
關的重要面向,但卻無法解答本研究所要探討目前中高齡男性在台灣現況的問
本研究嘗試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並運用有關兩性職業隔離文獻中,所隱藏較
為少數人注意到的問題,因產業結構的改變與勞動環境變遷的因素影響,性別職
業隔離現象,已漸漸無法解釋男性在傳統職場上發展的「優勢」,但是在勞動市
場對於年齡的偏見依然未改善,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的「優勢」已不如以往在勞
動市場就業環境的情況;此外,在傳統的性別職業隔離中,男性雖普遍被認為擁
有性別上的「優勢」,但在優勢的背後相對的也承擔不少壓力,他們對自身的處
境都受到性別刻板印象與年齡歧視內化的認知制約,少有自省的機會。
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方法有二:包括文獻探討法以及深度訪談法。文獻回顧
的部份可分為第二章與第三章,首先在第二章理論文獻探討部分,將針對性別職
業隔離以及有關年齡方面理論的相關文獻進行整理與回顧,在第三章則針對造成
勞動環境變遷的各項影響因素,以及對中高齡男性勞動者產生的影響等相關文獻
作一整理與回顧。第四章對研究者所選擇之對象進行深入訪談,以完成整個研究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歸納與整合勞動環境變遷對中高齡男性在職場發展之因素影響。二、探討傳
統職場上的「性別職業隔離」現象,歷經產業結構變遷至目前是否還有界線?與
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有何關係?三、探討「年齡歧視」與中高齡男性在職場
II
上發展有何關係?是誰對年齡的刻板印象使然?是雇主?是受雇員工?或是顧客?
四、探討中高齡男性勞動者在勞動市場的「年齡歧視」現象是如何建構成的?是
因政府法令的不足或是其他因素?俾能提供關心勞工政策核心議題的有關人士參
考。
經由個案分析歸納出下列研究發現,影響目前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面臨
之困境,相關因素有五個面向:一、與產業特性有關;二、與雇主考量成本有關;
三、與受雇員工有關;四、與顧客的偏好有關;五、與中高齡男性勞工本身的認
知有關。
研究者經由文獻的檢視與親自訪談實證得知,研究之結論重點如下:
一、勞動環境變遷對中高齡男性在職場發展之因素影響
(一)全球化與國內受雇結構改變
隨著產業變遷,工業人口比率下降和服務業人口比率的上升,女性就業機會
擴大;產業的結構變動趨勢,有利於高級女性勞力的就業,但不利於初級男性勞
力的運用。使得男性初級勞力的勞動條件惡化,也使其失業率擴大,尤其是中高
齡男性勞工。
(二)政府法制的調整
強制退休制度造成仍有工作能力及意願之中高齡受僱者,無法繼續留在原工
作場所工作,且退休年齡之未能配合平均壽命延長亦為阻礙中高齡者就業之重要
因素。其次,由於現行勞動基準法將給負退休金的責任完全加諸於雇主身上,退
休金的給付規定又與勞工年齡有密切的關係,此項規定於是成為雇主不願意僱用
中高齡者的另一個原因。
(三)教育程度的提升
由於女性教育程度逐漸提升,在職業性別趨於中性化的勞動市場中,給予女
性在職場上有發揮的空間,但由於目前中高齡男性勞工突破不了傳統父權主義的
男性氣概(masculinity)情節下,讓自己的職業生涯過程中阻礙了勞動市場多元
III
化的選擇。換言之,當女性進入職業刻板印象中「男性化」的職業時,中高齡男
性勞工覺得被相同資格的女性所威脅,或是他的主管是女性時,好像男性的存在
價值只存在於超越女性而工作。
(四)知識經濟的發展
隨著知識型產業的快速發展,不但產業結構改變,就業結構也將跟著轉型,
職業別的勞動需求結構也出現新的型態,對高技術工人及知識工作者的需求將會
增加,而對低技術工人的需求則會減少。
(五)人口結構的改變
如果用勞動市場的角度加以詮釋,這是反映中高齡就業者勞動供給重要性的
增加。從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顯示,中高齡工作機會變少,和產業結構變遷有關,
一面因產業升級,資訊業的竄起,對於中高齡就業者衝擊甚大;在另一方面,也
和業者普遍存在「年齡歧視」有關,只要有歇業或緊縮,中高齡工作者即首當其
衝。
(六)價值觀的改變
學歷愈高、職級愈高、收入愈高的「三高」女性,對婚姻愈是採取「不排斥
也不強求」隨緣態度,顯示工作成就高的女性自主性愈強,愈不想仰賴婚姻。由
此來看,婚姻的價值觀的改變,顛覆了傳統父權觀念,無形中也提高了女性在勞
動市場的參與率。服務業中有高比率的女性當主管階級,雖然目前無證據顯示女
性當主管與有無婚姻關聯的必然性,不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女性價值觀
的改變與能力的展現,也是影響了勞動就業市場環境變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性別職業隔離現象與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之關係
同時有關於性別與年齡因素所產生的困境,主要來自於「與產業特性有關」
和「與顧客的偏好有關」兩項;「與產業特性有關」是工作內容的要求;而「與
顧客的偏好有關」是因雇主的經營方式受到顧客的導向所造成的。
三、年齡歧視與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之關係
IV
中高齡男性在職場上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年齡歧視發生情況與雇主考量成本
最有確切之關聯,除了因法令制度設計窒礙難行,導致中高齡勞工不易就業的後
果,造成雇主不願意僱用中高齡勞動力;或當業者規模萎縮時,中高齡勞工便是
首當其衝被裁員、資遣者外,與受雇員工(同事)有關。此類的年齡歧視可分三種
情況下顯現:
(一)以工作團隊為績效時,就會顯露出年輕的員工排擠中高齡男性員工,認為動
作緩慢、不易變通、影響工作績效。
(二)年輕的員工認為這些因為年齡的累積,具有豐富職場經驗的中高齡男性勞工
會威脅到他們的升遷。
(三)與顧客的偏好有關,顧客的偏好影響雇主雇僱用員工的傾向,當顧客偏好女
性、年輕的工作者時,對於中高齡男性而言減少就業或升遷的機會;對雇主
而言,是為了利益,而非以中高齡男性員工的個人專業知識或經歷為主。
四、勞動市場「年齡歧視」現象的建構
雇主對於中高齡勞動者,存有很多誤解、偏見和負面定型,仍有很多人以為
老化(Aging)必然使人健康顯著衰退、學習能力減低、智力及記憶能力退化、缺
乏工作能力等。但老化時的生理衰退速度,就遠較一般人的想像為慢;而認知能
力的強弱,就更與年齡多少無顯著關係。因此,我們不能單憑一個人的年齡,就
推論其健康狀況、工作效率、以至個人潛能等,因為這些均與年齡無必然關係。
因為我們社會對中高年齡勞動者與「老化」劃為等號,主要原因並不來自個
人的偏見,而是一些制度性年齡歧視,穩定而又持續地將中高齡勞動者從勞動市
場的人力資源結構中分化出去,結果是不斷地強化年長者(Aged)的公眾形象。在
傳播媒體的求才廣告就可看出,招募條件限制年齡的上限或是有性別限制,其結
果是有工作能力者尤其是中高齡男性勞動者,被剝奪了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機會。
關鍵詞:男性研究、中高齡男性勞動者、性別刻板印象、性別職業隔離、年齡
歧視
|
Page generated in 0.01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