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張腔散文系譜研究龐淑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愛玲現象是台灣文學無法迴避的書寫主題,故本論文以台灣張學研究為出發點,探討所謂:「張迷」、「張學」、「張腔」。本論文首章整理了近三十餘年來,在台灣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專書評論,除此之外,並論及近十餘年來,台灣以張愛玲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
綜觀張愛玲一生,其散文相較於小說在數量上誠屬不多,卻依然卓然有成,故本論文在第二章探討張愛玲散文風格,申論其精神內涵與書寫技巧。張愛玲散文亦強調參差對照的手法:既庸俗又脫俗,既艷情又絕情。
台灣女性散文藝術為一值得關注的領域,「張腔散文」便是一個極佳的觀測切入點,釐清張腔散文在台灣的流布與形塑,將可建立更完整的張學系譜,亦有助於台灣散文史的建構。本論文第三章便由張腔散文出發,並探討其周邊問題,張學在台的重要性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張愛玲作品的引介至台灣,前後經歷了長達十餘年的過程,本論文回溯張愛玲文學在台的「接受史」與「抗拒史」,不但整理了張派小說理論,並延伸討論張腔散文的成形,再論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與建立。
本論文第四章延續了第三章對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探討張腔散文的承繼與轉化。張愛玲熠熠生輝的名號也許遮蔽了張腔作家,本論文探討的張腔散文正是為了凸顯張腔女作家的成就,系譜的建立不是為了簡單的化約,而是為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希望在與張腔女作家有關的各式議題下,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藉由研究張腔女作家文本彼此間的多重互文關係,開拓台灣女性的書寫的新視野。
本論文第五章藉由對張腔女作家文學思維的整理,以了解她們對文學的執著與堅持,並將張腔作家與其同世代、前後作家比較,並由此肯定張腔女性散文的藝術評價。
本論文冀望能藉由張腔散文系譜的建立,為張腔散文尋找更合理適切的文學定位,也為台灣文學史上的女性散文作一點小小的填補。在張腔散文中,後繼研究者將可各自找到自己關心的議題,正視張腔散文,建立張腔散文系譜,台灣女性的書寫也將由邊緣漸趨向中心。
|
2 |
女性身體書寫的爭議:《心鎖》、《秋葉》、《殺夫》的再閱讀廖修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六三年郭良蕙的《心鎖》、一九七三年歐陽子的《秋葉》、一九八三年李昂的《殺夫》。每隔十年台灣社會就會對於女性小說引發議論,這正好印證性別議題的文學,總是受到壓抑跟封鎖,女作家探討身體的感覺或情慾問題都無法在權力的干涉當中遁逃。三位作家分別運用了性別/文本策略,來表述情慾或小我,這種對於宗法倫常逆向演繹的書寫方式,最終被推上道德審判的祭台。因此我們可以說《心鎖》、《秋葉》、《殺夫》,分別代表了六0年代、七0年代、八0年代,這三個世代台灣的情慾書寫,女性文學遭受壓抑的索引。
五、六0年代可以說是黨國思想最為穩固的年代。郭良蕙反向的探討女性的情慾、外遇問題,無疑就是踰越了那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因此「《心鎖》事件」才會從原本單純的文學事件引發成社會事件。整個「《心鎖》事件」也可以視為威權體制壓抑文化表述空間的象徵。《秋葉》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年代引發議論。歐陽子所使用的現代主義的審美觀念,在於彰顯人性的深不可測。透過人物內心不真實的想像,挖掘到最真實的自己。因此她筆下的女性角色也顛覆了傳統文學裡三從四德的女性形象,讓女性回歸真實的人性。《殺夫》成功問鼎文學大獎,替女性文學作了成功的辯護。而她的獲獎,並不意味著衛道人士從此就會對溢出常軌的女性書寫善罷干休,而是揮舞著道德的大旗群起圍剿。李昂所欲控訴的實則是一部血淚斑駁的女性身體壓抑史。
以歷時性的觀察,三冊小說分別反叛當時響徹雲霄的大敘述。她們從幽微的女性意識到主動出擊的女性主義,這樣的脈絡經過現代主義的洗禮之後,也可以視為女性從「反思」到「反抗」的自我美學建構的歷程。
|
3 |
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楊心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所謂的「家族書寫」是在文學範疇中透過家族歷史現實與群體活動的記錄,加上文字敘述、記憶回溯、虛構想像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書寫策略與筆法,透過經營、追溯家族史的書寫形式而成的作品,它們的特點是融合了歷史與想像,在時空交錯的網狀結構下進行,經由書寫家族史的過程,及其內容、結構以實踐認同,重構歷史。而在此之中,個人自我認同與性別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仍在不斷地被書寫著。在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當中,女性不存在於祖譜當中,女性在家族歷史裡沒有名字。女性從書寫中確立自我認同,從女性的觀點追索自我的身世,從女性群體當中的「自己」到「異己」,無論是內在血緣、情感或外在社會關係所組成的人際網絡,都可以透過回憶、想像、書寫來建立女性的自我認同。
本文欲從「女性家族書寫」的範疇當中,探討三大命題:一是歷史定義的開放與女性敘事的特點,二是記憶與書寫,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辯證關係,第三則是透過女性書寫所建構的女性主體。
第一章共分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及「篇章架構」簡要說明各章的論述重點。
第二章主要是探討「書寫策略」的部分,如女性書寫策略當中的「瑣碎敘事」,或是女性家族中的「姊妹情誼」,筆者認為這是女性書寫中建構記憶的「利器」,皆援引女性主義加以申論,同時也輔助主題核心論點的確立。
第三章則引用西方後結構女性主義學者西蒙‧波娃和精神分析學派的寇多洛對於女性的研究論述,從「社會關係建構」與「精神分析」雙方面同時探究兩性構成的家庭關係、母女關係和母職等議題,以突顯九○年代之後,家族重要成員形象的轉變和家庭關係的呈現。
第四章引用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以及後殖民理論,析論家族與國族史交疊之下的女性書寫,進而追問女性主體在書寫過程中所展現的面貌。關於「女性主體」的部分,則援引法國女性主義學者伊瑞葛來(Luce Irigagy)的「流體力學」理論,及台灣中文學界學者劉人鵬所提出的「罔兩問景」的女性閱讀法,從流動與曖昧的角度,建構女性主體的特質。
最後一章則是結論,將各章的結果綜合彙整,集結各章的分析成果,以獨立各章結論結合後,做較為宏觀的整體性析論。一方面針對本論文的分析成果所作的結論,另一方面則是從文本考察的結果中,所延伸的看法與期待。
|
4 |
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洪靜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書寫」是作家以女性為本位的思考角度所進行的文字書寫,寫內在的自己,長久而深藏的壓抑才能紓解,才能讓女性的聲音被聽見,藉此打破父權的語言牢籠與價值觀。而女性文體的特色為:如流動詩歌般能穿透身體的文字感染力、有曖昧性的語言空間、親密的隱喻、能寫出父權制語言無法描述的身體欲望等,以這些角度來閱讀施叔青的小說作品,其女性書寫的特質也與之相符合,更成為其寫作的重要基調。
由於尚未有專論從「女性書寫」的方法來探究其全部小說作品。因此,本論文擬以施叔青小說的文本來出發,從女性書寫的角度來探究其作品,希冀能對施叔青的小說研究做補充。
本章先針對六○年代以後的台灣女性小說發展背景作一簡單的概述,以便了解施叔青崛起當時的文壇生態。再從施叔青個人的生命史出發,並進一步對其創作歷程加以研究,以此作為分析其小說創作的基礎。
關於施叔青的女性書寫意識,在第二章中將先針對作家創作時產生影響的女性主義學說,作一概略性說明。另外,對於作家小說文本出現的女性人物也進行分析探究,將其女性形象做分類,並從女性形象的藝術技巧切入,析論施叔青如何形塑出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不同樣貌。
第三章探討施叔青女性書寫的策略,分為旁觀的敘述者、情慾書寫、小敘述手法、歷史書寫四個小節。第一節中從去勢無能的男性人物角度出發,寫出她對父權宰制的嘲諷與抵抗;第二節中論述施叔青細緻微妙的情慾書寫,透過書寫女性情慾來逾越父權思維規訓女性的古法倫常;第三節從小敘述的手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女性書寫文學;第四節以女性寫史的角度,顛覆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書寫,傳達出以小博大的企圖心。
檢視施叔青小說中女性書寫的呈現,表露出女性自我成長的脈絡軌跡:從最初「閣樓裡的瘋女人」,以瘋狂、邊緣手法來顛覆父權為中心的傳統;來到第二階段的「父權下的無奈」,作者揭露女性切身所遭遇的問題,來反應女性在父權禁錮下的掙扎與覺醒;到了第三階段的「身體書寫」,積極且正面去歌頌身體,進而達到解除父權禁錮的目的,藉以確立女性自己的地位。
在結論部份,筆者認為施叔青小說的女性書寫,在當今文壇上可說是難掩其光輝,無論是在台灣或在香港,都應有其重要的定位,在台灣女性文學史中應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5 |
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連培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成長小說呈現「女孩」蛻變為「女人」的過程中種種權力的運作、傾斜的現實,女性在試圖釐析自身與世界、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中,思索「我」存在的意義。個人的成長無法自外於集體時空的影響,因此本論文在分析架構方面,分從國族歷史、家與家庭倫理、女性情慾自覺三個議題逐步切入,由外而內,漸次歸返自身,分析九0年代以降從「女兒」身份出發,書寫成長歷程、進行女性自我追尋的書寫,探討晚近這一波女兒書寫的新趨勢,女作家如何針對這三個議題進行發聲,回溯成長記憶、歸返女性身體、重析母女關係,進而達到探索自我的目的,也開啟了台灣女性小說發展的新貌。
本論文之內容綱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指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文獻回顧與整理,第三節則說明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四節為分析架構與內容綱要。
第二章「我是她們是我:多重女性成長敘事與國族歷史」,旨在梳理出晚近女性歷史書寫的新趨向,不但以女性成長歷程與國族歷史進程產生對話,更在自我成長的回憶之外,拉進歷史或者家族中的女性人物,以及女妖、女巫、女神等女性文化形象,讓多重女性成長敘事軸線彼此指涉、聚合,以此特殊的書寫模式,構成女性生命史或者家族史。從《自傳の小說》、《沃野之鹿》到《海神家族》,女作家以文字歸返身體,釋放過去歷史書寫中被消音的部分,並特重空間的感知,呈現空間與權力的關係,以及歷史推進的痕跡,在完成自我追尋的同時,也思索女性命運的共同意義,並且在既有的歷史書寫中,開創另一種歷史詮釋的方向。
第三章「無家‧尋家‧返家:女性成長與家的反思」,主要透過新世代女性作家書寫自身成長經歷的作品:包括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鍾文音《女島紀行》、《在河左岸》,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等文本,梳理出時代轉折中新一代女性成長的困境:理想家園的失落、家庭倫理的崩解、母女關係的纏結,家成為這一些新世代女性成長的壓抑所在。她們透過感官知能的記憶方式重拾與重釋成長回憶,從童少時期「家園」的內外部空間建構,投射其理想失落的心境,並經由一連串的記憶梳洗,嘗試解決內心的焦慮,找到自身安置的方式。
第四章「青春戀曲的悲唱:同女成長與女性情慾自覺」,關注女同志成長書寫在此一時期的蓬勃發展。九0年代以後的女性小說,兩性關係不再是情愛的唯一模式,異性戀機制的反思成為這波女同志成長書寫探討的主題。本章選擇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曹麗娟的〈童女之舞〉與〈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陳雪的〈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蝴蝶的記號〉、〈夢遊一九九四〉、張亦絢的〈家族之始〉、〈幸福鬼屋〉、〈性愛故事〉……等作品。此類作品表現女性成長的困境,在於體制壓抑情慾的定義,少女被期待長成為異性戀女性,她們述說自身成長困境的特殊敘事模式,有著死亡與青春交疊的成長特質,文本呈現校園空間的權力運作與監控、規馴中、離校/返校的抉擇之間,以及自我/他者的關係呈現,成長的可能與挫敗,皆是本章企圖討論的主題。
第五章,歸納前述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比較,具體指出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在敘事手法與文本內涵中呈現的特色、突破與價值,作為論文總結。
|
6 |
平路女性書寫之研究 / Ping Lu of female writting李芳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九八、九○年代堪稱是台灣女性作家的文藝復興時期,也是許多女性作家嶄露創作契機之時。平路的興起,為女性創作發聲,研究平路的碩論側重在她批判父權思想與科幻領域的成就,探討她女性議題的論文,則側重在歷史小說的問題居多,對於平路作品的研究關注在女性本身的論文很少,本論文以平路作品女性意識進行研究,分八章論述。第一章緒論,說明個人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方法、論文架構。第二章女性書寫的發展,以西方女性主義發展背景作一脈絡論述,再將女性主義提到的女性書寫的淵源及概念詳加剖析。第三章創作背景及經歷,從平路的生命史出發,回溯她的家世背景,分析她生命的重要事件、所處環境與遭遇,如何影響她情感的世界、作品的取材與創作風格,且進一步對其創作經歷加以探究,以此作為解析其作品創作的基礎。第四章女性書寫的敘事策略,從去國懷鄉的自傳書寫、身體情慾的自主書寫、歷史話語的記憶書寫、生活關懷的女性書寫、現實社會的覺醒書寫分析她文本的敘事策略。第五章論述平路的小說創作,以內在自省的通道、女性的原鄉情懷、女性現代史的論述,指出平路小說創作的女性概念。第六章研究平路的評論,以辯證的年代、沙文與反思、女性生活體察,探討女性議題,呈現平路的關心。第七章探討平路的散文,以旅遊書寫的試驗、現實生活的感悟、生命情操的錘鍊、戀物記憶的啟發、生命的微觀與回眸,覓得她的情感脈絡和生活感發。第八章提出研究的成果與意義,找出平路女性書寫的定位與特色,最後對於平路女性書寫的傳承與創新,給未來研究者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18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