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施叔青小說研究魏文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施叔青的文學實踐(1961~1997), 來觀察一個小說家的發展和改變,從她創作的階段性表現特徵和關懷重心,實可掌握其生命道路的遷徙軌跡,以及勾勒出一清晰的時代演變圖像。為了更清楚地呈現施叔青小說各階段的表現,筆者採取將她的文學歷程加以分期,並逐一做一截面的分析。
在論文架構上,本論文從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為起點,探討作家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文學活動之間的關係。其中特別拈出兩個重點來進行討論:一是施叔青生長的故鄉鹿港對她創作所造成的影響,檢視鹿港的成長記憶是如何形成她作品中詭異、神祕的氛圍;繼之論述現代主義對思潮對施叔青創作理念的啟發。
至於施叔青創作的三個階段,則呈顯出不同的風格。在最初的創作階段□,我們發現施叔青小說的內容主要集中表現個人的心理風暴,及渲洩年輕生命的騷動,她嘗試以女性的視野來探討性壓抑的問題,凸顯傳統文化力量對人性的壓制,同時她也思考「人」存在普遍的處境,藉用小說的形式來探尋生命的真實本相,這都顯示了她此刻的創作實深受了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分析的影響。而就這一階段的作品風格來看,施叔青雖借重的是鄉土題材,可是小說的敘述模式卻充滿了現代主義美學的前衛色彩。她「堆積木似的」創作方式,使她的小說表現出「夢及驚詫」的色彩,卻也成就了以變異來顛覆父權理性思維的女性書寫策略。
在第二個階段□,施叔青的創作題材和風格起了不小的變化,這和當時的文學氛圍有著極大的關聯。七○年代,台灣國際政治地位迭遭挫敗,因此激發了知識分子民族意識的高漲,連帶地整個文學主流也開始回歸現實主義、回歸鄉土。觀諸施叔青在這個階段的作品,不但在內容上,由早期心理層面的思索擴展到社會文化認同及鄉土救贖方面,在小說的風格上,也捨棄了以前那種誇張地營造「陰森鬼魅」的氣氛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而呈現出樸實平穩的特色。另外,施叔青的婚戀小說雖寥寥幾篇,但是她表現出的新女性主義的傾向是頗為鮮明的,她不但對父權宰制下的女性處境備加留意,對傳統婚姻與性別角色扮演也提出強烈質疑,展現出女性自覺意識。
第三個階段進入施叔青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在「香港故事系列」□,我們看到施叔青以「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的眼光來描述香港色彩繽紛的物質文化之景象,寫盡香港紙醉金迷的繽紛嘈雜,以及劫毀將近的末世憂思。小說□的人物,在「惘惘的威脅」中,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聚散無章,浮面的喧嘩只是一層華麗的泡沬,其下卻是無限的荒涼與冷清。到了《維多利亞俱樂部》□,施叔青則有意將視野擴大,嘗試對香港的殖民歷史文化做深入的探討,她不但點出了殖民╱被殖民的微妙歷史關係,也抨擊香港司法制度的不公。到了《香港三部曲》,施叔青則透過一個妓女情史與發達史,使歷史的面貌在以女性為主要象徵的世界□被建構起來。小說□施叔青以女性意象來顯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權力徵逐與角色替換,解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二元對立的大框架,實有顛覆殖民論述的意味。施叔青《香港三部曲》這部巨構,不僅締造了書寫的奇觀,也展現了相當深刻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分期界限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大綱
第二章 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
第一節 創作的原鄉——鹿港
第二節 現代主義思潮與施叔青的文學觀
第三章 現代派的心靈夢魘與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第一節 心靈的夢魘——性、死亡、瘋狂
一 性心理的呈現
二 女性書寫
第二節 生命意義的追尋與探索
一 存在的孤獨感與荒謬感
二 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第四章 小說家的社會關懷
第一節 七○年代的時代變遷與文學典範的興替
第二節 文化認同與鄉土救贖
一 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認同問題
二 鄉土救贖
第二節 繭裡的女人——變調的愛情與危機四伏的婚姻
一 父權制度下對婚姻的迷思
二 女性的「他者性」
三 女性與情慾
第五章 所羅門的寶藏:施叔青和她的香港
第一節 浮城的繁華與失落——有關「香港的故事」系列與「新移民」系
列
第二節 殖民地大觀園的衰敗——《維多利亞俱樂部》
第三節 蝴蝶,我的黃翅蝴蝶——《香港三部曲》
第六章 結語
|
2 |
施叔青小說女性書寫之研究洪靜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書寫」是作家以女性為本位的思考角度所進行的文字書寫,寫內在的自己,長久而深藏的壓抑才能紓解,才能讓女性的聲音被聽見,藉此打破父權的語言牢籠與價值觀。而女性文體的特色為:如流動詩歌般能穿透身體的文字感染力、有曖昧性的語言空間、親密的隱喻、能寫出父權制語言無法描述的身體欲望等,以這些角度來閱讀施叔青的小說作品,其女性書寫的特質也與之相符合,更成為其寫作的重要基調。
由於尚未有專論從「女性書寫」的方法來探究其全部小說作品。因此,本論文擬以施叔青小說的文本來出發,從女性書寫的角度來探究其作品,希冀能對施叔青的小說研究做補充。
本章先針對六○年代以後的台灣女性小說發展背景作一簡單的概述,以便了解施叔青崛起當時的文壇生態。再從施叔青個人的生命史出發,並進一步對其創作歷程加以研究,以此作為分析其小說創作的基礎。
關於施叔青的女性書寫意識,在第二章中將先針對作家創作時產生影響的女性主義學說,作一概略性說明。另外,對於作家小說文本出現的女性人物也進行分析探究,將其女性形象做分類,並從女性形象的藝術技巧切入,析論施叔青如何形塑出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不同樣貌。
第三章探討施叔青女性書寫的策略,分為旁觀的敘述者、情慾書寫、小敘述手法、歷史書寫四個小節。第一節中從去勢無能的男性人物角度出發,寫出她對父權宰制的嘲諷與抵抗;第二節中論述施叔青細緻微妙的情慾書寫,透過書寫女性情慾來逾越父權思維規訓女性的古法倫常;第三節從小敘述的手法,建立屬於自己的女性書寫文學;第四節以女性寫史的角度,顛覆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歷史書寫,傳達出以小博大的企圖心。
檢視施叔青小說中女性書寫的呈現,表露出女性自我成長的脈絡軌跡:從最初「閣樓裡的瘋女人」,以瘋狂、邊緣手法來顛覆父權為中心的傳統;來到第二階段的「父權下的無奈」,作者揭露女性切身所遭遇的問題,來反應女性在父權禁錮下的掙扎與覺醒;到了第三階段的「身體書寫」,積極且正面去歌頌身體,進而達到解除父權禁錮的目的,藉以確立女性自己的地位。
在結論部份,筆者認為施叔青小說的女性書寫,在當今文壇上可說是難掩其光輝,無論是在台灣或在香港,都應有其重要的定位,在台灣女性文學史中應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
Page generated in 0.0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