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施叔青小說研究

魏文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施叔青的文學實踐(1961~1997), 來觀察一個小說家的發展和改變,從她創作的階段性表現特徵和關懷重心,實可掌握其生命道路的遷徙軌跡,以及勾勒出一清晰的時代演變圖像。為了更清楚地呈現施叔青小說各階段的表現,筆者採取將她的文學歷程加以分期,並逐一做一截面的分析。 在論文架構上,本論文從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為起點,探討作家個人的生活經歷與文學活動之間的關係。其中特別拈出兩個重點來進行討論:一是施叔青生長的故鄉鹿港對她創作所造成的影響,檢視鹿港的成長記憶是如何形成她作品中詭異、神祕的氛圍;繼之論述現代主義對思潮對施叔青創作理念的啟發。 至於施叔青創作的三個階段,則呈顯出不同的風格。在最初的創作階段□,我們發現施叔青小說的內容主要集中表現個人的心理風暴,及渲洩年輕生命的騷動,她嘗試以女性的視野來探討性壓抑的問題,凸顯傳統文化力量對人性的壓制,同時她也思考「人」存在普遍的處境,藉用小說的形式來探尋生命的真實本相,這都顯示了她此刻的創作實深受了現代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分析的影響。而就這一階段的作品風格來看,施叔青雖借重的是鄉土題材,可是小說的敘述模式卻充滿了現代主義美學的前衛色彩。她「堆積木似的」創作方式,使她的小說表現出「夢及驚詫」的色彩,卻也成就了以變異來顛覆父權理性思維的女性書寫策略。 在第二個階段□,施叔青的創作題材和風格起了不小的變化,這和當時的文學氛圍有著極大的關聯。七○年代,台灣國際政治地位迭遭挫敗,因此激發了知識分子民族意識的高漲,連帶地整個文學主流也開始回歸現實主義、回歸鄉土。觀諸施叔青在這個階段的作品,不但在內容上,由早期心理層面的思索擴展到社會文化認同及鄉土救贖方面,在小說的風格上,也捨棄了以前那種誇張地營造「陰森鬼魅」的氣氛的現代主義表現手法,而呈現出樸實平穩的特色。另外,施叔青的婚戀小說雖寥寥幾篇,但是她表現出的新女性主義的傾向是頗為鮮明的,她不但對父權宰制下的女性處境備加留意,對傳統婚姻與性別角色扮演也提出強烈質疑,展現出女性自覺意識。 第三個階段進入施叔青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在「香港故事系列」□,我們看到施叔青以「既是局內人╱又是局外人」的眼光來描述香港色彩繽紛的物質文化之景象,寫盡香港紙醉金迷的繽紛嘈雜,以及劫毀將近的末世憂思。小說□的人物,在「惘惘的威脅」中,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聚散無章,浮面的喧嘩只是一層華麗的泡沬,其下卻是無限的荒涼與冷清。到了《維多利亞俱樂部》□,施叔青則有意將視野擴大,嘗試對香港的殖民歷史文化做深入的探討,她不但點出了殖民╱被殖民的微妙歷史關係,也抨擊香港司法制度的不公。到了《香港三部曲》,施叔青則透過一個妓女情史與發達史,使歷史的面貌在以女性為主要象徵的世界□被建構起來。小說□施叔青以女性意象來顯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權力徵逐與角色替換,解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二元對立的大框架,實有顛覆殖民論述的意味。施叔青《香港三部曲》這部巨構,不僅締造了書寫的奇觀,也展現了相當深刻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分期界限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大綱 第二章 施叔青的文學啟蒙與寫作歷程 第一節 創作的原鄉——鹿港 第二節 現代主義思潮與施叔青的文學觀 第三章 現代派的心靈夢魘與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第一節 心靈的夢魘——性、死亡、瘋狂 一 性心理的呈現 二 女性書寫 第二節 生命意義的追尋與探索 一 存在的孤獨感與荒謬感 二 小人物的生存困境 第四章 小說家的社會關懷 第一節 七○年代的時代變遷與文學典範的興替 第二節 文化認同與鄉土救贖 一 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認同問題 二 鄉土救贖 第二節 繭裡的女人——變調的愛情與危機四伏的婚姻 一 父權制度下對婚姻的迷思 二 女性的「他者性」 三 女性與情慾 第五章 所羅門的寶藏:施叔青和她的香港 第一節 浮城的繁華與失落——有關「香港的故事」系列與「新移民」系 列 第二節 殖民地大觀園的衰敗——《維多利亞俱樂部》 第三節 蝴蝶,我的黃翅蝴蝶——《香港三部曲》 第六章 結語
2

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

鍾嘉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研究認為,張愛玲的語言是豐富多姿的,身為小說能手的她,在《傳奇》小說中所建構出的獨特世界,多得自於其語言文字所散發出的強大感染力。而傳統文藝風格學的研究偏重於作家生平、作品意象、隱喻作用等層面,鮮少將焦點聚焦於作家驅遣語言的習性與特色,本論文從語言風格學中的詞彙風格角度出發,探究張愛玲《傳奇》小說中「顏色詞」和「重疊詞」二類詞彙使用趨向,筆者發現,張愛玲時常在小說中運用繽紛多彩的顏色詞彙,呈現色彩斑斕的文學世界或是人物心理;也運用重疊詞彙,使文句充滿生動鮮明的特色;再者,她善於採用重疊性的聲音語言,增添許多聽覺上的刺激作用,使小說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聲、市聲與樂聲;除此,張愛玲亦轉換或獨創許多詞彙用法,如:銹綠、藍陰陰、輕金色等顏色詞;踢托踢托、哼哼呵呵等擬聲重疊詞;鬼陰陰、稀朗朗、肉唧唧等ABB式詞,皆具有個人的獨創風格,由此可見,張氏駕馭文字的能力可說是十分優秀。 而「語言風格學」(Stylistics)是指運用語言學的理論,分析文學作品的語言特色、研究作家語言風格的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者可藉由語言學的知識探究文學作品的風格特徵,重新思考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以提供更多元豐富的研究面向。因此筆者欲從語言風格角度切入,探究張氏遣詞用字的趨向、發掘《傳奇》小說詞彙風格,期能開拓張愛玲研究的另一風貌。本文架構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說明張愛玲在文壇上的地位、第三節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範圍、第四節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節為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為「語言風格學的研究價值」,第一節簡介語言風格學的源起及研究概況、第二節說明何謂語言風格學;第三節釐清對語言風格學容易產生的誤解;第四節強調張愛玲《傳奇》小說詞彙風格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章為「張愛玲《傳奇》的顏色詞研究」,第一節為顏色詞的定義與文化意涵、第二節進行張愛玲《傳奇》單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三節張愛玲《傳奇》雙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四節張愛玲《傳奇》三音節顏色詞的構詞分析、第五節討論張愛玲《傳奇》顏色詞的文化意涵與修辭效果,筆者認為透過對顏色詞彙的統整與分析,可找出張愛玲驅遣顏色詞的喜好與殊性。 第四章為「張愛玲《傳奇》的重疊詞研究」,第一節為漢語重疊詞的定義與分類、第二節探討張愛玲《傳奇》疊音詞的音節分析、第三節則是討論張愛玲《傳奇》疊義詞的構詞分析、第四節針對張愛玲《傳奇》ABB式重疊詞進行構詞分析,期能深入研究重疊詞在構詞類型與語法功能上的詞彙作用。 第五章為「結論」,在本文做了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之後,試圖把以上幾個焦點做一個具體的陳述,把詞彙的特色、分類、歸向描述出來,最後作為本文的結論。
3

方方小說研究

張乃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大陸當代知名女作家方方為研究對象。以方方小說文本為核心,分六章進行討論。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敘寫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敘述其研究範圍、前人研究概況與論文架構。第二章、走入方方的創作世界:由於方方發表〈風景〉後,被歸為「新寫實小說」代表作家之一,故第一節先對「新寫實小說」緣起與特色作簡要闡釋,第二節敘說方方的創作歷程,依照方方的生活經歷與風格轉變,將創作歷程分為三期:詩意與溫馨相伴的潛伏期、清醒與痛苦並生的掘進期、機敏與多思同在的成熟期,除簡略介紹各篇小說內容,並說明各期作品的整體特色;第三節說明方方小說的創作立場,藉此更全面理解方方小說的多樣風貌。 第三章至第五章為方方小說作品的內容分析。第三章、方方小說的主題:本章節將方方小說打破寫作時間限制,以主題分類將之歸納為:奇異的市民風景、知識者的定數、男女情愛、警匪故事等四大類型,分做四節論述方方小說的主題內涵。第四章、方方小說的情節模式:分析方方小說敘寫故事常用的五種情節模式──偶然—逆轉、生—死、親—仇、淑女—蕩婦、妓女、歷史—現世、宿命,從另一角度分析潛藏在小說情結模式中的內在意涵。第五章、方方小說的藝術特色:分從敘事觀點、灰色幽默的反諷手法、借詩文抽象哲理表現故事內容、「漢味」特色等四個角度切入,賞析方方小說的藝術特色。第六章、結論:總結各章重點,綜述方方小說的特色與精神內涵,以及方方在中國當代文壇中的地位與意義。
4

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原鄉意識--以魯迅、沈從文、老舍、張愛玲為例

疏淑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是研究動機、目的、前人研究成果等。第二章、從飲食生活、季節景物、色調…不同角度,分別比較魯迅的魯鎮、沈從文的湘西鳳凰、老舍的北京、張愛玲的上海。沈從文與老舍對故鄉色彩的描述並不多,對故鄉實景實物的描寫卻是甜美而豐盛的;魯迅與張愛玲對故鄉實物實景書寫的分量比不上前二者,卻在故鄉色彩的著墨上用力甚深。古樸的紹興、清新的鎮筸、歷史文化的北京、都會的上海,這是作家心中的永恆。 第三章先從晦暗的角度分析作家沉鬱的心靈原鄉,這可能是禮教宗法束縛、或是苦難迷信桎梏、或是昏聵現實…形成的庸貧原鄉;也可能是吃人的、蕭索的、壓抑的、受宰制的原鄉,又或者是物化異化衝擊、城鄉衝突絕望失望激盪、大我小我交疊而成的愚弱原鄉。 第四章作家心目中所眷戀的原鄉不全是美好的,但確乎有其馨香豐美的一面。這是童話與神話、理性與自然、理想與現實、純厚含蓄而令人嚮往的原鄉;這令人耽溺、愛戀、情牽而又眷戀的原鄉;或者是烽火情愛的原鄉。老舍關心的是文化內涵、魯迅關心的是國民「思想」體質、張愛玲關心的是女性精神的渴望、沈從文關心的是純美天性的追尋。沈從文以浪漫清新的筆調在嚴肅的原鄉意識中運鏡,老舍以笑中帶淚、幽默又嚴肅的態度審視北平文化,他們都成功的刻劃了原鄉。 第五章本章回歸到原鄉最原始的「根性」為討論的方向,也就是從原鄉中具體的外在事物-節慶、人物、語言、生活…等方向探討,以梳理或建構出他(她)們不同的原鄉情。無論是記憶或在異地遙想中的原鄉,都可能有着荒涼孤寂的成分,也有暖而「靈性」的層面。所以第六章從「靈性」原鄉的建構與比較中,可以看到作家對自然原鄉「返璞歸真」的渴望、市民原鄉的內心掙扎、文化原鄉的再造工程,以及在新舊交替時代中眾人對自己原鄉文化有了重新檢視與再思考的機會。 結論:老舍用道地的京語寫對北平人事物的種種,流露很深的北平文化意識;沈從文輕柔寫意的筆調,道出湘西淳厚的民風;魯迅灰暗蕭索的原鄉中有更深刻的國民性刻畫;張愛玲在蒼涼的筆調中描繪出都會男女的迷魅情戀。他們各自從自己的原鄉出發,從地理的原鄉到心靈的原鄉,他們都有很深的懷鄉情以及對家鄉人事物的終極關懷。
5

存在與欲望:七等生小說主題研究

張雅惠, chang , ya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七等生或許可稱為戰後台灣文學史上最孤獨的行者。他像個長期處於青春期的反叛青年,堅守個人的文學信仰,期待能保有個人的「殊異之性」。長達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外在的批評、讚賞或冷落,都無法干擾七等生的創作,他不斷地以現代主義的精神創作小說,不斷地在文本中探索真實生命的意義。   這篇論文的第二章、第三章,主要討論七等生與現代主義的關係。六○、七○年代,台灣文壇在受現代主義的同時,也存在著抗拒現代主義的力量。本論文將對於七等生正負兩極化的評價,置放在這個矛盾的歷史脈絡中來討論,期待能釐清七等生作品之所以引發爭議的原因及爭議的焦點。   七等生三十多年的創作中,小說形式雖然不斷地在改變,但是他小說中的主題意識卻是不變的。「真實生命」的追求,一直是七等生小說中所關注的焦點。因此,這篇論文從主題意識出發,分別從「存在」與「欲望」探索七等生小說中的內在思維,而這兩大主題其實都是七等生對「真實生命」意義的探索。   在「存在」書寫方面。七等生在小說中突顯出個人存在價值受到「不合理的社會規範」、「高壓的政治體制」、「都市化、工業化」及「僵化教育」的扭曲,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在這個困境中,七等生筆下的人物不斷地追求理想,卻又失落理想,他們緬懷過去,難以適應現代化的腳步,在錯亂的時空中漂泊,隱遁似乎是他們唯一的選擇,但隱遁並不能解決問題。爾後,七等生在文本中,以「自我理性」的辨證,重新塑造一種思想性的哲學英雄,不論是擦骨的老頭、弱智的女子、酒店的樂師或是沙河彼岸的隱遁者,他們透過對生命的認真、對藝術的執著、對哲學的思索,都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   在「欲望」書寫方面。七等生小說中明顯帶有伊底帕期情結,對母親的依戀使得他小說中人物傾慕的對象,總帶有母親的原型。對父親的排斥,其實也是他對外在威權社會的抗拒。而七等生在書寫欲望時,著重討論的「被壓抑」的欲望,他抗拒那些只臣服道德規範、法律制度下空洞的婚姻形式。他在文本中對「理想戀人」永不停止的追求,正是他對個人理想性世界,永不止息的追求。   由這兩大中心主題切入,理解七等生在文本中所傳達的主題意識,再來觀看七等生那些看似怪異的敘事方式,也就更能明白這位「文壇怪傑」書寫時的用心。

Page generated in 0.03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