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連培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女性成長小說呈現「女孩」蛻變為「女人」的過程中種種權力的運作、傾斜的現實,女性在試圖釐析自身與世界、自我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中,思索「我」存在的意義。個人的成長無法自外於集體時空的影響,因此本論文在分析架構方面,分從國族歷史、家與家庭倫理、女性情慾自覺三個議題逐步切入,由外而內,漸次歸返自身,分析九0年代以降從「女兒」身份出發,書寫成長歷程、進行女性自我追尋的書寫,探討晚近這一波女兒書寫的新趨勢,女作家如何針對這三個議題進行發聲,回溯成長記憶、歸返女性身體、重析母女關係,進而達到探索自我的目的,也開啟了台灣女性小說發展的新貌。
本論文之內容綱要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第一節指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文獻回顧與整理,第三節則說明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第四節為分析架構與內容綱要。
第二章「我是她們是我:多重女性成長敘事與國族歷史」,旨在梳理出晚近女性歷史書寫的新趨向,不但以女性成長歷程與國族歷史進程產生對話,更在自我成長的回憶之外,拉進歷史或者家族中的女性人物,以及女妖、女巫、女神等女性文化形象,讓多重女性成長敘事軸線彼此指涉、聚合,以此特殊的書寫模式,構成女性生命史或者家族史。從《自傳の小說》、《沃野之鹿》到《海神家族》,女作家以文字歸返身體,釋放過去歷史書寫中被消音的部分,並特重空間的感知,呈現空間與權力的關係,以及歷史推進的痕跡,在完成自我追尋的同時,也思索女性命運的共同意義,並且在既有的歷史書寫中,開創另一種歷史詮釋的方向。
第三章「無家‧尋家‧返家:女性成長與家的反思」,主要透過新世代女性作家書寫自身成長經歷的作品:包括陳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鍾文音《女島紀行》、《在河左岸》,陳文玲《多桑與紅玫瑰》等文本,梳理出時代轉折中新一代女性成長的困境:理想家園的失落、家庭倫理的崩解、母女關係的纏結,家成為這一些新世代女性成長的壓抑所在。她們透過感官知能的記憶方式重拾與重釋成長回憶,從童少時期「家園」的內外部空間建構,投射其理想失落的心境,並經由一連串的記憶梳洗,嘗試解決內心的焦慮,找到自身安置的方式。
第四章「青春戀曲的悲唱:同女成長與女性情慾自覺」,關注女同志成長書寫在此一時期的蓬勃發展。九0年代以後的女性小說,兩性關係不再是情愛的唯一模式,異性戀機制的反思成為這波女同志成長書寫探討的主題。本章選擇邱妙津的《鱷魚手記》、曹麗娟的〈童女之舞〉與〈關於她的白髮及其他〉、陳雪的〈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蝴蝶的記號〉、〈夢遊一九九四〉、張亦絢的〈家族之始〉、〈幸福鬼屋〉、〈性愛故事〉……等作品。此類作品表現女性成長的困境,在於體制壓抑情慾的定義,少女被期待長成為異性戀女性,她們述說自身成長困境的特殊敘事模式,有著死亡與青春交疊的成長特質,文本呈現校園空間的權力運作與監控、規馴中、離校/返校的抉擇之間,以及自我/他者的關係呈現,成長的可能與挫敗,皆是本章企圖討論的主題。
第五章,歸納前述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比較,具體指出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成長小說在敘事手法與文本內涵中呈現的特色、突破與價值,作為論文總結。
|
Page generated in 0.02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