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0
  • 29
  • 1
  • 1
  • Tagged with
  • 31
  • 31
  • 31
  • 31
  • 17
  • 15
  • 10
  • 10
  • 9
  • 9
  • 8
  • 8
  • 7
  • 7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21世紀的音樂與社會運動:從樂生到太陽花 / Music and Social Move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Taiwan: from Preserving Losheng Sanatorium to the Sunflower Movement

鄭閔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分析共有三大部分,首先以政黨論替作為分水嶺,分為 2000 年至 2008 年、2008 年至 2012 年以後兩大塊,整理出 21 世紀臺灣政治、經濟的社會 概況。並且也將本研究的兩塊主體——社會運動以及音樂場景,將這兩塊的概況 再獨立出來做整理,描繪出音樂政治化的機會結構。第二部分則是 12 個運動現 場的以及其中的音樂活動整理,第三部分是音樂文本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21 世紀在全球化、中國崛起、以及臺灣政府經濟政策失靈等 因素影響下,新一代年輕人所面對的是國家債務、勞動條件惡化、青年貧困、少 子女化、以及供養父母的壓力變大等困境。於是在民怨不斷地積累下,公民社會 網絡崛起,有效地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興起,參與的年輕 人也越來越多。另外,數位音樂的流通與興起,除了給予獨立音樂發展養分以 外,加上社群網絡,這也讓社運歌曲的流通更為容易。轉載歌曲連結成為一種比 文章更方便的表態方式。相較於過去音樂流通管道的侷限,現在創作、上網、分 享都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或許也提供了音樂人想要藉由創作來聲援運動的動 力,也成為一種音樂與社運接合的機會結構。 本研究也用 John Street 分析議題性音樂會時的三個切入點:正當性、組織以 及現場展演,來做音樂文本以外的討論。結果發現,音樂與政治的接合過程確實 並非自然而然,而是有許多因素折衝其中,不管是音樂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或 是音樂產業提供的參與政治的機會結構,以及現場的展演形式,都會有所影響。 最後檢視社會運動中的音樂文本,大致歸納出三種文本類型:一、既有的歌 曲被改編與挪用 二、受運動感召的創作 三、替運動創作的歌曲且為運動所用。 藉由整理出 2005 年後臺灣社運場景中的音樂文本,不只有數量眾多,也發現音 樂種類的多樣化,或許可視為音樂文化與社運文化近十年間相互深化後的結果。 然而音樂文本大多時候還是受到社運的限制,如訴求、路線的影響,喪失了一定 的自主性,僅有少數能抽離社運脈絡,作為一個抗議主體。期望能藉由本研究進 一步思考,音樂作為一個美學主體,怎樣的介入形式才會是最合適的。
2

我國廢除死刑運動之研究

張耀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元2008年12月18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全球暫緩死刑的決議案,希望各會員國可以暫緩國內的死刑執行,廢除死刑已是世界趨勢。而陳水扁總統也曾於2000年當選後,公開宣示將在任內推行死刑的廢除,作為司法改革的一環。2001年時,法務部長陳定南也表示將在三年內廢除死刑,確立了我國廢除死刑的政策目標並延續至今,正逐步朝無死刑的社會邁進,以符合世界趨勢。然而一個政策的形成,往往受到民眾、相關利益團體和政府等各方行動者的影響,而在我國逐步廢除死刑的過程中,民間人權團體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希望瞭解我國在解嚴後,以社會運動的角度來分析廢除死刑運動的發展和其對我國死刑政策所造成的轉變。 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廢除死刑運動的興起,與過去曾發生過的許多冤錯案有關。民間團體經由對冤錯案的救援,得以深入瞭解我國司法以及死刑制度的的缺失,因此認為必須廢除死刑。而廢死運動雖然難以獲得一般社運最需要的金錢與人力等資源,但民間團體所具備的專業能力、政治人脈和國際間對此議題的重視,都是我國廢死運動能夠興起並持續的原因。而廢死聯盟成立之後,在他們的努力之下,目前我國絕對死刑的規定已經全部消失, 且停止執行死刑已達三年,並在可預見的未來,使我國的死刑政策繼續朝逐步廢除的方向來邁進。
3

「五四」與「三一」運動發生背景之比較研究

朴明熙, PU, MING-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近代中韓兩國民族意識的特質(共三節) 第三章:民族主義在「三一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四章:民族主義在「五四運動」中所表現的特徵(共三節) 第五章:結論──民族主義對五四與三一的影響及其以後趨勢 在十九世紀中葉,中韓兩國在「西勢東漸」的環境之下,為了應付這種外來的衝激, 放棄了傳統的鎖國政策。當時兩國人民為了適應環境,追求了解西方而這種思想具體 表現在民族主義運動和近代化(工業現代化)的運動中,形成了中韓兩國近百年歷史 的特色。 一九一九年同時在兩國發生的「五四運動」和「三一運動」是愛國熱忱中發展出來的 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運動。自從對外開放門戶以來,知識份子鼓吹「民族改革意識 」,而一般民眾則甚受他們這種思想之影響。 本論文主要內容,是談討以「民族改革意識」來精神武裝的民眾,如何應付當時列強 之侵略的過程。(約八萬字)
4

新生活運動- 理論與實踐的分析一九三四∼一九三七

林澤震, LIN, ZE-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敘述新運組織的發展情形,以及研究動機,研究方法 和研究範圍。第二章新生活運動的緣由,分別由國際,國內政治局勢,以以國內社會 的情況分析為何要發起新生活運動。第三章,新生活運動的理論分析,探討的重點在 於新生活運動與道德的關係,以及新運理論中政治的關係為何,最後是由晚清以來的 思潮觀點,審視新運理論的沿承。第四章討論新運實行的情形,並由視察團的資料, 分析新運的成效。第五章,結論,討論新運的性質,新運和力行社關係,及新運在現 代史上的地位。全書約十萬字。
5

公民新聞的網路實踐──以樂生療養院事件為例 / The practice of civic journalism on the WWW:the incident of Lo-Sheng sanatorium as example

黃哲斌, Huang, Je B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爭議多年的樂生療養院拆遷事件,2007年在網路上引發強大的保留聲浪,部落客主動採訪、報導、串連、評論,讓樂生議題受到主流媒體及政治人物的矚目,進而影響政府決策。在公民新聞並不盛行的台灣,這些具有報導性質的書寫,展現了極大的公民媒體能量。   本論文從傳統的公民新聞意理出發,蒐集近年國內外重要的網路公民新聞經驗,探看網路時代公民新聞的變與不變;進而以樂生保留運動為主要案例,紀錄此一公民新聞浪潮爆發、凝聚力量、展現人氣的過程,這些積極的網路使用者運用Web2.0平台工具、在線上及線下活躍串流,讓他們適時填補主流媒體忽視的公共議題,形成一種公民傳播體系。他們的實踐經驗,也隱然投射出台灣公民社會的「運動型媒體」趨勢。 / The incident of Lo-Sheng Sanatorium has caused a dispute amongst our people for many years now. And when the incident aroused the support of majority to preserve the sanatorium through the world-wide web in 2007, bloggers began to voluntarily interview, report, link, and comment on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mainstream media and political figures. And these attentions even affected the government’s final decision. In the land of Taiwan where civic journalism was not popular, these newsworthy articles show how great the power is of civic journalism.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ivic journalism, introducing important cases on the web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o probe into the constancy and inconstancy of civic journalism in the internet era. With the incident of Lo-Sheng Sanatorium as the main subject matter of this thesis, we’ll recount the process in which this citizen news broke-out, united citizen strengths and gained news value. These enthusiastic internet users made use the Web 2.0 tools to actively link everyone together, whether online or offline. They can also work as the supplement to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provide the news that was overlooked, which has now developed into some kind of citizen media system. This realization has also projected the trend of Taiwan society’s event-related media.
6

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之研究--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個案分析--

康俊榮, KANG, JU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其中1986年的「一二九新民主動」的個案分 析為問題的焦點,希望經過歷史性的追溯、及概念化的分析,對大陸民運動的源起、 演化及未來的發展趨向,作理論上的評估及方法上的驗證,俾有助於明大陸的民主思 潮。 全文架構分六部分,緒論及分五章二十二節。 「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及重點與研究架構。 第一章,為研究主題概念上的釐清,文中分析民主與民主運的概念,中共的極權社會 主文本質在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的性質,包括青年、學生、知識份子的角色。 第二章,為了解整個民主運動的脈絡,針對把中共政權建立以後民主運動作一個歷史 性的回顧,分別探討「嗚放」、「文革」時期的民主運動與「李一哲大字報」、「北 京之春」及海外的「中國之春」民主運動。 第三章,旨在深討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分析,包栝其原因、背景及經過的研析。其次 ,探討民主思潮以及與已往的民主運動作一個比較。特別注重於其性質上的差異和民 主思潮表示上的分析及中共的鎮壓方法等的變化。 第四章,探討「一二九新民主運動」對中共及中國大陸人民的影響,對中共方面,反 資產階段自由化運動的昇起與胡耀邦失卻及黨內權力斗爭為重點。其次,對中國大陸 人民方面注重自由,民主、人權概念的廣撒側面。還探討中共對「新民主運動的處理 示意義及「一二九新民主運動」的處理。 第五章,探討在中國民主運動的未來展望述中國大陸民主運動陸續發我的顯示意義及 「一二九新民主運動」以後的民主運動趨勢以及其發展方向的展。 第六章,結,結論。研究上述的各章內容的綜合來歸納大陸民主運動的歷史必然性質 。
7

水源里居民自力救濟行為解析

侯東成, HOU, DONG-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般研究自力救濟行為,都著重在集體行為的面向,而未觸及個選擇的層次。本研究 立意從個人參與自力救濟行為的影響因素中,就社會特質,危機感,受害經驗,集體 安全信心諸自變項,評估何者才是決定性因素。並依據這四組自變項與自力救濟行為 參與間的因果關連,建構起一套理論模型。確立了理論架構後,再援取侯崇文與劉幸 義於民國77年7月間,於新竹市水源里所進行的問卷調查資料;從事次級分析,以 檢驗該理論模型。 本研究採用多重迴歸的統計技術,先以逐步迴歸分析,找出決定自力救濟行為參與的 主因;接著以路徑分析,算出各條路徑的因果影響力。得出的結果顯示:社會特質( 性別、年齡、教育、收入)是決定個人參預自力救濟行為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說,影 響個人參預的因素中,危機感,受害經驗,集體安全信心等情境變項,都只算是激發 性的中介變項,歸根結底還是受到社會特質的影響。 上述結果意謂著:自力救濟的行為參與,主要為社會弱勢團體,實行社會控制的手段 。因為他們較少使用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自救式的自力救濟行為,於是成為社會弱 勢團體,由下而來草根性追求社會正義的方法。至於一般所認定為重要的危機感,受 害經驗,集體安全的信心諸變項,會因社會結構位置的差異,而呈顯出不同的變異。 女性,依賴人口,教育程度低,家庭總所得低者,較易於有高的危機感,深刻的受害 經驗,以及對集體安全喪失信心,故傾向採取自力救濟行為。
8

政治反對運動成敗因素之分析-以野草莓運動為例 / Success and Failure of A Political Opposition Movement:A Case Study of Wild Strawberry Movement in Taiwan

張瑞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從一九八0年代開始進入民主化之後,政局改變也促使大規模民眾參與社會運動性質產生變化。野百合運動後近二十年出現野草莓運動,也是威權轉型後的首次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型政治反對運動。本論文針對野草莓運動的組織、動員、決策、參與動機、政治價值、態度與行為模式進行探討。 本論文以野草莓運動為例,透過深度訪談方式進行個案研究。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如下:首先,探討政治反對運動的形成因素,對政治反對運動原因、屬性等影響。其次,探討現階段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的動機。第三,討論分析野草莓運動形成的有關因素及影響,瞭解政治上是否有如同野百合學運一般的實質影響力。 本論文研究後發現,野草莓運動與野百合運動相較之下,其政治影響力不如野百合運動。野百合運動的效果導致台灣進入憲政改革,加速民主化過程,並受到執政當局的積極回應。相較於野草莓運動,從野草莓運動開始,政府就不斷以消極的方式面對,有別於野百合運動時的政府積極態度。 一個社會運動的成敗必須要各方面的配合,除了運動的理想所產生的集體思維和社會信念,更要有公眾的強力支持為後盾,配合系統化、組織化的動員與適合的決策程序。一個運動的成敗,除了內部決策、組織、動員、策略、抗議手段等,也要考量到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支持,上述論及之各項因素都將會對政治反對運動的成敗造成影響。 關鍵字:政治反對運動、社會運動、野草莓運動、野百合運動、集體決策、組織動員。 / The thesis attempts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s of the Wild Strawberry Movement in Taiwan. After the third wave of democratization, the characters of the mass participation in Taiwan’s social movement have changed. The Wild Strawberry Movement is the first large-scale political opposition led by students after Taiwan’s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The thesis wants to discuss the Wild Strawberry Movement’s 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decision, participation and value etc. There are three aims in the thesis. At first,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political opposition movement. Second, to figure out student’ s motives of the social movement. Third, to discuss the cause of Wild Strawberry Movement and compare it’s political influence to the Wild Lily Student movement. A successful political opposition movement needs some elements to match up. The collective thinking and social belief are playing the main roles in the social movemen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all is public’s support. Besides, the internal decision, 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are also important elements to affect the political opposition movement.
9

澳門社會運動的組織與策略研究 :以 "反離保運動" 為例

唐瑞希 January 201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10

台灣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之研究:1986-1992 / Social movement and alternative media in Taiwan:1986-1992

廖素霞, Liaw, Su S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八○年代中期大量出現於台灣的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本文透過對社會運動與另類運動的歷史分析,來觀照近年來二者的種種問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四:一、分析台灣社會運動與另類運動發展的情境關係;二、釐清社會運動與另類媒體的關係;三、瞭解新興社運與另類影帶的互動關係;四、解讀另類影帶建構社會真實的過程。根據研究結果,本文發現社會運動與另類媒體雖然都是多重因素造成的現象,然其最重要的生成關鍵卻在於反擊國民黨的威權體制,因此,二者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至於,在運動者與記錄者的互動關係中,由於二者理念的接近性、及大眾媒體對社運的輿論打壓,運動者靠記錄者為其宣傳理念;記錄者以運動事件為記錄焦點,故二者是相依相生的。在另類影帶文本分析方面,本研究發現其影像觀點的意識形態一致具有反國民黨特質,且其性別意識是構築於父權思想之上,因此,雖然另類影帶在本質上是極具批判性的,但在性別觀念上,仍無法以平權待之。

Page generated in 0.02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