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劉淑華, LIU, SH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雖定名為「赫魯曉夫時期黨的政策之研究」,但由於蘇聯是一個「一黨專政」
的國家,表現典型的「以黨領政」政治型態。因此,本文論述範圍,實包括此一時期
蘇聯一切重大黨政改革措施在內。
本論文主要就赫魯曉夫統治蘇聯時期(一九五三∼六四)之黨政、內政、外交及經濟
改革作一全面之探討與深入評析。
本論文之要點如下:
一、黨政改革
(一)設立工、農業黨部之獨立組織
(二)通過「新綱領」─提出「全民國家」、「全民黨」口號
二、清算史達林及其影響
(一)反史鄉達林個人崇拜
(二)匈牙利革命事件
(三)中共鳴放運動
三、外交
(一)和平共存政策
(二)與中共關係之惡化
四、經濟─通過「七年計劃」,蘇聯進入「全面展開共產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
|
2 |
中共與蘇聯衝突之研究葉伯棠, YE, BO-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定名為中共與蘇聯衝突之研究,赫魯曉夫時期:一九五六─一九六四年。全文
共分為八章,敘述自蘇共第廿次代表大會至赫魯曉夫辭去蘇聯第一書記和部長會議主
席職位為止期間北平與莫斯科的衝突。除緒論和結論外,本文部分共計六章。
第一章緒論,本章分為三部分:壹、說明研究的動機,貳、簡述蘇聯外交政策的決定
因素,參、介紹與本文有關的共產黨人策略的基本理論,對於瞭解本文的內容有所裨
益。
第二章敘述中共與蘇聯衝突的緣起及其發展:針對美國的圍堵政策,蘇共領導人於蘇
共第廿次大會,提出和平共處的路線,作為今後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
第三章敘述國內情勢發展對雙方關係的影響:中(共)蘇雙方對於美國鬥爭的策略是
否採取戰爭抑和平路線發生岐見。
第四章敘述由意識形態的論戰發展到兩條路線的鬥爭:中共領導人不滿赫魯曉夫對美
國的政策,先從意識形態上表現,故有列寧生日九十週年的論戰,世界工商理事會的
爭論,再經布加勒斯特會議的衝突,發展到蘇聯領導人對中共政權實施經濟制裁,迫
使中共領導人屈服,結果蘇聯政府不但沒有收到效果,反而使雙方的關係更加惡劣,
以後又召開莫斯科會議,協調雙方的岐見,仍然沒有結果,使雙方的衝突日漸惡化。
第五章敘述中(共)蘇雙方對於國際問題的不同立場:中(共)蘇關係不睦以後,蘇
聯領導人為堅持和平共處路線。
第六章敘述中共與蘇聯衝突擴大。
第七章敘述中(共)蘇雙方廣泛地展開鬥爭,部分核子禁試條約以後,中共領導人決
定對蘇聯從黨與政府方面展開廣泛的鬥爭。
第八章結論:本章綜合上述各章的分析,對於中(共)蘇的衝突,提出四點結論:一
、基於現實的利益和政權安全的觀點。二、雙方分岐的焦點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採
取戰爭路線抑和平路線,中共堅持前者,蘇聯主張後者。三、雙方都以意識形態作為
批評對方的工具。四、雙方都以自己的鬥爭經驗,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路線。 /
|
3 |
蘇聯與歐洲安全合作會議趙春山, ZHAO, CHUN-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蘇聯在國際權力結構扮淙的角色相當突出,幾乎世界
任何角落發生的動亂紛爭,蘇聯都插上一腳,因此,在研究國際政治的領域中,有關
蘇聯外交的研究,即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西方政治人士或是政治學者,常常形容蘇聯的外交行為是一個「謎」,令人難以了解
。筆者撰寫本文的動機,即試圖為研究蘇聯外交,尋找一個解釋的途徑,希望能進一
步預測蘇聯外交行為。
筆者選擇蘇聯與歐洲安全合作會議為題材,是因為筆者認為歐洲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
點,是蘇聯從事外交行為的主要目標,而歐安會則是蘇聯歐洲政策和進行會議外交的
具體表現,探討蘇聯與歐安會的關係,不但可以了解蘇聯戰後的歐洲政策,同時可以
從抽絲剝繭中找出決定蘇聯對外政策的主要因赤,藉以蠡測其未來外交政策。
本文連同附錄約二十萬字,計分七章二十一節。
第一章導論部分,說明筆者研究本文的動機和目的,提出四項命題,解釋涉及命題的
一些基本概念:諸如意識形態、國家利益、權力和共產主義世界革命等。此外,也提
及運用資料的情形和遭遇的一些困難,和解決困難的辦法。
在研究途徑方面,筆者採用的是一般研究外交政策時使用的「意識形態途徑」,但也
顧及「分析途徑」所強調的一些考慮,如蘇聯的地理位置、歷史傳統和國外環境的變
動等,以免為蘇聯宣傳口號或抽象理論所愚弄。
第二章敘述歐安會的背景,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歐洲政治和經濟情勢的發展,
蘇聯以巧取豪奪方式所佔的歐洲領土,並且企圖赤化東歐和中歐國家等。
美國針對東歐的赤化,又見西歐國家百廢待興,便放號棄傳統的孤立主義,迅速介入
歐洲的事務,一方面實施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以阻止蘇聯對土耳其和希臘的覬
覦,並援助西歐國家復元,一方面建立北大四洋公約組織,防止蘇聯共黨的進一步向
西歐擴張。
西歐國家受戰火洗劫後,無力維持歐洲的權力均勢,於美蘇兩極權力形成後,除了依
附兩強之外,唯一生存與發展的途徑是加強本身的團結和合作;蘇聯在東歐的行為只
使西歐國家恐懼,不能誘使它們依附,反而使它們選擇了一方面依附美國,一方面試
圖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戰後初期的經驗顯示,經濟融合是推展西歐統一運動的有效
途徑。
戰後的歐洲問題中,以德國未來地位問題最為棘手,是東西雙方僵持最久的大難題,
在某種意義上,德國問題就是歐洲問題,而柏林問題又是德國問題的核心,和德國政
治統一有密切關係,和歐洲安全的國際政治問題纏在一起,所以都在本章討論。
第三章談歐安會的擬議。蘇聯想利用戰後初期的歐洲情勢配合共產主義世界革命的目
標,於一九五四年建議召開歐安會,以便建立蘇聯式的歐洲集體安全體系。蘇聯當時
環顧國內外的環境,認為不能以武力赤化西歐,要運用和平共存的策略,透過全歐會
議的架構,才可以達到遠程目標。和平共存策略源自列寧,史達林也有方略性的策劃
,歐安會因而基本上是蘇聯和平共存策略的運用,是蘇聯在歐洲從事的一場會議外交
。所以和平共存、低盪、共黨的策略和方略、蘇聯對歐洲安全的看法等,本章曾分別
加以探討。
第四章報導歐安會的推展。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一九五四年四強柏林外長會中,提出
「歐洲集體安全條約」草案,一般人認為是歐安會的濫觴。
西方國家洞悉蘇聯居心叵測有意排除英美於歐洲安體系之外,又水要迫使西方放棄北
約組織,蘇聯的提議獲得冷淡的反應,甚至遭到拒絕,乃是很自然的,但蘇聯並未中
止其努力,繼續在後來東西方強國舉行的幾次會議中,提出它對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
看法,並希望把這體系和德國問題合併的討論。
一九五五年五月九日,西德加入北約組織,同月十四日,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簽署華
沙公約,並成之華約組織,歐洲戰後東西軍事集團的對峙局面遂告形成。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赫魯曉夫為了推動全歐會議,強迫西方對德國問題讓步,一再使
用冒險方略,製造了幾次柏林危機,東西方的緊張氣氛瀰漫歐陸,一九六○年代初期
,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建議,當然受到影響而暫告停頓。直到一九六六年,在布里茲
涅夫策劃推動下,召開會議以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的呼聲亮起來,華約組織推波助
瀾,歐洲不結盟國家積極反應,西歐國家在東西低盪的氣氛下也開始轉變態度,表示
有條件地支持,蘇聯的建議召開歐安會,從七○年代開始便有良好的進展。
第五章敘明歐安會的舉行。一九七二年十一月,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各國代表,在芬
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歐安會預備會議,會中決定把歐安會分三個段進行,第一個階段
由各國外長於一九七三年七月在同地開會,分別說明其政府對歐洲安全與合作相關問
題的意見,並決定預備會所擬的歐安會議程,為第二階段會議舖路;第二階段會議預
定一九七三年九月在日內歹召開,由與會國家派專家和代表出席,會議應設特別委員
會和小組委員會,以討論有關議程的細節問題,並作成宣言,推薦書、決議草案及其
他文件,提交未來的歐安會考慮;第三階段會議於一九七四年春天或夏天也在同地舉
行,將考慮委員會提出的推薦書,並裁決會議的最後文件。但歐安會高峰會未能如期
召開,延到一九七五年七月底才舉行。本章所敘述的,是預備會和三個階段會議的過
程,以及歐安會最後文件的主要內容。
第六章來檢討歐安會,說明東西雙方對最後文件法律拘束力的歧見,並且從東西方的
低盪、東歐現狀的維持和西歐的芬蘭化等角度,探討歐安會後歐洲新情勢,試看歐安
會能否達到東方的或西方的或東西雙方的目的。
西方國家同意參加歐安會,本來希望打開鐵幕,把人權觀念灌輸給蘇聯和東歐國家,
但歐安偪最後文件墨水未乾,東西雙方對權間題的爭論即起,蘇聯不願妥協,又按其
共黨意識形態指摘西方違反人權,並且辯護共黨鎮壓異己的行為。在伯爾格萊德歐安
會檢討會,爭論達到最高潮,證明西方國家只能望著共黨國家達反人權而興嘆,顯然
無能為力。
東西雙方對濟和科技合作的爭辯較少,似乎都認為十家是受益者,西方國家若干人士
說,蘇聯獲益較大因而擔心蘇聯把受益所得用以加強軍力。
軍事低盪,原是歐安會多數與會國家的願望,武器系統日新月異,東西方軍事集團對
峙,已帶給它們核子戰爭的恐懼,它們於是希望能利用歐安會的架構,以建立安全的
信心。事實上,經過三個階段的會議,簽署了最後文件後,西方國家,特別是西歐國
家並沒有增加安全感,東西方平衡裁軍談判固然缺乏進展,蘇聯也沒有表示放棄其爭
取軍事優勢的意圖。
第七章是結論。筆者根據本文各章的事實和分析,發現蘇聯倡議、要求並且策畫歐安
會,是其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國家權力等因素主使的結果,蘇聯外交也受這些因素
影響,正面證實了本文導論中的命題。 /
|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