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1
  • Tagged with
  • 10
  • 10
  • 10
  • 10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明代官僚組織的組成及其運作

董立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標題為“明代官僚組織的組成及其運作”,因此在行文結構方面主要是針對明代官僚組織的“組成”與“運作”兩方面合併進行說明與分析,在組成方面著重於制度的說明,而運作方面則是配合相關的事例,對於前所述及的制度予以實例性的說明,使讀者能夠有較為深入的瞭解與體會。文中所探討的內容,類似於現代所謂的人事管理制度。古代的人事管理制度,大致上包括有官吏的培訓、選拔、任用、考課、獎懲、調配和俸祿待遇等系列管理方法。本文劃分為取士制度及任官制度兩個面向加以討論。就取士制度來看,官僚組織的組成,其首要的條件,乃是要有足夠的人才。這些人才是如何培育、甄選出來?換言之,透過那些途徑獲得足夠的人才?其利弊得失又是如何?是其所要探討的範圍。大致上以薦舉、吏員、學校與科舉四者為主要的探討對象,分列於第二、三章之中、第二章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取士制度的意義與內容(包括三途並用的說明)、薦舉與吏員。第三章則以學校、科舉為主,並對明代的取士制度作一總結性的說明。之所以做如此安排者,主要乃是從制度面考量而來,其說明詳見後文。其次再就任官制度而言,官僚的派任、陞遷、考核、待遇雖說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然而大致上可以分為選官與考績兩部分,因此作者分別於第四、第五章之中論述。此一部分在有關明史的研究中並沒有系統及完整的討論,因此除了作制度的說明之外,同時希望能夠具體地將其實際情形,完整地加以陳述,進而評判其利弊得失。 另外特別注意者,作者在本文所指“官僚組織”主要是限定於文官體系而言,武官體系並不在討論範圍之內。之所以如此者,一方面由於文官體系加上武官體系,使得研究範圍過於龐雜且非作者能力所逮;另一方面,明代的官制乃重文輕武,『雖文武並置,而政事皆歸文職』,例如弘治年間編纂《會典》時,其凡例即明言: 本朝設官,大抵用周制,雖文武並置,而政事皆歸文職,故諸司職掌所載衙門,惟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及五軍都督府斷事官。其文武官制,則分見于吏、兵二部。今會典義當從備,故文武衙門各有職掌者,遂另開具,文職如宗人府之類,武職如五軍都督府之類,敘其建置沿革及所掌職事,而事必歸之六部。(《大明會典》,〈弘治間凡例〉,葉二-三,頁一六-一七) 故而文中所指官僚組織者者,皆意指文官體系而言,作者在此特別聲明之。
2

組織成員考核制度之研究-以我國警察機關為例

朱金池, ZHU, JIN-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成員考核制度之研究,漸受重視;但有關第一層官僚組織成員(Street-Ievel - bureaucrats )的考核問題,依然存在。本文研究目的在以多學科的研究法,建構有 關考核理論的分析架構,並以我國警察機關為例,對考核制度作系統性的、實證性的 探討。所謂「考核制度」是指:一個組織系統為達成管理、發展、研究的目的,藉由 工作的分析、量表的標準化,對於組織成員的實際工作行為、品德操守、及特殊潛能 等表現作正確的、有系統的檢視的過程安排。 本文所採研究途徑(APPROACH)主要有系統研究法、心理研究法、及結構功能分析法 等;所採研究方法(METHOD)有文獻探討法、問卷調查法、訪問調查法等。 全文計分六章二十節,約六萬餘字,內容要點如后: 第一章、緒論:談及研究動機與目的、概念與界說、研究範圍與內容、研究方法與架 構、及研究限制等節; 第二章、組織成員考核目的:包括管理(如升遷、調職、訓練、調薪等)、發展(如 改進工作績效、協助前程發展等)、及研究(如評估甄選效度、訓練成效等)的目的 ; 第三章、組織成員考核制度運件過程:指涉工作的分析、量表的發展、正式考核的執 行、及人事措施的配合等節; 第四章、組織成員考核制度困境:敘述效度、信度、正確性及實用性的問題; 第五章、個案研究:檢討我國警察人員考核制度在制度運作及成員滿意程度方面的情 形;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就本文研究結果,提出有關學術上及實務上的建議。
3

官僚組織的異化問題:台北市政府所屬一級行政機關個案研究 / Alienation of Bureaucracy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Government

劉慧娥, Hui-O L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行政革新、政府再造等工作,然綜觀其所採行之相關措施仍以工具理性為導向,忽略了實質理性的重要性,主客分離互易的結果,產生"異化"問題,對於國家整體生產力將造成負面影響,因此,研究官僚組織的異化問題,實為政府推動種種革新措施的首要之務。 異化論具有宗教的涵義,其後之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盧卡奇、馬庫色等人對此概念均有所論述,近代學者更進一步將此概念應用於官僚組織的經驗研究,以期能對官僚組織的異化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本文乃對異化論及其應用於官僚組織的相關研究予以探析及介紹,並藉此研究、探討官僚組織的異化問題。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重要名詞釋義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文獻探討 第一節 異化論探析 第二節 官僚組織理論探析 第三節 異化論、官僚組織理論的相關研究 壹 異化論的相關研究 貳 官僚組織理論的相關研究 第四節 官僚組織異化問題的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前測 第三節 研究對象、樣本選取與研究實施過程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 第四章 研究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第二節 公務人員不同個人特質異化情形的差異性分析 第三節 行政官僚組織各面向與公務人員異化各面向間的相關分析 第四節 行政官僚組織整體面向對公務人員異化的綜合影響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 附錄二 / Our government has been wholly absorbed in reinventing task recently. But trying to make a through inquiry, it's not difficult for us to find that it was mainly emphasizing on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losing sight of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And owing to overlooking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 it may result in alienation which will do more harm than good to the productivity of our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alienation in the bureaucracy sh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job we ought to do. Alienation has religious implication. Hegel、Feuerbach、Marx、Luck'acs、Marcuse used to discuss it , and modern scholars further apply it to the research of bureaucracy. This research will illustrate the alien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bureaucracy to understand the alienation problem of Taiper City Government bureaucracy.
4

公共組織專業化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巫秋燕, Wu, Chiu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的社會已逐漸從工業社會中,步入後工業社會,亦即代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每天我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傳播媒體、通訊設備中,接收到許許多多的訊息。這些訊息數量之多,種類之繁複,已遠非一般人能夠消化吸收。於是,邁向專業化之呼聲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需要各種不同的專業人才,幫助人們將許多不同的資訊分類整理。只有各種專業人士各盡其才,各司其職,社會才能如常運作下去。二十世紀是一個變動不居,從傳統到現代的時代,官僚制度的性質亦由消極的保障,步入了積極服務的行政時代,因此政府組織也不斷地擴充發展,加以官僚人員所要處理的事務日益專精,未具備專門知識與技能的人就無法勝任。因此專家行政也因而興起,經由考試、教育及訓練制度的種種配合,使得欲擔任現代政府公務職位者,必須具有專門知識與技能才行。專業人士的增加,既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在公共行政組織中,是否就意味著需要讓更多職位更加專業化?或是引進更多專業人才?而一旦引進這些專業人士之後,對原來官僚化的組織會造成何種衝擊?產生何種影響呢?且在民主參與呼聲高漲的今日社會,公共事務交由專家來決定,是否有違民主精神?民眾又該如何監督呢?凡此種種問題,都在本篇論文中有所述及。是以本篇論文的研究範圍,即鎖定在公共行政組織不斷地引進專業人才,愈來愈專業化後,對於原來之科層組織,及組織外在環境(例如民主環境、公共問題的解決,及環境的變遷等)之影響。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理論之探討。首先,先從組織理論發展的歷程,說明在這些組織理論中,對專業化的概念如何?了解專業化在組織理論中之演變後,再探討專業主義興起的背景與其內涵何在?最後,再略述美國專業化之發展狀況。   第三章:專業化對官僚體系之影響。本章主要是針對專業化對組織本身之影響,是以先對官僚組織的結構面、功能面、及心理面等,提出一些討論及看法,再試圖比較專業取向的組織和官僚組織的不同之處。並且組織中的權威對組織目標的達成、組織人員的互動、及合法性、正當性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以第二節將探究官僚權威和專業權威的問題。接著再探討組織中的管理人員與專業人員互動之情況,首先會先探究專業人員在一般組織,或公會中之角色,再討論專業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衝突問題。最後,再探究專業化對官僚組織產生的優缺點。   第四章:專業化對組織外在環境之影響。公共行政組織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必須服務一般民眾,對社會大眾的要求要有所回應,是以本章就是針對專業化之後,其對組織的外在環境所產生的影響。首先先討論與環境有關的相關理論後,再來研究所謂的「專業知識」,是否真的對公共問題的解決有幫助?接著探討在目前不斷倡議民主政治、公民參與的現代社會中,專業化對其有何影響?是否真有害於民主政治?最後再提出專業化對外在環境影響之優缺點。   第五章:結論。首先提出一些個人的建議與看法,從專業人員的教育與訓練、對專業人員之激勵及專業倫理方面,探究要如何建立專業形象以改善服務品質,最後再總結全文並對未來提出一些看法及期許。
5

官僚組織的劇場分析:以中華民國外交部為例 / A Dramaturgical Analysis of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陳玠蓁, Chen, Chieh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外交官場陞遷競賽與外交官僚內外形象經營,本研究藉由Goffman(1959)的劇場理論,將陞遷當作是整場戲劇的主軸,由外交官僚們擔綱演出角色,在有民眾的公開場合展演前臺形象,在有長官的內部環境展演後臺形象。仿效Goffman類比戲劇分析劃分完各種戲劇元素後,本文進入討論外交官僚的印象管理,與以陞遷為主題的互動秩序,依序由正式陞遷制度規範、對外形象展演到官僚間互動潛規則來分層討論外交官場陞遷競賽。此外,在論及與上級的互動秩序時,加入了Scott(1990)討論權力不等的兩群體互動模式,以公開劇本的權力觀點來進一步討論基層外交官僚與高層長官間的互動。 /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Erving Goffman’s (1959) dramaturgical analytical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promotion emulation of diplomat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ir imag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o the public as well as to the colleagues. With promotion being the main theme of the play and diplomats as performers, this research reasons by analogy with Goffman’s dramaturgical analysis to discuss how diplomats present themselves in the public sphere where citizens are watching and how they manage their image within their organization among colleagues. After differentiating key elements of the play, the discussion moves onto the interactive manner within diplomatic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 shaped by promotion path, image management and tacit knowledge of interaction among colleagues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to identify the promotion competition.
6

政府組織における人材の配置とガバナンス

小嶋(林), 健太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経済学) / 甲第19461号 / 経博第530号 / 新制||経||276(附属図書館) / 32497 / 京都大学大学院経済学研究科経済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小佐野 広, 教授 西山 慶彦, 教授 柴田 章久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Economic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

行政機關間合作的邏輯與限制

曾冠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今政府面臨的政策議題,鮮少能由單一政府、組織、機關,甚至是單一部門(sector)所能獨立承擔,泰半必須透過上下級政府、多組織、多機關,以及跨部門的合作,才能有效地緩解各類政策問題。儘管如此,日常諸多案例與報導卻顯示:即便是政府部門跨機關之間的互動關係,很多時候也是頗為脆弱、甚至是衝突的。令人費解的是,近年來國內、外相關文獻在這方面的產能,卻是寥寥無幾。與此主題有關研究,若非是聚焦於政府與其他部門之間夥伴關係,否則就是侷限在私部門策略聯盟形成與影響之議題上,反倒是直接以政府官僚體系為主研究,相形之下更屬罕見。在此觀察下,本研究很自然地提問:究竟什麼因素主導了機關行動者合作行為的選擇?為什麼這些因素會影響機關間合作?以及這些因素究竟如何影響機關間合作? 在文獻回顧方面,若以「研究領域」區分,其範圍包括:「企業管理」(特別是策略聯盟)、「公共管理」(特別是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網絡管理),以及傳統「官僚理論」(特別是經典著作)等代表性著作。其次,若以「文獻性質」區分,則包括「經驗性」(特別是組織間網絡、合作的影響因素分析)與「理論性」(特別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合作理論)文獻。整體上,廣泛的文獻回顧對於吾人了解前人研究成果、建立後續研究正當性,以至於資料分析或討論上,都帶來相當程度的助益。 在方法論方面,本研究交代了如何進行研究,以回應原初設定之目的與問題,其內容包括:本研究為何選擇質性研究方法?為何選擇台北市政府作為探究個案?如何進行所謂的理論性抽樣?如何進行深度訪談?如何運用WinMax質性研究軟體分析文本?最後,本研究也針對研究品質作一個簡單自評。 在研究結果方面,本研究指出影響機關間合作的九項因素是值得關注,它們包括:「責任」、「資源」、「法定權責」、「組織間互動史」、「行政領導力」、「首長間信任」、「首長風格」、「協調者」,以及「人際網絡」等。為便於勾勒機關間合作形貌,本研究採用命題陳述方式,來描述主要解釋因素對於合作結果造成之影響,以及其間的轉折關係(因果機制),並借助於量化研究「雙變量分析」概念,來使這樣的操作過程(尋找證據)成為可能,如此應有助於後繼者(特別是量化研究者)在從事類似的因果關係驗證工作上,可以找到更多著力點,或是在統計分析的解釋上,更能深入洞悉組織現象背後鮮為人知的系統動態,對於那些因果命題所造成之干擾。最後,本研究也提出若干公共行政領域學者熱衷探討的議題,探討這些議題與本研究結果之間的重要關聯與啟示。
8

中共官僚組織問題研究

何茂泉, He, Mao-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概論:研究意義與目的;研究方法、資料蒐集選用;及研究範圍。 第二章韋柏官僚組織理論和共黨官僚組織觀點:意義界定與韋柏官僚理型;共產主義 官僚組織觀點;韋柏對共產黨官僚觀批判。 第三章中共官僚組織特質與病象:毛澤東思想中的官僚制度;制度化的爭扎;中共官 僚組織病象。 第四章中共官僚組織問題之解決與比較:中共所行之解決辦法;中共官僚組織與西方 之比較。 第五章結論。
9

資訊不對稱性與政府投機行為之研究 /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Bureaucratic Opportunism

劉昭博, Liu, Chao-P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提要 本文主要研究焦點在於「資訊不對稱性下之政府投機行為」,期以發現公職人員投機行為的共同模式與成因。本研究主要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檢視民國50年至民國87年監察院公報所載公務員貪瀆案件,分析其投機型態、方式及過程,以證實「資訊不對稱性」對於官僚投機行為的影響。 本文計分五部份。第一章說明本文研究主旨,以及本研究所採用相關概念的界定;第二章則檢視組織經濟學者與官僚學者在官僚組織「資訊」問題方面的研究,比較兩者的差異,並參考行政資訊公開制度等實務上的作法;第三章以組織經濟學的代理理論為基礎,參考官僚組織的特性,建構「資訊不對稱性」的官僚投機行為理論模型;第四章則由我國監察院公報所載公務員貪瀆案件中,選擇六個具有代表性的個案做進一步分析研究,並述明研究結果;第五章則針對研究發現提供實務上的改進建議。 檢視台灣地區的政府投機行為後,本研究發現官僚投機行為與官僚人員所掌握的決策資訊程度有關。官僚組織的組織形式與偏重文書的作業方式造成官僚人員在決策資訊上的不對稱性,導致官僚人員藉此從事各種投機行為。當投機行為所涉及的利益龐大,且投機者希望確保該投機行為得以延續時,官僚人員的個人投機行為有逐漸組織化的傾向。若有與非官僚人員勾結情事發生時,更將形成惡質的政商利益輸送關係,以及機關內部的貪瀆風氣。 本研究建議,若欲解決官僚投機問題,必須由擴大官僚組織內部的資訊分享,修改組織設計以整合行政流程,確定「資訊所有權」與「課責」彼此配合,以提高官僚投機成功的難度,降低官僚人員投機的「需求」,並解決政府機關內部的管理問題。 關鍵字:資訊不對稱性、官僚投機行為、官僚組織、資訊、管理關係 目次 序 謝辭 論文提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2 壹、 研究問題與假定2 貳、 相關概念釐清4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限制9 第二章 資訊不對稱與官僚投機行為之相關理論與研究10 第一節 組織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與研究11 壹、 Arrow之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11 貳、 Williamson與Miller的組織經濟學觀點12 參、 理論比較14 第二節 官僚行為相關理論與研究15 壹、 Downs和Tullock的官僚問題模型15 貳、 Kaufman、Lipsky以及Wilson的官僚行為研究17 參、 理論比較17 第三節 行政實務上的作法:「資訊公開」的謎思18 壹、 「資訊公開制度」的立法背景18 貳、 「資訊公開制度」的主要內容19 參、 「資訊公開制度」的問題與限制20 第四節 小結21 第三章 資訊不對稱性下之官僚投機行為模式23 第一節 代理關係和組織內部的管理關係23 壹、 代理關係與管理關係的比較23 貳、 私人企業與官僚組織管理關係之比較25 第二節 「資訊不對稱性」在官僚組織的意涵與來源30 壹、 「資訊不對稱性」的意涵30 貳、 官僚組織之「資訊不對稱性」來源33 參、 官僚組織形式對「資訊不對稱性」的影響33 第三節 官僚投機行為的類型與方式36 壹、 官僚投機行為的意涵與認定標準36 貳、 官僚投機行為的特性37 參、 官僚投機行為的類型39 第四節 「資訊不對稱性」和「官僚投機行為」的關係43 第五節 官僚投機行為的影響46 第四章 個案研究48 第一節 前言48 壹、 名詞界定48 貳、 個案資料來源48 參、 個案研究的特性與限制49 第二節 個案一: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中心主任鍾傑「假公濟私」弊案53 第三節 個案二:彰化縣政府審計室韓松華課長「公器私用」弊案57 第四節 個案三:西濱快速道路野柳隧道工程弊案60 第五節 個案四:賀伯風災彈劾案66 第六節 個案五:空軍總部採購人員勾結廠商圍標弊案74 第七節 個案六:台北縣三芝鄉土地開發弊案78 第八節 小結84 第五章 結論:官僚投機行為改善之道86 壹、 對民眾政治參與的保障86 貳、 組織設計必須結合決策流程87 參、 建立組織內部的資訊交換場域88 附錄89 參考文獻91 跋、公共行政的理論問題與學科危機 表次 表(1-1):本文主要分析單位與研究假設3 表(1-2):Rasmusen資訊分類表5 表(2-1):Arrow、Williamson及Miller理論比較14 表(2-2):組織經濟學與官僚行為理論比較18 表(3-1):代理關係與管理關係之比較25 表(3-2):官僚組織資訊不對稱性界定標準32 表(3-3):資訊不對稱性來源表33 表(3-4):官僚投機行為界定標準37 表(3-5):管理人員與執行人員「勾結」策略表41 表(3-6):管理人員與執行人員「弊案舉發」策略表41 表(3-7):官僚投機行為類型43 表(4-1):監察院公報所載公務員貪瀆案件統計表51 表(4-2):個案(一)資訊不對稱性衡量表55 表(4-3):個案(一)官僚投機行為評量56 表(4-4):個案(二)資訊不對稱性衡量表59 表(4-5):個案(二)官僚投機行為評量59 表(4-6):個案(三)資訊不對稱性衡量表64 表(4-7):個案(三)官僚投機行為評量65 表(4-8):個案(四)資訊不對稱性衡量表71 表(4-9):個案(四)官僚投機行為評量73 表(4-10):個案(五)資訊不對稱性衡量表76 表(4-11):個案(五)官僚投機行為評量78 表(4-12):個案(六)資訊不對稱性衡量表82 表(4-12):個案(六)官僚投機行為評量83 圖次 圖(1-1):本研究研究推論圖4 圖(2-1):Tullock層級節制模型16 圖(3-1):私人企業管理關係模型29 圖(3-2):官僚組織管理關係模型29 / Theses Abstract This theses was concentrated on“the bureaucratic opportunism under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rough research, the author hope to find the homogeneous pattern of bureaucratic opportunism and it's cause. This research reviewed the corruption cases of public service in Taiwan which published on the Control Yuan Official Bulletin since 1961 to 1998. To prove the hypothesis,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patterns, means, and process of these corruption cases. The content divided to five parts. In the chapter one, it presented the research goal and concepts definition. The chapter two reviewed the materials of organization economic, bureaucracy theory, and the Information Free Act of several countries. Based on agency theory and bureaucracy theory, the chapter three presented a theory model of bureaucratic opportunism under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the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selected six topic cases of public service corruption in Taiwan to do more analyses. Finally, the conclusion suggested several means to solve the bureaucratic opportunism problem. After reviewed the corruption cases in Taiwan,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bureaucratic opportunism is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what bureaucrat have”. That is to say that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documentary operation caused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bureaucrats. Then the bureaucrats would take some opportunistic action by this way. If the opportunistic benefits were so plentiful, and the bureaucrats hope to preserve their benefits, the individual opportunism would become a collective opportunism. If bureaucrats conspire with others (especially private business), the opportunism would become collective corruption, even corruptive culture. The conclusion suggested that improving information share, building an integrated administrative process, to be sure the bureaucrat's information jurisdiction is equal to his accountability, would hinder the opportunism, reduce the need to take an opportunism,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bureaucracy. Key Words: Information Asymmetry, Bureaucratic Opportunism, bureaucracy, institution, management relation
10

中國加入GATT/WTO的談判決策研究 / 無

黃炎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自1949年成立以來進行了近30年的集體經濟制度,但是自1978年起最高領導人鄧小平開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試圖以「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取代原本的集體經濟制度。在此基礎上,鄧小平在1986年做出決策,正式申請為中國恢復其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會員國地位。在1986年至1988年間,相關的申請程序似乎一切順利,中國復關指日可待;然而1989年的「六四事件」卻使中國的申請復關程序分別在國內外方面面臨到新的困難,一直到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式取代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之前,中國都無法恢復其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的會員國地位。1995年至1997年中美關係陷入低潮,嚴重打擊了中美針對中國加入WTO的談判議程,不過1997年至1998年中美領導人江澤民與柯林頓刻意營造有利於中美談判的和諧環境,使江澤民開始積極利用其最高領導人的決策影響力推動中美談判,終於在1999年中美順利完成談判,中國並在2001年正式成為WTO會員。 本論文研究著重於中國加入GATT/WTO的談判決策的國內層次因素,並利用許志嘉提出的官僚組織決策模式、領導集體決策模式與領袖主導決策模式分別探討官僚系統、領導高層與最高領導人在中國對外經濟決策議題方面的決策影響力。本論文認為雖然中國在經濟決策議題方面逐漸受到「分散化威權主義」(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的影響而使得最高領導人與領導高層必須要與專業官僚部門分享決策權力,因而拖累了中國對外經濟決策效率,但是一旦最高領導人介入對外經濟決策議題,他可利用多種政治手段贏得大多數領導高層與官僚單位的支持,進而實現其政策偏好。

Page generated in 0.02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