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2
  • 2
  • Tagged with
  • 14
  • 14
  • 14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政府機關實施集中採購制度之研究

吳維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現代國家政府的行政權逐漸趨向集中,政府職能因之日益擴大,其所掌轄範圍愈來廣泛,其所職掌事務愈來愈繁雜,愈為分工精細,並且隨著現代科學日新月異的神奇發展結果,進步的科學器械及設備不斷問世創新與普遍運用,促使政府業務之處理亦邁向技術化與專門專業化,而造成政府機關近年來孔需大量各類別之專門技術人才,及現代化科學管理技術的機關管理方法之必然趨勢。所謂現代化科學管理,即是運用最有計劃,最有系統,最為經濟,最為捷便的方法將繁雜工作迅速、合理、準確、效能地處理之一種順利達成工作目標之手段。在過去數十年間,工商企業界實行科學管理方法,有了宏大績效。進而政府機關為謀求減輕其業務成本與過量人、財、物力的浪費及不當運用,故近年來政府機關亦積極倡導機關科學管理之辦事方法。 人、財、事、物四者是構成政府機關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也是推動機關業務之四個基本動力。人與財在我國政府機關中已先後建立良好制度,並且在不斷革新與研究改進下頗能符合時代潮流需求。惟獨事與物迄今尚未樹立一個法制,雖然二者具有影響行政效率之重要性,然而當政人士卻忽視且未及重視此項問題,任其肆意發展。結果導致數十年來社會不良風氣之滋生與政治制度之不健全,而成為國人詬病指責之焦點。當前我國正全力從事國民經濟普遍開發,企求國家經濟快速成長之際,一切行政與社會組織結構均須徹底地革新與調整。並從而研究議如何運用現代化行政管理技術,以配合國民經濟發展,減少經濟成長過程中行政組織方面之耗費帶來不必要的過量負荷。為謀求政府機關行政效率之提高,挽救遏阻社會不良風氣漫延,減少不法、不忠情事發生,根本上非從關鍵問題予以改革整飭不可,事與物的管理是當前我國政府機關管理急待解決之癓結所在。 於我國政府機關裡,事與物的管理,在既無統一體制與缺乏標準規範遵循下,其組織結構無法配合人事制度之原則,且其用人辦法更是違背人事制度的規定與精神。人與組織既無法走上軌道,因而迫使其業務之推行,在先天不足,法規漏洞百出下,玩法弄權、濫權失職、假公濟私、貪贓犯法等不忠、不法情事自然相繼發生。其中以涉及財物之物資採購一項最為特出。況且當前我政府機關沿用傳統分散型採購辦法,各機關自立名目,花樣百出,瀆職貪贓之事乃屢見不窮,經年累月,互相因循,累積成現今政府機關人員不良風氣之蔚成,進而影響整個國家政治風氣之腐敗。縱然。並非獨我國政府機關有此項弊病之發生。其他國家政府機關也常有類似弊端之見聞,不過其他國家政府卻能知錯而勇敢堅決地予以改正。如美國聯邦政府在胡佛委員會提出行政改革方案之前,亦是弊端百出,但是在一九四九年七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卻毅然接受胡佛第二次委員會之建議而設立聯邦事務總局General Service Administ ration專責專權地統籌掌理聯邦政府機關事與物之妥善管理。在採購方面藉集中管理方式,對政府機關經費,不但節省許多支出,又減少物資浪費,同時也杜絕了政府機關人員營私舞弊,與官商勾結,為非不法、不忠情事之發生,進而養成其機關人員廉潔守份習慣與風氣,非但提高行政效率,且奠定國家富強之基,其法誠值我人效法。是故啟發個人擬從研究分析集中採購制度在世界各國政府機關實施之情況與成果。進而研議如何引其荐此項優良制度適用於我國政府機關,期能藉現代行政管理技術的靈活運用,而解決當前我國政府各級機關「事與物」之管理問題,俾能減少其在我國經濟成長中之沉重負擔。進而能協助國民經濟迅速成長,躋我國於自立自強之域。 本專題共分五篇十一章。前兩章是研討集中採購制度機關之基本概念。第三、四章係針對英、美、韓、紐西蘭等四國政府機關實施集中採購制度之實況予以分析比較,並詳舉其優異成果,俾供我人參考借鏡。第五、六、七參章係專對我國政府機關現行採購制度予以檢討得失與宜予革新之建議,並特舉現今我國政府機關中倡行集中採購辦法之情形與績效,以為將來全面實施集中採購制度之基礎。第八、九兩章為本論文研究中心課題,係研擬我國政府機關如何實施採購制度之方法、步驟,同時指陳當前我國政府機關如何實施集中採購制度之計劃。第十、十一章為結論,指出我國政府機關將來實施集中採購制度時可能遭遇之重大問題,並大膽擬立個人對光復大陸後全國推行集中採購制度之構想。 本專題研究工作與資料搜集之能順利進行,承蒙吾師董老師潔忱懇切指導,提示原則,獲益良多,特此致謝。復蒙吾師於日量萬機,公務百忙之中,抽空多方引薦有關機關主管並得以參閱珍貴資料,在在使得本篇論文更充實、更具體,誠筆者衷心感激。又蒙張教授金鑑多年來的教誨,張教授則堯寶貴又中肯地啟導與匡正,劉清波先生熱心指正與實務資料的提供,王學長全祿熱誠的協助,許講師濱松多方聯絡協調,於筆者感謝厚澤之餘,一併謹此致謝。然筆者才疏學淺,加以資料蒐集匪易,是以闕漏乖誤之處,在所難免,至盼諸位師長嚴於教正,以匡其謬。
2

我國新聞從業人員專業化程度之研究

楊秀娟, YANG, XIU-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不同專業化程度的新聞從業員對工作環境的要求,具有哪些差 異?二、不同專業化程度的新聞從業員是否享有不同的自主權?三、影響專業化程度 的因素為何? 本研究以國內十三家公民營報紙為抽樣對象,在七十六年底到七十七三月以郵寄問卷 進行測試,總計發出386份問卷,回收263份,其中有效樣本為261份,回收 率達67.6%。大體而言,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本研究發現專業化程度愈高的人,對工作環境的滿意程度愈低;特別是在專業工 作層面上,專業化程度愈高者,愈不滿意。此外,由於對目前大環境的不滿意,因而 研究中亦發現,我國新聞從業員多傾向將新聞事業發展成一專業型態。 二、在自主權的高低方面,研究中顯示,專業化程度之高低無論在新聞室內或室外都 與擁有自主權的多寡無關。 三、在影響專業化程度的因素方面,研究發現,教育程度高,曾受過新聞傳播教育, 在新聞界服務年限較短的人,專業化程度較高 至於在年齡方面,則以31∼40歲的人專業程度較高。此外,在總社服務的人專業 化程度亦高於分社的新聞從業員;民營報社的新聞從業員專業化程度又較公營報社為 高。而性別、薪資所得則與專業化程度無關。
3

新聞專業化之研究

高峰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新聞事業是一個極引人注目的行業,因為它在這瞬息萬變的世界,扮演著傳播訊息的角色。然而,正由於新聞事業所產生之鉅大影響力,使得社會人士對其功過,有著不同的評價。 筆者自開始接受大學新聞教育迄今,已有八、九年,其間並曾在中央日報,做了一年的採訪工作。從研讀理論和實際的經驗中,個人深深感到,新聞事業實在對人類文明,負有神聖的使命。新聞從業者對社會的關係,一如專業之律師、醫生然。律師維護人民權利,醫生保障人民健康,而新聞從業員之責任,則幾乎包涵二者。就因為如此,個人心中常常頗多感慨,到底新聞事業是否做到了應盡的責任。為瞭解這個問題,於是興起研究新聞專業化的動機。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是談到專業的意義,和世界上各種專業的形成。第二章則由專業的精神,引伸到如何建立新聞的專業化,其內容包括訓練、組織、紀律、行為標準和職業保障等。第三章是由各國現行之報業目律組織,討論到其與新聞專業化的關係,因為這種自律組織,有助於凈化整個新聞事業。第四章檢討我國目前的新聞事業,雖然與世界各國相比,並無落後太多,但是有待改進之處卻仍不少。第五章結論,除了要求加強新聞工作的專業化,並曾指出,新聞事業不應受到商業化的影響,而且要保障從業人員獨立工作的精神,提高其待遇及福利,以期養廉樂業,進而羅致更多的優秀人才,參加新聞事業。 文中所云之新聞事業,大都以報紙為主,實則今日之廣播、電視等,與報紙相比,並無遜色。本文如此處理,是欲求馭繁為簡,至於其一般性的理論與事實,應該是適用於所有的新聞事業。 總之,此論文之先天缺點,乃在牽涉範圍太廣,而個人時間、精力有限,故研究結果難臻完滿。但個人願以此作為日後深入研究之基礎,並期能拋磚引玉,引起專家學者對此一問題的重視,而予以比較廣泛的研討,則不勝企待。
4

會計師職業專業化之研究

鍾保敏, Zhong, Bao-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計分五節。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及研究對 象,第三節研究假設,第四節研究方法,第五節論文大要。 第二章 面臨挑戰的會計師專門職業,計分三節。第一節會計師專業之特質及對經 濟社會之貢獻。第二節會計師專對所面臨之挑戰,第三節挑戰下之對策。 第三章 功能別分工專業化--專業化方向之一,計分第四節。第一節其他專門職業 專業化。第二節功能性內部分工專對化。第三節論賦與專家頭術。第四節功能性分 工專業化之配合。 第四章 產業別分工專業化--專業化方向之二,計分三節。第一節產業別專業化之 理論基礎。第二節產業別專業化之貫證探討--以美國八大事務所為例。第三節產業 則專業化之運用及限制。 第五章 我國會計師專業化現況探討,計分三節。第一節我國會計師專對現況。第 二節我國會計師專業功能別分工專業化現況分析。第三節我國會計師對產業吸專業 化之看法。 第六章 結論及建議 #2810617
5

國道公路警察專業角色與功能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role and function of national highway policemen

謝龍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安全」與「流暢」為高速公路的最高指導原則,而高速公路屬「封閉型」特質,在道路拓寬有限,車輛成長無法有效控制,治安問題瞬息萬變及民眾守法精神有待提昇之情況下,如何就工程、執法、教育、環境等諸多相互交錯面向進行分析並對症下藥,使高速公路的功能回歸「安全」、「順暢」的真實面,乃各界所關切的重點。 「國道公路警察」可稱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與「流暢」的守護神,本研究以角色理論來檢視國道公路警察人員在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扮演何種角色,並以功能理論的觀點評析國道公路警察所具之功能為何,而警察行為與警察工作特性如何影響其專業化過程,有無展現其有別於一般交通警察的專業特性,這些問題引起筆者之研究興趣。 本次研究希望達成三項目的:一、瞭解國道公路警察在高速公路安全維護管理的角色定位為何?探討其發揮何種功能?藉以瞭解其未來取向及專業面;二、探討國道公路警察可否藉由專業化過程達到其專業角色與發揮專業功能;三、依據研究結果之建議,提供國道公路警察局相關交通專業措施與執法策略之參考,藉以有效達成其法定任務。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及參與觀察法從多方角度及觀點加以探討,以國道公路警察局及國道公路警察隊 人員為訪談對象,並將訪談資料進行交叉分析。研究發現:國道公路警察的角色定位認知清楚、功能取向符合專業性、透過專業化形成能達到其專業角色與發揮專業功能、警察行為與工作特性確實影響專業化過程、藉由其專業角色與功能有效提出交通執法策略。在研究建議方面:落實專業化過程以發揮國道公路警察專業角色與功能,並提出交通專業措施或制度及交通警察執法策略之具體建議,企盼藉此研究結果能提供有關單位之參考,以期對我國高速公路安全維護管理有所助益。
6

公共組織專業化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

巫秋燕, Wu, Chiu Y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的社會已逐漸從工業社會中,步入後工業社會,亦即代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每天我們可以從各種不同的傳播媒體、通訊設備中,接收到許許多多的訊息。這些訊息數量之多,種類之繁複,已遠非一般人能夠消化吸收。於是,邁向專業化之呼聲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需要各種不同的專業人才,幫助人們將許多不同的資訊分類整理。只有各種專業人士各盡其才,各司其職,社會才能如常運作下去。二十世紀是一個變動不居,從傳統到現代的時代,官僚制度的性質亦由消極的保障,步入了積極服務的行政時代,因此政府組織也不斷地擴充發展,加以官僚人員所要處理的事務日益專精,未具備專門知識與技能的人就無法勝任。因此專家行政也因而興起,經由考試、教育及訓練制度的種種配合,使得欲擔任現代政府公務職位者,必須具有專門知識與技能才行。專業人士的增加,既是不可忽視的事實,在公共行政組織中,是否就意味著需要讓更多職位更加專業化?或是引進更多專業人才?而一旦引進這些專業人士之後,對原來官僚化的組織會造成何種衝擊?產生何種影響呢?且在民主參與呼聲高漲的今日社會,公共事務交由專家來決定,是否有違民主精神?民眾又該如何監督呢?凡此種種問題,都在本篇論文中有所述及。是以本篇論文的研究範圍,即鎖定在公共行政組織不斷地引進專業人才,愈來愈專業化後,對於原來之科層組織,及組織外在環境(例如民主環境、公共問題的解決,及環境的變遷等)之影響。其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理論之探討。首先,先從組織理論發展的歷程,說明在這些組織理論中,對專業化的概念如何?了解專業化在組織理論中之演變後,再探討專業主義興起的背景與其內涵何在?最後,再略述美國專業化之發展狀況。   第三章:專業化對官僚體系之影響。本章主要是針對專業化對組織本身之影響,是以先對官僚組織的結構面、功能面、及心理面等,提出一些討論及看法,再試圖比較專業取向的組織和官僚組織的不同之處。並且組織中的權威對組織目標的達成、組織人員的互動、及合法性、正當性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以第二節將探究官僚權威和專業權威的問題。接著再探討組織中的管理人員與專業人員互動之情況,首先會先探究專業人員在一般組織,或公會中之角色,再討論專業人員與管理人員的衝突問題。最後,再探究專業化對官僚組織產生的優缺點。   第四章:專業化對組織外在環境之影響。公共行政組織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必須服務一般民眾,對社會大眾的要求要有所回應,是以本章就是針對專業化之後,其對組織的外在環境所產生的影響。首先先討論與環境有關的相關理論後,再來研究所謂的「專業知識」,是否真的對公共問題的解決有幫助?接著探討在目前不斷倡議民主政治、公民參與的現代社會中,專業化對其有何影響?是否真有害於民主政治?最後再提出專業化對外在環境影響之優缺點。   第五章:結論。首先提出一些個人的建議與看法,從專業人員的教育與訓練、對專業人員之激勵及專業倫理方面,探究要如何建立專業形象以改善服務品質,最後再總結全文並對未來提出一些看法及期許。
7

影響台灣對外投資廠商選擇產業內或產業間投資之決定因素 /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 and Intra-industry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aiw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張淑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乃引用經濟部統計處於2007年4月在台灣地區從事對外投資活動之製造業廠商為調查對象所完成之「製造業對外投資實況調查」結果資料(有效樣本數計583家),運用Probit Model分析2006年我國製造業廠商,藉由對外投資理論及實證研究文獻,以探討不同產業特性與營運特性下及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間之差異,並分析台灣對外投資廠商進入地主國選擇產業內或產業間投資之決定因素。研究結果發現,「製造及銷售自有產品」及「勞力密集度」是影響台灣對外投資廠商選擇以「產業間直接投資」之決定因素;而「行業類別」、「由海外事業直接行銷」、「研發密集度」及「國際化程度」等則為影響台灣對外投資廠商選擇以「產業內直接投資」之決定因素。
8

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關係之研究

黃文櫻, Haung, Wen-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往對於競爭力之探討多著重於探討國家、產業或個別廠商之間的競爭現象,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興起、地方經濟逐漸成為地方政府及許多學者關心的焦點,而在台灣方面,地方自治亦是憲法明定的方向,因此各地方政府為了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人口及廠商進駐,也將競相改善工作及居住環境,以增進其吸引力,因此未來台灣地區都市之間的競爭現象將愈趨明顯,基於此,本文針對都市競爭力深入探討,並以台灣地區作為實證對象,實際計算都市競爭力。另外,製造業為都市基礎產業,因此本文亦針對製造業生產力及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之間關係深入探討,以作為地方政府規劃都市及產業發展之參考。 本研究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份為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文獻回顧,第二部份為台灣地區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現況分析,實際計算台灣地區都市競爭力、製造業生產力、都市化、地方化及專業化現況及排名,並計算此五項變數之間的簡單相關係數,第三部份為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理論模型建構及實證分析,此部份係以文獻回顧所歸納出之都市競爭力及製造業生產力影響因素,建立都市競爭力與製造業生產力之聯立方程式,並以兩階段最小平方法進行迴歸分析,第四部分為結論建議與後續研究。經由本研究之實證結果,得到之結論為: 一、都市競爭力為都市本身吸引居住人口、廠商及經濟活動之區域特質,受到製造業生產力、公共建設、區位及都市寧適性影響。 二、製造業受都市不經濟影響,專業化因素成為製造業生產力之正面外部經濟因素。 三、製造業生產力為都市競爭力的正面影響因素,都市競爭力亦為製造業生產力之影響因素,但民國85年兩者關係出現轉變,即都市競爭力對製造業生產有負面影響。 / The past study of competitiveness has been focu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s, industry or firms.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booming trend of free trading, the local economy has been the concern of many governments and scholars. In Taiwan, local autonomy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recorded in constitution. Local governments will improve the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to attract persons and capital. The competitiveness between cities will be clearer. In this study, I will study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ute the urban competitiveness in Taiwan. In addition, manufacturing is the base industry of urban, so this study will als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manufactur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 have several solutions: 1. Urban competitiveness is the ability to attract persons, firms and economic activity and will be affected by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infrastructure, location and urban amenity. 2. Manufacturing is affected by urbanization diseconomies and specialization will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3.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will improve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urban competitiveness will improve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productivity of manufacturing has changed at 1996.
9

產業與都市成長關係之研究

林盛輝, Lin, Shenq-H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都市內資訊流通迅速,有助於創新的觀念產生或交換;因此,大部分的知識或技術擴散發生在都市內,而區位上的接近性,促進創新的觀念的交換。此隱含著技術擴散之外部性效果,能促進產業聚集經濟的發展,及間接帶動都市經濟的成長。產業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將提高該產業的生產力或促進其他產業的創新,並增加該類產業員工數或產業產出的成長;進而促使該產業所在的都市成長。 然而,對於技術創新外部性的性質,Glaeser et al (1992)提出有兩種主要看法, 一為Romer(1986)之Marshall-Arrow-Romer(MAR)模型,其主張都市內一產業的集中,有助於該產業內廠商間技術擴散,產業地方性的專業化因創新外部性效果的內部化,有益於該產業所在之都市成長,而都市多樣化不利於都市成長。 二為Jacobs(1969)則認為技術擴散大都發生在產業間,鄰近的相關產業促進彼此間的創新和成長,地方競爭將使產業加快技術的研發。亦即競爭和多樣化有助於產業成長,而專業化聚集則妨害產業成長。 針對上述技術創新之外溢效果議題,由以往國內相關文獻歸納得知,大都偏重於橫斷面靜態的研究分析,而本研究係以都市結構的動態歷史分析都市聚集經濟型態之動態MAR專業化外部性或Jacobs都市化外部性對於台灣產業成長之影響。亦即分析台灣長期動態的專業化(地方化)或都市多樣化經濟,是較有利於臺灣地區產業成長之聚集經濟型態。 經由本研究之都市歷史結構實證分析結果,得知某類產業應配置在多樣化的都市,某些產業較適合在專業化的都市。本研究發現人力資本之替代變數基期高等教育人口有助於部分產業之成長,即人力資本符合於強調技術外溢效果的MAR外部性或Jacobs外部性的理論。
10

在國際規模經濟下對外資之租稅政策 / The tax policy to foreign investment with international scale economics

陳翠, Chen, Fiyo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府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至本國,通常對於所有外國直接投資均給予租稅上的優惠以作為誘因。事實上,有些外資並未為本國帶來正的外溢效果。如 Haddad 與 Harrison(1993)的實證研究發現,當外資被吸引至國內的被保護產業時,則其生產力的外溢效果很小。而 Chao 與 Yu(1997)更探討關於對外資課稅的福利效果。不過,迄今文獻尚未探討在國際規模經濟下對外資課稅或補貼的福利含意。因此,本文擬探討如果政府的外資租稅優惠政策是選擇性針對具有「國際規模經濟」(international scale economies)特性的產業,其對本國、外國及全球福利的影響。 「國際規模經濟」一詞是由 Ethier(1982)所提出,為外部規模經濟(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s)型態一種,其係指由於中間投入的國際化專業分工而產生的規模經濟。而 Ethier 之所以提出此種與傳統規模經濟不同的「國際規模經濟」理論,是鑒於近代國際貿易已由中間財貨貿易凌駕最終財貨貿易之事實與趨勢。在專業化的中間財自由貿易下,每一個國家將產生一個正的技術外部效果給其貿易夥伴,而此正的技術外部效果即屬國際規模經濟。 由本文的研究結果得知,當資本要素的國際性移動,促使全球的國際規模經濟產業擴展,則全球福利將提高。因此,當本國採取對外資的補貼政策而影響資本要素的國際性移動時,此舉需使全球的國際規模經濟部門規模增加,才能提高全球福利。若全球福利提高,但不一定保證個別的本國與外國的福利亦均改善。在國際規模經濟下,假如本國的補貼支出很小,則即使本國在負的貿易條件效果下,仍可能使本國的福利提高,因為本國有國際規模經濟之利益。假如本國的補貼支出很大,但如果本國的國際規模報酬極大,足以彌補補貼支出,則本國福利仍可能提高。相對地,若外國獲得的投資所得與補貼收入能彌補因資本流失導致的國際規模報酬損失,則外國福利亦能提高。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