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蘇共關係轉變之研究(一九五三∼一九六0)

毛仿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十餘年來中蘇共關係的變化,一直為開心時局的國內外人士所矚目,因其無論對我反共復國大業,或對整個世局大勢,均有莫大影響。 眾所週知,「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的產物,乃是蘇俄帝國的螟蛉」。(註一)蘇共豢養螟蛉的基本目的,當在維護與擴張本身利益;而螟蛉的主要願望,則在早日奪取本國政權。二者基本目的不同,現實利害自難求得一致,故在中共成長的每一階段,無不與蘇共滋生矛盾。然而,當二者實力太過懸殊一方完全依賴另一方時,縱有亦無從外發。長期攝於斯大林淫威的中共,即在據有大陸之後的最初數年,對蘇仍逆來順受,精研「矛盾論」的毛澤東,明白時尚此無供他發展矛盾的條件。因此,中蘇共關係的轉變,實以斯大林之死為起點。 本文即以一九五三年開端,迄一九六○所莫斯科第二次國際共黨會議止。此時中蘇共關係已擴大到「國家」方面的惡化,分裂之勢已成,第二次莫斯科會議祇是多一番爭吵而已。 斯死後,蘇共領導中心立告萎頓,毛澤東的「聲音」遂對當時忙於爭奪權位的蘇共「接班人」有了作用,蘇援源源而來,第一個五年計劃順利完成,「和平共存五原則」又蠱惑了了不少亞非恐共病者。這些形勢的推移,乃使中蘇共之間長期以來的「父子黨」關係,轉化為「兄弟黨」遂使矛盾有了發展的條件。 蘇共二十次大會赫所提出的三部份意見,日後雖均成為中蘇共之間的爭論問題,惟毛自始就公開表示異議的是「貶斯問題」。由此可見,中蘇共的矛盾,乃導發於毛為了維護其個人斯大林式的統治,其本質實為權力之爭。 如從理論範圍探討,赫毛之間「埋葬資本主義國家」的基本目標並無不同,所爭者僅「埋葬」之方式,且雙方始終未忘「團結對敵」,一再強調「大敵當前」,相互依存的重要,此種「人民內部矛盾」當不可能轉化為「敵我矛盾」故當中蘇共裂痕未著時,一般學者多認為雙方反目的能極微。然而,事實的發展並非如此,本註探討其中原委,獲致共產集團內部矛盾具不可調和性的結論,蓋深受絕對排他的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長期□陶的共產黨人,看一切事物均以「非此即彼」的二分法,這就註定了共黨集團內部長期鬥爭的不可避免。 本文因引用中共資料甚多,故當提及蘇共及其他外國共產黨人時,概採中共譯名,以求統一。 本文撰寫期間,承葉師翔公在百忙中數度接見,賜予教益,又蒙張師鎮邦多方提撕,不僅自擬訂大綱,章節安排,至全文完成無不悉心指導,文成之後且為我費時逐字審閱,衷心至感。惟初學階段探討如此重大課題,掛漏訛誤,不夠深入,當為意料之中,尚祈各師長先進賜予匡正。
2

中蘇共關係與東北亞安全

高英根, Gao, Ying-G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及談討所用的概念和研究途徑。 第二章:描述中蘇共關係演變的幾個階段以現階段中蘇共衝突之特質和因素之分析。 第三章:東北亞在中蘇共衝突中之戰略意義,及中蘇兩共對東北亞戰略之探討。 第四章:中蘇共衝突與東北亞安全之相關關係,特別是日本、韓國半島所扮演的角色 之剖析。 第五章:中蘇共衝突與80年代東北亞安全的展望。
3

一九六九年中、蘇共邊境衝突之研究

郭振遠, GUO, ZHEN-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俄兩國之間橫亙著一條世界上最長的邊界線,在歷史上為了這條界線以及領土歸 屬的問題,已經動過幾次干戈,有過多次爭議,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中共自從靠蘇聯的扶持當上了神州大陸的主人之後,對於邊界問題一直隱忍不發。等 到中、蘇共關係漸趨惡化,意議形態的爭執已不敷所需,邊界問題遂被提出,雙方爭 論的焦點從理念上的不同一變而成實際國家利益的衝突。1969年3月發生在珍寶 島上的流血事件是雙方衝突的具體表現,也是一連串衝突事件的最高峰。過此之後, 危機與緊張的情勢逐漸鬆弛,邊界的現狀朼就被當作既成的事實而被雙方所接受。 中、蘇共這兩個實施共產主義的國家,其同質性大於其異質性,任何的衝突都不至於 導致雙方用極端的手段來相互對抗。但是共產主義不像一個亙古不變,能實施久遠的 制度,中國和俄國也不會一成不變地永遠在共產制度下延續下去,一旦改變這個基本 的制度結構,而中、俄兩民族仍存在於世上,邊界的糾紛就會再度興起。因此,邊境 領土誰屬永遠是一個潛伏的而且會伺機待發的問題。
4

中蘇共兩個社會主義比較研究-布里茲涅夫時期與鄧小平時期

崔翼晚, CUI, YI-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題為「中蘇共兩個社會主義比較研究:布里茲涅夫時期與鄧小平時期」。在本 文中,筆者分別從理論與現實兩個方面辯證地考察了布里茲涅夫時期與鄧小平時期的 社會主義道路。筆者一方面指出了這兩個社會主義體制內在運作的因難及其相應的改 革措施,筆者同時也對他們採行的因應措施的限制提出了嚴格的批判,最終地,並將 此種限制從理論上加以歸結,直言之,即從理論與現實的對照上總結其改革的因境。 當然,兩共社會主義道路各有其特點,因而在改革的作為、成效上卻有差別,但其共 同點則在於無法從上層建築、從政治層面作芔與經濟改革相應的變革。從而改革終究 是一死相同,而從理論層面來攪,這證明「正統」馬克思主義之經濟主義本身有其嚴 重的缺限。從實踐上來說,也訧證明了中蘇共政權已步上了歷史的末路。 本論文分為共計六章,文長近二十多萬這。分別討論: 第一音、多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建設社會主義的古典理論; □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與現實;□中蘇甘社會主義體制的特徵。 第二章、黑魯曉夫時期的改革。包括第一節,第二 大清算史達林;第二節,經濟體 制改革;第二節,黨政體制改革。 第三章、布里茲涅找時期的改革。包括第節,經濟體制改革第二節,黨政體制改革第 三節,後期改革的理論與實際。 第四章、鄧小平時期的改革。包括第一節,經濟體制改革;第二節,黨政體制改革。 第五音、中蘇共社會主義改革之比較。包括□改革的動機、背景與特性;□改革論之 比較;□政治、經濟改革之互動關係與趨向。 第六章、結論。
5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八四年中蘇共邊界衝突與談判之評估--試就衝突理論、決策理論及談判規則來分析

李榮華, LI, RO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篇共一冊,十三萬字,分成五章二十節,本文係以珍寶島事件為中心,以中共部分 為重點。 第一章:簡介一般邊界問題的起源、演變、重要性及其相關概念,並說明研究動機、 目的、範圍、限制、途徑與方法,藉以作為整個研究架構展開之起點。 第二章:從幾個中共對外戰爭的個案裡,歸納出五個導致中共發動對外武裝衝突行為 的主要驅動力,藉以進一步瞭解其對外戰爭的特色和形成模式。 第三章:檢證上述五個主要驅動力在中蘇共邊界武裝衝突個案中的解釋能力,並說明 珍寶島事件及其後來的邊境衝突的經過情形,最後分析這些衝突事件對國際政治和中 共外交政策的影響。 第四章:探討中蘇共邊界談判的促成原因、經過情形、雙方立場、在國際法上的法律 效果及其在雙方「關係正常化談判」中的內容和性質。 第五章:評估邊界及領土問題在中共外交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內政目標在中共外 交決策上所具有的地位和影響力,確認中蘇共邊界衝突的性質,並展望中蘇共邊界問 題在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6

從中蘇共邊界衝突與談判看中共外交政策

李榮華, Li, Ro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篇共一冊,十三萬字,分成五章二十節,本文係以珍寶島事件為中心,以中共部分 為重點。 第一章:簡介一般邊界問題的起源、演變、重要性及其相關概念,並說明研究動機、 目的、範圍、限制、途徑與方法,藉以作為整個研究架構展開之起點。 第二章:從幾個中共對外戰爭的個案裡,歸納出五個導致中共發動對外武裝衝突行為 的主要驅動力,藉以進一步瞭解其對外戰爭的特色和形成模式。 第三章:檢證上述五個主要驅動力在中蘇共邊界武裝衝突個案中的解釋能力,並說明 珍寶島事件及其後來的邊境衝突的經過情形,最後分析這些衝突事件對國際政治和中 共外交政策的影響。 第四章:探討中蘇共邊界談判的促成原因、經過情形、雙方立場、在國際法上的法律 效果及其在雙方「關係正常化談判」中的內容和性質。 第五章:評估邊界及領土問題在中共外交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內政目標在中共外 交決策上所具有的地位和影響力,確認中蘇共邊界衝突的性質,並展望中蘇共邊界問 題在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7

戈巴契夫執政後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

劉經巖, LIU,JING-Y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目的旨在分析「自1985年3月戈巴契夫繼任蘇聯俄共中央總書記之后, 以迄于1989年5月,中蘇共雙方在北京召開高峰會議,宣布雙方關系正常化。」 的四年期間,莫斯科和北京的外交互動過程。并希望藉此研究驗證:中共的「獨立自 主外交政策」以及蘇聯的「新思維外交」,在施之于對彼此的關系上,所表現出的內 涵及實質的聯系情況。本文的結構分述如下: 第一章 前言、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限制。 第二章 中蘇共關系的歷史回顧,描述從中共建立政權直到1979年之間,與蘇聯 曾經歷經過的的從親密友至于相互敵對,再到謀求關系正常化30年當中,分合的原 因、經緯。以及八○年代初期雙方進行關系正常化的情況。 第三章 蘇聯在戈巴契夫執政后,和中共改善關系的發展,以及高峰會議召開所象徵 的意義,并說明雙方關系正常化所獲致的「成就」。 第四章 剖析中共對于關系正常化的認知以及政策。 第五章 陳述蘇聯對于關系正常化的認知以及政策。 第六章 結論。中蘇共在八○年代后半期,將雙方關系的發展的結果,歸納成三個特 性:(一)交好不同盟。(二)瞻前不顧後。(三)同意互相不同意的立場。并且在和 平共處五原則,以及黨際關系四原則之下,給予雙邊關系新規範,同時戈巴契夫也以 三個贊成來回應中共歷年來對蘇政策的立場,并且給予總評。

Page generated in 0.02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