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8
  • 28
  • 5
  • 2
  • Tagged with
  • 35
  • 35
  • 20
  • 16
  • 10
  • 9
  • 8
  • 7
  • 6
  • 6
  • 6
  • 6
  • 6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唐代訪古賦研究

王欣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

唐代「以詩取士」形成之研究

簡恩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一篇論文的題目是:唐代「以詩取士」形成之研究。 針對這樣一個題目,筆者分成三大部份來著手處理。 第一篇導論部份,重點在探究「以詩取士」風氣形成的背景因素。這個背景因素的說明,是基於這樣一個問題作寫出發點來觀察。即唐代乃承漢以下,另一個統一而且鼎盛的帝國。然而,在據以選才的標準上,卻有經學與文學的不同。何以會形成這樣的一個現象呢?筆者分別提出兩個因素:即經學在唐代何以會失去主導地位、以及詩歌文學的崛興來加以說明。 第二篇本論部份,則從制度面和詩歌理論的革新發展,來探討「以詩取士」形成的原因。在制度方面,分別從科舉制度的建立,及「進士科」考試方式如何循著客觀化及標準化的要求演進,終而形成「試詩」這樣一個辦法。在詩歌理論的革新發展方面,則以陳子昂「崇尚風骨」理論的提出與受到重視,說明初盛唐詩風轉換的完成。而盛唐詩風的出現,則為「以詩取士」的形成,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第三篇結論部份,首先從詩歌主題朝多樣化的發展,說明「以詩取士」乃唐詩繁榮的自然結果。其次,約略地檢討了後人對「以詩取士」與唐詩發展關係的說法,歸納出一個簡單的結論。「以詩取士」與唐詩發展,實可分為二期來觀察。在此之前,初盛唐的發展,主要是提供此一辦法形成的基礎;在此之後,則由於「試詩」重在律體,故促進了律體的發展與成熟,筆者並援引殷盤《河嶽英靈集》與高仲武《中興間氣集》的選詩傾向,前者重在古體,後者重在律體作為參證之用。
3

唐代諫官制度之研究

張復華, Zhang, F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都一冊,約十三萬字,分六章十三節。 第一章 導言。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界定諫官的意義,探討諫官制度產生之 原因,並追溯唐代課官制度的淵源。 第二章 唐代諫官的設置及有關的制度與規定。首論給事中、諫議大夫、散騎常待, 補闕與拾遺五種諫官的設置經過、情形;次論與課官行使職權有關之制度及規定,並 討論匭這項制度及有關之規定。 第三章 唐代諫官的任免、升遷與考課。分成任免、升遷與考課三部分加以研討。 第四章 唐代諫官的職權與職權以外實際運用的情形。首先對唐代諫官職權作一大概 分析;其次對唐代諫官最重要的職權─諫諍,加以探討,包括課諍的範圍、依據、結 果、方式、成功的要素,並作一補充性的檢討;最後研討者為唐代諫官在職權以外各 種實際運用的情形,此為本文之重點。 第五章 唐代諫官與皇帝、宰相及御史之關係。首論諫官與皇帝之關係,次論諫官與 宰相及御史的關係。 第六章 結論。首先探討唐代諫官制度發達的原因,其次對唐代諫官制度加以評估, 最後略述唐代諫官制度的影響。
4

李商隱與佛教因緣 /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he Writings of Li Shang Yin

芮英淑, SUK, YE-Y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李商隱與佛教因緣為研究中心,除了廣泛蒐集相關典籍之外, 並對佛教思想與義山情感的糾結,使徹底地釐清與分析。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概述本文的研究動機與方法,和各章節的大致內容。第二章 :義山的生平:透過知人論世的方法,以確知其平生遭遇與作品及佛教間 的種種關係。第三章義山與佛教的結緣:由作品及各種文獻的分析,本文 將義山學佛分成三個階段:一、童幼的誦持經典;二、仕宦時期的以佛典 入詩;三、暮年時期的願為行者。第四章則透過一、引用佛典;二、結交 僧人;三、登臨佛寺三部分考察佛教與義山的關係。第五章是討論《樊南 文集》中的佛教思想,文章較詩歌作品自由,因此,在文章中常常較能揭 示出作者的心情與想法。本文所訂出的義山學佛年表,便是大部分依據文 集中的資料而來。第六章結論:對全文做總結,並將義山學佛以及相關的 佛教行為、佛教作品等以表格呈現。
5

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之研究

黃美玉, HUANG, MEI-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唐近三百年,是詩歌大放異彩的黃金時代.對於題材的選取,可謂包羅萬象;自應 制宴遊、風花雪月,以至靈異鬼怪等均有.其中關於詠史懷古的題材,每為詩人墨客 所取用,他們常將個人存在的意識,融入作品當中,將朝代的興亡,與自然永恆不變 的定律互相對照.或嘆王者偉業的徒勞,或憐美人命運的坎坷.期望依循歷史腳步的 探索,得到心靈的激盪與迴響. 漢唐兩代,是同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偉大時代,迄今「漢學」、「唐人」,猶為光榮 的稱號,得以聞名於世.然此兩大帝國建立的徹會型態,均呈現出禮法較為疏闊的情 形.因此,女主臨朝,獨斷擅行者有之;女性離婚、再嫁者亦不以為諱.漢唐有如此 相近的時代背景,自亦影響於詩歌的流衍.是以欲借唐人以漢代婦女為主題詩歌的研 究,以探求唐代歷史的部分真貌. 本研究以文獻法為主,從全唐詩中蒐羅提及漢代婦女,如王昭君、陳皇后、班婕妤、 李夫人、趙飛燕、戚夫人等之詩作,計有四百六十餘首.其中援引以為主題者,約有 一百六十餘首之多.進而分析此一百六十餘首詩歌的內容、作者、歷史故實;繼而探 討唐代相關的歷史,蹦尋繹其中的脈絡,加以綜合歸納.期能一窺這些詩歌與唐代歷 史的關係,對中國文學、歷史的研究,提供若干參考.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蓄論.第二章漢唐婦女生活的異同.第三章唐人借漢代婦女為 主題以突顯和親政策的詩歌.第四章唐人借漢代婦女為主題以突顯后妃得寵怨棄的詩 歌.第五章結論.論詩部分重其大意,而略於技巧與風格.至於作者部分,則多參考 前賢成說,間中有所發明者,則稍作補充.
6

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朱美蓮, ZHU, MEI-L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目前台灣的女性徘徊於傳統與現代的夾縫間,面臨角色調適與蛻變的危機和挑戰.由 於文化的一脈相傳,當今社會的文化特質,有許多來自傳統,所以婦女問題也有一大 部分是傳統社會問題的延續.由於唐代文化深具開創性、融合性、世界性等特色,在 中國傳統文化中深具重要性;小說又能反映時代背景、社會生活和民眾感情,並且唐 代小說是中國小說發展史上重要的關鍵,故本研究擬以「唐代小說的女性角色研究」 為題,著重社會文化學的研究角度,期望知古鑑今、繼往開來,對婦女問題之探索, 盡一己棉薄之力. 本文採取的研究方法,著重文學與社會學的角度,包括:文獻法、內容分析法、情節 單元研究法、檔案研究法,並且運用基本的社會心理學理論,進行女性角色分析. 首先,參酌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嚴謹地整理研究 的對象.其次,建立取樣的標準:基於題目的需要,選擇行文中有女性角色出現者, 或是側面敘述提及女性者,皆列入研究之篇目.從所瀏覽的近百部的唐代小說集,大 約有七千多篇小說,析出一千三百篇左右之小說,作為本研究之基本對象.再者,對 於影響唐代女性角色的重要背景,作文獻之探討及整理,包括(一)儒學式微,胡風 盛行,(二)婚姻概況,(三)后妃公主預政掌權,(四)娼妓問題,(五)傳統的 女子教育理念等.最後,對於一千三百篇小說,先做初步分類,配合小說中所提供之 內容、情節,採用本文研究法,針對其中的女性角色進行詳細之論析,包括女性角色 的特質、內涵、作用、意義,共分三大類:民間家庭女性角色、皇室家庭女性角色、 娼妓.並依此三大類對於小說的篇目.女性角色一一做了詳細的統計和分析. 研究顯示小說多半描寫奇妙傳奇,平凡的妻女角色只是淡淡帶過,妻妾主要功能則在 延續子嗣;那麼娛人聲色的歌女娼妓,自然而成了傳奇中的女主角;至於權勢地位較 高的宮中后妃,有較大的自主權和影響力,但是生活中也充滿許多的腐敗和危機.
7

全唐詩中胡漢關係之探討

戴國瑞, DAI, GUO-R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來研究「胡」、「漢」關係之學者,多以史料為據,本論文試圖以全唐詩博如瀚海 之內容為範疇,採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之觀點,來探討有唐一代之胡漢關係,冀 能提供吾人進一步了解唐朝特殊的胡漢互動之背景、過程、內因、外緣及演變,並得 知各項關係之利弊得失,以及對當朝或周邊外族所具有之影響力。由於本文之寫作包 括時間性之歷史過程與空間性的社會現象,因此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之採用,主要係 以全唐詩為內容,旁徵史料,典籍及方志,配合人類學角度,以及研究唐相關史料之 論著為參考,最後予以分析、比較、綜合、歸納,俾得較為正確明晰之理念。 本論文計一冊,約十萬餘言,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探討唐代胡漢關係之時代背景。首先釋「胡」、「漢」之界說,其次就全唐詩 中找出對邊族多所描述之部分,再述形成胡漢關係之各種背景及類別。 第三章就政治關係,做一整體性之探討,分析唐人對外之政策,反多元化之胡漢關係 。 第四章就軍事關係,探討胡漢每一次的接觸,無論其為主動或被動的兩方舉兵對峙, 或聯軍共擊他國之情況,均對歷史之形成產生莫大的影響。 第五章就經濟關係,探討胡漢兩大集團受制於生態環境及時代背景所衍生的經濟行為 ,且由於唐人夷夏之辨觀念之淡薄及天可汗制度之影響,胡漢之經濟關係,呈現多樣 性。 第六章就文化關係而言,唐朝是著故有的傳統文化,再配情大量吸收外來的文化,終 成為一種富有濃厚國際多樣性特色的新文化,是亦唐代胡漢關係之特徵也。 第七章結論,論及影響胡漢關係的夷夏之辨,其次就全唐詩角度探討唐人的戰爭觀, 再從詩的語言分析有唐一代胡漢關係之反映,以窺唐代胡漢互動之全貌。
8

唐代西域槳舞傳入之研究

王維芳, WANG, WE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以文化變遷的角度來探討唐代西域樂舞以異文化元素涵化成中國文化的原 因、過程與整合後的結果,以期獲致邊疆民族與中原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實,藉以提供 未來中國文化整合的方向。研究方法之採用,主要為史學方法,並運用社會科學的理 論架構,從歷史、文化人類學等多種角度來歸納、分析資料,本文計約八萬餘字,共 分六章十八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西域的範圍、古代樂舞合一的理論,及唐代以前西域樂舞傳入的情 形。 第二章探求唐代西域樂舞傳入的時代背景。 第三章敘述傳入的路徑、歷程與方式。 第四章從樂器與曲調的音樂分析以明其淵源。 第五章從舞蹈與表演者的討論以窺其社會角色地位。 第六章經由唐人對西域樂舞傳入的態度與反應,來看唐代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 研究結果得知西域樂舞不僅對唐代造成影響,更及於以後的新疆樂舞風格,使做為研 究新疆文化史的參考。
9

唐代小說中奇女子形象研究

宋玟玟, Sung,We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代小說呈現某種特殊現象,即描寫婦女的篇章增多,且以鮮明而豐富的人事做為核心,展露出唐代婦女生活的圖畫。而這些婦女人物,個性鮮明、複雜,形象豐滿,不論她們的身分是估女、婢女、豪俠、娼妓、士族甚至是非人,面對困境時能堅持自我的抉擇,這強韌的意志力便成為其獨具的特色,使部分婦女特出於其他人之上。唐代上至帝王下至庶人皆重視才學,在小說中亦反映出此一現象,小說中的婦女不論何種身分,本身均具備一定的詩才或者擁有識才的能力,這得歸功於當時對教育與詩學的重視。 唐人對於小說的貢獻在於打破粗陳梗概的小說舊模式,確立了一種新型文體。在藝術上,小說具有人情化、個性化及詩意化的審美情趣。唐代小說所描述的非人形象承續唐前小說作家的題材,不只具有人形,更進一步將其深化為具有人的情感、人的價值評斷的形象。唐代作家在塑造人物時,注意到人物身分、性格的不同,便以此認知鋪設情節,展現人物複雜、立體的性格特質,和唐前小說人物大多只具單一性格差異甚大。詩意化為唐代小說最大的特質,作家有意使用詩歌醞釀出小說抒情的氛圍,或做為小說中人物情感的呈現,或作為故事情節的轉折。
10

七夕詩之研究 ---- 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

吳淑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六朝至唐時期是中國傳統歲時節令活動日益完備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若要對中國的節日文化有所了解,必須對六朝至唐的節日習俗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中國古代的民俗節日中,七夕是女兒節的代表節日之一,詩人熱衷參與各項活動,因此產生許多相關的文學作品。本論文以六朝至唐代的七夕詩作為研究主題,不僅可一窺七夕節俗之內容與演變,更可深刻體察在不同的政治、時空背景下,時人精神生活的情況,亦可擴展唐詩的研究層面。 有關六朝的七夕詩,本論文採自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唐詩方面,則採自清聖祖御定之《全唐詩》。經過前文之析論,筆者歸納若干重點如下:其一,關於七夕之起源:目前所知有:源於初七之陽會日、源於上古貙膢之祭、源於七月七日的歲時活動三種說法,筆者以為,此三種說法皆有它的可能性。其二,關於七夕成為節日之時代:目前所知有:形成於戰國、形成於漢朝、形成於晉朝三種說法。筆者以為,此節日或產生於漢,然產生於晉的可能性最高。其三,關於牛女神話的思想淵源:牽牛的化身,一般有「穀物神」與「河神」兩種說法,筆者以為,如果仔細研究先民的文化背景,則將牽牛視為「穀物神」之化身,似乎比「河神」之化身更妥當;織女的原始信仰,一般有「桑神」、「蠶神」、「織神衣之女子」、「漢水女神」四種說法。筆者據洪淑苓之說以為,「織神衣之女子」、「漢水女神」二種說法,應在織女成為星名以後才有的聯想,織女在形成星名之前的原始信仰,應為「桑神」或「蠶神」。其四,關於牛女神話形成的過程:筆者則根據王孝廉及洪淑苓之說,再加以深究。其五,關於七夕詩的盛行狀況: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詩》為依據,製成<六朝七夕詩作一覽表>、<唐代七夕詩作一覽表>,藉以統計六朝與唐代七夕詩之作者、作品數量及年平均產量。其六,關於七夕的習俗:唐代七夕節比起六朝,又多了「浮花洗面」、「競試新妝」、「喜食花果」、「女子拜月」等習俗。可見唐人對七夕節日之重視,遠過於六朝時期。其七,分析七夕詩的典故運用,有助於對下列幾項的進一步瞭解:一、牛女故事的形成脈絡二、織女的信仰三、七夕的仙道色彩 四、七夕詩的內涵其八,關於七夕詩的內涵:唐代七夕詩在「寫景記遊」、「抒情感懷」、「遊戲應酬」等內容上,比六朝來的豐富多樣;此外,唐代又多了「借題議論」之內涵,可見牛女故事在唐代已普遍為詩人所歌頌,詩人並開始對故事內容與習俗提出反思。

Page generated in 0.02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