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七夕詩之研究 ---- 以六朝至唐代為範圍

吳淑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六朝至唐時期是中國傳統歲時節令活動日益完備的一個重要時期。所以,若要對中國的節日文化有所了解,必須對六朝至唐的節日習俗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中國古代的民俗節日中,七夕是女兒節的代表節日之一,詩人熱衷參與各項活動,因此產生許多相關的文學作品。本論文以六朝至唐代的七夕詩作為研究主題,不僅可一窺七夕節俗之內容與演變,更可深刻體察在不同的政治、時空背景下,時人精神生活的情況,亦可擴展唐詩的研究層面。 有關六朝的七夕詩,本論文採自逯欽立《先秦漢魏南北朝詩》;唐詩方面,則採自清聖祖御定之《全唐詩》。經過前文之析論,筆者歸納若干重點如下:其一,關於七夕之起源:目前所知有:源於初七之陽會日、源於上古貙膢之祭、源於七月七日的歲時活動三種說法,筆者以為,此三種說法皆有它的可能性。其二,關於七夕成為節日之時代:目前所知有:形成於戰國、形成於漢朝、形成於晉朝三種說法。筆者以為,此節日或產生於漢,然產生於晉的可能性最高。其三,關於牛女神話的思想淵源:牽牛的化身,一般有「穀物神」與「河神」兩種說法,筆者以為,如果仔細研究先民的文化背景,則將牽牛視為「穀物神」之化身,似乎比「河神」之化身更妥當;織女的原始信仰,一般有「桑神」、「蠶神」、「織神衣之女子」、「漢水女神」四種說法。筆者據洪淑苓之說以為,「織神衣之女子」、「漢水女神」二種說法,應在織女成為星名以後才有的聯想,織女在形成星名之前的原始信仰,應為「桑神」或「蠶神」。其四,關於牛女神話形成的過程:筆者則根據王孝廉及洪淑苓之說,再加以深究。其五,關於七夕詩的盛行狀況: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全唐詩》為依據,製成<六朝七夕詩作一覽表>、<唐代七夕詩作一覽表>,藉以統計六朝與唐代七夕詩之作者、作品數量及年平均產量。其六,關於七夕的習俗:唐代七夕節比起六朝,又多了「浮花洗面」、「競試新妝」、「喜食花果」、「女子拜月」等習俗。可見唐人對七夕節日之重視,遠過於六朝時期。其七,分析七夕詩的典故運用,有助於對下列幾項的進一步瞭解:一、牛女故事的形成脈絡二、織女的信仰三、七夕的仙道色彩 四、七夕詩的內涵其八,關於七夕詩的內涵:唐代七夕詩在「寫景記遊」、「抒情感懷」、「遊戲應酬」等內容上,比六朝來的豐富多樣;此外,唐代又多了「借題議論」之內涵,可見牛女故事在唐代已普遍為詩人所歌頌,詩人並開始對故事內容與習俗提出反思。
2

消費者對於節日套餐價格接受程度與消費行為之探討

張維羽, Chang,Wei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餐廳總會在節日時推出比平日價錢貴上1.5倍到5倍的套餐,然而這樣的套餐不但價錢比較高,有時還只有一種套餐能選擇,如此與過往為方便消費者而推出套餐的初衷背道而馳的節日套餐,消費者卻仍是趨之若鶩。故本研究希望找出是什麼樣的人格特質驅使消費者願意在節日時接受比以往更高的價格。 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發現節日套餐這樣商品主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與人建立、維持、深化人際關係的情感,而這樣的情感也確實會成為消費者提高自身價格接受程度的原因。故,本研究以「人際需求動機」、「人口變項」為自變項,來衡量其是否會影響消費者的價格接受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人際需求動機越高者對於節日套餐價格接受程度確實越高,但若將眾多因素以多元迴歸分析之,則還是以經濟能力為主要影響因素。顯示為滿足人際需求的情感確實會促使消費者提高價格接受程度,但仍會受限於經濟能力。
3

塑造黨國之民--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

周俊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綜觀中華民國現行國定節日的內容,即使這些節日整體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但政治性節日所佔比例過高仍是其特色之一,這是討論到相關問題的輿論和學者每每指出來的。究竟中華民國歷經了怎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使得其政治性節日相較其他國家來得高?這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國定節日的政策一方面攸關社會性時間的作息安排,一方面是官定意識型態的象徵。該政策對日理萬機的統治者而言,在眾多更具實際性、急迫性的政策雖然是「旁若末節」的,即便如此,這些節日、儀式政策仍然是政治的範疇之一,是統治者心態的一種反映,是統治者與治下人民互動的一個觸角,可以從中觀察國家權力如何藉此創造出一個社會共享的政治文化。    廣義上的「國定節日」即指被官方所認定具有紀念或慶祝意義及必要,在節日相關法令規章上明白制定者,範圍上首先可包括官方政策制定的節日即政治性節日,其次是民俗節日,最後則是其他人民團體發起的節日或國際性節日等等。本文分兩大部分探析中華民國成立以來,主要是以國民黨政權黨國體制時期為主的國定節日。首先是從比較大的角度,以相關法規為主、時代背景為輔觀察民國成立以來,乃至於戰後臺灣的國定節日政策之整體變遷。其次是從既有國定節日體系中,擇要篩選數個較具代表性的節日,並將之歸納為三個面向加以進行較為細瑣的討論,即:1「國定節日中的傳統與文化」,包括:民族掃墓節/清明節、孔子誕辰紀念日等,焦點集中在觀察黨國體制下的統治階層如何在國定節日中選擇性再現國族歷史的傳統與文化,藉由「復興」的自我宣稱,強調該政權之於過去光榮歷史的延續性;2「國定節日中的國民與國家」,有:國慶日、革命先烈紀念日/青年節和臺灣光復節等,主要在討論統治者如何藉國定節日表述與國家、國民的關係,並且勾勒出該政權預設、理想的國家圖像與國民形象;3「國定節日中的偉人與強人」:國父誕辰/逝世紀念日、蔣總統華誕日、先總統 蔣公誕辰/逝世紀念日等,為特定人物打造專屬的慶祝、追憶場域,藉此強調偉人對民族、國家的勳業,將之(或自我)神化成為國民統合的象徵之一,認為這種符號化的結果有助於強人威權、黨國體制的統治。無論是上述三種面向的哪一種,都為統治權力視作有助於統治正當性的宣稱,以及共同體群眾政治認同的形塑。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