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唐代朔方軍之研究吳繼芬, WU, G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文約十萬字,共分六章十四節。
第一章:前言。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困難。
第二章:朔方軍之建置、組織、成員。分析朔方節度使建置之沿革及其轄區、職權之
演變,並探討朔方節度使府之僚生佐組織與朔方軍將士成員之出身。
第三章:朔方軍與回紇聯軍平定安史之亂。先言安史之亂前朔方軍與回紇之種種關係
,次言朔方軍與口紇聯軍政策之背景分析,再述聯軍平定安史之經過及致勝因素。
第四章:朔方軍與朝廷之關係。以朔方將領、朔方軍之經濟文化、朔方軍與神策軍等
方角度,分析其與朝廷之關係。
第五章:朔方軍所扮演之角色分析。以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等之層面分析之。
第六章:結論。扼要敘述本文重點,並提出筆者之觀點。
|
22 |
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王壽南, Wang, Shou-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十章,各章之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言」。說明藩鎮之意義與範圍,本論文所稱藩鎮指自唐睿宗景雲元年起至唐亡止之節度使、觀察使、都防禦史、經略使。
第二章「唐代藩鎮對中央態度之分類統計」。本論文將藩鎮對中央態度分為跋扈、叛逆、恭順三類,並作成統計表,敘述唐代中央政府對藩鎮控制力的演變。
第三章「藩鎮職權之廣泛及對所屬州縣之控制力」。
第四章「藩鎮武力之強大與其對中央之態度」。
第五章「唐末藩鎮之本質與其跋扈之態度」。
第六章「中央與藩鎮間之經濟關係」。
第七章「河北三鎮之獨立性在文化上的原因。」
第八章「中央之策略措施與藩鎮對中央態度的關係」。
第九章「唐代士人與藩鎮」。
第十章「結論」。首先分析中國古代專制政體下政治權力之爭取與唐代藩鎮對中央各種不同態度之形成,再提出幾點綜合性的認識。
本論文有一重要的附錄:「唐代藩鎮總表」,包含八十六鎮,藩鎮一三三三人,幾將全部唐代藩鎮網羅在內,本表內容項目包括:姓名、是否有相職(含曾任宰相、現任宰相、後官至宰相、使相等)、受鎮年月、去鎮年月、在鎮時間任前官職、任後官職或情形、受鎮原因、去鎮原因、對中央之態度、文武職、碑傳等。本表內容詳盡,為本論文提供了許多統計上的基本資料。
本論文之末附有「大唐方鎮圖」,使本論文中之地理敘述得以與地圖對照。
|
23 |
《唐摭言》研究——科舉制度下的士人風貌與心境黃淑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唐摭言》一書所記士人在科舉之下所呈現出來的社會風尚及文人樣貌,及追求仕途的心境,挖掘從文學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心靈反應,並論及王定保寫作此書的動機及特色。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在瞭解前人對此一主題的研究成果後,訂定本文研究目的,並對論文結構,作前導式的說明。
第二章「王定保其人與《唐摭言》寫作動機」,擬對作者王定保的生平家世進行爬梳,接著再由論、贊及門目安排探討其寫作動機。
第三章「統序科第大要」,本章擬先就《唐摭言》一書所關注的主題「唐代科舉制度」做一歸納整理,並力從《唐摭言》一書前三卷集中紀錄的科舉沿革角度出發,建構作者眼中的唐代科舉制度及關注面,以區別一般從政治學或史學出發的制度研究。
第四章「由『士』到『仕』的熱切追求」,每年數以千計的舉子集中京城,奔赴場屋追求功名,王定保特地紀錄的舉子們,勢必帶出許多不為史傳所記的人事。本章及下一章擬就《唐摭言》一書探討科舉制度下所呈現的社會風氣及舉子樣貌。本章先就士人的學養階段談起,再探士人求仕的熱切樣貌,最後談及第後宴集所彰顯的榮耀。
第五章「『雲泥有別』科場心境的轉折」,此章續探由士到仕的追求過程中,士人久屈名場、龍鐘場屋「一回春至一傷心」的心路歷程。又科場上「及」與「落」的處境大不同,舉子們應對的心境又為何?是溫馴地接受,抑或是有另一番排解呢?《唐摭言》在這些問題上的著墨,想必更真實的表達了唐代士人面對科舉的心境,本章擬就此部分加以論述。
第六章「文史交融的敘事」,本章著重探討文學的表現手法,擬先釐清作者在寫作敘事上是否有傳承或突破之處。接著再針對寫作藝術較為濃厚的篇章,觀察作者的敘事特色,及作者擅長使用的筆法。最後對前人學者的評論作一探討。
第七章「結論」,綜合上述章節肯定《唐摭言》記載唐代科舉社會的種種,提供我們研究唐代科舉和士人風貌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參考價值,並試論王定保的觀點。
|
24 |
唐玄度《九經字樣》研究李蘇和, Lee, So 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代唐玄度的《九經字樣》在唐代正字運動、字樣學、經典文字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該書之撰寫動機為補充《五經文字》之不足,並且篇幅不多,故尚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本文將對唐玄度的《九經字樣》進行全面地探討,其主要內容可舉以下四點:
一、簡要說明唐以前的文字規範情況,並述評唐代正字運動及其影響。
二、釐清《九經字樣》的字數、蒐字範圍、分部與收字歸部、《九經字樣》各
種版本之間的比較等有關體制、版本的問題。
三、探討《九經字樣》所收的各類字,即正字、異體字、通假字之相關問題。
四、以如上的內容為基礎,整理並分析《九經字樣》所樹立的正字標準與正字
觀,及《九經字樣》之優點與缺失、意義和影響。
|
25 |
漢唐宰相制度 V.3周道濟, ZHOU, DAO-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論述者、厥為漢唐宰相制度。全文除緒論、結論、及附錄外,計分前後兩編:
前編論述漢代宰相制度,凡七章,第一章為「丞相制度的由來與漢代宰相名稱的遞變
」,第二章為「漢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漢代宰相的秩位尊榮與職責」,第四章
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
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漢代宰相實權的分析」,第七章為「漢代宰相的任
免人選及其下場」。後編論述唐代宰相制度,亦包括七章,第一章為「三省制度的由
來與唐代宰相名稱的遞變」,第二章為「唐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唐代宰相的品
秩尊榮與職責」,第四章為「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
「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唐代宰相實權的分析」,
第七章為「唐代宰相的任免人選及其下場」。全文都七十餘萬言。
|
26 |
漢唐宰相制度 V.2周道濟, ZHOU, DAO-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論述者、厥為漢唐宰相制度。全文除緒論、結論、及附錄外,計分前後兩編:
前編論述漢代宰相制度,凡七章,第一章為「丞相制度的由來與漢代宰相名稱的遞變
」,第二章為「漢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漢代宰相的秩位尊榮與職責」,第四章
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
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漢代宰相實權的分析」,第七章為「漢代宰相的任
免人選及其下場」。後編論述唐代宰相制度,亦包括七章,第一章為「三省制度的由
來與唐代宰相名稱的遞變」,第二章為「唐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唐代宰相的品
秩尊榮與職責」,第四章為「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
「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唐代宰相實權的分析」,
第七章為「唐代宰相的任免人選及其下場」。全文都七十餘萬言。
|
27 |
漢唐宰相制度 V.1周道濟, ZHOU, DAO-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所論述者、厥為漢唐宰相制度。全文除緒論、結論、及附錄外,計分前後兩編:
前編論述漢代宰相制度,凡七章,第一章為「丞相制度的由來與漢代宰相名稱的遞變
」,第二章為「漢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漢代宰相的秩位尊榮與職責」,第四章
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漢代宰相的權力(從權
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漢代宰相實權的分析」,第七章為「漢代宰相的任
免人選及其下場」。後編論述唐代宰相制度,亦包括七章,第一章為「三省制度的由
來與唐代宰相名稱的遞變」,第二章為「唐代宰相機關」,第三章為「唐代宰相的品
秩尊榮與職責」,第四章為「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行使之方式看)」,第五章為
「唐代宰相的權力(從權力所及之事項看)」,第六章為「唐代宰相實權的分析」,
第七章為「唐代宰相的任免人選及其下場」。全文都七十餘萬言。
|
28 |
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毛漢光, MAO, HAN-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承魏晉南北朝楊隋之後,門第勢力仍然巨大,然大唐立國建基,又有一番前朝沒有
的新氣象,在融合與蛻變的過程中表現得多姿多彩,以研究社會變動為樞紐,最能發
掘出這一時代政治社會的特性。以上前輩學者在這方面的貢獻以及其尚未圓滿解決的
問題,激發了進一步研究的動機。(一)、唐代的社會架構如何?有沒有變動?在這
個架構中統治階層社會成分為何?(二)、居於架構底層的人物─寒素是否宥機會進
入統治階層?其機會有多少?各階級身分變動的情況如何?(三)、士族小姓在唐代
政治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族姓的興衰為何?(四)、各類人物透過那些途徑進
入統治階層?科舉、用蔭、薦辟等方式對變動有多少程度助力?(五)、影響統治階
層社會變動的因素為何?其影響的程度為何?現存的第一手資料如墓誌搨本、新舊唐
書等皆偏於政治社會的上層人物的記載,故以統治階層為研究的範圍。本文各章節希
望能力系統地解答有關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的問題。
為研究動態變化的軌跡,以及社會變動的趨向,必須將整個唐代分為若天段落,以便
利於比較研究。本文分期以「代」(Generation)為單位,每代通常是以二十五年至三
十年計,但研究中國歷史的問題,需配合皇帝的更替與政局的變化,因為每個皇帝的
繼位與政局的變動,常常引起內外大臣的更易,而影響統治階層的升降,故略微依據
朝代中皇位的轉移點及政局的變化點,要比硬性規定以一定的年限斷代(Generation)
較合於實際。從比較觀察的立場而言,本文又希望分期後的每期都大致能自成單元,
或在某事件上有若干特色。本文依這些原則將二百八十九年的唐廟(公元618-906A
.D) 劃分為十一期。即:
第一期。公元618-649 A.D.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共三十二年。
第二期。公元650-683 A.D.高宗永徽六年、顯慶五年、龍朔三年、麟德二年、乾封
二年,總章二年、咸享四年,上元二年、儀鳳三年、調露一年、永隆一年、開輝一年
、永淐一年、弘道一年。共三十四年。
第三期。西元684-709 A.D.唐中宗嗣聖、睿宗文明、武太后光宅共一年。垂拱四年
,永昌一年。武周天授二年,如意一年,長壽一年,延載一年,天冊萬歲、萬歲登封
共一年,萬歲通天一年,神功一年、聖曆二年、久視一年,大足半年、長安四年。唐
中宗神龍二年,景龍三年。共二十六年。
第四期。公元710-732 A.D.睿宗景雲二年,太極一年。玄宗開元一至二十年。共二
十三年。
第五期。公元734-755 A.D.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天寶十四載。共二十二
年。
第六期。公元756-779 A.D.肅宗至德二年,乾元二年,上元二年,寶應一年。代宗
廣德二年,永泰一年,大曆十四年。共二十四。
第七期。公元780-805 A.D.德宗建中四年,興元一年,貞元二十一年。共二十六年
。
第八期。公元806-820 A.D.順宗永貞半年。憲宗永和十五年。穆宗長慶四年。敬宗
寶曆二年。共二十一年。
第九期。公元827-846 A.D.文宗太和九年,開成五年。武宗會昌六年。共二十年。
第十期。公元847-873 A.D.宣宗大中十三年。 懿宗咸通十四年。共二十七年。
第十一期。公元874-906 A.D.僖宗乾符六年,廣明一年,中和四四年,光啟三年,
文德一年。昭宗龍紀一年,大順二年,景福二年,乾寧四年,光化三年,天復三年,
天祐二年。共三十二年。 /
|
29 |
唐代道教関係石刻史料の研究神塚, 淑子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基盤研究(C) 課題番号:15520038 研究代表者:神塚 淑子 研究期間:2003-2005年度
|
30 |
圓仁法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見的唐代文化葉蓁蓁, YE, ZHE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試從圓仁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進一步了解唐代的社會,以及唐
代文化給予日本的影響.
二、文獻:以圓仁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為主,並參酌其他有關資料.
三、研究方法:從圓仁的日記□收集種種發生的事.分類而歸納成幾點,再現圓仁當
時在中國的生活.以叡山文庫所藏的足立喜六釋注,鹽入良道加以補訂,補注(日文
)釋注本作為底本.故足立釋的原著,以東寺觀智院所藏的影印本(簡稱「東本」)
為底本,與諸本照對或嚴密的校訂,大都基於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小野勝年博士的
日文譯注本(簡稱「小野本」),因此關於原文的注,僅在足立譯與「小野本」不同
之處注記,其他全基於「小野本」.
四、研究內容:透過圓仁的日記,看當時的中日關係以及唐代中國的風俗儀式、官府
制度、政治措施、宗教、經濟問體等.第一章:圓仁法師的生平概略.第二章:中日
文化與遣唐史.第三章:圓仁與中國官員之交往.第四章:圓仁在唐所見的中國人生
活.第五章:圓仁所見的佛教.第六章:圓仁所見的唐代鎮壓佛教活動.第七章:圓
仁返日以後.第八章:結論.
五、研究結果:從日記與相關資料□得到了,我國歷來史家一些大都語焉不詳或忽視
的有關政治、經濟、宗教等的詳細資料.深理解了其日記具有廣泛的史料價值以及深
遠的歷史、文化影響,也同時對唐代社會多了一層認識,並對中日之間的關係多一層
了解.
|
Page generated in 0.2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