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2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明治期の武士道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 新渡戸稲造『武士道』を中心に -

船津, 明生 31 March 2003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三菱」の創業に見る日本近代企業文化の形成と展開 - 創始者岩崎弥太郎のモラルとそのバックボーンを手掛かりに-

王, 紅梅 31 March 2007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

毛漢光, MAO, HAN-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承魏晉南北朝楊隋之後,門第勢力仍然巨大,然大唐立國建基,又有一番前朝沒有 的新氣象,在融合與蛻變的過程中表現得多姿多彩,以研究社會變動為樞紐,最能發 掘出這一時代政治社會的特性。以上前輩學者在這方面的貢獻以及其尚未圓滿解決的 問題,激發了進一步研究的動機。(一)、唐代的社會架構如何?有沒有變動?在這 個架構中統治階層社會成分為何?(二)、居於架構底層的人物─寒素是否宥機會進 入統治階層?其機會有多少?各階級身分變動的情況如何?(三)、士族小姓在唐代 政治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族姓的興衰為何?(四)、各類人物透過那些途徑進 入統治階層?科舉、用蔭、薦辟等方式對變動有多少程度助力?(五)、影響統治階 層社會變動的因素為何?其影響的程度為何?現存的第一手資料如墓誌搨本、新舊唐 書等皆偏於政治社會的上層人物的記載,故以統治階層為研究的範圍。本文各章節希 望能力系統地解答有關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的問題。 為研究動態變化的軌跡,以及社會變動的趨向,必須將整個唐代分為若天段落,以便 利於比較研究。本文分期以「代」(Generation)為單位,每代通常是以二十五年至三 十年計,但研究中國歷史的問題,需配合皇帝的更替與政局的變化,因為每個皇帝的 繼位與政局的變動,常常引起內外大臣的更易,而影響統治階層的升降,故略微依據 朝代中皇位的轉移點及政局的變化點,要比硬性規定以一定的年限斷代(Generation) 較合於實際。從比較觀察的立場而言,本文又希望分期後的每期都大致能自成單元, 或在某事件上有若干特色。本文依這些原則將二百八十九年的唐廟(公元618-906A .D) 劃分為十一期。即: 第一期。公元618-649 A.D.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共三十二年。 第二期。公元650-683 A.D.高宗永徽六年、顯慶五年、龍朔三年、麟德二年、乾封 二年,總章二年、咸享四年,上元二年、儀鳳三年、調露一年、永隆一年、開輝一年 、永淐一年、弘道一年。共三十四年。 第三期。西元684-709 A.D.唐中宗嗣聖、睿宗文明、武太后光宅共一年。垂拱四年 ,永昌一年。武周天授二年,如意一年,長壽一年,延載一年,天冊萬歲、萬歲登封 共一年,萬歲通天一年,神功一年、聖曆二年、久視一年,大足半年、長安四年。唐 中宗神龍二年,景龍三年。共二十六年。 第四期。公元710-732 A.D.睿宗景雲二年,太極一年。玄宗開元一至二十年。共二 十三年。 第五期。公元734-755 A.D.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天寶十四載。共二十二 年。 第六期。公元756-779 A.D.肅宗至德二年,乾元二年,上元二年,寶應一年。代宗 廣德二年,永泰一年,大曆十四年。共二十四。 第七期。公元780-805 A.D.德宗建中四年,興元一年,貞元二十一年。共二十六年 。 第八期。公元806-820 A.D.順宗永貞半年。憲宗永和十五年。穆宗長慶四年。敬宗 寶曆二年。共二十一年。 第九期。公元827-846 A.D.文宗太和九年,開成五年。武宗會昌六年。共二十年。 第十期。公元847-873 A.D.宣宗大中十三年。 懿宗咸通十四年。共二十七年。 第十一期。公元874-906 A.D.僖宗乾符六年,廣明一年,中和四四年,光啟三年, 文德一年。昭宗龍紀一年,大順二年,景福二年,乾寧四年,光化三年,天復三年, 天祐二年。共三十二年。 /
4

牛李黨爭的分野 —— 一個政治史的分析

歐姍姍, Ou, Shan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陳寅恪於40年代提出牛李黨爭的分野說法後,圍繞著陳寅恪觀點引發的種種議論,推動了「牛李黨爭」成為唐史研究中最廣泛、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然而歷經半個世紀以來文史領域研究者對此課題的熱烈討論,中間更伴隨著新資料的出土與運用,新論點的引入與闡發;雖然豐富了研究視野,也衍生出許多新的方向,但不解的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卻沒有對「牛李黨爭分野」這個課題建立起某種共識或定論。研究的增多,反使得牛李黨爭的分野觀點,呈現一種全由研究者說了算的情況;牛李黨爭不是來自於牛李黨人間的對立,反而是來自於研究者間的論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是以陳寅恪觀點而展開,以他的觀點作為研究的基礎,故難以跳脫出陳寅恪的範圍去開發新的論點,但又對陳寅恪觀點繼承不完全,再加上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識的不同、史料閱讀的深淺有別、觀感不一,以致形成眾說紛紜的狀況,最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死胡同。也就是說,「牛李黨爭」之所以成為「難解之結」,問題並不完全是在事件的本質上,而是因為後人的解讀不同所造成。同樣是解讀牛李黨爭,因著研究者的不同思想、不同身世背景、在不同的情境下演出,便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因此要釐清這樣一個混雜情況,整理歷來牛李黨爭分野的各個觀點,作實證的分析是有相當的必要。本文歸納出黨爭中最主要的幾個分野焦點:科舉、門第、仕途、藩鎮,並就這四個部分對牛李黨人做實證考察,以檢驗歷來黨爭的分野觀點對牛李兩黨的劃分有何不足之處。 在這樣一個對牛李黨爭分野假設的實證過程中,必須不斷的與前輩學者的論點對話。因為過去的研究多糾結在要對黨爭尋求出「分野」的限制中,所以本文最後將試著用宏觀的角度,從歷史演變的軌跡、政治結構的變化、行政體系的運作,重新檢視牛李黨爭這個政治事件發生的源頭與脈絡,希望能跳脫出過去研究的糾葛,對黨爭研究提出較具包容性的解釋,以期解開牛李黨爭這個難解之結。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