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明治期の武士道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 新渡戸稲造『武士道』を中心に -船津, 明生 31 March 2003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三菱」の創業に見る日本近代企業文化の形成と展開 - 創始者岩崎弥太郎のモラルとそのバックボーンを手掛かりに-王, 紅梅 31 March 2007 (has links) (PDF)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3 |
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毛漢光, MAO, HAN-G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唐承魏晉南北朝楊隋之後,門第勢力仍然巨大,然大唐立國建基,又有一番前朝沒有
的新氣象,在融合與蛻變的過程中表現得多姿多彩,以研究社會變動為樞紐,最能發
掘出這一時代政治社會的特性。以上前輩學者在這方面的貢獻以及其尚未圓滿解決的
問題,激發了進一步研究的動機。(一)、唐代的社會架構如何?有沒有變動?在這
個架構中統治階層社會成分為何?(二)、居於架構底層的人物─寒素是否宥機會進
入統治階層?其機會有多少?各階級身分變動的情況如何?(三)、士族小姓在唐代
政治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族姓的興衰為何?(四)、各類人物透過那些途徑進
入統治階層?科舉、用蔭、薦辟等方式對變動有多少程度助力?(五)、影響統治階
層社會變動的因素為何?其影響的程度為何?現存的第一手資料如墓誌搨本、新舊唐
書等皆偏於政治社會的上層人物的記載,故以統治階層為研究的範圍。本文各章節希
望能力系統地解答有關唐代統治階層社會變動的問題。
為研究動態變化的軌跡,以及社會變動的趨向,必須將整個唐代分為若天段落,以便
利於比較研究。本文分期以「代」(Generation)為單位,每代通常是以二十五年至三
十年計,但研究中國歷史的問題,需配合皇帝的更替與政局的變化,因為每個皇帝的
繼位與政局的變動,常常引起內外大臣的更易,而影響統治階層的升降,故略微依據
朝代中皇位的轉移點及政局的變化點,要比硬性規定以一定的年限斷代(Generation)
較合於實際。從比較觀察的立場而言,本文又希望分期後的每期都大致能自成單元,
或在某事件上有若干特色。本文依這些原則將二百八十九年的唐廟(公元618-906A
.D) 劃分為十一期。即:
第一期。公元618-649 A.D.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共三十二年。
第二期。公元650-683 A.D.高宗永徽六年、顯慶五年、龍朔三年、麟德二年、乾封
二年,總章二年、咸享四年,上元二年、儀鳳三年、調露一年、永隆一年、開輝一年
、永淐一年、弘道一年。共三十四年。
第三期。西元684-709 A.D.唐中宗嗣聖、睿宗文明、武太后光宅共一年。垂拱四年
,永昌一年。武周天授二年,如意一年,長壽一年,延載一年,天冊萬歲、萬歲登封
共一年,萬歲通天一年,神功一年、聖曆二年、久視一年,大足半年、長安四年。唐
中宗神龍二年,景龍三年。共二十六年。
第四期。公元710-732 A.D.睿宗景雲二年,太極一年。玄宗開元一至二十年。共二
十三年。
第五期。公元734-755 A.D.玄宗開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九年,天寶十四載。共二十二
年。
第六期。公元756-779 A.D.肅宗至德二年,乾元二年,上元二年,寶應一年。代宗
廣德二年,永泰一年,大曆十四年。共二十四。
第七期。公元780-805 A.D.德宗建中四年,興元一年,貞元二十一年。共二十六年
。
第八期。公元806-820 A.D.順宗永貞半年。憲宗永和十五年。穆宗長慶四年。敬宗
寶曆二年。共二十一年。
第九期。公元827-846 A.D.文宗太和九年,開成五年。武宗會昌六年。共二十年。
第十期。公元847-873 A.D.宣宗大中十三年。 懿宗咸通十四年。共二十七年。
第十一期。公元874-906 A.D.僖宗乾符六年,廣明一年,中和四四年,光啟三年,
文德一年。昭宗龍紀一年,大順二年,景福二年,乾寧四年,光化三年,天復三年,
天祐二年。共三十二年。 /
|
4 |
牛李黨爭的分野 —— 一個政治史的分析歐姍姍, Ou, Shan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陳寅恪於40年代提出牛李黨爭的分野說法後,圍繞著陳寅恪觀點引發的種種議論,推動了「牛李黨爭」成為唐史研究中最廣泛、也最熱門的研究課題。然而歷經半個世紀以來文史領域研究者對此課題的熱烈討論,中間更伴隨著新資料的出土與運用,新論點的引入與闡發;雖然豐富了研究視野,也衍生出許多新的方向,但不解的是,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卻沒有對「牛李黨爭分野」這個課題建立起某種共識或定論。研究的增多,反使得牛李黨爭的分野觀點,呈現一種全由研究者說了算的情況;牛李黨爭不是來自於牛李黨人間的對立,反而是來自於研究者間的論爭。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因,是因為這些研究多是以陳寅恪觀點而展開,以他的觀點作為研究的基礎,故難以跳脫出陳寅恪的範圍去開發新的論點,但又對陳寅恪觀點繼承不完全,再加上研究者個人主觀意識的不同、史料閱讀的深淺有別、觀感不一,以致形成眾說紛紜的狀況,最後陷入牛李黨爭的死胡同。也就是說,「牛李黨爭」之所以成為「難解之結」,問題並不完全是在事件的本質上,而是因為後人的解讀不同所造成。同樣是解讀牛李黨爭,因著研究者的不同思想、不同身世背景、在不同的情境下演出,便傳遞著不同的文化意涵。
因此要釐清這樣一個混雜情況,整理歷來牛李黨爭分野的各個觀點,作實證的分析是有相當的必要。本文歸納出黨爭中最主要的幾個分野焦點:科舉、門第、仕途、藩鎮,並就這四個部分對牛李黨人做實證考察,以檢驗歷來黨爭的分野觀點對牛李兩黨的劃分有何不足之處。
在這樣一個對牛李黨爭分野假設的實證過程中,必須不斷的與前輩學者的論點對話。因為過去的研究多糾結在要對黨爭尋求出「分野」的限制中,所以本文最後將試著用宏觀的角度,從歷史演變的軌跡、政治結構的變化、行政體系的運作,重新檢視牛李黨爭這個政治事件發生的源頭與脈絡,希望能跳脫出過去研究的糾葛,對黨爭研究提出較具包容性的解釋,以期解開牛李黨爭這個難解之結。
|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