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晚清漢人在內蒙古的移墾(1858-1911)林麗容, Lin, Li 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對蒙地的封禁政策受到漢地人口過多,及列強壓境所造成的政經危機影響,大致可分為三期:禁墾時期─1634-1857年;限墾時期;1902-1911;放墾時期─1902-1911年。限墾、放墾時期(1858-1911)是本文所寫的時間斷限。人與土地是整個移墾行為的重要指標,本論文的旨趣在探討此二者相互運作的產生的種種問題如:漢人為什麼移墾內蒙古?內蒙古社會的動亂局面與漢人的移墾關係如何?土地所有權的取得在蒙古遊牧社會中代表什麼意義?清廷在蒙地採行州縣區劃,對蒙古族將造成什麼影響?全文分六章十一節。
|
2 |
全唐詩中胡漢關係之探討戴國瑞, DAI, GUO-R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來研究「胡」、「漢」關係之學者,多以史料為據,本論文試圖以全唐詩博如瀚海
之內容為範疇,採民族學、社會學、政治學之觀點,來探討有唐一代之胡漢關係,冀
能提供吾人進一步了解唐朝特殊的胡漢互動之背景、過程、內因、外緣及演變,並得
知各項關係之利弊得失,以及對當朝或周邊外族所具有之影響力。由於本文之寫作包
括時間性之歷史過程與空間性的社會現象,因此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之採用,主要係
以全唐詩為內容,旁徵史料,典籍及方志,配合人類學角度,以及研究唐相關史料之
論著為參考,最後予以分析、比較、綜合、歸納,俾得較為正確明晰之理念。
本論文計一冊,約十萬餘言,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及方法。
第二章探討唐代胡漢關係之時代背景。首先釋「胡」、「漢」之界說,其次就全唐詩
中找出對邊族多所描述之部分,再述形成胡漢關係之各種背景及類別。
第三章就政治關係,做一整體性之探討,分析唐人對外之政策,反多元化之胡漢關係
。
第四章就軍事關係,探討胡漢每一次的接觸,無論其為主動或被動的兩方舉兵對峙,
或聯軍共擊他國之情況,均對歷史之形成產生莫大的影響。
第五章就經濟關係,探討胡漢兩大集團受制於生態環境及時代背景所衍生的經濟行為
,且由於唐人夷夏之辨觀念之淡薄及天可汗制度之影響,胡漢之經濟關係,呈現多樣
性。
第六章就文化關係而言,唐朝是著故有的傳統文化,再配情大量吸收外來的文化,終
成為一種富有濃厚國際多樣性特色的新文化,是亦唐代胡漢關係之特徵也。
第七章結論,論及影響胡漢關係的夷夏之辨,其次就全唐詩角度探討唐人的戰爭觀,
再從詩的語言分析有唐一代胡漢關係之反映,以窺唐代胡漢互動之全貌。
|
3 |
清朝前期漢人在蒙古的經濟活動 / The Ecnomic Activities of Han People during the Pre-Chin asty in Mongolia吳秀瓊, Wu, Shiou Chi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蒙古與中國因為擁有不同的自然條件與生產方式,所以生產型態也有所
差 。位於北方,以遊牧為生產型態的蒙古,受限於自然條件與生產方式
,對植物性糧食以及生活日用品、生產工具等相當匱乏,必須從南方農業
民族取得這些必需品,所以自古蒙漢關係的發展與變化也與就經濟密不可
分。清朝統一蒙古各部與中國之後,蒙古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市場合而為
一,蒙漢的經濟往來更加密切。由於蒙古與中國的戰爭完全停歇,沒有戰
爭的壓力,漢人開始一改以前的消極被動態勢,不再只安於等待蒙人到京
師或邊口上互市的交換形式,開始積極主動到蒙古地區從事經濟活動。在
農墾上漢人不斷地漢地湧入蒙古,在蒙古定居、耕種,甚至在蒙古形成農
業專區。在商業方面,大量的漢商隨著軍前貿易、隨軍貿易的發展,開始
在蒙古從事商業活動。隨著商業活動的快速發展,漢商很快就在蒙古取得
的優勢,進而帶動了漢人在蒙古的手工業和資源開發不斷地進行與發展,
漢人在蒙古的經濟實力越來越龐大,對蒙古的社會、經濟都開始產生影響
。漢人以其強勢的經濟力量,開始主導蒙古地區經濟的發展動向。隨著漢
人在蒙古經濟勢力的擴張,使得蒙人的經濟利益遭受侵害。經濟利益的爭
奪,使蒙漢關係漸趨緊張,蒙漢衝突、對立的情勢隨之升高。本文即由清
朝統治政策以及當時蒙漢社會狀況談起,然後逐一探討漢人在蒙古的農業
、商業、手工業、資源開發等經濟活動的發展情形。在結構上除了緒論、
結論外,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清朝統治下的蒙古與漢地」,主要是敘述
清朝治蒙、治漢政策以及蒙漢社會經濟不同的發展狀況與生活需求,以點
出漢人在蒙古地區發展的動力與時代背景。第二章「漢族在蒙古的農業活
動」以及第三章「漢族在蒙古的工商業活動」則分別探討漢人在蒙古地區
從事經濟活動的兩大主力--農業與商業,包括其活動內容、方式及發展過
程、影響等整體情形。第四章「漢族在蒙古的經濟網」則是以漢人在蒙古
經濟活動的發展重心地區為架構、台站交通為基礎的商路以及商業城鎮與
農墾區結合而形成的經濟大重鎮。最後則以論述經濟重鎮的特殊經濟型態
、文化風情以及清朝對這些地區所採取的盟旗、廳縣並存的雙套管理方式
為總結。
|
4 |
原、漢族群工資差距之探討:人力資本與勞動市場條件的再分析 / The wage gap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 chinese in Taiwan: a reanalysis of impacts of human capital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詹智涵, Chan, Chin-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旨是從人力資本理論以及勞動市場條件的觀點,來探討原、漢族群的工資不平等之現象根源。長久以來,原住民從成長、學校教育,到進入職場,莫不受各種條件的不足所制,以至於與主流社會的社經處境有難以克服的落差。本研究採用2007年「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五期第三次」階層組以及休閒組調查,和2007年「臺灣原住民社會變遷與政策評估調查研究」,三筆具代表性且規模相近的面訪資料、共2393位私部門受雇者來加以比較。透過群體加權校正,本研究首先透過多元迴歸與交互作用分析,來探討兩族群的人力資本和勞動市場條件與工資取得高低之間的關係。接著,再以經Heckman校正Blinder-Oaxaca差異分解,來分析兩族群工資落差中的結構與現象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人力資本和勞動市場條件能說明原住民族與漢人之間,確有工資上的族群歧視現象。原住民教育的工資報酬率在義務教育階段後即無顯著效果,而不同於漢人能持續成長;不論是年資、職業聲望或是工作型態,原住民的工資報酬率都顯著也比漢人低落,且影響更勝教育差異。這些現象即使是在差異分解校正結構差異後依舊存在。是故,既有量化研究除了從教育面向來探討原、漢族群社經不平等之外,實應持續重視原住民族進入職場後,所面對的勞動市場問題。 /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wage gap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 Chinese in Taiwan.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impacts of human capital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on the wage gap. Throughuot the life course trajectories of schooling and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aborigines in Taiwan persistently face dire straits, resulting in insurmountable soci-economic gaps with Han Chinese. The data sources of the research are from Taiwan Social Changy Survey (TSCS) 2007, Phase 5, Wave 3: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module and The Leisure Time module, and Social Change and Policy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s Survey (TIPS) 2007,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to the adult population in Taiwan. The total sample sizes are 2393 employees in private sector and roughly equal in size between two ethnics. With weighting, regression interaction effects were estimated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human capital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on wage differences between aborigines and Han Chinese. Moreover, the research uses two-steps Heckman selection model to correct selection bias of labor marke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Blinder-Oaxaca decomposition to analyze the ethnic disparities in wage.
The finding of interaction models show that human capital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can explain the wage gap and reveal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aborigines. While only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aborigines’ wage, Han Chinese could benefit from all stage of education. Job tenures, occupational prestiage, and employment types are more benefitical to Han Chinese than to aborigines, and the impacts of these factors on wage are greater than education. These results are also consistent with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ther than education inequality, the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future studies of ethnic disparities in soci-economic inequality should concern more about ethnic differences in labor market conditons.
|
Page generated in 0.02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