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7
  • 5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晚清漢人在內蒙古的移墾(1858-1911)

林麗容, Lin, Li 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對蒙地的封禁政策受到漢地人口過多,及列強壓境所造成的政經危機影響,大致可分為三期:禁墾時期─1634-1857年;限墾時期;1902-1911;放墾時期─1902-1911年。限墾、放墾時期(1858-1911)是本文所寫的時間斷限。人與土地是整個移墾行為的重要指標,本論文的旨趣在探討此二者相互運作的產生的種種問題如:漢人為什麼移墾內蒙古?內蒙古社會的動亂局面與漢人的移墾關係如何?土地所有權的取得在蒙古遊牧社會中代表什麼意義?清廷在蒙地採行州縣區劃,對蒙古族將造成什麼影響?全文分六章十一節。
2

澤登巴爾時代的「蒙古人民共和國」(1958-1971)

徐梓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成吉思汗的子孫著稱於世的蒙古民族,本為構成中華民族的支系之一,其生息之地不但遍及大漠南北,甚至東北和俄屬中亞一帶都有他們的足跡。但慚愧的是我國人對蒙古隔閡之深,雖異國亦不過如此。 漠北的外蒙古自一九二一年獨立後,實質上已和中國脫離了關係。我國政府雖於民國三十五年一度宣布承認蒙古獨立,但已於民國四十二年間正式宣布撤銷對於蒙古獨立的承認,因此我們國家今天的立場是不承認蒙古是獨立的,也就是說,並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既然我們仍視外蒙古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那麼對於蒙古近年來的發展,就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必要。 筆者於邊政研究所曾親覓札奇斯欽老師的教導而對今日的蒙古發生濃厚的興趣。原先決定以二十年來的蒙古和匪俄的各種關係為論文主題,後來從學校印發的歷屆論文目錄中發現本校已有過兩種類似的論文,因此改變計劃,準備以現在執政的蒙古人民革命黨為中心,探討「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發展現況。於是筆者就教於指導教授呂律老師和本所唐屹老師,經提示決定從黨政、經濟、對外關係等方面討論自一九五八年來澤登巴爾統治下的外蒙。 有關資料和文獻的蒐集,是筆者在論文撰寫過程中遭遇的最大困難。幸承呂律教授、匪俄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施岳先生、蒙藏委員會敵情研究室主任包克先生和王啟升先生的協助,使筆者得以借閱國際關係研究所、中央大陸工作會、蒙藏委員會和情報局的資料而順利完成論文的寫作。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分兩節,論述「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背景和過程,以及澤登巴爾如何建立個人的領導地位;第二章分三節,論述蒙古人民革命黨的組織,一九六六年通過的第四個黨綱-這個黨綱以使蒙古由農工國轉變成工農國為其主要目標,並根據一九六○年制定的第三部憲法來探討蒙古的政府組織及其權限;第三章分三節,論術澤登巴爾掌政以來先後執行了三個經濟計劃(一九五八-六○年的三年計劃、一九六一-六五年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和一九六
3

心的地圖與家的記憶:在臺蒙古人的民族認同 / Heart Map and Home Memory:Ethnic Identity of the Mongols in Taiwan

許乃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1949年前後,隨國民政府遷臺的蒙古人。紀錄他們的遷徙史與文化發展,並分析不同世代的在臺蒙古人之蒙古民族認同感。據蒙藏委員會截至2013年的統計,在臺蒙古人共有466人。本文是以家族為單位尋找研究對象,透過文獻資料、訪談及參與觀察法,進行歸納與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發現,這些年來凝聚在臺蒙古人的活動主要有致祭成吉思汗大典、蒙文進修班和新春團拜。此外,還有蒙古同鄉會與蒙古文化協會兩個民間組織,負責聯繫在臺蒙古人、發展蒙古民族文化。蒙古文化協會曾經發行過雜誌、不定期辦理聚會與文化活動,是維繫民族情感重要的組織。本文以集體記憶探討遷徙與認同之間的關係、文化的傳承與失落以及影響民族認同的因素,有助於了解離散在臺灣的蒙古人。
4

偽「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背景之研究

李俊熙, LI, JUN-X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目的,乃希望透過對清末民初的外蒙情勢,以及在外蒙中國、俄國、日本 等國際勢的抗衡,分析、探討,讓吾人瞭解外蒙脫離中國轉為蘇俄附庸的共產國家的 歷史背景。 在參考資料方面,以中文資料(其中包括英、日翻譯本)為主,加以英、日文資料來 補充。但在現實環境的限制下,蒙文資料的蒐集十分困難,而且本人的蒙文造詣不深 ,故不得不參考西方學者及日本學者相關翻譯本和著作。而本文研究方法上,主要是 採用歷史學的架構,予以分析、比較、綜合,尤其因資料上的史事記載有所不同,所 以經由分析比較,加以推論,最後提出定論。 本文研究內容,除緒論和結論之外,共四章十一節。概分為民族主義之抬頭﹕俄國的 策動以及中國的失策激起蒙古人的民族意識。革命集團之誕生及其活動﹕蘇俄十月革 命對外蒙部分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及與蘇俄共黨及第三國際人士的接觸,以擴張其革 命力量,其結果遂組成臨時政府。外來勢力之變化﹕首先探討中國內部之宜皖戰爭, 以至引起在外蒙外來勢力的變化,即白俄溫琴在日本的支持之下占領庫倫,嗣後蘇俄 赤軍藉口討伐白黨而侵入外蒙,並在蘇俄的指使之下建立人民政府。保守勢力之衰退 ﹕由於神權及封建特權之限制,青年團之組織及其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之影響,且 保守派與急進派雙方激型之鬥爭,至使保守勢力逐漸衰退,而以活佛哲布尊丹巴之逝 世為最明顯之象徵。 結論則是闡述,十九世紀末開始抬頭的蒙古民族主義,在俄國慫恿之下,並一九一0 年清廷對蒙政策的轉奱,以及一九一九年徐樹錚的武力撤治而被激起,加上蘇俄十月 革命的影響,終致外蒙出現革命集團。嗣後在第三國際的支使以及赤軍的武力援助下 ,建立人民政府。再經過數次流血肅清民族主義者,以及蒙人的精神領袖活佛哲布尊 丹巴的逝世,最後成立了附庸蘇俄的「蒙古人民共和國」。
5

元代的集慶路

徐桂香, XU,GU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研究元代的集慶路(即今之南京),尤以城市與經濟的發展為中心,主要探 討集慶路在元朝蒙古人的統治下之城市及經濟之發展面貌,藉此區域之研究以管窺元 代統治江南地區之經濟及城市發展情形。 本論文約七萬字,除前言外,計分五章十二節。前言敘述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 限制、主要材料以及各章概述。第一章「導論」:描述由東晉迄南宋之社會及經濟重 心之南移,以及集慶路在江南之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第二章「城市功能的變遷」:探 究集慶路由六朝迄元城市功能之變轉變,其由政治城市轉變為軍事城市以及運轉城市 之歷程及面貌。第三章「元代集慶路的經濟的特色」:主要分農業(包括水利)、手 工業、商業三方面,藉以了解其經濟發展以及特色。第四章「元代集慶路之城市結構 」:探討南京城之城市規劃、人口、市鎮分佈以及與腹地的關係。第五章「結論」: 由元末朱元璋選擇集慶路作為革命基地,綜論宋元以來集慶路皂的發展梗概。
6

外蒙古進入聯合國之研究

沈碧雲, Shen, B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蒙古與中國原有長遠的歷史關係,今日外蒙卻以「蒙古人民共和國」自別於中國之 外。本文擬探討外蒙成立「蒙古共和國」以後,申請加入聯合國及終於獲準成為第一 0二個會員國的經過。在這過程中,中華民國駐聯合國代表在安全理事會曾經行使否 決權,阻止外蒙人會於一時;六年後放棄否決權之行使,外蒙乃得以入會。其中原委 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全文除導論,結論以外,擬分二大部分,共八章,約七萬字。第一部分「外蒙、中國 與俄國」,分四章敘述「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背景,中蒙關係的轉變,及外蒙在 一九六一年以前的建設發展。第二部分「外蒙與聯合國」,分四章探討中國代表團放 棄否決權之經過,及外蒙在一九六一年以後的建設發展,用以明白加入聯合國對它的 影響。
7

一九六○年後外蒙與蘇聯關係之研究

王珮瑛, WANG,P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二四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以來,即與蘇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 政治方面,雙方往來密切,外蒙並深受蘇聯的影響;在經濟方面,其一切建設和發展 ,更是在蘇聯的援助下進行。因此要探討外蒙的問題,便不可忽略蒙蘇之間的關係。 本論文即針對一九六○年以後,外蒙和蘇聯間的政、經關係,做一分析介紹。全文共 分為六章: 第一章: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外蒙的簡介,除對外蒙本身做一介紹外,並敘述其獨立經過,藉此可看出 蒙蘇關係產生的背景。 第三章:分為政、經兩部份,說明一九六○年以前的蒙蘇關係。 第四章:探討一九六○年以後的蒙蘇政治關係,依黨政關係,與中共之關係、條約、 駐軍問題和對外關系五部份進行。 第五章:探討一九六○年以後的蒙蘇經濟關係,就援助與合作、貿易關係、外蒙與經 互會的關係和其經濟成果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六章:為本論文的結論,將對外蒙未來的發展狀況和國際地位做一評估。 本論文寫作期間,外蒙隨覂東歐的民主浪潮,亦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遽變。希望透過本 論文的撰寫,能喚起大眾對外蒙的重視,並投以如對東歐,甚至中國大陸般相同的關 懷。

Page generated in 0.09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