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晚清漢人在內蒙古的移墾(1858-1911)

林麗容, Lin, Li 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對蒙地的封禁政策受到漢地人口過多,及列強壓境所造成的政經危機影響,大致可分為三期:禁墾時期─1634-1857年;限墾時期;1902-1911;放墾時期─1902-1911年。限墾、放墾時期(1858-1911)是本文所寫的時間斷限。人與土地是整個移墾行為的重要指標,本論文的旨趣在探討此二者相互運作的產生的種種問題如:漢人為什麼移墾內蒙古?內蒙古社會的動亂局面與漢人的移墾關係如何?土地所有權的取得在蒙古遊牧社會中代表什麼意義?清廷在蒙地採行州縣區劃,對蒙古族將造成什麼影響?全文分六章十一節。
2

清乾隆25至53年(1760~1788)間番界外之開墾 / The reclaiming outside the aborinal boundry during Qianlong 25 to 53 years (1760-1788) in the Qing Dynasty

楊勝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乾隆25年(1760)時,台灣出現了一條被稱作藍線的統治界線。這條界線是由當時的閩浙總督楊廷璋上奏朝廷之後所劃定的,這條界線的用意就是在於要將漢人與被稱為生番的原住民隔離開來,也就是所謂的番界。楊廷璋所提出全新的番界政策。在楊廷璋的想法之中,漢人與生番之間之所以會爆發傷害。主因在於番界政策的鬆弛,如果嚴加規範必然能產生效果,使民番之間隔離接觸,相互無礙。於是把楊廷璋的目標放在建立隔離民番界線的工作之上。但是到了乾隆53年(1788)時,來台平定林爽文之亂的陝甘總督福康安上奏朝廷在番界外設置屯丁。福康安在來台平定亂事的過程中,發現在番界外的土地開發情況嚴重,隔絕民番的界線形同虛設。才決定在原有的界線上向外擴張並設置屯丁,同時將沒收的田產作為屯丁的口糧。於是在自楊廷璋設立藍線以來,到福康安奏請設立屯制的這二十八年間,藍線外的土地開墾情形是如何變化,透過各種史料、文獻與古文書等資料,以各個區域為研究範圍,並整理出其在界外開墾的各種模式,則是本文的重點。最後再透過在乾隆55年(1788)時同為閩浙總督的伍納拉的奏文,來看看楊廷璋的政策成效如何,是否能在設置界線之後,就成功阻隔漢人的進入。
3

從法規範論清代開墾之程序與官員責任─以乾隆朝《欽定戶部則例》為中心 / A study on Procedure and Officer’s Duty of Reclamation System of Qing Dynasty from Regulation —Focusing on Regulation of Ministry of Revenue

李亮瑩, Lee, Liang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欲從法規範之角度探討清代開墾制度之程序與官員責任。歷經明末清初之戰爭後,一切制度百廢待舉,在農業社會的中國農田不僅是人民溫飽之工具,亦是政府稅金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因此在對整頓明末以來之荒田即至為重要。後隨社會安定,人口逐漸增多,原有之土地資源已無法承載高度成長之人口,此時土地發展重點轉向因新增人口壓力之舒緩。從極盛到凋零,清代後期又再度面臨因戰爭造成之土地荒廢,就這樣開墾制度環繞著整個清代,由其生至其死。例來對於開墾制度之研究多從歷史學的角度切入,研究素材多著重於地方志或實錄,其對於清代各地方之開墾有深入之研究。本論文欲從規範著手探討清代政府對於開墾制度之想像,不著重於特定地區之研究,而是利用法規範建構清代開墾之規範架構。 本論文選定乾隆四十六年之《欽定戶部則例》進行分析,乾隆四十六年版本之《欽定戶部則例》為《欽定戶部則例》有系統性之編纂成冊,對於清代前期至中期之開墾制度研究富具意義。戶部掌管天下錢糧,《欽定戶部則例》中所規定者俱為財政事。本論文從財政角度切入《欽定戶部則例》研 究開墾制度在清代國家財政的大框架下所處之地位,對於清代財政之重要性為何。並試圖建構清代開墾之程序,亦即清代政府如何透過這套程序將荒地發放給人民以使其安居樂業。同時政府透過人民開墾政府能增加其稅基,為鼓勵開墾,清代對於荒地開墾因狀況之不同給予不同之優惠,本論文亦將就規範中之租稅優惠進行體系性之分析。最後,本論文將從案例出發,以清代地方官員之責任為中心,探討清代開墾法規範之實際運作情形。

Page generated in 0.019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