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唐代西域槳舞傳入之研究

王維芳, WANG, WEI-F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試圖以文化變遷的角度來探討唐代西域樂舞以異文化元素涵化成中國文化的原 因、過程與整合後的結果,以期獲致邊疆民族與中原民族文化融合的事實,藉以提供 未來中國文化整合的方向。研究方法之採用,主要為史學方法,並運用社會科學的理 論架構,從歷史、文化人類學等多種角度來歸納、分析資料,本文計約八萬餘字,共 分六章十八節: 第一章緒論,說明西域的範圍、古代樂舞合一的理論,及唐代以前西域樂舞傳入的情 形。 第二章探求唐代西域樂舞傳入的時代背景。 第三章敘述傳入的路徑、歷程與方式。 第四章從樂器與曲調的音樂分析以明其淵源。 第五章從舞蹈與表演者的討論以窺其社會角色地位。 第六章經由唐人對西域樂舞傳入的態度與反應,來看唐代政治、社會、文化的變遷。 研究結果得知西域樂舞不僅對唐代造成影響,更及於以後的新疆樂舞風格,使做為研 究新疆文化史的參考。
2

西域回鶻文化變遷之研究─蔥嶺以東地區

陳萃芬, CHEN,CU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以文化變遷的角度,探討回鶻遷至西域,和西域原存之文化接觸之後,在當 地所發生的新文化。希望透過西域古文化與漠北回紇文化,兩母體文化之比較研究, 以探討西域回鶻文化變遷之因素,及此新文化之內涵,俾能得知回鶻西遷對當地及其 社會文化之影響及意義。因本為涉及時間及空間因素,故首先設定三個變項:即回鶻 西遷前之西域文化、回鶻西遷前之回紇文化與回鶻西遷後之文化。文中先藉由歷史文 獻及考古所得資料之分析,再配合社會學及文化人類學之觀點,予以比較、綜合、歸 納,俾得較為正確之論證。 全文計約十三萬言,共分五章十九節。 第一章結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界定本文所指之「西域」範疇、 解釋「文化」的定義及本文資料採用的特色及範圍、限制,作為研究的先導。 第二章探討回鶻西遷前的西域文化: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化 (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回鶻西遷前的西域文化分析。 第三章探討漠北時期的回紇傳統文化:亦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 化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漠北時期的回紇文化分析。 第四章探討回鶻西遷後的文化變遷:亦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化 (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西域回鶻文化分析。 第五章為西域回鶻文化內涵分析及融合因素之探討:就生產方式及生活文化、宗教、 工藝美術及語言文字等方面,各作其中所包含之東西方文化成份分析,並探討其融合 變遷之因素。 第六章綜合兩母體文化與西域回鶻文化之內涵,及結論其變遷之因素。
3

蒙古察合台汗國游牧封建體制之研究

張中復, ZHANG, ZHONG-F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蒙古察合台汗國立國中亞期間,其游牧封建體制自形成,變遷、到式微 的過程。全文共計十三萬餘言,分為七章十七節。 第一章為緒論,分為三節。主要闡述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架構,以及就整體歷史 發展的觀點來說明蒙古統治中亞的特殊意義。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分為兩節,包括史料分析與一般研究評述兩個部份。 第三章分為三節,旨在探討早期蒙古游牧封建體制的發展及演進,首先是分析游牧封 建體制的定義,其次再就大蒙古國時期游牧封建體制的強化及其向西域的推移過程進 行探討。 第四章共分三節,旨在探討察合台汗國的建立及其初期游牧封建體制的形成。除了敘 述察合台汗國立國中亞的基礎,背景及經過之外,並分析該汗國在大蒙古國時期其內 部封建結構的運作,以及在大蒙古國的整體封建秩序中,其做為西域宗藩的特殊性及 重要性。 第五章共分三節,旨在探討隨著封建戰爭以及大蒙古國的分裂,察合台汗國逐漸脫離 早期與大蒙古國之間所保持的封建關係。同時隨著獨立汗國型態的確立,察合台系宗 王在中亞的封建王權也由於對游牧及定居文化的抉擇而出現對立的趨勢。 第六章分為三節,旨在探討察合台汗國因內部宗王勢力的對立而分裂,以及在此之後 其游牧封建體制逐漸式微的過程。而其中東、西兩汗國內察合台王權的衰落更是此過 程中值得重視的現象。 第七章為結論,為全文的總結。
4

梁啟超劇作及其戲劇觀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drama and drama views of Liang Chi-Chao

林豐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以梁啟超戲劇觀和劇作為中心,但是牽涉的領域擴及梁啟超政治、歷史、教育、文學等思想觀念,也包括他的政治活動、報刊事業。對照探索的還有晚清的戲曲發展、報刊時事劇發展、戲曲改良運動和時事新劇搬演的論題。因此本論文預期的成果有三大方向: (一)、探討梁啟超戲劇觀與劇作的形成背景與發展過程。 (二)、梁啟超戲劇活動概況與近代劇壇中的位置。 (三)、梁啟超戲劇觀對近代戲劇發展的貢獻與延續發展。 各章論述重點如下:首章論述晚清局勢與學術思想概況,並介紹梁啟超個人生命幾個重大階段,包括進入政治活動前的接受傳統教育階段、與康有為師生積極參與政治階段、維新運動後逃往日本辦報階段,以及辛亥革命之後到去世前的學術階段。另外介紹影響其文學主張的重要師友,探討其戲劇改良理論形成的背景。第二章則以晚清劇壇發展與小說界革命為論述重點,以明梁啟超「戲劇改良」主張在近代戲劇中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位置。並且考察其戲劇改良理論的形成過程,從報刊與戲曲的結合中,尋找出戲劇新變之處。第三章,進一步探索本論文中心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班定遠平西域》等重要作品的取材、情節與主題,並且深入討論其創作藝術特色。第四章則綜整其戲劇相關論述,並參照其作品特色,歸納出梁啟超的戲劇觀。第五章從梁啟超創作現象延伸思考,探討其創作文本與搬演性、創作中斷等論題。歸納其對於近代戲劇的貢獻,並從戲劇改良運動的發展,觀察其戲劇觀的延續發展。 梁啟超不僅是從傳統科舉士子過度到新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更身兼政治改革推動者和報刊界領袖的身分。梁啟超的戲劇觀與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連,其各種文學觀點更建立在「維新運動」的理論之上,而近代文學運動又受到梁啟超的啟迪極深。他以「小說界革命」包舉其「戲劇改良」理論,另外從他認為「革命」包含Reform和Revolution兩個概念來論,梁啟超的「戲劇改良」具有兩個層次,一是對於原有的文學體裁和劇種體製僅作修正,真正徹底翻新、變革的是其所承載的主題思想與內容。而以「舊瓶裝新酒」作為比喻,「舊瓶」指戲劇原有的體製形式,「新酒」是梁啟超真正要全面變革的「主題思想」。 梁啟超親自示範「新傳奇」的創作,為了將新思想帶入作品,因此援引西史「意大利建國三傑」傳記作為題材,不僅「援史作劇」還「以劇喻今」,將劇中「紫髯碧眼兒」充作「優孟衣冠」,達到醒民、教育、宣揚愛國精神的「政治功能」。梁啟超創作的劇作包括傳奇劇本《劫灰夢傳奇》、《新羅馬傳奇》、《俠情記傳奇》另有《花木蘭傳奇》殘稿五頁;另有為學生演劇創作的廣東戲劇本《班定遠平西域》。這些劇作所傳遞的主題思想包括一、揭露社會的頹敗現況,喚醒群體憂患意識。二、讚揚英雄與游俠「捨己無畏」的精神,召喚救國志士。三、強調國民教育與國民責任。四、闡揚尚武精神,革去「疲弱」的民族形象。五、灌輸女子平權與新社會觀念 。六、表達對國家改革的殷切盼望。雖完整作品僅《班定遠平西域》一部,但透過劇作實踐,可以使其歸於「小說界革命」中的「戲劇改良」主張能夠展現「獨立」的樣貌。 在劇本的藝術表現方面,梁啟超仍依照傳奇體製進行創作,但在舊有形式上稍作變革。除了因應故事跨時之久、史實人物眾多,因此在腳色出場次序、行當安排需作權變之外,仍運用上場引子、賓白、曲文、科介、曲牌聯套、淨丑科諢、下場詩等傳統形式進行創作,雖偶有出律犯規之處,但仍保留了傳奇的樣貌。在劇本形式上的變革,主要是在曲文賓白與人物塑造這兩方面。梁啟超將自創的「報刊體」風格運用在曲文賓白的撰寫上,包括使運用新語詞和口語化的書寫風格,尤其利用淨丑科諢,大量使用新詞彙還加入了外國語,做了全新的嘗試。而主角賓白唱詞,仍維持「典雅」風格,點染新語詞、新概念之後,形成一種新意境。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了利用賓白曲文表現之外,透過全新的「穿關」、「砌末」塑造出「西洋人物」形象,另外還利用「演說介」、「讀新聞紙介」、「宣誓介」等動作指示,不僅塑造人物形象,也以「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向讀者宣傳參與政治活動的方式。歸納綜整梁啟超的戲劇觀包括:一、以「新小說」概念統括「小說」與「戲劇」。二、以「文學進化論」為戲曲定位。三、吸納「文學啟蒙」觀念的戲劇功能論。四、「援史作劇,以劇喻今」的創作理念。五、「以俗載道」的傳播觀念。六、 以多元式評論「現身說劇」。 雖然梁啟超參與戲劇活動時間不長,但他對於近代戲劇的重要貢獻包括:一、戲劇改良的先行者。二、創造文人劇與報刊緊密結合的成功範例。三、使「小說戲曲」在文學中的位階逆轉。梁啟超不但是晚清民初舉足輕重的政治家與輿論界領袖,同時身兼文學家、史學家、報刊主編、教授等多種身分。對於「戲劇」領域來說,因為推動「文學革命」,將「戲劇」與「小說」以「小說界革命」口號一起推動,加上與「報刊」的傳播相結合,響應者紛紛提出各種改良主張。梁啟超戲劇觀的延續與發展可概括為:一、戲劇有益社會的概念逐漸普及。二、從報刊到新式劇場─戲劇改良的多元詮釋。三、戲劇成為「政治宣傳利器」。四、「惟新至上」的劇壇風潮。因為梁啟超的鼓吹與示範帶動,「戲劇改良」的範圍從報刊擴展到「新式舞台」上的京劇與話劇演出,真正達到了「寓教於戲」的目標。

Page generated in 0.01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