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1
  • Tagged with
  • 5
  • 5
  • 5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新文化運動與俄國啟蒙運動下浪漫詩發展的比較

金葉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

台灣軟體產業開發團隊技術特質與創新文化之研究

余彩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軟體產業的成長快速,引起了政府、創投注目,要成功的管理新產品發展過程,公司應維持高適應性和彈性的方法。波動和創造性的混沌是必要的。這些論點都說明了文化對於創新的重要性。本研究欲以軟體產業為探討對象,了解其文化的作法。 本研究以個案訪問為主要研究方式,訪問了三類(game、CAI、影像處理軟體)六家公司,來探討「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組織文化」之關聯性。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壹、不同的軟體廠商間具有不同的技術知識特質。 影像工具軟體廠商技術標準程度較高、技術知識較重深度、技術知識內隱性較低;遊戲軟體廠商及幼教軟體廠商技術標準程度較低、技術知識重廣度、技術知識內隱性較高。 貳、技術知識不同,創新文化不同。 一、技術知識標準程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標準程度較高時,產品概念的提出需要專人負責整合,小組成員在概念上的貢獻多半在於功能性的建議及評估方案可行性。而且產品規格彈性較小,反之,產品概念的提出並不需要專人整合,此時小組成員也可以提出產品構念或者功能性建議、評估可行性。另外,產品規格彈性較大。 二、技術知識內隱程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內隱程度較低時,溝通的風格上較不易產生爭執,且在團隊成員空間配置上不特別強調地理相近性,反之,溝通上易有爭執的情況產生,且空間上特別強調地理相近性。在易產生爭執情況下,有幾項管理上的作法來增進成員間的共識,包括:早期參與、原型、默契及鼓勵創造性摩擦。 三、技術知識深度╱廣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較重深度時,外部溝通的主題傾向於集中,反之,外部溝通主題傾向於先廣泛後集中 參、軟體廠商中,在金錢式激勵方面以薪水與專案獎金為主;在非金錢式激勵方面,強調彈性式、多變化的激勵方式。 肆、當組織面臨變革時,需對員工做重大價值與小價值的調適。 第一章  諸論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技術知識特質 2-1 第二節 創新的組織文化 2-6 第三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的組織文化之關聯 2-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3-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8 第四章 研究個案彙整 3-1 第一節 U公司個案 4-1-1 第二節 N公司個案 4-2-1 第三節 S公司個案 4-3-1 第四節 T公司個案 4-1-1 第五節 I公司個案 4-2-1 第六節 B公司個案 4-3-1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5-1 第一節 軟體廠商技術知識特質分析 5-1 第二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組織文化分析 5-7 第三節 其它研究發現 5-3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5 參考文獻 附錄-1
3

西域回鶻文化變遷之研究─蔥嶺以東地區

陳萃芬, CHEN,CU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以文化變遷的角度,探討回鶻遷至西域,和西域原存之文化接觸之後,在當 地所發生的新文化。希望透過西域古文化與漠北回紇文化,兩母體文化之比較研究, 以探討西域回鶻文化變遷之因素,及此新文化之內涵,俾能得知回鶻西遷對當地及其 社會文化之影響及意義。因本為涉及時間及空間因素,故首先設定三個變項:即回鶻 西遷前之西域文化、回鶻西遷前之回紇文化與回鶻西遷後之文化。文中先藉由歷史文 獻及考古所得資料之分析,再配合社會學及文化人類學之觀點,予以比較、綜合、歸 納,俾得較為正確之論證。 全文計約十三萬言,共分五章十九節。 第一章結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界定本文所指之「西域」範疇、 解釋「文化」的定義及本文資料採用的特色及範圍、限制,作為研究的先導。 第二章探討回鶻西遷前的西域文化: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化 (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回鶻西遷前的西域文化分析。 第三章探討漠北時期的回紇傳統文化:亦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 化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漠北時期的回紇文化分析。 第四章探討回鶻西遷後的文化變遷:亦以社會學之物質文化 (生產方式) 及精神文化 ( 宗教、工藝美術、語言文字) 之分類,作西域回鶻文化分析。 第五章為西域回鶻文化內涵分析及融合因素之探討:就生產方式及生活文化、宗教、 工藝美術及語言文字等方面,各作其中所包含之東西方文化成份分析,並探討其融合 變遷之因素。 第六章綜合兩母體文化與西域回鶻文化之內涵,及結論其變遷之因素。
4

五四時期中國的科學主義

安大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科玄論戰」是民國重要論戰之一,不過其重要性不在於所討論的學術問題本身,而是在於其論戰的意義層面。論戰的真正背景是論戰參加者之間存在著「意義」層次的對立,所謂「意義」指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這種意義上說,至目前為止,在中國史學界最普遍接受的概念莫過於「中國科學主義」,以及它的評價問題。本文旨在(一)探討自中國與西方科學接觸以降,在近代中國思想界所產生的諸科學觀之性格;(二)以五四時期所發生的「科玄論戰」為例,探討兩種不同科學觀之間的衝突,以了解所謂「中國科學主義」在中國的意義何在。 首先,筆者欲呈現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模式,以便了解其科學觀的性格。因而將自明末清初西方科學第一次輸入至清末民初之際,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明末清初(接受模式的預備期),第二、洋務運動時期(「器用」科學觀的成立,也是「中體西用」科學觀的確立期),第三、維新運動時期(制度化科學觀的成立期,同時擺脫「中體西用」科學觀的預備期),試論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諸模式。從中欲呈現中國傳統「格致」概念演變成近代「科學」概念的特徵,以利了解科學的地位在中國的歷史性格。 第二、以上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科學的了解為基礎,以辛亥革命至「科玄論戰」為期限,試論五四時期新知識分子的科學觀的面貌。筆者將彼時的科學觀視為作為思想、文化的啟蒙科學觀,因而以其科學觀的兩個特徵,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為主軸,欲呈顯其與歐美實證主義、經驗主義、進化論之間的關聯。 第三、筆者在探討「科玄論戰」時,將論戰視為「中體西用」科學觀與啟蒙科學觀之間的衝突。換言之,即以道德統攝知識的科學觀與以知識統攝道德的科學觀之間的對立,並將後者加以理解為「從倫理學到物理學的文化中心的轉移」。因而本文透過探討三個筆者以為與科學主義直接關聯的問題,即科學與人生觀對立的涵義,科學的人生觀,中國精神文化-西方物質文化之對立,試重新評估「科學主義」在解釋歷史現象的有效性。
5

「越境者」の思想史―橘樸と中国―

谷, 雪妮 24 November 2020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820号 / 文博第847号 / 新制||文||695(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現代文化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塩出 浩之, 教授 小野沢 透, 教授 石川 禎浩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15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