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五四時期中國的科學主義

安大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科玄論戰」是民國重要論戰之一,不過其重要性不在於所討論的學術問題本身,而是在於其論戰的意義層面。論戰的真正背景是論戰參加者之間存在著「意義」層次的對立,所謂「意義」指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這種意義上說,至目前為止,在中國史學界最普遍接受的概念莫過於「中國科學主義」,以及它的評價問題。本文旨在(一)探討自中國與西方科學接觸以降,在近代中國思想界所產生的諸科學觀之性格;(二)以五四時期所發生的「科玄論戰」為例,探討兩種不同科學觀之間的衝突,以了解所謂「中國科學主義」在中國的意義何在。 首先,筆者欲呈現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模式,以便了解其科學觀的性格。因而將自明末清初西方科學第一次輸入至清末民初之際,分成三個階段,分別為:第一、明末清初(接受模式的預備期),第二、洋務運動時期(「器用」科學觀的成立,也是「中體西用」科學觀的確立期),第三、維新運動時期(制度化科學觀的成立期,同時擺脫「中體西用」科學觀的預備期),試論中國接受西方科學的諸模式。從中欲呈現中國傳統「格致」概念演變成近代「科學」概念的特徵,以利了解科學的地位在中國的歷史性格。 第二、以上述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科學的了解為基礎,以辛亥革命至「科玄論戰」為期限,試論五四時期新知識分子的科學觀的面貌。筆者將彼時的科學觀視為作為思想、文化的啟蒙科學觀,因而以其科學觀的兩個特徵,即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為主軸,欲呈顯其與歐美實證主義、經驗主義、進化論之間的關聯。 第三、筆者在探討「科玄論戰」時,將論戰視為「中體西用」科學觀與啟蒙科學觀之間的衝突。換言之,即以道德統攝知識的科學觀與以知識統攝道德的科學觀之間的對立,並將後者加以理解為「從倫理學到物理學的文化中心的轉移」。因而本文透過探討三個筆者以為與科學主義直接關聯的問題,即科學與人生觀對立的涵義,科學的人生觀,中國精神文化-西方物質文化之對立,試重新評估「科學主義」在解釋歷史現象的有效性。

Page generated in 0.04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