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技術變動特質、產業生命週期對策略邏輯影響之研究--以台灣資訊業與工具機業為例

林耀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即以產業生命週期的觀點來探討資訊業和工具業這二個不同技術特質的產業,在不同的產業生命週期階段中之策略邏輯是否有所不同,而導致擁有各自的關鍵成功和競爭策略。而希望本研究所得到的結果能提供給相關類似技術特質產業處在不同產業生命週期時,欲擬定競爭策略時的參考。 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可以分為三部份: (一)不同技術特質產業在生命週期過程中策略邏輯中的表現。 此部份包括了價值、效率、能耐、結構、體系和同形等策略邏輯的發現 (二)產業生命週期的策略邏輯發現 1、在初生期時,研發是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以及善用體系力量來達到研發目的。 2、成長期時,技術標準趨於一致,則與主流標準同形是此一階段的重點。同時產品開始差異性變小,則製造成本的控制變成重要的策略點。 3、成熟期時當產業步入成熟期之後,此時產品已經像大宗物資般,各家的產品特性相去不遠,故此時同業之間將會發生強烈的價格競爭。而廠商亦會努力於製程和生產流程的改進,以求成本能夠在最低情況下,贏得這場價格戰。而亦有廠商會利用行銷創造產品的新價值。 (三)不同技術特質的策略邏輯 1、變動型產業主要是依靠本身的能耐和體系邏輯來對抗產業競爭:由於技術變化和環境變化難以預測,則最佳策略為培養好本身的能耐,以求在下一次變動來臨前有較佳條件去應付變化,並且加入主流體系以降低風險。 2、穩定型產業主要是依靠結構邏輯和效率邏輯來對抗產業競爭:在穩定型產業由技術變化少,則產品穩定且差距小。則擁有低的製造成本和關鍵零組件則將佔很大的競爭優勢。
2

台灣軟體產業開發團隊技術特質與創新文化之研究

余彩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軟體產業的成長快速,引起了政府、創投注目,要成功的管理新產品發展過程,公司應維持高適應性和彈性的方法。波動和創造性的混沌是必要的。這些論點都說明了文化對於創新的重要性。本研究欲以軟體產業為探討對象,了解其文化的作法。 本研究以個案訪問為主要研究方式,訪問了三類(game、CAI、影像處理軟體)六家公司,來探討「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組織文化」之關聯性。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壹、不同的軟體廠商間具有不同的技術知識特質。 影像工具軟體廠商技術標準程度較高、技術知識較重深度、技術知識內隱性較低;遊戲軟體廠商及幼教軟體廠商技術標準程度較低、技術知識重廣度、技術知識內隱性較高。 貳、技術知識不同,創新文化不同。 一、技術知識標準程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標準程度較高時,產品概念的提出需要專人負責整合,小組成員在概念上的貢獻多半在於功能性的建議及評估方案可行性。而且產品規格彈性較小,反之,產品概念的提出並不需要專人整合,此時小組成員也可以提出產品構念或者功能性建議、評估可行性。另外,產品規格彈性較大。 二、技術知識內隱程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內隱程度較低時,溝通的風格上較不易產生爭執,且在團隊成員空間配置上不特別強調地理相近性,反之,溝通上易有爭執的情況產生,且空間上特別強調地理相近性。在易產生爭執情況下,有幾項管理上的作法來增進成員間的共識,包括:早期參與、原型、默契及鼓勵創造性摩擦。 三、技術知識深度╱廣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較重深度時,外部溝通的主題傾向於集中,反之,外部溝通主題傾向於先廣泛後集中 參、軟體廠商中,在金錢式激勵方面以薪水與專案獎金為主;在非金錢式激勵方面,強調彈性式、多變化的激勵方式。 肆、當組織面臨變革時,需對員工做重大價值與小價值的調適。 第一章  諸論 1-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技術知識特質 2-1 第二節 創新的組織文化 2-6 第三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的組織文化之關聯 2-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3-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8 第四章 研究個案彙整 3-1 第一節 U公司個案 4-1-1 第二節 N公司個案 4-2-1 第三節 S公司個案 4-3-1 第四節 T公司個案 4-1-1 第五節 I公司個案 4-2-1 第六節 B公司個案 4-3-1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5-1 第一節 軟體廠商技術知識特質分析 5-1 第二節 技術知識特質與創新組織文化分析 5-7 第三節 其它研究發現 5-3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5 參考文獻 附錄-1
3

技術特質與知識創新活動之關連研究---以航太業與化工業為例

周光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研究所選取的產業為航太業與電子特化業,之所以會選取這兩個產業有下列幾個原因:(1)廠商本身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精密機械□航太,化學/化工□電子特化品)與技術提昇(更高的品質要求,更快速的技術變遷)的壓力(2)在廠商能耐成長的過程中,研發機構(工研院、中科院)在此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3)這些廠商在過去的本業中,都有著優良的表現,廠商的核心能耐持續不斷地成長著,績效卓著。 本研究主要是以Leonard-Barton (1995)『知識創新之泉』一書為主軸架構,以個案訪談的方式進行。Leonard-Barton (1995)認為公司未來所需的知識,都係由下列四項主要的學習性活動加以創造及控制。這四項活動分別是(1)有創意地共同解決目前產品所產生的問題(2)採用及整合新方法與工具,以提高內部的作業效能(3)進行正式與非正式的實驗,以建立未來能力(4)從外部尋找專門技術。本研究主要是技術特質對知識創新活動的影響作為探討對象。研究發現如下: (一)、技術知識複雜性越高,響團隊成員的異質性越高,反之,越低。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複雜性越低,團隊成員的異質/多元化越低,不需要太多的異業學門知識的挹注,成員的同質性高。反之,技術知識的複雜度越高,團隊成員的異質/多元程度也就越高,成員組成較為多樣。 (二)、技術專屬性越高,內部使用者參與的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專屬性越高,公司內部越傾向於自行開發新工具/程序,成為廠商專屬的技術能耐(firm-specific),使用者知識整合程度高。反之,當技術知識的專屬性越低,公司傾向於直接自外部買入新設備/儀器,不會自行開發,使用者知識整合程度低。 (三)、技術知識的不確定性越高,越會鼓勵成員做多方嘗試,失敗是必然的;反之,失敗是盡量避免的,不鼓勵團隊成員做無謂的嘗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不確定越高,越會鼓勵團隊成員作多方常識,容許「智慧型失敗」,失敗是必經之路;對於原型,廠商會先動態地試一個出來,先用一個Idea試試看,粗略一點沒關係。反之,當技術知識的不確定性越低,公司內部比較不會鼓勵團隊成員作『無謂的嘗試』,失敗是要盡量避免的;對於原型,往往是一次就meet客戶的需求,要求精準、盡量完美。 (四)、技術知識變動越快,與下游廠商的網路關係越鬆散,反之,越緊密。 本研究發現,技術知識變動越慢,與下游廠商的關係越是長久且穩定,往來的重點在於品質的確保,而非價格的高低。反之,技術知識變動越快,與下游廠商的關係越偏向於單純的市場交易,合作時間不長,且會常常更換。 (五)、技術知識變動越快,知識吸收介面越廣泛,反之越集中。 本研究發現,技術知識變動越慢,吸收介面越為集中,資訊會特別集中在某幾個人身上。反之,技術知識變動越快,吸收介面越為廣泛,資訊取的管道較為多樣。 (六)、廠商會依循著特定的路徑去累積其特有的動態能耐 (七)、廠商在轉型的過程中,各個能耐構面均有長足的進步 章節目錄 第一章 序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知識的內涵與創造 2-2 壹、知識的定義與分類 2-2 一、人力資本 2-3 二、結構資本 2-4 三、顧客資本 2-5 貳、知識的轉換 2-6 參、知識創造過程 2-7 第二節 知識創新活動 2-10 壹、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2-11 一、Leonard-Barton (1995) 2-11 二、Tushman and O’Reilly(1996) 2-12 三、Clark & Wheelwright(1993) 2-13 四、Iansiti & Clark(1994) 2-15 貳、實做與整合(Implementing and Integrating) 2-17 Leonard-Barton(1995) 2-17 參、實驗與原型(Experimenting and Prototyping) 2-20 一、Maidique & Zirger(1985)□『從錯誤中學習』 2-20 二、Leonard-Barton (1995)□『向前失敗』 2-21 三、Tushman and O’Reilly(1996)□『犯錯許可證』 2-23 四、John Kao□『即興創意』 2-24 五、Clark & Wheelwright(1992) 2-24 肆、輸入知識(Importing knowledge) 2-26 一、Leonard-Barton (1995) 2-26 二、李仁芳,黃仁宏(民86) 2-28 三、Tripsas, Mary(1997) 2-29 四、Cohen and Levinthal(1990) 2-31 第三節 技術特質 2-32 一、技術知識的複雜性 2-32 二、技術知識的專屬性 2-32 三、技術知識內隱程度 2-35 四、技術的不確定性 2-37 五、技術知識變動程度 2-41 六、技術路徑相依度 2-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3-3 壹、技術知識特質 3-3 一、技術知識的複雜度 3-3 二、技術知識專屬性 3-3 三、技術知識不確定性 3-4 四、技術知識變動快慢 3-5 貳、知識創新活動 3-6 一、共同解決問題 3-6 二、執行與整合新工具 3-6 三、實驗與原型試製 3-7 四、外部輸入知識 3-7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8 壹、研究對象選取 3-8 貳、資料收集方式 3-9 一、初級資料 3-9 二、次級資料 3-11 三、個案撰寫 3-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11 第四章 研究個案彙整 4-1-1 第一節 三通航太 4-1-1 第二節 元富鋁業 4-2-1 第三節 利翔航電 4-3-1 第四節 長興化工 4-4-1 第五節 信通公司 4-5-1 第六節 永光化學 4-6-1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5-3 第一節 技術知識複雜度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3 【個案驗證1-1】 5-4 【個案驗證1-2】 5-6 【次級個案一】 5-7 【綜合整理】 5-8 【異質性該如何管理】 5-9 第二節 技術知識專屬性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11 【個案驗證2-1】 5-13 【個案驗證2-2】 5-15 【次級個案二】 5-16 【綜合整理】 5-16 第三節 技術不確定性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18 【個案驗證3-1】 5-20 【個案驗證3-2】 5-22 【綜合整理】 5-24 【個案驗證3-3】 5-26 【綜合整理】 5-28 第四節 技術知識變動快慢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29 【個案驗證4-1】 5-31 【個案驗證4-2】 5-32 【綜合整理】 5-33 【個案驗證4-3】 5-35 【個案驗證4-4】 5-36 【綜合整理】 5-37 第五節 其他研究發現 5-38 【個案驗證5-1】 5-39 【次級個案三】 5-48 【個案驗證5-2】 5-50 【個案_三通航太□核心能耐的轉變】 5-50 【個案_元富鋁業□核心能耐的轉變】 5-53 【個案_長興化工□核心能耐的轉變】 5-56 【個案_永光化學□核心能耐的轉變】 5-62 【個案_信通公司□核心能耐的轉變】 5-65 【次級個案四】 5-68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7 壹、對於廠商的建議 6-7 貳、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6-11
4

組織知識流通之研究--以台灣資訊硬體業為例 / The 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flow - take Taiwan information hardware industry as an example

賴威龍, Lai, Wei-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依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的統計,1997 年我國資訊硬體工業海內外的總產值已達 302 億美元,成長率達 24.8%,顯示台灣的資訊硬體工業佔世界市場--主要的地位。資訊硬體工業在我國發展相當成功,其發展歷程與分工方式值得探討,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資訊產業 廠商如何能在變動快速的外界環境條件下,運用組織內外部的資源不斷的進行知識吸收、創造與擴散。 本研究由「組織為知識流動、創造與蓄積的載體」的角度出發,試圖在本土優秀廠商組織能耐持續深化的過程中,歸納出台灣資訊硬體工業的組織知識創造模式,藉以發掘台灣獨特 (Taiwan-specific) 的競爭優勢。主要研究問題包括:(1) 技術特質如何影響組織知識流通?(2) 團隊領導與組織情境如何影響組織知識流通?(3) 臺灣資訊硬體業特有的創新模式與組織知識流通模式為何?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共訪問六家廠商,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 技術特質不同,組織知識流通隨之不同 (1)路徑相依度:本研究發現當路徑相依度低時,知識吸收將較依賴外界的知識來源,知識創造過程中的團隊自主性將較高。反之,當路徑相依度高時,知識吸收將較依賴內部的知識來源,知識創造過程中的團隊自主性將較低。 (2)模組化程度:本研究發現當模組化程度高時,知識吸收將傾向分散式的知識交流網路,知識創造過程中成員間的分工較清楚,而且團隊創造的知識較能以模組的形式儲存擴散。反之,當路徑相依度高時,知識吸收將傾向集中式的知識交流網路,知識創造過程中成員間的分工較難切割清楚,而且團隊創造的知識較無法以模組的形式儲存擴散。 (3)技術複雜程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複雜度較高時,知識吸收的來源較廣泛,知識創造過程中的團隊多樣性與正式化程度將較高,而且知識愈傾向於以外顯方式蓄積擴散。反之,當技術複雜度較低時,知識吸收的來源較狹隘,知識創造過程中的團隊多樣性與正式化程度將較低,而且知識愈傾向於以內隱方式蓄積擴散。 (二) 團隊領導與組織情境不同,組織知識流通隨之不同 本研究發現師徒制是台灣資訊硬體公司重要的訓練制度,專案的知識儲存方式因此傾向蓄積於個人之上,本研究亦歸納出不同形式的專案領導人對於組織知識流通影響的角度不同。此外,當個人激勵與團隊績效連結程度愈高時,愈有助於知識創造過程中的團隊合作程度,而且當組織各個團隊間的正式與非正式溝通較頻繁時,則有助於內部知識擴散,較能發揮整體組織知識的槓桿效果。 (三) 台灣資訊硬體業的創新特色 從個案的實地探索之中,本研究依據 Henderson and Clark (1990) 提出的學習模式,發現在替先進國廠商的代工經驗中,台灣逐漸吸取了先進國產品設計與製造的知識,因此近年來,雖然關鍵組件多操控在日商與美商的手裡,但是許多台灣優秀的廠商則試圖在產品架構方面進行創新,亦即在整體搭配方面進行突破,設法讓整個產品成本降低或功能提昇,這種現象可見於筆記型電腦產業、掃描器產業、CD-ROM 產業、Monitor,產業等。依據以上的觀察,本研究歸納出台灣資訊硬體業的創新特色是屬於架構方面的創新,對於關鍵組件的創新能力則相對較弱。此外,本研究同時發現本土廠商由於規模較小,因此很難像歐美廠商般以總部的中央貧驗室來進行長期的研發,所以主要扮演的角色為快速的追隨者.,負責盡快將新技術商品化,而透過上下游跨組織的知識流通使得我國廠商能在快速追隨者的定位上持續保有競爭力。

Page generated in 0.01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