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10
  • Tagged with
  • 10
  • 10
  • 10
  • 8
  • 5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當代中國大陸網路文學 / Contemporary internet literature in Mainland China

林敬棚, Lin, Jing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在 1994 年啟用,網路文學約在 1997 年興起,經過十餘年 的發展,成為時下許多年輕人的娛樂休閒方式之一。然而在中共專制政權的統治 下,網路言論受到政府嚴密的管制,作者因擔心遭受經濟損失,而產生自我政治 審查的現象,屈服於中共政府的霸權,然而其中也不乏有反抗政府的聲音。在商 業資本進入網路文學後,導致網路文學商品化,失去文學應有的開創性與深度, 淪為文化工業下的一種文化商品。此外,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成長的網路文學,文 學作品中所呈現的社會面貌,已非過去受到政治主導,以國家富強、共產革命的 主題,更多的是如何在一切向錢看的社會中生活的主題,轉向對個人物質生活、 慾望與金錢、前途的追求,更能體現改革開放後的市場經濟社會面貌與這一代人 們對成功的追求。 本研究分為五個章節,導論簡述本研究要旨,第二章進入主題,首先為本研 究的網路文學下定義,其次闡述網路文學的發展。第三章以文化工業的面向切入, 探討網路文學的商品化性質,並探討市場經濟下的網路文學提供大眾什麼樣的想 像與影響。第四章則從政治管制的角度探討網路文學如何被中共政權管制,什麼 樣的作品會被禁止、政治管制下的網路文學呈現什麼樣的面貌?最後總結前文, 提出研究發現。
2

清潔劑上游石化業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

王銀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討台灣生產清潔劑上游原料之石化工業的競爭態勢,台灣石化業過去之關鍵成功因素以及在全球化之環境下石化業之發展趨勢,並試圖爲台灣製造清潔劑上游原料之石化業提出未來發展策略之建議。 全球石油化學工業之發展趨勢包括:(1)新投資計畫集中於中國與印度兩個新興市場及盛產石油與天然氣之中東國家;(2)擁有煉油與石化原料生產之大型油公司佔有絕對優勢,主導石化原料市場;(3)歐、美、日本過去專業生產石化原料之廠商逐漸轉型,朝向精密化學品發展;(4)原油產能擴充趕不上需求成長,低油價時代難再期待;(5)石化原料經由電子市集,銷售將更為普及且價格波動勢必更頻繁。 台灣清潔劑上游石化業過去之關鍵成功因素包括:(1)先佔優勢;(2)掌握景氣循環的能力;(3)低成本考量之建廠規劃;(4)選擇具前瞻性與彈性之製程;(5)與上游、下游建立穩固關係;(6)財務實力。 根據內外在環境分析和企業使命與目標,研究顯示個案公司最適合採用成長策略,其中「低成本集中」為個案公司短期之競爭策略,長期而言,則須朝向「差異化集中」的競爭策略。
3

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 / Audiences in consunption society: a case study on the fans of Pili-puppet drama

宋丁儀, Sung, Ti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探討現代消費社會中閱聽人呈現何種面貌?過去對消費社會底下大眾文化及閱聽人的論述大致可分為兩種觀點:一是法蘭克福學派悲觀的文化工業觀點,從生產端來檢視文化商品化對閱聽大眾的影響,二則是從近年消費社會理論從消費端來檢視閱聽人的施為。本文採取從消費端檢視閱聽人的微觀角度,對於文化工業提出的三大批判「商品化」、 「標準化」、「強制性」提出不同的看法:消費文本商品化,閱聽人仍有其主動詮釋、挪用的能動性。 當前台灣諸多的文化消費現象中,霹靂布袋戲應當算是最為人知,也最深具本土特色的表演文化。它源自於傳統布袋戲中的支派而深具傳統戲劇性格,卻又歷經型態與風格上的轉變。隨著生產面與媒介技術合流,從過去民俗文化轉變成大眾文化變為一種文化商品。因此本文首先介紹霹靂布袋戲風行的時代背景,從生產面角度探討與傳統布袋戲的差異。 其次,透過對戲迷的深度訪談,試圖理解霹靂迷如何藉由不同的消費方式,在消費端建構對霹靂布袋戲文本的想像與主體性。霹靂布袋戲迷的生活型態實與他們所接觸的文本、角色、媒介、周邊產品、組織活動密切相關。霹靂迷如何從欣賞與接收原文本之外,進行次文本的創造與生產,發掘他們在消費過程裡的創造力,並透過參與社群組織、活動,區辨出「我」與「他者」;從生活領域,顯示他們作為消費社會底下閱聽人的主動與能動性,已超越生產者所製造文本的範疇,而是融合迷自我生活世界所拓展出的異想世界。
4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以美濃鎮為例

廖桂敏, Liao Kue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民國六○年代中期起台灣面臨國族認同和政治權力的對峙、產業結構轉型的壓力、地方傳統文化流逝及傳承的焦慮等相互糾結之危機,政府首先於文化政策角度回應,「社區總體營造」即是政府自民國八十三年起大力推動的因應政策,此一政策之重要核心為「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之操作,為地方提供積極支持「社區總體營造」的經濟誘因,相關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亦陸續推出;近年來,台灣面臨資本全球化更劇烈的社會轉型壓力,政府更積極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民國九十一年自行政院游錫堃內閣就任後,提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為施政主軸,其中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列為重點之一,並加重以地方文化結合產業發展面向切入社區營造工作,彰顯出地方文化產業的推動為我國政府現階段為地方文化再發展、振興地方經濟,以提昇國家競爭力的重點工作。 在此一政策發展下,值得探究地方文化產業為一種以地方文化為基底之產業發展形態,然經濟成長之一元化慣性追求一直是台灣過去發展軌跡的主要思維模式,因此疑慮這樣之思維下,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是否會本末倒置以經濟效益為最主要、甚至為單一之指標及考量,或以觀光客人數為發展鑑定指標,而致使在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同時會犧牲其環境生態、生活品質,甚或戕害地方原有文化資產,而不利文化主體性之落實。而各別地域之間因具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及環境條件,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內涵也必然因地域而異,而有多元而複雜的呈現。據此,本文研究目的乃嘗試對單一地域-美濃鎮之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實踐現況做一清楚的描述、記錄及建構其走向,分析此一發展下是否呼應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理念,對地方經濟及文化層面上的衝擊為何,以及挖掘所面臨之阻力及困境,據以提出值得批判與檢討的策略及定位,期能對個案地方文化產業之推動產生影響力及應用性,並為台灣地方永續發展提供可能的方向與借鏡。 在章節安排上,本文共分為六章,茲將其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獻檢閱、研究架構與流程、研究範圍與限制以作為後續各章節研究導引之基礎。 第二章 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理念與脈絡 論述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理論面,以及政策面興起與開展之歷史脈絡。第一節析論地方文化產業之意涵並釐清其推動之價值,以利本文後續個案實踐情形之解讀;第二節闡釋我國地方文化產業相關政策在如何之歷史時勢下興起與開展;第三節彙整歸納行政體系就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所提出之相關政策之歷史回顧及現況,以有助了解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在整體政府施政所處的位置。 第三章 個案分析(一)-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背景與歷史時勢 論述個案在地方文化產業上之發展背景與發展之歷史機緣與因素。第一節就美濃鎮歷史地理及產業發展背景作一交代,以期對美濃鎮有一基本之認識,並明瞭近年來在產業發展上所面臨之問題;第二節闡述文化認同乃支撐地方文化產業永續發展之基底,美濃鎮至今一甲子菸葉種作所蘊含之集體記憶,以及經歷長達七、八年之反水庫運動,地方文化質素被提煉出而建構再生具有集體性象徵與文化認同符號之脈絡;第三節闡述美濃鎮觀光發展之優勢,以及地方基於延續與提升此一既有優勢而納入反水庫運動之訴求中,建構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願景之此一發展脈絡。 第四章 個案分析(二)-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文化經濟分析 論述地方文化產業之理念在美濃鎮是否啟動與啟動後之實踐情形。由第一至三節分別就美濃鎮發展文化觀光、舉辦文化活動、經營傳統及特色產業之發展脈絡、呈現之樣貌做一描述與記錄,以及探析此一發展下對地方經濟及文化層面上之衝擊。此外,地方整體景觀風貌的營造、相關措施,以及產業體系之良性互動與整合下,方能強化整體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第四節就此加以闡述,以明美濃鎮整體發展地方文化產業之條件及面臨之侷限性。 第五章 個案分析(三)-美濃鎮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主體分析 美濃鎮未來地方文化產業之發展未必能循著第四章所建構之軌跡邁進,因美濃鎮各主要權力集團人際網絡之互動關係及既有資源之運用,決定了美濃鎮為何、如何發展地方文化產業的基本策略與樣貌。據此,本文第五章就美濃鎮公所、農會,以及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人際網絡互動關係及既有資源運用情形做一探討,以明美濃鎮推動地方文化產業之主體,方有助於釐清未來美濃鎮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可能走向。 第六章 結論 就前述各章節之論述總其成歸納結論。第一節歸納出研究發現;第二節就研究發現提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策略與定位,並可作為後續研究之面向。
5

阿多諾《美學理論》中的藝術雙重性 / The Duality of Art in Adorno’s Aesthetic Theory

吳冠緯, Wu, Kuan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面對著文化工業 (culture industry) 的崛起,藝術家高喊著「藝術自主性」 (autonomy of art) ,來對抗國家機器與資本主義對藝術的侵蝕。前衛的藝術家就已經面臨內部矛盾的論證:一部分認為藝術應該當作社會真實的反映工具,進而觸發社會的整體革命,另一部分則抱持著「為藝術而藝術」 (l'art pour l'art) ,不應該被任何社會的風潮牽動。本文挑選阿多諾的美學思想作為研究的課題,研究其批判文化工業的藝術哲學,並且就《啟蒙的辯證:哲學的片簡》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的篇章〈文化工業:大眾欺騙的啟蒙〉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of Mass Deception) 以及《美學理論》 (Aesthetic Theory) 當作本文研究之原典。 除了緒論與結論,本文共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分析的是「文化工業」:藉由商品拜物教的形式,文化工業從藝術的外部性質──傳播媒體──來取得藝術的社會形式,卻也因此異化藝術本身的內在邏輯,甚至使得傳播媒體異化且取代了藝術作品本身。第二章分析的是「前衛藝術」:雖然前衛藝術是文化工業的對立面,但是它們都享有共同的外在語法與邏輯。因此,前衛藝術與文化工業的對立是基於什麼原因,則是本章所要分析的。第三章分析的是「藝術的雙重性」:藝術的雙重性是阿多諾《美學理論》的重要貢獻,也一直是後繼者研究其藝術哲學的重點。藝術的雙重性──社會性與自主性──都是藝術作品內部精神,而表現在它的物質形式上,這都可被視為藝術作品本身的物化。 從阿多諾的觀點中分析,藝術的自主性──就如同資本主義對於自由的形容──是不切實際的虛假意識,藝術是物質的、社會的產物,也只是反映下層建築的菱鏡、主體的附庸;另一方面,藝術卻又渴望不被他者束縛的自由,對於現實的理所當然是不屑一顧的,而試圖在化外之地找尋更好的理念。在阿多諾的美學理論,藝術的雙重性是其自身內部矛盾的辯證過程,卻也是藝術最迷人之處,無論傾向哪一個層面之體現,都無法完整表達藝術的真面目而使之終結。如果要為藝術找尋其雙重性的辯證,最終必然為找尋其動態的平衡,時而接近主體,時而離開主體,與主體展開曖昧不明又難分難捨的關係。也因為如此,藝術為達到自身辯證的平衡,就成為了縈繞於社會邊緣的遊蕩者。 / The artistic manifestation for “autonomy of art” is against the rise of culture in-dustry which corrupts art’s sake 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 Those artists who claim self as the avant-garde argue whether their artwork should be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real-ity or should be “l'art pour l'art”. My thesis is focus on T.W. Adorno’s aesthetic theory, and his critique against the culture industry. T.W. Adorno’s aesthetic theory should be rediscovered from his “The Culture Industry: Enlightenment of Mass Deception” from Dialectics of Enlightenment and his masterpiece Aesthetic Theory. Besides the epilogue and the conclusion, there are other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focus on “culture industry”: from commodity fetishism, the culture industry claims art’s form by its externality: media. However, it also reifies the internal logics of art which media takes over art in its own sake. The second chapter is on “avant-garde art”: though it is the counterpart of culture industry, avant-garde art shares the same syntax and logic with the culture industry. The reason of their conflicts should be explored by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duality of art”: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Adorno’s aesthetic theory, the duality of art contributes the essential idea in the aesthetic history. Nevertheless, the autonomy and social faux are both elements of art’s spiritual perpective which will be reified as its form. From Adorno’s theory, art’s autonomy and social faux are dialectical. Art must seek its own autonomy from its heteronomy, which avoids itself from its own fetish character. It circulates it own vital experience, then it terminates itself in the reification. Therefore, in Adorno’s theory, art’s duality is both dialectical and mysterious. Whether any aspect could not embody the truth content of art, and hence art is so amusing. The dialectical duality of art comes with its equilibrium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while the former is object and the latter is subject. While art approaches with the society, it also detaches from the society.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has made art and society both indistinct and inseparable, therefore, art must become the edge of so-ciety in its own sake as the “flâneur”.
6

成人的觀點?孩子的聲音?探究與比較產製者及閱聽人對多元家庭繪本的詮釋 / Adult's Perspective? Children's Voice? Exploring and Comparing the Interpretations of Production System and Audience to Picture Books, Reflecting Pluralistic Gender Family

鄭安芸, Jeng, An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呈現繪本在文化工業的運作中,當涉及多元家庭繪本─特別是同性婚姻主題時,成人及幼兒雙方會展現何種相互作用的權力關係。 研究者使用民族誌的研究方法深入田野,記錄成人及幼兒對繪本的想法與行動。本研究關注「產製端」─成人的兒童觀及意識形態如何影響產製行動,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產製者的想法;並關心「閱聽端」─幼兒作為主動的閱聽者將如何詮釋文本,以綜合參與式觀察及半結構式訪談來蒐集兒童的行動與言說。透過雙方的回應,探究文化工業中多元的行動樣貌。 主要有四項結論如下: 1.審視社會的集體焦慮:創作者的積極作為與幼兒的主動詮釋 不同於多數焦慮的成人,有一群產製者對閱聽眾如何詮釋文本抱持樂觀態度,運用各式策略開創此類主題「可見的」社會空間。另一方面,過去被認為需要保護的幼兒,談論的內容也遠比成人預想的還要複雜和成熟。當成人願意放下成見,採互為對等的態度與幼兒進行談論時,能夠創造更多可能性,降低社會的集體焦慮。 2.兒童沒有想像中脆弱:詮釋必然發生在脈絡之中 幼兒的詮釋具多種樣態,他們藉由舊經驗發展出柔軟與堅實的視角,在分享歷程中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輕易受他人訊息洗腦,有別於「成人集團」庸人自擾的想像。因為影響幼兒回應的因素複雜,所以詮釋勢必動態展現在脈絡之中,藉由持續討論這些議題,才能構築兒童的詮釋樣貌。 3.以創造機會取代告知:傳遞應避免不平等的再製 產製者不斷強調,成人重要的行動核心是以創造機會取代告知,在行動中尤需留意自身的態度,避免淪為再製不平等的另一種操弄手段。 4.矛盾與率直的拉鋸戰:主動的施為者vs.被動的載體 產製及閱聽兩端真實樣貌與行動的對照,交織出文化工業中的無限活力。文化工業的運作關係應延伸至「主動施為者」與「被動載體」的拉鋸戰,成人群體間的差異會產生不同行動,幼兒也並非永遠是被動的承受者,雙方產生相互的連帶影響。唯有透過認清運作邏輯,才能夠看清產製結構並思考己身的行動。 研究者認為成人及幼兒的相處,最重要的關鍵是回歸雙方的「尊重」。由於過去仍普遍忽略兒童的聲音,因此特別需要學者投入與兒童相關的實證研究。若能增加成人對幼兒的理解,並降低自身的矛盾,相信兩者的互動關係必定能有所轉化,創造更多新的可能性。 / Related to the experience of reading, the power relationship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is unequal, because generally, children are passively received the information from adults. Adults use their own viewpoints to shape children and make decisions for them. In the context of the ope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this study wants to understand how the adults produce the childhood images based on their viewpoints, and to explore how the children response to the pre-selected picture books about same-sex marriage. One of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search is to point out the logic of production about picture books, especially controversial issues, such as same-sex marriage. The other objective is to remind adults that children’s personal opinions and their original personality should be valued. In particular, children are usually stronger than we think in common sense. This study uses ethnographic methods, including gathering the natural response from children’s narratives and face-to-face interview with children.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interviews some relevant workers related to picture book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he result will show the logic of producing the picture books, and also show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children’s real reaction and what adults traditionally anticipate, helping adults to set aside their own values and really look at how the young children think. There are four main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as follows: 1.Examine the collective anxiety of society: Different from the anxious adults in the society, those who related to picture books production show positive action. The interpretation made by children is also more complex than adults expected. 2.Children are not fragile as adult's imagination: The children are stronger and more mature than we expected when it comes to talking about same-sex marriage. The interpretation must take place in the context, because it is built by a number of factors. 3.To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not to instill knowledge: The adults should be aware of actions to avoid making another system of inequality. 4.The “tug-of-war” between contradictory person and straightforward person: The adults and the children are playing “active giver” and “passive carrier” at the same times, and creating infinite vitality of the operation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is study hopes that adults will in turn rethink their social roles, attitude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y, for example, respecting and listening to children more than prescribing their behavior and thinking.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evidence that kindergarten children are mature enough to learn about homosexuality and to transform Taiwan’s value system to be more open attitude about same-sex marriage.
7

技術特質與知識創新活動之關連研究---以航太業與化工業為例

周光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本研究所選取的產業為航太業與電子特化業,之所以會選取這兩個產業有下列幾個原因:(1)廠商本身都面臨著產業升級(精密機械□航太,化學/化工□電子特化品)與技術提昇(更高的品質要求,更快速的技術變遷)的壓力(2)在廠商能耐成長的過程中,研發機構(工研院、中科院)在此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3)這些廠商在過去的本業中,都有著優良的表現,廠商的核心能耐持續不斷地成長著,績效卓著。 本研究主要是以Leonard-Barton (1995)『知識創新之泉』一書為主軸架構,以個案訪談的方式進行。Leonard-Barton (1995)認為公司未來所需的知識,都係由下列四項主要的學習性活動加以創造及控制。這四項活動分別是(1)有創意地共同解決目前產品所產生的問題(2)採用及整合新方法與工具,以提高內部的作業效能(3)進行正式與非正式的實驗,以建立未來能力(4)從外部尋找專門技術。本研究主要是技術特質對知識創新活動的影響作為探討對象。研究發現如下: (一)、技術知識複雜性越高,響團隊成員的異質性越高,反之,越低。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複雜性越低,團隊成員的異質/多元化越低,不需要太多的異業學門知識的挹注,成員的同質性高。反之,技術知識的複雜度越高,團隊成員的異質/多元程度也就越高,成員組成較為多樣。 (二)、技術專屬性越高,內部使用者參與的程度越高,反之,越低。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專屬性越高,公司內部越傾向於自行開發新工具/程序,成為廠商專屬的技術能耐(firm-specific),使用者知識整合程度高。反之,當技術知識的專屬性越低,公司傾向於直接自外部買入新設備/儀器,不會自行開發,使用者知識整合程度低。 (三)、技術知識的不確定性越高,越會鼓勵成員做多方嘗試,失敗是必然的;反之,失敗是盡量避免的,不鼓勵團隊成員做無謂的嘗試。 本研究發現當技術知識的不確定越高,越會鼓勵團隊成員作多方常識,容許「智慧型失敗」,失敗是必經之路;對於原型,廠商會先動態地試一個出來,先用一個Idea試試看,粗略一點沒關係。反之,當技術知識的不確定性越低,公司內部比較不會鼓勵團隊成員作『無謂的嘗試』,失敗是要盡量避免的;對於原型,往往是一次就meet客戶的需求,要求精準、盡量完美。 (四)、技術知識變動越快,與下游廠商的網路關係越鬆散,反之,越緊密。 本研究發現,技術知識變動越慢,與下游廠商的關係越是長久且穩定,往來的重點在於品質的確保,而非價格的高低。反之,技術知識變動越快,與下游廠商的關係越偏向於單純的市場交易,合作時間不長,且會常常更換。 (五)、技術知識變動越快,知識吸收介面越廣泛,反之越集中。 本研究發現,技術知識變動越慢,吸收介面越為集中,資訊會特別集中在某幾個人身上。反之,技術知識變動越快,吸收介面越為廣泛,資訊取的管道較為多樣。 (六)、廠商會依循著特定的路徑去累積其特有的動態能耐 (七)、廠商在轉型的過程中,各個能耐構面均有長足的進步 章節目錄 第一章 序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知識的內涵與創造 2-2 壹、知識的定義與分類 2-2 一、人力資本 2-3 二、結構資本 2-4 三、顧客資本 2-5 貳、知識的轉換 2-6 參、知識創造過程 2-7 第二節 知識創新活動 2-10 壹、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 2-11 一、Leonard-Barton (1995) 2-11 二、Tushman and O’Reilly(1996) 2-12 三、Clark & Wheelwright(1993) 2-13 四、Iansiti & Clark(1994) 2-15 貳、實做與整合(Implementing and Integrating) 2-17 Leonard-Barton(1995) 2-17 參、實驗與原型(Experimenting and Prototyping) 2-20 一、Maidique & Zirger(1985)□『從錯誤中學習』 2-20 二、Leonard-Barton (1995)□『向前失敗』 2-21 三、Tushman and O’Reilly(1996)□『犯錯許可證』 2-23 四、John Kao□『即興創意』 2-24 五、Clark & Wheelwright(1992) 2-24 肆、輸入知識(Importing knowledge) 2-26 一、Leonard-Barton (1995) 2-26 二、李仁芳,黃仁宏(民86) 2-28 三、Tripsas, Mary(1997) 2-29 四、Cohen and Levinthal(1990) 2-31 第三節 技術特質 2-32 一、技術知識的複雜性 2-32 二、技術知識的專屬性 2-32 三、技術知識內隱程度 2-35 四、技術的不確定性 2-37 五、技術知識變動程度 2-41 六、技術路徑相依度 2-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變項說明 3-3 壹、技術知識特質 3-3 一、技術知識的複雜度 3-3 二、技術知識專屬性 3-3 三、技術知識不確定性 3-4 四、技術知識變動快慢 3-5 貳、知識創新活動 3-6 一、共同解決問題 3-6 二、執行與整合新工具 3-6 三、實驗與原型試製 3-7 四、外部輸入知識 3-7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蒐集 3-8 壹、研究對象選取 3-8 貳、資料收集方式 3-9 一、初級資料 3-9 二、次級資料 3-11 三、個案撰寫 3-1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3-11 第四章 研究個案彙整 4-1-1 第一節 三通航太 4-1-1 第二節 元富鋁業 4-2-1 第三節 利翔航電 4-3-1 第四節 長興化工 4-4-1 第五節 信通公司 4-5-1 第六節 永光化學 4-6-1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5-3 第一節 技術知識複雜度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3 【個案驗證1-1】 5-4 【個案驗證1-2】 5-6 【次級個案一】 5-7 【綜合整理】 5-8 【異質性該如何管理】 5-9 第二節 技術知識專屬性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11 【個案驗證2-1】 5-13 【個案驗證2-2】 5-15 【次級個案二】 5-16 【綜合整理】 5-16 第三節 技術不確定性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18 【個案驗證3-1】 5-20 【個案驗證3-2】 5-22 【綜合整理】 5-24 【個案驗證3-3】 5-26 【綜合整理】 5-28 第四節 技術知識變動快慢與知識創造活動關連 5-29 【個案驗證4-1】 5-31 【個案驗證4-2】 5-32 【綜合整理】 5-33 【個案驗證4-3】 5-35 【個案驗證4-4】 5-36 【綜合整理】 5-37 第五節 其他研究發現 5-38 【個案驗證5-1】 5-39 【次級個案三】 5-48 【個案驗證5-2】 5-50 【個案_三通航太□核心能耐的轉變】 5-50 【個案_元富鋁業□核心能耐的轉變】 5-53 【個案_長興化工□核心能耐的轉變】 5-56 【個案_永光化學□核心能耐的轉變】 5-62 【個案_信通公司□核心能耐的轉變】 5-65 【次級個案四】 5-68 第六章 結論與研究建議 6-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7 壹、對於廠商的建議 6-7 貳、對於後續研究的建議 6-11
8

阿多諾的音樂哲學研究 / Adorno's Philosophy of Music

張紹乾, Chang, Shao-ch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所討論的核心是:新音樂是否可能的問題.在處理這個問題時,藉由阿多諾對荀貝格和斯特拉溫斯基的對比,來了解阿多諾心目中對新音樂的判準.阿多諾的討論經由"調性和無調性","主體和客體","傳統音樂和新音樂","真實和虛假"等對比來突顯他的論點之後,再經由檢視阿多諾判準的有效性,來討論荀貝格和斯特拉溫斯基二人對新音樂的貢獻,以及他們需要修正的地方.
9

階級和文化消費關係之探討─以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and culture consumption: the example of consumption of classical music culture industry's products in Taiwan

蔡雅純, Tsai, Ya Chu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已經成為一個富裕的消費社會。隨著經濟能力的普遍提升,文化產品的消費不再只取決於個人的經濟能力。本研究由質疑三種傳統以經濟特性為主的階級指標談起,並根據P.Bourdieu的階級理論建立起第四種文化的階級指標,認為除了經濟因素的考量外,也必須加上個人文化資本的評估,並將這樣的階級觀討論古典音樂文化產品的消費。   消費高級文化產品向來具有社會區辨的符號性功能;近來受到科技變遷、大眾媒介和市場經濟出現的影響,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趨勢擴展至文化領域,文化層級呈現模糊的狀態。這種同時來自生產和文化層級的變化影響了階級和文化消費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以消費做為階級社會區辨的展示。   針對這種現象,本研究採取政經、歷史分析和深度訪談加以討論,認為有錢並不一定就會有文化,文化消費同時需要購買能力和鑑賞能力,要討論階級和文化消費的關係必須採行文化階級指標的新階級觀;同時類似像古典音樂之流的高級文化仍舊被多數人視為社會區辨的標的,只是不應淪為假意的模仿。
10

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實作:以小白兔橘子唱片為例 / The Practice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White Wabbit Records

戴昀, Tai, 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一家台灣獨立唱片廠牌─小白兔橘子唱片為個案,探討其實際運作情況及其音樂產品由生產到消費的過程。透過深入訪談及實物蒐集,我由四類不同身分參與者的實作層次與意識層次觀點切入研究問題,其中受訪對象包括:獨立唱片廠牌經營者、獨立音樂唱作者、獨立音樂產品消費者以及樂評人等。研究結果的討論在實作層次包括三個層面,即產製面、消費面及互動面,而在意識層次則主要討論各類參與者對於獨立音樂產品之「獨立性」的看法與實踐。 研究結果發現,獨立音樂的產製具有低資本與高自主性的特色。首先,獨立音樂廠牌的經營規模較小,而低經濟資本的經營方式反映在實際的產製過程中,在相關合作對象與宣傳管道的選擇上產生一些限制;不過,廠牌經營者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常成為廠牌成立與存續的重要助力。再者,相較於主流音樂而言,獨立音樂的唱作人對於產品與宣傳活動的展現方式有相當高的自主性,但相對而言也必須更為自立,無法在所有環節上都依賴廠牌。而獨立音樂的消費者在消費資訊的取得方式上是較為積極主動的,而不是被動地依賴較容易取得的主流媒體資訊。 以全球化的觀點論之,小白兔橘子唱片作為一個本地獨立廠牌,雖然擁有與跨國集團有所區隔的獨特利基,但仍是以英美語系音樂產品的輸入作為最重要的經營項目。對台灣的獨立音樂產業而言,如何活絡「本地音樂產品」的發展,而不只是存在著「本地廠牌」,需要各方參與者及政府機構更多的投入與努力。 / This research is a case study of White Wabbit Records (hereafter WWR), an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in Taiwan. I investigated the mode of WWR’s operation as well as the process from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of its music merchandise.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archival strategies, I collected data on the views and experiences of four different actors in the independent music business: the executive of the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the independent bands and artists, the consumers of independent music, and music critics. There are two primary aspects involved in this research: 1) “performance”, which include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interactions amongst the actors; and 2) “ideology”, which comprises the views and practice of each actor with respect to the “independent-ness” in independent music products and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wo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 “low cost” and “high autonomy” – are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independent music. First,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s are predominantly small companies, and thus the executive’s social capital is cru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ongoing operation of the company. However, in order to cut costs, many procedural restrictions exist, such as in the choice of collaborationists and promotional methods. Second, the autonomy in creativity that independent bands and artists enjoy during the production and promotional processe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ir major record label counterparts. Nevertheless, artistic freedom comes at a cost: greater autonomy means the bands and the artists are unable to rely on their record labels to provide the bulk of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Moreover, the consumers of independent music are more proactive in accessing musical information, as they do not depend passively on the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to them through major broadcasting venues and the mass media. With respect to issues of globalization, even though WWR is a local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with a particular nich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glo-American recordings continue to be WWR’s most important merchandise. Ultimately, while an “independent record label” already exists in Taiwan, the independent music industry here still needs to facilitate its development in the production of home-made music, rather than rely on Western imports. The achievement of this goal needs further participation and efforts of related actors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Page generated in 0.02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