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2
  • 22
  • 2
  • Tagged with
  • 24
  • 24
  • 24
  • 24
  • 15
  • 9
  • 8
  • 8
  • 6
  • 6
  • 6
  • 5
  • 5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

簡妙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何在今日各種通俗、大眾文化四處充溢的感受碎片中,理解當前流行文化的可能意義?以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以及進一步以8、9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為例,本論文嚐試一種以美學(aesthetics)與現代性(modernity)向度為名的流行文化探究架構。受後現代與現代性相關論述所啟發,流行文化的美學與現代性,除了意指藝術感受與相關的美學議題外,美學視野還成為對經驗的另一種說明方式;而90年代以後才較被標舉的、相對於崇高現代性(high modernity)的平實現代性(low modernity),重視現實經驗的實然表現,而非倫理上的應然要求,則成為理解流行文化的重要切入角度。 以當前流行音樂的全球化作為探問起點,本研究回溯晚近流行音樂的歷史系譜意義。來自英美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唱片工業、媒體娛樂文化及青少年市場的崛起,共同形塑了今日流行音樂文化形式的基本樣貌;但相伴而生的流行音樂文化論述,卻有由大眾文化批判到晚近傳播文化議題的種種轉變。在此多重交錯的脈絡中,流行音樂的美感向度,展現出由音樂商品化到「商業/藝術」合一,及當代流行文化運作邏輯的動態更迭。而面對不斷蛻變的資本主義市場型態,現代性論述中的主體自主性、文化自主性等議題,也由普遍型主體,開展出青少年主體、差異主體等不同意涵。流行音樂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環,在晚近反而突顯出一種含納多向思維、而非一封閉商品的豐富意涵。 而由當前的市場衰退現狀出發,8、9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在音樂工業的蛻變中,則有著晚近現代化與全球化交錯的在地經驗意義。80年代因新創作崛起而被賦予正當性的國語流行音樂,在8、90年代的社會變動及雙向全球/本土化脈絡下,成了台灣流行音樂。而80年代有著濃厚現代性辯證氣息的音樂創作,在90年代則展現後現代商品美學及分化的音樂論述。重要的是,流行音樂文化中,關於商業與藝術、創作與社會的種種表面矛盾,卻有著更弔詭的流行文化美感向度意義。流行音樂所展現的平實現代性意義、總是無以名之的真誠性(authenticity)要求,以及可能的在地特殊意義脈絡,則在結論加以討論。 關鍵字:流行文化,流行音樂,美學,現代性,全球化,台灣流行音樂
2

當代中國大陸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以文本觀照流行文化的變遷

胡淑棻, Hu,Shu-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由於政治及歷史的因素,從建政以來有關思想部份一直都被嚴格控管。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解放思想」的方針,二十世紀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才逐漸的接受資本主義的商業運作邏輯。改革開放政策,帶來計劃經濟控制的鬆綁,對外交流的開放,加上傳播科技的日新月異,中國大陸的大眾文化逐漸被納入全球化的脈絡之中,並且產生了重大的轉變。流行音樂以其傳播迅速和內容淺顯容易被大眾接受,是流行文化在音樂層次的直接展現。除了抒發個人情感之外,作為社會上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不僅體現了流行文化的崛起,同時進而也表現出其具有的一種深刻的政治反思意識和積極的社會參與意識。觀察流行音樂也可側面的了解當時社會上的關心話題,流行音樂表現了當時的流行文化,而流行文化豐富了流行音樂的體裁。因此本文以流行音樂文本做為切入點觀察,中國大陸的流行音樂全球本土化歷程-特別是合乎中國大陸人民生活體驗的本土社會情境與歐美、港臺流行音樂所帶來的價值、現象與操作模式互相激盪所產生出的火花。
3

流行表演藝術活動行銷之研究-以張惠妹AMeiZING演唱會為例 / A Study on Marketing Strategies of Popular Performing Arts - An Example of "AMeiZING Concert Tour"

鄭雅文, Jen, Ya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近代產業與消費習慣的變遷中,感官經驗成為了商品創造價值的來源,此類型取向的產品又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代表。隨著音樂市場變革、科技技術更迭,消費者偏好轉變,流行音樂產品逐漸從唱片主流轉向為展演主流。無論在全球音樂市場或華人音樂市場,現場表演都成為音樂活動的發展重心與主要收益來源。歌手之大型演唱會更以表演藝術現場展演的活動型式,舉辦盛大演出活動,發揮體驗經濟的內涵;並與媒體效益結合,創造更多的話題與聲勢。進一步創造更多的效益,逐漸成為目前「娛樂經濟」的主要範疇。 本研究聚焦於高產值之大型演唱會。為探討活動行銷的關鍵要素,選定張惠妹出道十五周年之AMeiZING巡迴演唱會為個案。從觀眾的生活型態、對演唱會的知覺價值、品牌印象、以及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等構面之關聯性。運用調查法,透過量化問卷輔以質化焦點團體訪談的研究方法。以期提供具體的行銷策略建議,予未來流行音樂及表演藝術營運及演唱會籌備團隊做為參考。 研究結果有以下發現。第一,演唱會消費者之生活型態輪廓有:流行娛樂、自我、謹慎消費、表演內涵四種導向。其二,品牌形象、知覺價值對滿意度及忠誠度皆有正向顯著的影響。然藝人品牌形象仍為影響再購意願最主要的決定性因素,品質與情感價值次之,滿意度再次之。其三、人口統計變項中唯年齡、職業、教育程度對知覺價值、品牌形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達部分顯著影響。其四、AMeiZING演唱會前曾看過張惠妹演唱會的觀眾,在品牌形象與忠誠度的評價上,均較無經驗者來得高,顯示演唱會經驗與品牌印象有相互正回饋的關係存在。
4

新台語歌的政治想像 / Political imagination of New Taiwanese Song

張哲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台語歌運動是台灣90年代的重要音樂風潮。它擺脫了過去台語歌曲宿命論般的悲情,結合了西方的音樂質素和社會底層與傳統質素的關懷,在這片土地上,開出了新的花朵,開啟了新的可能性。 但它同時也媒合當下本土意識的認同,甚至於最後被僵固的政治想像給綁架、給收編,成為了複製過去結構的單語本土霸權,並間接導致了自身的結束。 本論文強調,不能將新台語歌運動過度的浪漫化,只重視它美好的過往而忽略掉不好的那一面;亦不能因噎廢食,戴著有色眼鏡去回顧、去注視,而遺漏掉新台語歌運動在台灣社會所開展的可能性及遺緒。這是本論文的基本態度。
5

收編與轉喻-90年代後鑲嵌於中共官方意識型態下的台灣流行歌曲 / Metaphor and metonymy—embedded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government of the Taiwanese pop music after 90s

黃翔翔, Huang,Hsiang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90年代後,中國大陸的文化政策逐步鬆綁,流行音樂市場呈現百家爭鳴。其中,台灣流行音樂的市占率超過80%,傳播其所承載的意識型態,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大陸青年成長,對中國大陸社會的影響不曾間斷。在文化政策的宏觀調控下,中共官方對台灣流行音樂持續施展政治性的運用,運用黨國機器的管制與特殊的演出場域收編轉喻台灣流行音樂;而台灣歌手在「政治正確,商演不斷」市場的考量下,也樂於登上黨國控管的演出場域。這也使得中國大陸市場上的台灣流行音樂,鑲嵌於中共官方政策意識型態中。 / Since the 90s, cultural polic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has deregulation.The music market is more divers, and Taiwan's pop music market share over 80%. Chinese government tries to Metaphor and Metonymy Taiwanese pop music, Taiwanese singer to move closer Party-state field to market incentives.
6

粵語流行曲歌詞語言特點研究 =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nton Pop lyrics /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nton Pop lyrics

宋琨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7

流行音樂明星形象之整合行銷傳播策略研究:以實境選秀節目「超級偶像」為例 / The IMC Strategy of Pop Stars’ Image: A Case Study of Reality Talented Contest TV Show “ Super Idol”

簡子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國內外流行音樂界興起一股素人明星選秀風潮,透過初步的經驗現象觀察與文獻整理,本研究視實境選秀節目為流行音樂明星形象行銷的電視節目置入活動,並以國內實境選秀節目【超級偶像】作為探討個案,研究目的在於了解實境選秀節目的明星形象行銷策略為何。 文獻回顧包含實境選秀節目興起因素─流行音樂與明星形象產銷環境的改變;實境選秀節目的定義、價值活動與經營策略;以及援引理論的緣起、發展沿革與應用。既有文獻資料顯示,實境選秀節目行銷明星形象之策略相較於傳統唱片公司,更適合以整合行銷傳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概念為基礎進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分從顧客資料庫、組織溝通、溝通訊息內容與媒介運用等IMC策略制定與執行之重要概念,以多重資料蒐集方法,針對個案【超級偶像】之行銷決策人員進行深度訪談,輔以錄影現場參與觀察與節目內容文本分析,探討研究個案【超級偶像】之明星形象行銷策略為何,並嘗試建構IMC應用於明星形象行銷之模式。 研究發現,【超級偶像】應用電視節目置入概念與跨媒體平台資源,有效整合節目製作部門、行銷單位與潛在市場之意見,進行素人明星之產銷活動,其一系列過程足以建構IMC策略應用於明星形象行銷之具體模式。相較於傳統唱片公司的行銷策略,實境選秀節目之突破在於資料庫概念的實踐,將消費者意見納入明星形象的產銷過程中,並產生意見溝通的循環。此外,明星形象在產製者與消費者共構的基礎上進行,因此,素人明星具有明確的市場定位,贏得消費市場的認同。
8

身體使用說明書─從台語流行音樂中檢視男性氣概之流變 / Body Manual-The change of masculinities in Taiwan pop music

邱彥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立基於流行歌曲對社會具有指涉、描述和反饋的特性,並檢視台語流行歌曲中,男性氣概的變化。將歌曲類比為男性身體的使用說明書,以解剖學的角度將男性身體與男性氣概結合起來,並標示出其變動的軌跡。 男性的生存經驗是獨特,且異於女性的。長久以來,性別研究的領域只關照到女性的生存困境,將男性標誌為既得利益者和加害者。但男性研究這個新的研究領域,將男性的壓抑和掙扎揭露出來,目的並不是要和女性互相指認對方才是加害者,而是要創造一個兩性共存共榮的社會。 男性氣概是一個會隨著時間更迭的社會性產物,研究者試著從台語流行歌曲的文字脈絡中,拼湊、描述出男性氣慨變動的軌跡,並且以三個年代點,民國七十年代(1980年代)、民國八十年代(1990年代) 、民國九十年代(2000年代)作為斷點,分別陳述三個時間點的男性氣概樣貌。 研究結果發現,男性氣概所具有的曖昧性和變動性,讓它具有多元的樣貌,在它的內涵中包括:男性的情緒掌控、男性與同性和異性的互動模式、以及男性被賦予的社會期望…等,其細緻處隨著年代推移,都有變與不變。從中研究者反思了男性氣概構成時的霸道性,但也看到了身體革命的可能性。能夠認知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身體,而不是一個只依賴說明書使用和施行的「生體」,這是研究者所企望的實踐觀。
9

台灣國語流行音樂發展研究 -從核心產銷角度探討 / Research of Taiwan popular music industry

葛大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討論台灣流行音樂的發展,並從核心產銷角度探討流 行音樂價值鏈中唱片公司如何就成本考量與營運模式因應環境轉 變。透過對台灣流行音樂產業的現況分析,指出產業內所面臨的挑戰 與衝擊轉變。研究發現,唱片公司營運模式已從販售音樂,漸漸轉型 為以藝人價值為核心,推展經紀事務與提供跨媒體的音樂娛樂服務為 主要業務。
10

風格形塑的歷程初探─ 以流行音樂創作者伍佰為例 / The Stylization of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A Preliminary Study

李勇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企圖探討流行音樂創作者的風格形塑歷程。以伍佰為例,針對他自1990年到台北流行音樂圈開始發展後,一路至今(2014)的歷程進行深度的觀察與分析。試圖建立對於創作風格的形塑與轉變,提供一個理論的觀點。討論:1. 流行音樂創作者的個人風格如何形成? 2. 流行文化和個人風格的互動關係為何?3. 隨著社會或自身的改變,創作者的如何回應,不斷開創自身風格? 流行音樂產業當中唱片業因為科技的改變而衰退,當今現場表演才是創作者和表演者的能展現風格的和售票獲利的真實場域。但創作者要怎麼樣才能擁有自己的「風格」?而在風格一詞的多義性,已經在各個領域展開,從描述人格、作品、髮型、聲音,甚至life style都翻譯成「生活風格」的時刻,風格到底是什麼?本研究試圖以生命故事的角度,以及現場的觀察,來深度描寫創作者的故事。並從故事中,探索伍佰何以風格獨俱,以及他在市場上屹立不搖二十多年的原因。 簡述個案分析結論如下。對流行音樂創作者而言,「個人風格」是生命(life)內容找到合適的美學形式(Form)後,所進行展演的一種身體能力。風格形成的歷程,就是「生命」與「形式」校準的過程。流行音樂創作者獨特的個人風格來自於真實的生命經驗,且需要透過個人在社會與流行文化中習得的美學形式才能進行展演。 而「模仿」是生命尋找形式的最初起點。當自主表達的慾望大過講求普遍性的社會壓力時,一個流行文化的模仿者,才能成為創作者,開始尋找個人風格。經由不斷「感知」流行文化中不符合「自我」的部分,而使「自我形象」浮現,進而拒絕某些創作元素,並且建立符合「自我形象」的品味和創作路線。透過多元的實驗,去感受各種創作元素更動所造成的差異,厚積「美學展演的實作能力」,才能創造性地實踐與流行文化有所區別的個人風格,進而取回對自己生命內容的詮釋權。而「個人風格的出現」與否,則可由流行音樂創作者對於同一作品的不同詮釋與演繹是否具有辨識度來進一步觀察。反之也能從創作者受他人模仿的呈現中,觀察其個人風格明顯之處。 隨著社會或自身的改變,作品必須要能夠真實反映創作者的生命,因此持續更新個人風格的要領,就在於能夠不斷「破壞自己原有的樣子」,避免「自我複製」,但同時仍以真實的生命經驗和敏銳觀察進行創作,才不會落入為破壞而破壞的陷阱,迷失自我。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ylization of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Wu Bai is the case we study. By looking through his music journey since 1989, we try to discover the story behind his stylizati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are (1) As a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how to have one’s own style.(2) What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pular culture and personal style?(3)As time goes by, how does a creator change or renew his/her own style to respond to oneself and the market? Summarized as follows: To have “personal style” means a pop music singer-songwriter is capable to find the suitable “form” for his own “life” in his performance. Therefore, we believe that personal style is a kind of physical ability. Stylization is the interaction of life and form. A unique personal style comes from one’s real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aesthetic form have to be learned from society and popular culture. It takes a lot of practice to build one’s way to present. “Imit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stylization. When the desire for self-expression is greater than the universality from social pressure, imitators could become creators, embark on the journey to pursue personal style. To reject the part in popular culture which does not fit, so that self-image emerges. Once a creator get familiar with oneself, who can establish creative style which fit whose self-image. By fee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very creative element through practice, one can learn the practical skills of aesthetic performances. After this, one could have personal style that differ from popular culture, and retrieve the right to interpret one’s own life. Everything in life changes, the work must be able to reflect the real life of the creator. Therefore, the essentials of renewing one’s personal style are "destroy one’s original appearance," "avoid self-replicating", and” always remember who you are”, so one will not be lost in the forest of styliz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2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