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5
  • 5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深圳特區城市化研究 / A study on the urbanization of Shencheng Special Economic zones

王世杰, Wang, Shi J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化是每一個國家都無法迴避的課題, 近代中國走的尤其辛苦 1978年 中共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一次會議,因為會中所提的「改革開放 」政策為中國大陸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一改以前以「階級鬥 爭」為綱的社會發展脈絡, 改採以經濟發展為主的路線, 強調「發展生產 力」, 此舉不但挽救了因為文化大革命而面臨崩潰邊緣的大陸經濟, 而且 也使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有另一次發展的機會.深圳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 政策下的產物, 因為中共在此施行迥異於中國大陸內地的優惠政策, 不但 使深圳經濟特區由沿海小漁村一變而成為現代化城市, 也為中共所提出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找到了理論著力點, 深圳特區的蓬勃發展的的確 確有傲人之處, 但其間也隱含若干社會發展上的危機. 深圳特區內三次產 業欣欣向榮的發展,為深圳特區特區的社會發展帶來了源源發展的原動 力, 也促使了深圳特區城市化的發展, 眾所周知, 深圳特區能有今天的局 面主要得歸功於外資的流人, 尤其是以港澳台的資金為主, 受到港澳台的 影響當然也最深, 深圳特區居民的生活獲得實質的改善是不爭的事實, 但 由於物質水平的提高, 和港澳台消費文化的流人, 深圳特區的社會發展卻 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色彩, 譬如購買股票, 人民競相投人金錢遊戲等,人民 的價值觀念因為生活上的改善而有顯著的改變, 深圳特區的居民不再只是 安於現狀的一群, 對共產主義的神話唯唯諾諾, 而是轉而想爭取生活上的 主控權, 再者, 異於共產主義思潮不斷流人, 更加速深圳特區的人心思 變, 由深圳特區的文化內容己有強烈的消費傾向看來 , 深圳特區不再只 是「經濟的特區」, 也將成為「社會的特區」.「社會」在中國歷史□, 始終缺乏發展的空間, 深圳特區由於中共的改革開放政策, 而有城市化和 工業化的出現, 也出現了所謂的「新興階級」, 由於深圳特區社會結構的 丕變, 特區內的新興階級將成為日後特區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 特區內的 社會層面是否會因此而被激化出來, 將攸關日後中國大陸的社會發展.成 功的達成現代化有兩個基本條件, 一, 政治系統必需創新政策 , 二, 政 治系統必需將現代化所產生的新社會意識和社會力量納人體系中. 深圳特 區所帶來的啟示, 不單是經濟體系的完善要求而已, 更重要的是中共政治 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深圳經濟特區, 甚至大陸其它地區 的正常發展.
2

韓流影響亞洲國家之分析-從訪韓觀光客之變化論述

孔有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據韓國觀光公社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灣、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新加坡、泰國等亞洲國家有韓流現象。國家的韓流風潮從韓國電視劇開始,緊接著帶動韓國流行音樂、電影、服飾、美容、整形、線上遊戲、手機、汽車等各方面的流行。藉著韓流潮流,亞洲地區的國家漸漸認識了韓國,也改變對韓國的國家形象,然而,實際上這些韓流潮流對這些亞洲國家的民眾是否有其影響? 因此,本研究想探討的是,亞洲國家興起的韓流狀況,瞭解此現象的流行程度與範圍,進一步,觀察韓流風潮盛行的亞洲國家非移民觀光客進入韓國的數量,並從女性和年齡層變化加以探討韓流風潮的影響力。研究發現,亞洲國家在韓國電視劇進入當地之後,台灣、中國大陸、泰國等國家訪韓的觀光客數量有大幅增加;香港、日本、新加坡無顯著變化。再來,大部分的亞洲國家,進入濟州島的訪韓數量、女性的訪韓數量、20歲以下的訪韓數量於韓流高潮的2004-2005年期間有顯著成長。最後,本研究試著建議韓國政府未來該採取的發展方向。
3

韓流的崛起及其對兩岸之影響研究 / The Emergence of the Korean Wav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業寶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韓國的連續劇、電影、音樂等流行文化在1990年代開始大量湧入華文地區,先後在臺灣、香港和中國等地釀成一股熱潮,1999年,華文傳媒首次使用「韓流」(Korean Wave,韓語稱한류, Hallyu)一詞來形容這股韓國文化熱。韓流已經成為隨著三星、LG、現代等大型跨國公司的發展而崛起的韓國經濟的代名詞。 韓流為文化全球化的一個典型案例, 它是韓國的國家文化政策的擴散和實踐的一種象徵,藉由促進創新和創意產業的擴張,來增進韓國的全球經濟競爭力。從韓流在世界各地之現象觀察發現,其威力來得突然且全面,具系統規模且有策略,且其文本意識大膽,更挑戰傳統觀念,並具獨特的文化藝術特質,不僅在韓國國內受到企業和影視界關注與支持,韓流所形成的世界風潮,其崛起的因素及所帶來的效應更引發各國政府和學術界的熱烈討論,尤其聚焦於韓流是否為暫時的效應抑或是長期趨勢。 韓流現象在亞洲各國普遍存在,其中以中國大陸、日本、香港、台灣,以及東南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及菲律賓等國最為明顯,並擴及印度、中東、中亞和俄羅斯各國,甚至在亞洲以外包括美國、拉丁美洲國家、歐洲、澳洲、非洲等地區逐漸發展。韓劇及韓國流行音樂(以下簡稱K-POP)的流行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現象,它以獨特的文化藝術魅力成功地實現了跨文化傳播,使吾人不禁想瞭解韓流何以會成功的關鍵因素,如韓國政府如何推動文化政策?如何運用整合行銷傳播策略?本計畫除進一步探究外,擬針對韓國影視文化產品一旦跨越國界,在亞洲及世界各地如何被消費?如何與當地文化產生互動和交融?甚至產生對經濟的影響及反韓流的效應等進行探討。 「韓流」所帶來對亞洲普及文化現象的反思值得我們深思研究,由於文化接近性,韓流在兩岸的擴散及影響最巨,本論文主要研究目的擬就所探討韓流崛起的背景因素,來分析論述「韓流」流行文化對兩岸的影響及韓國政府如何因應反韓流現象,最後總結研析結果,針對以下重點進行分析,第一,韓流形成的成功關鍵因素及其對國際關係的意義為何?第二,韓流所帶動的經濟效益為何?第三,韓流究竟是短期效應或是長期效應的現象?由於韓流已在一些國家產生反韓流的現象,對當地文化與產業究造什麼樣的衝擊等,進而盼能做為我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省思與參考。 研究發現,韓國政府推動文化全球化策略,促使韓流席捲全世界,韓國人展現的企圖心令人心生傚尤之心。韓流對於促進國際關係有著深遠的意義,進而構建亞洲文化的認同,更形塑東亞區域化的作用,但審視東亞流行文化實踐中所發生複雜的互動關係,韓國政府如何維繫韓流及降低反韓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為韓國政府應努力的重要課題。
4

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

劉平君, Liu, Pi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論述流行文化研究面向,提出解讀到解構的權力觀視,並以台灣漫畫文化的權力解析,彰顯流行文化的解構閱讀,以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   由於流行文化是權力開展與抗爭、現代社會再生產和變遷之重要所在,而這一切都在表意實踐過程中完成,因此,流行文化研究要從權力的面向,檢視流行文化的多樣表意實踐和過程,以及構築此表意實踐的權力鬥爭關係。   不過,要如何檢視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鬥爭關係?由於權力總是處於多元交錯鬥爭的動態狀態,使得權力差異關係重疊加強、衝突削弱、鬥爭滲透,形成權力差異程度和樣態的不斷變動,而這種權力交錯鬥爭的動態狀態體現在表意實踐過程中,並經由表意實踐過程再生產且變異了權力差異關係。因此,檢視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關係,就是要由流行文化的表意實踐過程,讀出意義衝突互文的動態(差異)痕跡,也讀出權力差異關係交錯鬥爭的動態(差異)軌跡。   但是,解讀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可以彰顯權力的運作,並達到抗拒權力的目的嗎?由於意義無法固定,意義在權力總是交錯鬥爭的動態運作下,經由意義的鬥爭而流動變遷,這意義的歧異雖然造就了權力差異關係的再生產與變遷,但也再生產了權力的控制。所以,我們的表意活動總是被交錯鬥爭的權力所驅動,我們總是在權力的引導下從事意義的鬥爭與變遷,也總是在權力的動員下藉由意義的表徵來維繫、抗爭和變遷我們所在的權力關係位置,並再生產出權力。事實上,權力就是要建構一個流動的封閉世界,一個在權力操控中,意義和權力差異關係永恆動態(差異)發展,以再生產出權力的封閉世界。   因此,在這樣一種由權力所動員的意義和權力差異關係永恆動態發展中,解讀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其再現流行文化的表意活動中,受權力操控的意義鬥爭流變痕跡,也再現與其互動連結的權力差異關係變動軌跡,但卻無法呈現背後操控的權力運作。   不過,權力夢想全面封閉意義的慾望卻也從來未曾達到過,在權力操控意義鬥爭以再生產出變動自己的過程中,總是出現權力無法控制的意義,這滑開權力之手的意異,它不寄望未來,也沒有抗爭慾望,它只是玩耍嬉樂的意異遊戲,然而,就是這樣的隨意散漫,就是這樣的遊戲體質,反而溢出意義與權力的互動連結,使權力之網產生裂痕,暴露出權力的運作,也侵蝕了權力的控制。   因此,流行文化是權力動員意義和權力差異關係互動變遷以再生產出權力的場域,更是庶民得以近用,從事意異遊戲,以暴露權力、侵蝕權力的場域。   所以,流行文化研究要讀出流行文化場域中意異遊戲的痕跡,並同時成為流行文化意義的意異遊戲,故而,流行文化研究需要解構的閱讀,以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其以讀出流行文化場域的意異遊戲痕跡,成為流行文化意義的意異遊戲,如此,才不會陷入受權力動員並再生產出權力的永恆循環中,也才能滑開權力之手,暴露並阻礙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運作,彰顯並消解流行文化場域的權力運作痕跡。最後,本研究並以台灣漫畫文化權力軌跡的解析,彰顯流行文化解構閱讀的必需性。
5

台灣村上春樹小說讀者之研究

謝珮瑩, Hsieh ,P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79年,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以小說《聽風的歌》奪得日本講談社群象新人獎,由於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評論家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同時也代表日本當代文學的轉折。1987年《挪威的森林》以七百萬冊的銷售量晉身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文學作品,奠定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至今他是目前全球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一系列的作品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村上春樹也成為當今日本文化的代表。八○年代中期,村上春樹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台灣媒體上。這位隨後在台灣被塑造成巨星形象的日本作家,以其獨特的符號和囈語寫作風格,創造的「村上式」文風及思考模式,在台灣成為一種流行的閱讀、創作以及生活品味象徵。結合行銷體系、網際網路及其作品具備發展成大眾文學的潛力,「村上春樹現象」由小眾、精英轉變為大眾蔓延開來,成為台灣社會特定時期鮮明的流行文化圖騰。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與影音的跨文本閱讀,以探討村上春樹流行現象之文獻與村上文本為起點,並透過和村上讀者的深入訪談記錄,檢視國內村上論述之發展與內涵交相型構出的辯證過程,由產製到閱讀一一爬梳,勾勒一個由多種論述共同織就的村上春樹圖譜,進而解答為何村上作品能穿透地域和語言的限制,成為台灣九○年代唯一常踞書市的外文暢銷書,而村上春樹現象又為本地文化研究者和創作者帶來何種啟發。
6

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

簡妙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何在今日各種通俗、大眾文化四處充溢的感受碎片中,理解當前流行文化的可能意義?以流行音樂(popular music),以及進一步以8、9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為例,本論文嚐試一種以美學(aesthetics)與現代性(modernity)向度為名的流行文化探究架構。受後現代與現代性相關論述所啟發,流行文化的美學與現代性,除了意指藝術感受與相關的美學議題外,美學視野還成為對經驗的另一種說明方式;而90年代以後才較被標舉的、相對於崇高現代性(high modernity)的平實現代性(low modernity),重視現實經驗的實然表現,而非倫理上的應然要求,則成為理解流行文化的重要切入角度。 以當前流行音樂的全球化作為探問起點,本研究回溯晚近流行音樂的歷史系譜意義。來自英美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唱片工業、媒體娛樂文化及青少年市場的崛起,共同形塑了今日流行音樂文化形式的基本樣貌;但相伴而生的流行音樂文化論述,卻有由大眾文化批判到晚近傳播文化議題的種種轉變。在此多重交錯的脈絡中,流行音樂的美感向度,展現出由音樂商品化到「商業/藝術」合一,及當代流行文化運作邏輯的動態更迭。而面對不斷蛻變的資本主義市場型態,現代性論述中的主體自主性、文化自主性等議題,也由普遍型主體,開展出青少年主體、差異主體等不同意涵。流行音樂作為流行文化的一環,在晚近反而突顯出一種含納多向思維、而非一封閉商品的豐富意涵。 而由當前的市場衰退現狀出發,8、9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在音樂工業的蛻變中,則有著晚近現代化與全球化交錯的在地經驗意義。80年代因新創作崛起而被賦予正當性的國語流行音樂,在8、90年代的社會變動及雙向全球/本土化脈絡下,成了台灣流行音樂。而80年代有著濃厚現代性辯證氣息的音樂創作,在90年代則展現後現代商品美學及分化的音樂論述。重要的是,流行音樂文化中,關於商業與藝術、創作與社會的種種表面矛盾,卻有著更弔詭的流行文化美感向度意義。流行音樂所展現的平實現代性意義、總是無以名之的真誠性(authenticity)要求,以及可能的在地特殊意義脈絡,則在結論加以討論。 關鍵字:流行文化,流行音樂,美學,現代性,全球化,台灣流行音樂
7

上海流行文化變遷研究-以服裝.電影為例

李天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已是當代全球人們普遍的日常生活現象,流行文化呈現多方集結又散落四處景況。幾經浪奔浪流變遷滄海桑田,「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已是上海流行文化充滿蓬勃生機的真實寫照。本研究以上海(Shanghai)為研究對象,流行文化變遷是研究主軸,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上海流行文化的發展、上海流行文化與城市、社會、人的關係、與上海流行文化變遷的影響因素分析。 本研究是中國與台灣論述上海流行文化初探性學術研究,從上海流行文化的歷史發展解析,包括上海歷史沿革、社會文化、流行文化、服裝、電影的演變過程;並從海派文化、上海人、小資牽動上海流行文化、上海的台北熱、上海都會的消費娛樂生活現象、上海流行文化的城市社會觀向度深入探討。研究發現,影響上海流行文化因素包括:文化全球化的衝擊、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國流行文化演進、小資的出現。 研究結論為:1、中國改革開放後,上海流行文化呈現趨新善變發展趨勢。2、在文化全球化浪潮下,上海流行文化正朝混種融合(hybridization)發展。3、上海流行文化反映崇尚洋派、風尚西方文化價值。4、上海流行文化投射出中國流行文化與台灣流行文化風貌。5、小資引領上海都會消費娛樂生活。6、上海流行文化與城市、社會、人之間緊密相關。
8

搖滾音樂演唱會之文化行銷分析—以「Say Yes to Taiwan」演唱會為例

陳惠婷, Chen, Hu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為探討搖滾音樂演唱會:「Say Yes to Taiwan」在文化行銷中所呈現的諸種面向,包含了行銷模式分析與音樂的社會功能之文化論述。「Say Yes to Taiwan」為台灣目前負載公共議題訴求音樂活動之翹楚,不但規模已臻成熟,自2000年以來每年持續地舉辦也形成了活動自身的歷史,其與政治、社會運動之間的關連性更是台灣其他流行音樂所缺乏的,故值得作為音樂展演文化分析的對象。依照黃葳威(2003)對文化行銷所下之定義:「依據國家原生文化的取向設定宗旨任務,而進行特定族群藝文教育、知識的推廣,及特定族群文化產品與相關服務的提供,以期達成傳承與交流特定族群文化的理想」我們可知,「Say Yes to Taiwan」以一個不收費的音樂演唱會藝文活動,來推動台灣主體性理念之活動宗旨,並進行本土搖滾創作音樂的推廣,以其達到促使年輕群眾關心公共議題的目標等等,的確是符合文化行銷的定義。同時,藉以分析這個帶有政治理念訴求的「音樂社會運動」,不難看出其中音樂與政治動員的連帶關係,音樂自此跳脫了純美學討論的範疇,進而介入了社會與政治的實際運作,音樂以其「創造認同、經驗感情、組織時間」的獨特社會功能,對於群眾的動員與社會變革產生了可能的影響,因此,藉由對音樂演唱會活動的文化行銷模式分析為起點,發現活動背後深層的文化意涵,是本研究的論述方向。 根據Costa and Bamossy在1995年時提出一個關於分析文化行銷的模式,探討國家原生文化對於文化行銷所可能產生的層級影響,以及多重目標、關鍵決策人士與多元行銷區塊的文化行銷架構,本研究首先發現,在台灣目前國族認同斷裂、分歧的現況下,「Say Yes to Taiwan」活動亟欲「再現」一個台灣本土性認同之原生文化意識實踐,在這個大原則的指導下,對於文化行銷層級所產生的影響:無不以鞏固台灣主體定位為優先;在任務定位方面,是推動認同台灣、邀請國外樂團參以期達到影響國際視聽之效,另外並進一步促使年輕族群關心公共議題的討論與促進地方音樂文化與觀光產業的繁榮發展;在對藝文教育與知識的態度方面,則是幫助一般觀眾了解與欣賞台灣的創作音樂,並且鼓勵從台灣本土角度出發進行的藝術創作;在活動與節目內容、服務相關零售紀念品和行銷的態度上,則是選擇與認同台灣意識的藝人、企業、組織單位合作;在對所訴求參與觀眾的定位上,則是鎖定年輕人作為目標群眾,希望將台灣認同的理念、關心公共議題的素養推廣至年輕人身上。由此可見「認同台灣」的國家原生文化的意識形態實踐對於「Say Yes to Taiwan」文化行銷的總體性層級影響。 接著,本研究根據多重目標、關鍵決策人士與多元行銷區塊的文化行銷架構模式分析發現各區塊的文化行銷特色與矛盾,並分析出多元區塊間彼此的矛盾與衝突之處,包括:爭取贊助單位資源之經濟目標與推廣本土創作音樂的教育、知識推廣目標產生了衝突,贊助單位希望邀請主流藝人演出以求取悅大眾,但主辦單位卻希望維持推廣創作搖滾樂團的教育目的,以及關鍵決策人士之間,由於彼此的年齡代溝,而有對此一流行文化活動看法不同的角色衝突存在,老一輩的關鍵決策者心儀古典菁英音樂文化,對於年輕關鍵決策者所力持的流行文化搖滾樂抱持懷疑態度。至於在關鍵行銷區塊方面,可分為針對觀眾與贊助單位所作的行銷,又可分為下列細項:年輕搖滾音樂愛好者的核心觀眾、喜愛音樂的一般潛在觀眾、關心政治議題的潛在觀眾、民間政治團體贊助單位、政府相關部門贊助單位、企業贊助單位以及媒體贊助單位。而想要在同一個活動中同時攘括年輕搖滾音樂愛好者的核心觀眾,與喜愛流行音樂的一般潛在觀眾,這兩種在社群本質特色上相衝突的關鍵行銷區塊,可能會產生活動本質錯亂的危險,於是在年輕搖滾音樂愛好者的核心觀眾、與喜愛音樂的一般潛在觀眾這兩個關鍵行銷區塊之間,便產生了潛在相衝突的可能。 於是在SYTT文化行銷模式中所出現的「SWOT」與多元區塊間的衝突,本研究力求從文化面分析中來為其找出解答與改善建議,包括:應重視評估計畫的重要——以適於活動組織本身規模與負擔的現場問卷調查,輔以影音、文字記錄來作為評估計畫研究進行的資料蒐集法,並交由組織內部專職或外部專門人員加以分析;發展細緻的理性論述——將文字論述重點轉移至對台灣內部的關心和反省,以及將活動定位由台灣與中國間的「政治」問題提升至反對中國對台灣武力壓迫的「反戰」問題,以求獲得國際視聽的認同;發展音樂演唱會以外,與本身音樂活動相關的組織性活動;維護搖滾音樂的品牌識別性;與贊助單位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以培養長久的贊助關係以及發展多元資源來源,其中包括——以影音複製品的販賣以求增加營收,並選擇適合自身特色,且能動性高的另類媒介作為活動訊息的宣傳管道;最後一點則是活動焦點往台灣內部轉向與擴展。透過以上建議的提出,希望能對「Say Yes to Taiwan」的文化行銷分析作出實質的幫助。 在前一部份較為「微觀」的文化行銷模式細部分析之後,本研究最後擬將此一研究主題放置於「鉅觀」的整體社會、政治結構互動關係中來作文化性的整合討論,藉以深化文化行銷分析的論述。文中以搖滾樂的「創造認同、經驗感情、組織時間」的音樂社會功能為起點,以及與群眾「一體」的社群力量,得以成為群眾發聲的代言媒介,接連分析音樂如何介入政治動員的可能,與發展社會運動新型態的功能。當然音樂不是革命,也許無法真正實際地去影響政治與社會變革,但它的次文化社群召喚性卻可輕易地促使我們開始注意並關心公共議題,造成思想上的質變,尤其是它對年輕人的影響力,其所形成的與論與關心力量,足以對國家機構施加變革壓力,使國家機構無法輕忽人民心聲,相信這是音樂對於政治與社會變革的實際實踐作為之所在。搖滾音樂演唱會,諸如此處的「Say Yes to Taiwan」,以其號召力激發後續的背負公共議題理念的演唱會活動出現,等於是促使連續不止的公共領域出現,成為理性對談語言的寄存所,於是搖滾音樂或搖滾音樂演唱會這種相對另類的媒體,對於推動公共議題理念的文化行銷與傳播功效,的確是不容忽視的。 / The topic of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cultural marketing of the rock concert ”Say Yes to Taiwan” ,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marketing’s model and the cultural discuss about the social function of music. Now in Taiwan, ”Say Yes to Taiwan” is the leader of the concerts which carry the public claim, not only it’s scale comes to a head, but also it’s long term activity’s history.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politics and the social movement is also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cal creative rock music and the local pop music , that’s why ”Say Yes to Taiwan” is worth of being the topic of the cultural marketing study. According to Wai-Wai Huang’s definition of cultural marketing : ”Base upon the natural culture of the state, setting the bearing and the mission, promoting the artistic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of the particular group, and offering th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interrelated service of the particular group, hoping to accomplish the ideality of translating and communicating the culture of the particular group(Wai-Wai Huang, 2003).” Because ”Say Yes to Taiwan” is a free rock concert, it hopes to promote the”Taiwanese identity ideology” and the local creative music, it also hopes to let the young audiences caring about the public issue, so it corresponds with the definition of the cultural marketing indeed. At meanwhile, via studying this ideal and political “social movement of music”, it’s easy for us to se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usic and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From now on, the music not only belongs to the aesthetic discussion, but also involves the practic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rovement. Music uses it’s unique social function: “creating identity, experiencing emotion and organizing time” to make the social transignfication and the mobilization of people possible. Therefore, via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marketing’s model ,then finding the deep cultural meaning of this concert, is the emphasis of this study.
9

日本卡通對青少年消費文化影響之研究 /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animation on youth culture and consumer culture

孫立群, Sun Li-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卡通在台灣相當受到歡迎,其閱聽人不只限於兒童,更擴大到青少年甚至年輕成人的年齡層,已經是台灣重要的電視節目類型。日本卡通除了媒體文本的播映之外,同時亦挾帶大量相關產品叩關,不但創造出廣大的商機,更全面而深入的影響了閱聽人/消費者的休閒娛樂與日常生活空間。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台北市國高中生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國內青少年接受日本卡通與相關商品的情形。研究者首先探討媒介結合商品的廠商策略與市場現狀,繼而從閱聽人使用的角度,追問青少年如何將卡通相關產品使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並綜合討論日本卡通影響下的青少年消費文化。 統計結果發現青少年收看日本卡通的時間能夠有效預測日本卡通相關商品的購買頻率,因此證實了收看日本卡通確實能夠提高青少年對於日本卡通相關商品的購買行為。研究發現日本卡通結合相關產品的銷售可以互相增強,而台灣青少年購買最多的卡通相關產品,是兼媒體、商品於一身的漫畫與電動,因此卡通、漫畫、電動三者隱然表現出一種「成套」販賣、使用的特色,甚至對日本流行文化整體的接觸與好感都有互相加強的現象。研究亦發現台灣青少年購買卡通商品時,最主要的意義是「新奇流行」,可知台灣青少年受到消費主義相當的影響,尚未發展出具有真實性、抗拒性的青少年文化。然而資本主義市場邏輯與青少年文化的抗拒特性關係相當複雜,因此台灣青少年是否具有主動性?這個問題仍留下許多值得討論的空間。 / Japanese animation is so popular in Taiwan that it has become a major television genre across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t is not only a media text, but also bringing lots of animation merchandise, including comic books, games, clothes, accessories, and so on. Thus Japanese animation industry has created marvelous benefit, and its influence is prevailing and deeply on many aspects of the audience/consumer*s leisure and everyday practice. This thesis takes the adolescents in Taipei for example, exploring the promotion tactics of the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and discovering how the adolescents use the animation merchandise on the other; then the discussion of youth culture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Taiwan will be carry on. This research finds out that the animation merchandise would reinforce each other and enhance the audience/consumer*s buying frequency. Comics and games are consumed most by the adolescents in Taiwan, implying that the three (animation, comics, games) are sold and consumed in "packa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 important meaning adolescents inscribe to the animation merchandise is "fashion and novelty", revealing that the youth culture in Taiwan is following the market and consumerism, not a original and authentic one.

Page generated in 0.03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