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9
  • 39
  • Tagged with
  • 39
  • 39
  • 39
  • 16
  • 12
  • 10
  • 9
  • 9
  • 9
  • 9
  • 8
  • 8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國片閱聽眾之動機與滿意度研究 / Audience for local-made films in Taiwan

賴正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本論文研究主題為「國片閱聽人」,想要了解觀賞國片的閱聽人的觀賞動機、是否獲得滿足等;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取「調查法」與「深度訪談」法併行,先詢問一般國片閱聽眾,之後再依據調查結果,以滾雪球方式,尋找深度訪談受訪者。 根據本研究調查發現,國片閱聽人觀賞國片的頻率以半年一次最多,而觀賞動機與觀賞後的滿意度都不強,研究並發現觀國片的頻率高低,不會影響對國片的滿意度。研究結果可以解釋近年來國片票房不佳的現象。 雖然國片閱聽人對國片觀賞動機與滿意度都不佳,但透過交叉分析,本研究發現有一群國片的「核心觀眾」,這一群核心觀眾觀看國片的頻率為至少每二個月看國片一次,而他們對於國片的觀賞動機與滿意度,都普遍高於非核心觀眾。 根據本研究發現,這一群國片的核心觀眾的人口變項為,三十歲以下、職業為學生、大眾傳播與藝術相關工作者;對於國片觀眾觀賞動機與滿意度普遍高於非核心觀眾,他們對國片也普遍有比較多的想法。 本研究進一步進行深度訪談後發現,國片閱聽人對於觀賞國片動機不強與滿意度不高的原因包括,「國片得獎不一定好看」,看國片不能讓閱聽眾有「放鬆」的感覺,無法融入劇情中,「會覺得很失望」,「沒有聲光效果」及「畫面不夠美」等。   閱聽人對於國片的建議,則包括「導演功力」與「劇情表現」再加強、「行銷與宣傳」也相當重要,「明星制度的培養」、「政府的角色」、「產業結構的變革」等,都是受訪者認為,當前國片環境需要有的改變。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向國片業者提出建議,國片業者在策劃與開拍電影響,應針對學生、三十歲以下的主力族群,走向年輕化、更接近市場的核心;而國片觀眾中也有為數不少的大眾傳播行業與藝術行業的背景者,因此,也應就行銷角度,就這二類職業背景的閱聽眾,進行市場調查,以拍出符合他們動機與滿意度的國片。並搭配包括口碑、人際行銷,與其他的行銷工具,才能讓國片在市場上立足。 / Thesis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dealing with the subject on " Audience for local-made films in Taiwan" and trying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why people go to the local-made movies, and how they felt about the movies afterwards. Such study is approached in two ways—general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s. After the general questionnair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elected individuals from questionnaire results are proceeded.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most people go to a local-made movie once every six months. They often find the movies uninteresting and not worth watching, either. Moreover, the questionnaires reveal that even one goes to a local-made movie more frequently is not necessarily more satisfied . Such results imply the unpopularity and the unsuccessfulness of the local movie industry. Although the general public is not quite satisfied with local-made movies, there is a specific group of moviegoers who are often more supportive and they go to a domestic movie at least once every other month. This supporting group of domestic movies primarily consist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ass media or arts. Most of them are under the age of thirty. They also have more thoughts and ideas about domestic movies. In deeper investigations of this study, we generalize the following reasons why people dislike domestic movies: “an awarded movie is not necessarily worth watching,” “domestic movies are not relaxing enough,” “the plots are not easy to relate to,” “it’s disappointing,” “the sound effects and the pictures are not as attractive as foreign movies,” and “the picture is not well-filmed.” Moviegoers suggest that the domestic movie directors to improve their directing skills, plots, and advertisement/propaganda. Furthermore, the training of the actors ,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novative changes of domestic film industry are the main point of views from the interviewees. In conclusion, analyzing all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 we suggest those who associate with domestic movie industry, in terms of filming and playwriting, aim at younger population, and those who associate with media and arts as well. In marketing, more surveys will help the movie associates understand the trends of the market and film better , and hopefully obtain a better reputation for local-made movies in Taiwan.
2

《看見台灣》,看見什麼? - 一個紀錄片閱聽人研究 / A Case Study of Audience Perspectives on Screen Documentary

葉子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13年紀錄片《看見台灣》創下台灣影史多項票房紀錄並引發社會迴響,讓紀錄片對於與觀眾溝通嚴肅公共議題的效力再度受到關注;然而,儘管學界對紀錄片的學術性趣有日漸興盛的趨勢,觀眾觀點卻仍舊是有待開發的領域。本文一方面意圖重新指陳這個重要的研究問題,一方面也意圖透過開展一個紀錄片閱聽人研究討論未來相關研究發展的可能。 /
3

網路色情現象初探:從閱聽人的角度談起

黃登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從網路使用者行為來探知網路色情的傳佈現況,以閱聽人研究的主流「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探討網路使用者對網路色情的看法與評價,並得出在網路上接收色情資訊之使用者的人口特徵、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和使用經驗等。 色情是一個古老的話題,網路以各式各樣、大量的色情文本滿足人們對色情資訊的需求,其媒介特性顛覆了以往大眾使用媒介的方式,諸如匿名性給予網路使用者更多的保護、互動性和參與感讓使用者樂於彼此分享色情資訊,這都使得網路色情快速地變成一個眾所矚目的社會現象。 本研究利用全球資訊網(WWWW)調查法之綱頁問卷進行調查,經過25天宣傳和收集問卷的過程,總共回收934份問卷,扣除廢卷得到605份有效問卷樣本。在這些受訪者當中,男性佔73.3%,女性佔26.7%,15-35歲的受訪者佔全部的93.9%,教育程度在大學專科以上的亦高達90.2%。 研究發現在所有的受訪者當中,接觸過網路色情的佔全部的86%,為未接觸過的6倍;有意地接觸網路色情的佔80.7%,為無意間接觸網路色情的4倍。可見本研究之受訪者大部份曾經接觸過網路色情,並且是主動接收網路色情的閱聽人,其中以男性居多為主要特色。 經由因素分析,有意地接收網路色情的受訪者其動機可歸納為:「心理滿足」,「社交學習」和「感官刺激」,包括了心理、社會和生理三個層面。在使用行為方面,受訪者最常去WWWW接收網路色情資訊,其次是BBS、網路芳鄰和FTP。問卷調查結果與深度訪談的結果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會主動接收網路色情的受訪者當中,有近九成不願意付費給商業性的色情網站。在評價上,對網路色情抱持正面感覺的受訪者有48.4%,然而卻有58%的受訪者認為網路色情的存在是好壞參半,而認為其有壞處的也比認為其有好處的來得多。 檢驗本研究之研究假設,發現有五個研究假設成立,分別是:受訪者認為網路色情相當普遍、主動尋求網路色情資訊的人比被動的來的多、接收網路色情的男性多於女性、性別對受訪者的使用評價有影響、造成網路色情普遍的原因與網路特性相關、網路色情的內容與其它管道所提供的色情資訊一樣。
4

閱聽人研究實踐轉向初探 / The Practice Turn of the Audience Research

王宜燕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在以實踐典範研究閱聽人的主動性意涵,經過厚描韓劇網路社群的溝通實踐與深訪五位韓劇迷後,研究發現,閱聽人在接收後會由林林總總的媒介實踐建構出閱聽人景觀,此閱聽人景觀與日常生活有交互作用,亦即閱聽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需求不滿或挫折困頓,會驅使他們看某種類型的電視劇,在反覆觀看之際,無異在此景觀中進行療癒,包括休養生息、放鬆心情、甚至蓄積能量、重新定向,再將正面力量帶回日常生活中,因此閱聽人的主動性是彰顯在進出結構自如、以此悠游於結構。
5

真人實境節目的閱聽人解讀策略—以日本節目《戀愛巴士》的台灣閱聽人為例

謝豫琦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媒介社會特質之一是媒體充斥大量影像,內容真假虛實難以區辨,本研究從閱聽人角度出發,關注真人實境節目閱聽人解讀節目真實的能力,研究以日本節目《戀愛巴士》的台灣閱聽人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的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探究閱聽人如何解讀真人實境節目中層次複雜的真實。研究無意、也無法知道成員究竟是否忠於自我,或是製作單位是否操弄故事情節,而是聚焦於閱聽人解讀,詢問閱聽人如何判斷參與者是否忠於自我、製作單位如何再現真實。 閱聽人普遍都認知媒體內容本來便不完全等同於真實,但大體而言皆相信節目內容確實有一定真實性,唯相信的面向、相信的程度可能因人而異,可見節目整體的真實保證得以運作。 戀巴閱聽人之所以暫時擱置對節目的懷疑,主因有三:1.節目確實營造出真實感,足以讓閱聽人的情緒寫實感超越對節目的疑慮。2.閱聽人無法完全確知真實狀況為何,而認為深究顯得徒勞,反失去看節目樂趣。畢竟,觀看節目本身出發點便不是考驗自己區辨媒體真實的能力,而是為了放鬆精神、尋找笑料、為成員感情感動。3.戀巴閱聽人原本便將《戀愛巴士》明確定位在娛樂導向,因此允許節目在不完全破壞真實標榜下,加入操弄元素以提升娛樂效果。 戀巴閱聽人透過自身生活經驗去檢視節目情節,也藉由節目證實自己日常經驗的真實。節目真實不是純粹鏡相,而是真實的角力,它是透過參與者演出、製作單位編輯、閱聽人加入自我想像所共同組成的拼湊真實,拼湊出的真實沒有標準答案。這種具有高度反身性,透過相互反射而確立的真實,是真人實境節目最大的特質。 綜言之,閱聽人對戀巴及新聞、其他媒體內容的真實性判斷,正描繪出閱聽人對媒介內容的接收判斷的細膩光譜,這絕非以一般人認定的真假二元便能劃分。戀巴閱聽人的媒體真實區辨力,有力挑戰了質疑節目作假或認為戀巴閱聽人沒有分辨節目作假能力者的粗淺預設。 關鍵字:真人實境節目、閱聽人、真人實境節目閱聽人、戀愛巴士
6

美麗化身---流行時尚雜誌讀者對美的接收與詮釋

徐孟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媒體環境充斥著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專屬文本,電視有專門的美妝節目,網路有專屬的女性網站,而平面媒體的女性時尚雜誌更是種類繁雜數量龐大,根據過往研究,女性讀者往往視女性雜誌為意見領袖,或像個朋友甚至專家,給予女性讀者日常生活的許多建議,無論是在感情、工作、性或是服裝打扮等領域。流行時尚雜誌一方面除了形塑其自我認同,另一方面也藉由廣告和雜誌內容推銷某些符合這些認同的商品,使女性期待使用這些商品或接收其中的訊息打造自我風格。 本研究以接收分析作為研究理論,深度訪談法作為研究方法,尋找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流行時尚雜誌讀者作為研究對象,瞭解他們與流行時尚雜誌文本的互動,在閱讀、接收、詮釋與生活實踐中,如何受到流行時尚雜誌文本的影響,對美的認知又有何關連。
7

態度對新聞閱讀之影響 / Attitude and News Reading

張文強, Chang, Wen Cha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讀者看新聞,看到了什麼?一直是學者關心的問題。許多研究發現,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先前態度,可能是一項影響他們看新聞的重要因素。讀者會受到先前態度的影響,使他們處理新聞的方式並不相同。也就是說,先前態度不同的讀者,所回憶的新聞、對新聞事件的歸因及對該則新聞立場評估,可能會有所不同。   本研究以一則國民黨與民進黨黨工,互毆的新聞為研究主題,探討先前態度不同的讀者看新聞時,看到的東西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採實驗法進行研究,請國民黨與民進黨黨工,回憶他們看到的新聞,對事件歸因,並評估該則新聞的報導立場,探討先前態度可能造成的影響。   研究發現,先前態度會影響讀者對新聞的回憶與歸因,但似乎不會影響對新聞立場的評估。接下來,進一步說明研究結果:   一、先前態度會影響新聞事件的回憶。讀者會主動添加一些新聞中未曾提及,但與先前態度一致的資訊,對新聞進行詮釋,使他們所回憶的新聞與原來的新聞有所不同,但與先前態度一致。   我們同時發現,先前態度不會影響讀者對既有資訊的記憶。也就是說,讀者會記得新聞中與自己先前態度一致、或不一致的資訊,並不會記得較多與態度一致的資訊。   二、先前態度會影響讀者對新聞事件的歸因,會將衝突原因歸咎於對方。國民黨黨工認為民進黨要負責,民進黨黨工卻會要求國民黨負責。   三、先前態度不會影響讀者對新聞立場的評估。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黨工都會認為,該則新聞沒有偏袒國民黨,或偏袒民進黨的情形,報導立場中立。
8

論媒體勞動:閱聽人、記者與記者後備軍 / A Treatise on Media Labour: Audience, Journalists and Reserve Army of Journalists

蕭肇君, Hsiao, Chao-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報業經營不善、新聞質量江河日下,基層新聞從業人員飽受雙重壓力-外有社會各界的針砭與責難,內臨管理階層的壓逼,乃至於解職。本研究認為,前述現象的形成,成因眾多,然而媒體「勞動」乃是價值產生的泉源,卻未曾得到管理階層正視,應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因此透過「閱聽人商品」的辨析,指出生產價值者並非閱聽人之勞動之後,轉進有關價值的真正來源,也就是「記者」的勞動,以及「記者後備軍」之「勞動」,次第分析。透過對這三類主體的「媒體勞動」之分析,研究者希冀本論文-(一)藉由相關理論的比對與整理,從勞動的角度,初步建立理解資本體制的商營媒介之概念架構;(二)論稱「報業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報業主採取了不利於「生產性勞動」的生產策略;(三)經由個案觀察,對做為未來記者的「記者後備軍」(學生)進行探索式觀察,以作為日後探論本領域其他「非典型勞動」的基礎。 / In recent years, Taiwanese newspaper industry has suffered from substaintial financial losses, and consequently its quality deteriorated. As such, the newsworkers faced double-bounded pressusures- there have been acute criticisms from the society, and there is enforced worsening of working conditions, for many instances that they are made redundant. There might be various reasons responsible for the phenomenon above, however, the researcher contends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the management does not take the media "labour" as the real source of the value. Therefore, this article kept the audience out of the valorization by discerning the "audience commodit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fountain of value might only be the labour power those journalists and the "reserve-army-of-journalsit" provided. By analizing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the "media labor", the author hopes this dissertation-(1) to build up a primary concept framework from the stand of "labor" to understand the media biz in capitalism by theoretical comparison, (2) to argue that the fundemental cause for the press crisis is the press owner took strategies in disadvantage of "productive labor", and (3) to offer a basis to explore the other "informal labor" in this field by an observation toward a group of " reserve army of journalist", who are students currently served for press for chances to be journalists in the future.
9

電視媒體運動觀賞者觀賞動機、人格特質與情感反應之研究

忻雅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管是無線或有線電視台,漸漸重視運動節目這一塊版圖,原因除了台灣職業棒球的回溫,籃球球員清新的形象吸引不少年輕閱聽人之外,人們日漸重視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來從事舒解身心的休閒活動。根據2003年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的資料可以發現,觀看電視轉播比賽的閱聽人有50.5%,且從2000年到2003年,觀賞電視運動轉播的民眾有漸增的趨勢,觀賞運動競賽已轉變為民眾休閒生活中消遣娛樂、調劑身心、紓解壓力的重要管道之一,好比國內職業棒球成為民眾相當關注的對象,特別是經由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更使得職業運動成為民眾閒暇之餘談論的話題。 本研究假設人格特質是影響閱聽人觀賞運動傳播的主要變項之一,研究結果也證實刺激尋求人格與開放性人格在娛樂消遣、球員(隊)支持、媒體呈現、社交認同與衝突暴力觀賞動機較為強烈,觀賞的情感反應也比較明顯,也就是說若將閱聽人依照人格來區分,的確特定人格特質的閱聽人觀賞運動的機率較高。 影響閱聽人成為運動閱聽人最主要是觀賞動機,尤其是偏向球員(隊)支持動機的閱聽人,越容易成為運動閱聽人,電視媒體使用也是成為運動閱聽人的影響變項之一,週末時觀賞運動時間越多的閱聽人,越容易成為運動閱聽人。 本研究結果發現居家觀賞的閱聽人,不論是正面情感或負面情感的反應都比在pub或戶外廣場來的強烈。觀賞籃球的閱聽人多數都會群體觀賞,觀賞時最能夠引起談論與吼叫反應,相較之下,觀賞棒球與網球比賽的閱聽人則冷靜許多。 綜觀本研究的人格特質與運動觀賞現象之相關性可知,具有刺激尋求及開放人格特質的大學生,比較喜歡觀賞運動節目,而刺激尋求人格特質越強烈,越容易成為棒球迷或籃球迷,偏向開放性人格、嚴謹人格特質的大學生也容易成為籃球迷。此與前人之研究刺激尋求人格其運動觀賞的傾向較高。
10

談失業︰常民的失業解讀

劉福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閱聽人研究一向是傳播研究的焦點,不過傳統閱聽人研究,多半將閱聽人及文本視為獨立的分析單位。本文嘗試依循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整體觀(holistic approach)概念,將文本及閱聽人間的界線模糊,並選定失業作為研究主題,從較為全觀的角度探討一般人如何建構一套屬於自己的失業看法。 為了探究一般人如何建構自成一格的失業理論,本文除了抽樣三集討論失業的談話節目進行分析,另外也採訪了十四位居住於台北縣市的居民。受訪對象多是我們熟知的上班族,大部分目前具有工作,有二位退休,其中四位有過失業的經驗。從事的行業則包含有律師、教師、業務代表、媒體記者等。 本文先就失業的歸因進行統計分析,以瞭解一般常民對失業原因推論傾向,研究結果發現一般人對失業歸因傾向個人因素。接下來,本文從談話節目及訪談語錄中所呈現出的失業隱喻,來分析框限一般民眾失業理論的隱喻內容,並從隱喻內容解讀出失業言說中三種失業推理的文化模式。不同於歸因分析及隱喻推理邏輯的探討,旨在尋求常民理論的一致性,研究結果最後一部份則是企圖呈現失業理論的多元性及不一致性。本文以失業的敘述結構為切點,從建構社會角色認同的文化模式,檢視常民失業理論的變異性。 綜合上面的分析,本文嘗試建立常民理論的建構模式,發現專家理論及意識型態的文化知識會影響理論的建立,但並非所有的專家理論及意識型態都會融入在常民理論中,而負責篩選的即本文所專注研究的文化模式。 關鍵詞:閱聽人研究、常民理論、文化模式、歸因、隱喻、敘事

Page generated in 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