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1
  • 51
  • 8
  • 2
  • 2
  • 1
  • Tagged with
  • 64
  • 64
  • 20
  • 19
  • 16
  • 14
  • 11
  • 10
  • 10
  • 10
  • 9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文本類型對閱讀的影響:以新聞體與小說體為例

楊素芬, Yang, Su-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以新聞體(純淨新聞)和小說體(文學小說)為例,試圖探討人與文本類型的關係。我們好奇的是,究竟文本類型會不會影響閱讀?若會的話,會表現在哪些面向?   經過文本面和接收面討論後,發現新聞體和小說體險了本質的差異外,在閱聽人的接收態度上也有差異。因此,我們認為文本類型差異似乎會影響人的閱讀,尤其表現在閱讀時間、閱讀回憶、和閱讀聯想三個面向上。   本研究採實驗法進行研究,選擇某國立大學四十位學生做為實驗對象,並將受試者分為兩組,分別閱讀新聞文本和小說文本,並在閱讀時暗中測量其閱讀時間,在閱讀後請他們回憶所記得的東西,以及讀後所產生的聯想。   接下來,進一步說明研究結果:   一. 閱讀時間:   本研究發現,閱讀新聞體比閱讀小說體來得快,而且快了大約22%。也就是說,閱讀新聞體花費的時間,比閱讀小說體所花費的時間較少。   二. 閱讀回憶:   在閱讀回憶方面,我們有以下三點發現:   (一)文本回憶:   本研究發現,新聞體和小說體的文本回憶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新聞和小說後,所回憶出來的文本命題數量相差不多。   (二)非文本回憶:   本研究發現,小說體回憶出較多的非文本命題。也就是,讀者在閱讀小說體後,所回憶出來的非文本命題數量比閱讀新聞體多。此外,本研究還發現,新聞回憶是以文本回憶居多,也就是,在新聞組受試者回憶資料中,是以文本命題的比例較高,約占回憶的85%。   (三)印象深刻的東西:   本研究發現,新聞體令讀者印象深刻的是標題和導言,而小說體令讀者印象深刻的則是文中修辭。也就是,讀者在閱讀新聞後,令他們印象深刻的命題多屬於標題和導言中的命題;而讀者在閱讀小說後,令他們印象深刻的命題多屬文中的修辭,譬如丈中的比喻、用字、意象等。   三. 閱讀聯想:   在閱讀聯想方面,我們有以下兩點發現:   (一)聯想量:   本研究發現,新聞體和小說體的聯想量並沒有差異。也就是,讀者閱讀新聞和小說後,產生的聯想數量相差不多。   (二)聯想性質:   本研究發現,新聞體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實際生活的東西,小說體則容易讓讀者聯想到思考、哲理以及寫作方面的東西。也就是,新聞體容易讓讀者聯想到交通方面的問題,小說體容易讓讀者聯想到人生方面以及文章寫作方面的問題。
2

台灣BL衍生「迷」探索

楊曉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兩種研究方法,以後現代及迷研究的相關理論為出發點,試圖分析: (一) BL衍生迷文本創作者及讀者的形成原因及條件為何? (二) 藉由參與觀察及深入訪談,描述(describe)並辨識(identify)BL衍生迷文本創作者/讀者的本質,探討其迷的現象?(what?)、如何迷?(how?)、為什麼迷?(why?) (三) 進一步分析BL衍生迷文本作/讀者從事迷文本的意義,及從事迷文本創作/閱讀時的愉悅為何,是逃避性/生產性的愉悅、或是其他未被提及的愉悅? 以外顯而言,BL衍生迷並沒有統一、絕對能區辨的特徵,迷對BL衍生的喜愛以其他行為表現,如創作、購買迷文本及與同好討論,在匿名環境、隱秘性高的網路上,可以找到許多BL衍生迷聚集的空間,而他們會有所謂「一般禁」的自主規制,希望不了解BL衍生的人不要進入及觀看相關內容。因為觸及到性別及道德層面,因此與其他「迷」不同,BL衍生迷對不了解BL衍生文化的人通稱為「外人」或「一般人」,通常不願意讓身邊的家人或好友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公共場合提起相關話題時也相當隱諱,也就是所謂的「一般禁」。 受訪者則是因喜歡故事中描寫男性角色間之友情或衝突的場面,而開始有閱讀或創作BL衍生的意願。至於BL衍生與原作之間喜愛程度的關聯性,多位受訪者表示她們是否閱讀、創作BL衍生,與是否喜愛原作其實並無一定相關性,甚至對衍生作品的喜愛程度勝於原作。 BL衍生迷外在行為包括購買、創作及閱讀BL衍生迷文本、參與同好團體與聚會。針對曾有從事創作及出版同人誌經驗的受訪者,深入了解是否曾由商業出版社出版過原創的BL作品或是否曾經考慮過以從事BL創作為職業時,受訪者多對環境不穩定抱持悲觀的態度。目前多數受訪者選擇先透過不需透露自己身份的網際網路如BBS、相關WWW網站認識同好,進一步深入認識後可能會以電話、E-mail或其他方式相約見面。還有些會選擇加入相關的社團,如漫畫社,從社員中找尋同好。內在行為方面,受訪者以「萌」來表達對BL衍生的喜愛程度及興奮情緒。受訪者在接收到原作中的男性角色間表達友情或衝突的場面時,容易產生「萌」的情緒,進而去尋求能更表達出角色之間關係糾葛的BL衍生作品閱讀、或產生創作BL衍生作品的靈感、及與同好討論等上述外在行為。 部份受訪者對「過度」一詞表示不舒服的態度,研究者本身也開始對「過度」一詞在迷研究使用是否適當表示懷疑。迷並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過度行為」,本研究中的受訪者在「區辨」自己是否為迷、或區辨其他迷與自己的不同時,多採用消極地態度隱瞞或否定自己是「迷」、是「腐女子」。 進一步再探討時可發現: (一) 讀者積極的誤讀與玩弄 本研究中試圖了解的BL衍生迷有多數堅持以「忠於原作」為他們閱讀或創作BL衍生迷文本的選擇標準,他們延續著原創劇情發送人所製造的訊息,而從中創造出愉悅,甚至回過頭來解讀原作的生產者,認為迷文本的一切創作線索,皆奠基於作者提供的所有線索,不認為自己顛覆了文本。也有受訪者認為,原作是有意識地與閱聽人共同玩弄虛構。 (二) 對「男性情誼」過度想像的愉悅。 承上,BL衍生文本是此族群在接收原創劇情內容時,對男性角色間關係的過度想像,無論是正面的友情或負面的仇恨衝突,BL衍生迷都將原作中欲表達男性情誼的劇情認為是愛情關係的「曖昧」,而從訪談中可發現,BL衍生迷了解這些純屬非現實的想像,也認定這種從曖昧關係想像延伸出的BL衍生文本,與同志文學不同,而不斷在不同原創作品中尋找、分析、創作及閱讀曖昧關係,正是此族群迷行為的實踐。 BL作品是女性對「理想男性情誼」的想像出發的作品。創作及閱讀BL及BL衍生作品不涉及性向認同,創作者也多為喜愛異性的女性,多因為欣賞及喜歡男性,希望能與男性擁有平等地位,才能對男男產生想像。
3

《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建構

蔣聖安, Chiang, Sheng-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介紹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以及研究範圍與用語的意義界定。   第二章為〈《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首先就明代之前關於小說文類的傳統論述,分為正統史書論述與文人評論兩大部分,依照其論述之時代順序,進行文類觀念上的說明探討,藉以檢視傳統小說文類之價值觀;其次,就傳統歷史小說的相關評論,檢視歷史演義小說敘事認知的文類觀;末節則是從《三國演義》的取材依據與敘事傳統二方面,探究《三國演義》一書所具有的敘事認知內容。   第三章為〈《三國演義》的文本建構〉,分別從《三國演義》文本作品的敘事藝術、敘事題材、敘事思想等層面,探討其具體呈現之文本建構內容。   第四章為〈結論〉,先說明中國歷史敘事傳統觀念對於小說所產生之深遠影響,接著探討歷史,小說與敘事的相互關係,最後則是就歷史小說的文類定位提出總結性看法,作為本篇論文結論。
4

一個「英雄」的誕生──多元文本下的廖添丁敘事差異與文化政治意涵

吳勇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廖添丁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日據時期至今,相關資料在官方與民間、史料與傳說、雅與俗等方面皆呈現豐富而多樣的面貌,而在學術圈中,關於廖添丁的研究蠭起,更指出「廖添丁」背後必然有其意涵,值得深入研究。 「劫富濟貧」是廖添丁最為民眾所熟知的事蹟,人們將其視為俠盜、義賊甚至是抗日英雄,深受民眾崇敬;而在官方檔案中,廖添丁卻是個嚴重違反社會秩序的人物,是不折不扣的盜賊。不難發現,兩者間的認知存在極大差異,民眾將盜匪視為英雄,本身即是一種自我道德的顛覆,蘊藏著對整體社會的不滿,這對擁有統治權的官方無疑是一大挑戰,亦使得官方必須審慎應對,故本篇論文從官方與民間敘事文本為基礎,結合文化研究理論,試圖分析箇中隱含的意涵。 第一章為緒論,針對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等方面,做完整的陳述,並對現今的相關論文做一番檢視,藉以發現研究課題,從而確立論文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以民間文本為研究方向,選取民間傳說故事與歌仔冊為研究材料,而以歌仔冊為主,探究民間賦予廖添丁何種形象?運用何種方式塑造?並分析民間文學所展現的教育、娛樂與社會等功能。 第三章從作家文學出發,以小說為研究範圍,運用敘事理論,分析作家如何塑造廖添丁的形象與描摩其內在心理?並分析作家在創作中所要傳達的意涵。 第四章則從民間信仰的角度做為出發點,首先說明現今民間信仰的概況,再從文獻資料中記載的神化事蹟,探究神化的方式、神化的原因與其中蘊含的心理。 第五章則透過前三章從民間文學、作家文學與民間信仰所得到關於廖添丁的塑造與呈現的意涵,再加上官方資料,試圖分析廖添丁的定位問題,進一步探討官方面對此現象,如何運用政治、經濟、社會等力量進行控制,而民間又如何運用「廖添丁」所產生的文化資本進行反統治,藉以釐清「廖添丁」背後的文化政治意涵,以及法律、正義與社會秩序如何達到平衡狀態,以確保社會結構不至於瓦解。 第六章則為結論,希望歸納出廖添丁這個「英雄」的誕生,其產生的因素乃是時代下的產物,是官方與民間角力之後的結果,是一個具備強烈社會時代性的「英雄」。
5

基於眼動技術發展具視覺互動文本閱讀模式 / Developing Visual Interactive Context and Reading Mode Based on Eye Tracking Technology

林裕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互動的閱讀模式能夠引發學習者更高的學習動機與意願,同時也帶給學習者更直覺的閱讀學習體驗。過去使用眼動進行讀者與文本互動的閱讀模式研究仍缺乏有效的實驗驗證其對於提升閱讀理解成效的助益,因此本研究使用眼動追蹤儀器,結合網頁技術與閱讀標註概念,發展一套基於眼動技術發展之視覺互動文本閱讀模式,同時探討此一閱讀模式在支援英語文本閱讀之學習成效、學習時間、認知負荷、科技接受度與閱讀歷程序列等面向上,是否優於滑鼠操作之閱讀標註互動文本閱讀模式。   研究結果顯示:(1)採用眼動操作的實驗組學習者閱讀問答式說明文文體結構具閱讀標註補充之互動式閱讀文本進行閱讀的學習成效顯著優於採用滑鼠操作的控制組學習者;(2)眼動操作的實驗組學習者在閱讀問答式說明文文體結構具閱讀標註補充之互動式閱讀文本進行閱讀的學習時間、標註觸發次數、標註觸發時間、閱讀序列長度與單位學習時間標註觸發次數均顯著優於滑鼠操作的控制組學習者;(3)採用眼動技術操作的場地獨立型學習者對於閱讀問答式說明文文體具有顯著學習成效;(4)採用基於眼動技術發展之閱讀標註互動文本閱讀模式具有引導閱讀者規律進行前後文參照回視之特性;(5)文體結構差異對於採用眼動技術操作與滑鼠操作具閱讀標註補充之互動式閱讀文本之學習成效產生影響。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眼動技術實際應用於閱讀標註互動文本閱讀的教學建議,並針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6

小說的框架:沈從文《邊城》研究 / Framing in the Novel: A Study on Shen Cong-Wen's The Border Town

紀志賢, Eddie J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小說框架理論的建構,並且運用此一理論具體分析沈從文的小說《邊城》。 本文一共分成五章,第一章是一簡單扼要的介紹。一開始概略敘述為何運用語言學理論研究文學,為何嘗試運用框架理論於小說研究上,以及為何選定沈從文的《邊城》作為文本分析的對象。然後則是簡要解釋了研究方法。最後的部份是對各章節的內容作一番說明。 第二章對框架理論及沈從文與《邊城》作一必要性的陳述。首先針對框架理論作一概括性的整理,包括框架理論的基本定義,來龍去脈,發展,與大致上的運用,然後做完整的回顧。第二部份對沈從文的生平,以及《邊城》做一簡單的整理。 第三章將融合文本語言學中的故事文法研究,框架理論,以及小說而建構出小說的框架理論。首先,將小說的框架分為兩個層次:小說互動框架,以及小說文本框架。瞭解小說不同層次的框架之後,將致力於整個小說框架體系的建立,探索出互動框架與文本框架下的次框架。此外,為了解釋小說如何從基本的故事材料漸漸的經過處理與轉化後,成為小說作品,小說框架理論將援用框架不斷轉化的概念,說明小說框架可不斷的轉變成不同形式的框架。最後,將從形式功能的角度理解小說框架,初步發展小說框架理論。 第四章將運用建構出的小說框架理論對沈從文的小說《邊城》進行分析。所謂的分析,在此定義為兩個過程:閱讀與詮釋。由於框架概念屬於上層心智的抽象概念,因此本章將具體落實到小說文本中句子與語言的層次,實際去挖掘隱藏於字裡行間的框架現象,觀察小說文本框架如何藉由語言機制的操弄,轉化框架,為框架再定調。之後再從具體的框架現象中加以詮釋與評價,為何《邊城》被譽為沈從文最好的小說之一;試圖從小說框架理論解釋這部小說的技巧性、完整性、與豐富性。 第五章為整部論文的終曲,將總結整個小說框架理論的要點,與此一理論運用在沈從文小說《邊城》分析時的優缺點。此外,本章將探討小說框架理論的適用性與侷限性,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nstruct to a frame theory of novel, and then applies this theory to analyze Shen’s The Border Town. In thesis,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with a rough description of the motives to do such a research and of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final part is a outlook of each 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fame theories and on Shen Cong-wen, the author of The Border Town. The third chapter is to construct the frame theory of novel from story grammar, frame theory, and the novel. The frames in the novel could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main frames, interactive frames and textual frames, both comprising different subfram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is to develop and build those subframes. Besides, for explaining the novel is not static in nature, rather, ever-developing gradually, the concept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frame is adopted, to illuminate the novel is such a frame that transforms all the time. The forth chapter is to analyze The Border Town within the frame theory of novel being constructed. The analysis contains two processes,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is chapter is to delve into the frames in the language of the novel, to observe how The Border Town frames to be a great masterpiece.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cluding the essentials of the theory, 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the analysis by the theory. Last is the discussion of possibly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frame theory of novel.
7

觀看.意識形態廣告

崔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過了一個世紀。 成立於1987年的意識形態廣告公司,在台灣廣告中被看作一個異數。在廣告創意獎與業務量上,都有傲人的成績。過去,對於意識形態廣告的研究或則將之視為洪水猛獸,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或則以片面的廣告效果來看待,並未解答,究竟意識形態廣告是甚麼?包含了哪些元素? 在此研究中,我選擇了四則中興百貨廣告與四則司迪麥口香糖的廣告,以分鏡表式的方式,進行文本分析。結果發現意識形態廣告具有幾個特質:(一)又繁複、又單純。意識形態廣告的複雜處在於各種執行要素的精緻,呈現豐富的視覺結果;但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廣告也奉行了最單純的廣告概念:一次把一件事講清楚,選定了一個概念,便以各種方式窮盡之。(二)又思考、又感覺。一般認為,意識形態廣告採用的是「感覺策略」,通篇無涉產品品質的描述;然而,邊緣執行面的諸多元素卻又包圍了中央,在最後以文字總結,提出的簡短的話語中,包藏著使人會進一步思索的概念。(三)又閃避、又直接。意識形態廣告通常在結尾處,才出現文案旁白為影片定調,之前好看的影像堆疊,產生了空隙,讓人們有解讀的空間,但也漸漸鋪陳一個通道。(四)又快、又慢。意識形態廣告藉由短秒數、與相對長秒數的鏡頭交換;穩定的攝影機位置、緩慢誇張的舞台劇肢體效果、適時的溶接矇騙鏡頭的轉變,合成了一種又快、又慢的韻律,把重複的片段畫面加以組合,增加了訊息的密度、但延緩了壓迫感。 當產品所要強調的特質並不具體,或具體的特質不適合推銷產品時,找到一個態度、議題類型、來替代產品,在廣告中與消費者對話,拿視覺、聽覺等執行元素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進一步吸引其思考、參與廣告運作,是「意識形態廣告」模式可以奏效的一個起點。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起點 第二節 有一家廣告公司叫做意識形態廣告公司 第三節 「意識形態廣告」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意識形態廣告相關文獻回顧 第二節 廣告創意策略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訪談 第二節 文本分析法 第四章 影片分析 第五章 分析結果與發現 第一節 廣告內容 第二節 廣告形式 第六章 結論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限制 第二節 回答研究問題 第三節 風格恐懼 第四節 研究建議 參考書目
8

新聞寫作歷程初探 /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Newswriting

許舜青, Hsu, Shun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記者寫作新聞時可能經歷的思考過程。與一般歸納式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採取演繹式的研究途徑,嘗試以各相關領域的理論(包括認知科學、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新聞學等)為基礎,推演出一個理論上的新聞寫作歷程模式。   本研究以語言學中的轉換概念(transformation)作為寫作模式的基礎。將新聞寫作視為記者從長期記憶的基模知識中,提取適當命題出來,經過種種轉換規則的處理,而轉換成為新聞文本的過程。轉換出來的新聞文本,在內容上呼應基模的命題層次結構;在結構及風格上符合新聞寫作的特殊要求。此外,新聞寫作是在情境影響下進行的活動,因此在模式中也討論情境因素對新聞寫作轉換過程的影響。   為補文獻推演的不足,本研究也進行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請一位報社記者實際採訪一則新聞,並於採訪完後寫一則新聞稿。在記者寫稿時,以放聲思考法及寫作後立即追溯訪問法探測記者寫新聞時的思考過程。個案研究的資料作為本研究模式的參考。   最後本研究針對模式無法研究的部份,對未來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並且就本研究所推演出的理論模式,對新聞寫作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unviel the mysterious process of newswrit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inductive research, article employs the deductive approach.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ories in relevant fields, including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journalistic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is model is "transformation" borrowed from linguistics, viewing newswriting process as pro- positions retrived from schema in long-term memory, transformed by various rules, and finally presented as news text. After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e content of news text corresponds to the propositional levels of schema, and the sturcture as well as style of news text conform to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of newswriting.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in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newswrit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oroughness of the model, the author conducted a simple case study. The author invited a reporter to attend a conference and requested her to write a piece of news about the conference. In order to probe the thinking process,the reporter was requested to think aloud during writing, and was interviewed immediately after writing. The data of case study was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for the educator of news-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in this article.
9

水母不見了:一個數位多文本的創作實驗 / Jellyfish disappear- A experiment of digital multi-textuality

詹琇惠, Chan, Hsiu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創作試圖以多文本、跨媒材的方式闡述一個關於水母、關於記憶、關於地景物件的故事。試圖以文字小說、圖像繪本、實拍短片影像,共三種媒材述說相同的水母故事並彙整放置於網站平台上。本創作藉此不同媒材形式的說故事方式,探索實驗各媒材敘事故事的樣貌與氛圍,了解各媒材的特性與質地,開展更多敘事的可能性。 若記憶需要相對物證去指證,故事裡唯一留下的水母,終究也會消失於清澈的水之中,倘若沒有留下任何物證痕跡在另個人的生活裡,他的存在對於不是自己的另個人來說是否可以成立?又或者說我相信人的存在是靠著記憶累積,隨時間堆疊成為存在的實體,一旦失去記憶又沒有留下任何物件指認身分時,那還剩下什麼足以作為存在證明?在形式的部份,以一個故事出發,多種媒材的呈現,包含圖像(繪本)、文字(小說)、影像(電影),最終將各媒材之文本匯流於網站平台上呈現,以此實驗一故事不同形式的創作可能性,其不同形式間的敘事轉變,在文字、圖繪、影像間的比例搭配與適切性實驗。
10

網站文本中的符號運作:以房地產建案網站為例 / The Signifying Process of Real-estate Website Texts: A Structural Semiotic Analysis

謝雅如, Hsieh, Ya-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網路的普及使得大眾越來越依賴網站資訊,作為消費依據。網路的超鏈結功能可讓瀏覽者任意跳接文本,這使得網路文本的核心意義流動不定;對於把網站作為重要傳播銷售工具的企業來說,該如何將網站的訊息正確地傳達給瀏覽者是重要議題之一。本研究挪用並調整法國符號學者Roland Barthes提出的圖文兼具的廣告文本研究取徑,據以分析房地產建案網站的文本,希冀能發掘網站文本中的符號意義指涉及其運作形式。本文發現,經由刻意的設計,網路文本限制了意義可能的開展,運用圖文符號的預設意義功能、以及情境意義功能等,將建案網站的核心意義保持單一,以方便建案行銷人員進行行銷推廣活動。 / We have entered an era in which hypertext has become a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for the audience. Hypertext allows the Internet surfers customize reading path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interests. However, the infinite hyperlinks between web-pages pose a challenge to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professionals. The study intends to describe the signifying process of the website texts based on Roland Barthes’ image-text analytical approach. We first appropriate Barthes’ analytical method by taking the features of websites into consideration. Secondly, we choose three real-estate websites and analyze the signifying process of these web messages. We conclude that commercial websites frames website viewers’ perception by utilizing the anchorage and relay functions proposed by Barthes. That is, the meanings of samples under this study are limited to a single voic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persuasion effects.

Page generated in 0.01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