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0
  • 2
  • 1
  • Tagged with
  • 13
  • 13
  • 7
  • 5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多重充足原因基模發展、酬賞種類、酬賞方式對內在興趣影響之研究

陳淑娟, CHEN, SHU-J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共一冊,約五萬字,分為: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本研究之寫作動機,並所欲達成之目的。 第二節:文獻探討。探討有關過度辨正效果,多重充足原因基模,及不同酬賞種類之 文獻,綜合前人研究結果,並檢討結果分歧之原因。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問題。綜合文獻探討結果,擬設研究架構,並列出與研究所欲驗 證之假設如下: 1.多重充足原因基模隨年齡增加發展愈成熟。 2.酬賞對內在興趣之影響視酬賞種類而異。 3.酬賞對內在興趣之影響視酬賞方式而異。 4.酬賞對內在興趣之影響視多重充足原因發展基模而異。 第二章:研究方法 第一節:預試。說明預試所使用之受試樣本,研究工具、實驗程序,以及預試結果。 第二節:正式實驗。說明正式實驗所使用之受試樣本,研究工具、實驗程序,以及實 驗結果之資料處理方式。 第三章:研究結果 第一節:有閱操弄變項之檢驗。 第二節:結果分析。分析所操弄之自變項在依變項各種測量值上,是否有顯著影響。 第三節:討論。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2

新聞寫作歷程初探 /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Newswriting

許舜青, Hsu, Shun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記者寫作新聞時可能經歷的思考過程。與一般歸納式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採取演繹式的研究途徑,嘗試以各相關領域的理論(包括認知科學、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新聞學等)為基礎,推演出一個理論上的新聞寫作歷程模式。   本研究以語言學中的轉換概念(transformation)作為寫作模式的基礎。將新聞寫作視為記者從長期記憶的基模知識中,提取適當命題出來,經過種種轉換規則的處理,而轉換成為新聞文本的過程。轉換出來的新聞文本,在內容上呼應基模的命題層次結構;在結構及風格上符合新聞寫作的特殊要求。此外,新聞寫作是在情境影響下進行的活動,因此在模式中也討論情境因素對新聞寫作轉換過程的影響。   為補文獻推演的不足,本研究也進行一個很小的個案研究,請一位報社記者實際採訪一則新聞,並於採訪完後寫一則新聞稿。在記者寫稿時,以放聲思考法及寫作後立即追溯訪問法探測記者寫新聞時的思考過程。個案研究的資料作為本研究模式的參考。   最後本研究針對模式無法研究的部份,對未來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並且就本研究所推演出的理論模式,對新聞寫作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unviel the mysterious process of newswrit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inductive research, article employs the deductive approach. The author tries 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eories in relevant fields, including cognitive science,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 and journalistics. The central concept of this model is "transformation" borrowed from linguistics, viewing newswriting process as pro- positions retrived from schema in long-term memory, transformed by various rules, and finally presented as news text. After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e content of news text corresponds to the propositional levels of schema, and the sturcture as well as style of news text conform to the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of newswriting.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 in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of newswrit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horoughness of the model, the author conducted a simple case study. The author invited a reporter to attend a conference and requested her to write a piece of news about the conference. In order to probe the thinking process,the reporter was requested to think aloud during writing, and was interviewed immediately after writing. The data of case study was used for reference. In the last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for the educator of news-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in this article.
3

國小學童理解問題方式的發展:加減比較問題

馬祖平, Ma, Tzu-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的研究以學童的解題表現為基礎,用「等化」或「配對」的觀點來說明學童如何理解比較問題(Carpente & Moser, 1984; Fuson, Carroll & Landis, 1996; Nesher, Greeno & Riley, 1982)。本研究認為解讀比較問題關係句的方式應有「配對」、「向被比較量等化」與「向參照量等化」,研究旨在探討此三種理解方式的發展順序與整合歷程,亦即,學童何時能以某一方式理解關係句以及何時能彈性運用不同方式來理解同一關係句。 本研究的作業是在題本中呈現與「配對」、「向被比較量等化」及「向參照量等化」理解方式一致的算式(有的為標準算式與有的為開放算式),要求學童作出算式與題意是否一樣的是非判斷:題本中每一比較問題下有三個算式,有的算式正確表徵題意,有的則與題意不符。如此,當學童能以某一種理解方式來了解題意時,即使該理解方式不是學童偏好的,學童仍能在看到與此理解方式一致的算式時作出“是”的判斷。 本研究對563位二下到四上學童進行團體施測,結果顯示,年級時段對學童的表現不十分顯著,在算式形式方面,未發現某一算式形式在三類問題類型上都傾向被判斷符合題意。除了參照量未知題外,學童在各比較問題上,比起其他算式,都較傾向判斷正確標準算式與題意相符。在差異量未知題上「配對算式」恰為標準算式,在被比較量未知題上「同被比較量等化算式」恰為標準算式,在參照量未知題上「向參照量等化算式」恰為標準算式,以正確標準算式為判斷對象時,整體而言,學童在差異量未知題的表現最好,其次為被比較量未知題,參照量未知題則較差。 在未知數性質相同的問題上,以標準算式為判斷對象時,學童傾向判斷運算符號為"減號"的算式與題意相符。在被比較量未知題與參照量未知題上,標準算式運算符號與關係句描述的方式一致時,易被判斷符合題意。在同類問題下,以正確開放算式為判斷對象時,若開放算式與標準算式彼此表徵的關係互為"子集合對調"關係,較易被判斷符合題意;若開放算式與標準算式彼此表徵的關係互為"加減五逆"關係,則較不易被判斷符合題意。在整體的算式判斷作業表現上,同一文字題下的兩正確算式互為"子集合對調"關係時,學童反應的一致性較高,同一文字題下的兩正確算式互為"加減互逆"關係時,學童反應的一致性較低。 推論「配對」方式發展最早,其次為「同被比較量等化」方式,「向參照量等化」方式則較晚發展。學童的「配對」方式因應差異量未知題形成特殊的"減法策略",並將此策略過度類化到其他問題類型上;部分學童似乎發展出特殊的「向被比較量等化」方式並因應被比較量未知題,將關係句的描述方式與運算方式間形成連結,且將此連結方式過度類化於參照量未知題。直到四上為止,學童發展的理解方式都仍未一般化,僅適用於特定的問題情境,而不能以同一方式掌握所有比較情境中的數量關係。同時,學童缺乏以不同觀點來理解同一比較問題的能力,這可能是因為學童未能成熟運用「部分-部分-整體」基模來掌握數量間的關係,而使得理解方式之間缺乏相互轉換的彈性。
4

兒童故事基模發展與電視卡通暴力訊息解讀之關聯性研究 / Children's story schema development and its relation to decoding television violent cartoon

李秀美, Li, Hsiu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兒童的電視暴力行為模仿是存在的,常人由個人經驗和媒體的顯著個案報導對此現象建立表象的印證;而學者透過研究也證實電視暴力具有不良示範作用,和閱聽人─尤其是兒童─日常生活的攻擊行為脫離不了關係。但學界卻忽視了兒童的認知節目能力與電視暴力訊息的互動關係:兒童看過有暴力訊息的節目後,電視暴力訊息在兒童腦海裡會留下什麼印象;並進一步告訴常人如何扼止這些印象可能引起的不當後果。   本研究企圖應用故事基模理論於電視暴力訊息的研究,探討電視暴力訊息如何透過故事基模的運作,在兒童腦海中留下何種的印象。研究方法為場地實驗法配合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等多重方法設計。   研究發現,兒童的電視故事基模具有層級效果,愈上層回憶愈抽象。電視暴力訊息的高低和呈現方式,對兒童組織故事的方式沒有顯著的影響;但視覺呈現的高暴力訊息會使兒童對故事產生較多的推論;如果故事一開始就出現大量的高暴力畫面,則能強化兒童對故事開始情節的記憶。年齡和先備知識是有力的解釋變項。年長的、先備知識豐富的兒童電視故事基模較強,回憶數多、理解高、偏差少、推論多,顯見故事基模的形成一方面是自然的成熟因素,同時也受環境經驗因素的作用。   然而年幼兒童對於最易產生暴力訊息的反應和企圖事件的回憶數及詳細層次,與年長兒童無顯著差異,但對行為後果(施暴下場)記憶較簡略,可能因此產生施暴並無不可的解禁心理。此外,父母教育程度高、社會成績好、電視知識豐富的兒童故事基模亦較佳,尤其是男生可能因興趣使然,對本研究的故事記憶更好,且詳細記得反應和企圖事件。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建議未來電視暴力研究觀察互動情形、加強實驗設計、進行特定對象研究、進行長期研究;並對電視節目製作者提出加強故事張力減少暴力情節、不得不保留的暴力情節應淡化處理、發展電視識讀材料等實質建議。 / This study applied story schema theory to understand how children decoded the violent messages in television cartoon by a multi-method design.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s with 60 subjects immediated after watching a TV cartoon with different violent level and media presented in a experiment. The sam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s again after one week.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e 'effect level'in childern's TV story schema and find the top recall level is more abstract.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y schema and violence decoding were found, but visual-presented high violence may increase inferene and enhance memory on the beginning episode. These results correlated closely with age and story-relevant previous knowledge. Finally, the author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TV program producedr.
5

新聞記者的認知策略之研究 / The Cognitive Strategy of Journalists: Hypothesis-testing

章倩萍, Chang, Chien P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探討新聞記者身為一個「直觀科學家」(intuitive scientists),在報導新聞時會不會有假設?如果有,這些假設的內容是什麼?以及假設如何影響記者的採訪、報導工作?   新聞記者在認知世界、認識社會的時候,並不會像張白紙一樣,毫無選擇的完全接受外來的訊息、刺激。根據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指出,新聞記者在認知的時候,會以他的先前知識結構為基礎,選擇性的、主動的詮釋外來刺激。這些知識結構就像理論一樣,可能使記者對外來資訊,產生特定方向的預期和假設,整個資訊處理的過程,就如同科學研究的假設驗證過程。   本研究以立法院朝野黨團協商、中美智慧財產權諮商新聞,一共進行了二次個案研究,分別訪問、觀察了八位採訪記者。這二次個案研究的進行時間,分別是三天和四天。其中第一天主要的工作是訪談記者,了解記者對於報導事件是否有假設,以及他打算怎麼跑這條新聞(策畫);第二天以及第二、三天參與觀察記錄新聞記者的採訪、寫作工作,探究假設是否會影響新聞記者的採訪、寫作工作;第三天以及第四天,則對記者進行事後訪問,以對照先前的訪談內容和觀察記錄,找出差異,了解記者採訪計畫改變的情形、原因、假設驗證的過程以及有無更換假設的情形。   資料分析結果發現,新聞記在採訪前,對於這二個報導事件,都採取了明確的類別假設、主題假設、結果假設、影響假設;這些假設並影響了記者的採訪、報導過程和方向。這些影響主要展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新聞記者的的採訪策畫範圍和方向,都侷限在假設範圍內。   二、假設影響記者的採訪工作。     1. 記者選擇的消息來源,大部份和記者的假設有關。     2. 記者問的問題,大部份和記者的假設有關;記者問問題的方式和問題 的內容,多數傾向支持原先的假設。   三、假設影響新聞記者的寫作過程。     1. 記者選擇寫入新聞稿的資訊,大致上和記者的假設一致。     2. 記者詮釋新聞稿資訊的方向,也大致符合記者原先的假設。
6

日語複合動詞"~nuku","~kiru","~toosu"之語意分析-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 /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Japanese compound verb: "~nuku," "~kiru," and "~toosu,"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陳毓瑾, Chen,Yu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出發,以具有類似意義之日語複合動詞「~nuku」、「~kiru」、「~toosu」為研究對象,透過複合動詞「~nuku」、「~kiru」、「~toosu」所具有之多重意思,以及其具有之中心基模,來探討其語意之異同點。 過去的研究主要是以複合動詞之前項動詞的分類為基準,來探討具有類似意義之複合動詞之異同點,然而卻無法完全說明造成其異同點之關鍵原因。本研究著重於複合動詞具有之「中心基模」與「語意擴張構造」,並主張具有類似意義之複合動詞其最大的不同,主要即來自於各個複合動詞本身具有之不同的「中心基模」與「語意擴張構造」。 透過此分析方法可以得知,複合動詞「~nuku」、「~kiru」、「~toosu」其各自的「中心基模」分別如下: 「~nuku」為「克服行動過程中所具有之障礙」 「~kiru」為「由於某動作之影響,造成某對象消失之結果」 「~toosu」為「通過某路徑之起點與終點」 由以上所述之不同「中心基模」來探討可知,複合動詞「~nuku」、「~kiru」、「~toosu」雖然具有類似意義,但在「時間範圍」、「量範圍」、「程度範圍」、「認識範圍」、「有無意志性」、「有無障礙」、「有無目的」、「積極度」、「理解度」等項目中,仍可發現其不同之處。
7

透過後設論述觀念教授高中生英文閱讀之研究 / The Use of Metadiscourse to Teach High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楊憶琴, Yang, Yih-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透過後設論述觀念的教授,對高中生英文閱讀表現有否顯著效益,同時加以深入分析後設論述觀念,對於不同英語能力程度的學生在其閱讀表現有否不同的效益。 壹、研究方法 (一) 本行動研究以八十位桃園縣立某高中二年級兩班社會組學生為本實驗教學之對象。將兩班學生分成實驗組和控制組,同時在實驗組班級中,依據其在英語分級測驗的成績分配出高分組和低分組。 (二) 兩組受試者先進行閱讀理解的前測,並填寫一份有關其已知語言學習策略之問卷,實驗組學生接受十二週後設論述觀念的閱讀教學,而控制組學生只接受一般高中英文課程教學。 (三) 此外,實驗組學生並填寫有關於後設論述觀念的前後問卷,兩組受試者前後測成績皆以獨立及相依樣本t 檢定統計方法來分析學生的成績。 問卷的結果以百分比形式及統計卡方方法表列;百分比同質性檢定用來分析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們對於後設論述觀念教授的不同反應。 統計顯著水準.05 用於所有分析中以決定顯著差異是否存在。 (四) 最後,實驗組受試者須填寫一份有關於他們對後設論述觀念教授的觀感以及策略應用之問卷。 貳、研究結果 (一) 實驗組和控制組間其閱讀表現並有顯著差異。 實驗組學生因有後設論述觀念教授而在閱讀表現上有顯著提升。 (二) 實驗組的高分組與低分組在前後測閱讀表現有顯著差異。 高分組及低分組學生皆因有後設論述觀念教授而在閱讀表現上有顯著提升。尤其對高分組學生閱讀表現助益更大 (三)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實驗組學生對於後設論述觀念教授在閱讀表現上的效益抱持肯定態度。高分組及低分組學生皆持正面態度。 (四)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實驗組學生認為對於後設論述基模中的文本後設論述觀念的學習,較優於人際間後設論述觀念的學習。 (五)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實驗組學生認為,應用文本後設論述中的連接轉折詞及順序詞 對於提升他們英文閱讀能力幫助極大。  參、研究限制 (一) 本研究在實際高中英文閱讀教學情境中進行,僅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兩個班級為對象,目的在於透過後設論述觀念教授高中生英文閱讀之研究,探討此教學方法應用於台灣高中學生在英語閱讀學習之成效及可能遭遇的學習瓶頸。因此,若欲據以推論其它不同學校與不同程度學生之教學應用,尚需進ㄧ步探究。 (二) 國外文獻多數討論後設論述觀念與英文作文教學應用,有關於和英語閱讀學習成效的文獻則極為稀少。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後設論述觀念教授與第二外語英語閱讀教學意涵上的探討,提供台灣英語教師教學策略的的思考和想法。 /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if there ar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metadiscourse schema on senior high EFL students’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The study further investigates if there ar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metadiscourse schema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anguage proficiency levels. It also reports the students’responses to metadiscourse schema on: the textual 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 The subjects are eighty second-graders from Y.F.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They are equal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s-shape distribu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s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high-and low-proficiency subgroups based on the score of the placement test. Subjec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ake the instruction of metadiscourse schema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welve weeks. All subjects take the pre-and post-test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fill in Questionnaire I.   The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sample t-tes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ubjects’ scores in the tests.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II are tabulated in terms of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II between high-and low-proficiency groups are analyzed by the test of homogeneity of proportions. Besides,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III also b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The .05 level of significance is used in all analysis as the criterion level for determin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major findings in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When metadiscourse schema is instruct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EG subjects have th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reading performance. 2.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high-and low-proficiency group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tween Questionnaire II before and after the metadiscourse instruction. HPG gain more benefit from the instruction of metadiscourse schema than LPG. 3.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III on the students’ responses to metadiscourse schema show that most subjects’ perception of the effects of metadiscourse schema on the reading performance is positive. 4.EG subjects gain more benefit from the instruction of the textual metadiscourse than the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5.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 II on the instruction of metadiscourse schema indicate that logical connectives and frame markers in the textual metadiscourse are the features most frequently used by senior high EFL student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finding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and further research suggested.
8

台灣選民經濟投票之研究:1996-2001年

王柏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台灣的經濟環境與發展陷入了低潮,包括經濟成長率自解嚴以來首度呈現負成長,失業率也一舉突破4.0%。在政治上,國民黨在1996年第一屆總統民選勝選之後,可以發現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失業率則是逐漸上升,而民進黨陳水扁在2000年擊敗國民黨與脫黨參選的宋楚瑜,2001年立委選舉在立院席次中,則是取得相對多數的優勢。在這樣的政經環境下,經濟因素是否成為選民投票抉擇時的一項考量因素呢?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換言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探索1996年自2001年的兩次總統選舉與兩次立委選舉當中,台灣選民的經濟投票行為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對選民經濟評估的影響如何?如果不存在,又是為什麼呢?其次,如果選民的經濟投票行為存在,則主要是具備哪些特質的選民具備經濟投票的行為呢? 從研究結果申,本文發現在1996年與2001年的調查資料中,經過交叉分析與多元洛基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的結果,得出在這兩年選舉中選民具有明顯的經濟投票行為,也就是當選民在評估過去經濟表現好時,會傾向投給執政黨,當選民評估過去經濟表現不好時,則傾向投給在野黨。同樣地當選民展望未來的經濟表現時,預期未來經濟會變好的選民會傾向投給執政黨,預期末來經濟會變差者則傾向投給在野黨。至於1998年與2000年之所以選民並沒有明顯的經濟投票行為出現,本文認為由於外在因素的干擾,或是選民的認知差異,或是候選人的因素影響,使得該年選舉的調查結果,經濟評估的影響並不顯著。而從歸因理論來探討,當將經濟不好歸賣於國際環境因素者剔除,僅以考慮其他歸責因素的選民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發現經濟評估對投票抉擇確實存在著影響。除此之外,利用政治信任感來檢證選民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之間的關係,發現兩者的交互作用對選民投票抉擇影響並不顯著。至於哪些選民較具備經濟投票的特質,本文從選民的職業、教育程度、統獨立場政黨認同來交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有職業較無職業、低教育程度較高教育程度、統獨立場主張維持現狀、無政黨認同傾向的選民,經濟投票的特質最為彰顯。 關鍵字:經濟投票、統獨立場、政黨認同、立委選舉、總統選舉、多元洛基模型
9

新聞寫作連貫性之研究 / Coherence and Cohesion in News-Writing:An Exploratory Study

劉郁青, Liu, Yu-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篇好的新聞寫作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清楚的主題,文意必須通順且連貫。而新聞寫作中的主題該如何凸顯,讀者閱讀新聞時連貫通順的感覺又從何而來,即是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中的「連貫性」理論所探討的現象,也是本研究有興趣探索的主題。 本研究中所謂的「新聞寫作的連貫性」,可以界定為「新聞文本中的句子、段落、字詞是如何連貫成一篇有意義的文章,以及新聞中的結構與意義之間是如何銜接和組織,產生連貫通順的感覺」。而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即是探討新聞寫作中連貫性的特性,並且試圖從新聞寫作特有的連貫性建立出判斷新聞寫作好壞的評估標準,替新聞寫作的教學和實務建構初步的理論基礎。 為了瞭解新聞寫作中獨特的連貫性為何,本研究先從理論文獻的角度切入來探討何謂連貫性,然後本研究發現影響連貫性的面向包括語意上的連接關係、讀者的認知心理、文體特色,以及文本背後的背景知識脈絡。本研究並且從連貫性與新聞文體的討論中發現「新聞寫作特有的連貫性」可以整理成以下幾點: 第一、從學者van Dijk區分的新聞文體功能結構來觀察(van Dijk,1988),新聞文體會遵守著「先描述新聞事件,再描述影響、結果或反應」及「整個新聞事件報導完畢,才進行評論或預測」的結構組織規則。 第二、純淨新聞文體中連貫性十分依賴因果基模的關係來建立,因此,新聞文本中結構與意義之間因果關係的推論十分重要,因果基模推論的越清楚,越符合一般人的日常邏輯,新聞文體中的連貫性就越緊密。 第三、新聞文體為了方便讀者閱讀及新聞組織運作,從導言到軀幹之間,發展出先在導言中提示新聞重點摘要,再在軀幹的段落中對應導言的重點敘述細節的敘述方式,使得新聞從導言到軀幹間發展出一種從抽象到具體、從摘要到細節描述的「層次連貫性」。 第四、從命題分析來分析新聞的組織結構,可以發現新聞文本為了加強組織結構間的連貫,有其特殊的組織結構。新聞文本的導言中會呈現整篇文本最高層次的命題,通常為新聞的主旨,然後每一段落的命題都是指向這個新聞主旨的。另外,文本中的各段落通常也有各自的主旨,其下的命題也都是指向這個主旨進行敘述。因此,新聞文體通常可以畫出結構關係清楚的命題分析圖。 第五、由於新聞文體具有客觀中立的文體特質,所以新聞文體中通常維持一貫的第三人稱的觀看角度,遣詞用字也避免帶有記者主觀的感嘆詞,或情緒性強烈的字眼,這些規則有助於維持新聞文體中展現的客觀氣氛的一致性。 本研究依據以上「新聞寫作特有的連貫性」為分析架構,實際分析一個有實務寫作經驗的記者個案,和一個無實務經驗的學生個案。比較兩個個案分析,得到以下發現:一、記者個案和學生個案在功能結構的組織順序排列關係上差異較小,在因果基模和命題連貫性的建立上差異較大,而記者在這些方面表現的比學生好。二、記者個案中可以觀察到清楚的層次連貫性,學生個案則缺乏層次連貫性的連接概念,仍依賴敘事文體中的線性連貫性來連接上下文。三、記者個案對於巨觀命題結構的連接掌握得比學生個案佳,兩者在微觀命題結構的銜接上差異較小。四、記者個案中對於客觀立場一致性的掌握比學生個案佳。 根據本研究初步應用「新聞寫作連貫性」的分析架構來進行的個案分析,可以發現這個架構的確可以運用在新聞寫作連貫性的某些層面的分析中。這個架構在初步分析中,也觀察出一些記者個案和學生個案從結構到意義連貫之間寫作能力的差異,所以本研究發展出的分析架構應該是具有可行性的,可以實際應用在新聞寫作連貫性的分析之中,也有助於進一步觀察在連貫性面向表現得「好」 的新聞寫作應達到哪些標準。而本研究也 建議未來在新聞寫作教學上應該從層次連貫性、命題分析等理論層次來教導寫作,才能在寫作教學上有效結合理論與實務經驗。
10

模組化經濟下雙占產業之演化與競爭: 基於代理人基模型模擬之分析 / Pricing competition in the duopolistic market: analysis based on agent-based simulation

蘇信璋, Su, Hsi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利用代理人基模型 (Agent-Based model) 結合遺傳規劃法(genetic programming) 在模組化經濟體系下價格動態對市占率之影響。現今企業多數以市占率作為公司在市場上表現的主要指標,如果擁有高市占率的廠商,可以確定在這產業中生存。以往的文獻顯示模組化經濟下高價格廠商在市場上的表現會優於低價格廠商,取決重要因素為品質,因為高價產品通常品質也較高,容易取得消費者喜愛。本研究想探討是否在這個體系下,消費者所考量的都是以品質高低來決定是否購買產品,是否會有過去以往的價格競爭情形,以及在價格動態體系,市場所呈現的風貌如何。本研究設計39組的加成率參數組,並依據兩間廠商的決策上製作成價格動態矩陣圖表。試圖以這些已知參數組與線性內插法所預測之市占率的參數組進行分析。此研究模擬中發現,在模組化經濟下,價格競爭並不一定會讓市占率趨向於某一點均衡,也可能會趨向於一條路徑上。而且不一定是高價位的廠商會有很大機會獲得市場,也沒有所謂的贏家擁有超高市占率的情況產生。 / This study is the use of agent-based model combined with genetic programming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the price dynamics for the market share in the modular economy. Nowadays, the majority of enterprises use market share as the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the market, if the enterprise has a high market share, it can be determined to survive in this industry.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shows that manufacturers of high prices on the market under the modular economy will be better than the low-price manufacturers, depending on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quality. Expensive products are usually higher quality, easily favorite by consumers. My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consumers consider in this system are based on the level of quality to decide to buy the product or not, and whether there will be price competitive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outlook presented by the market price dynamics system. In this paper, we design 39 markup rate’s parameter set and making price dynamic matrix diagra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cisions of two manufacturers. Trying to analyze these known parameter set and the parameter set of the market share predicted by the linear interpolation. The simulation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modular economy price competi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make the market share tends to a equilibrium point, or it may also tend to be a equilibrium path. But not necessarily high-priced manufacturers get to the market, there is no so-called winners with higher market share.

Page generated in 0.025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