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4
  • 13
  • 1
  • Tagged with
  • 14
  • 14
  • 14
  • 14
  • 9
  • 6
  • 6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2008年電視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 / Political Bias in the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of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黃怡嘉, Huang, Yi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析台灣的六家電視台—台視、中視、華視、民視、TVBS及中天如何報導2008年的總統選舉,並探討這些電視台所報導的總統選舉新聞中是否存在著政治偏差。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採取了內容分析法及個案分析法兩種研究方法。在內容分析法上,本研究於六家電視台選舉前三個月的電視新聞中,隨機抽取二十五天的晚間新聞做為樣本進行分析。而在個案分析中,本研究則自2008年總統選舉所發生的重要新聞事件中,選取兩起新聞事件進行質化的個案分析,深入探討六家電視台對於個別事件的呈現,檢視其中是否存在政治偏差。本研究所選取的兩個個案分別為馬英九綠卡事件及謝長廷的調查局線民事件。 整體的研究結果顯示,六家電視台中,以中視及民視兩家電視台的政治偏差情形最為明顯。中視的報導較偏向國民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而民視的報導則明顯偏向民進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相較之下,華視及TVBS兩家電視台的報導,不論在報導數量、引用的消息來源及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上均較為公正。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和過去的總統選舉新聞相較,台視、中視、華視三家傳統無線台的政治偏差情形已有明顯的改善。這顯示,政府針對無線三台所有權所進行的一連串改革措施,對於三台新聞報導公正性的提昇有相當的成效。 / This research examines how television reported the campaign and candidates during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a content analysis and a case study. Election news stories chosen for analysis were from the evening news of six television stations. Two important news issues were chosen for the case study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election coverage of CTV and FTV were most biased. The coverage of CTV favored KMT candidates, and the coverage of FTV favored DPP candidates. CTS and TVBS-N were far more balanced in their coverage of the election than other television stations. Be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he campaign coverage of 2000 and 2004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e three terrestrial television stations, TTV, CTV and CTS, were more balanced in their coverage of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is implies that the change of ownership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more balanced election coverage in the three terrestrial television stations.
2

總統選舉對法國和台灣股票市場的影響 / Impacts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on the Stock Markets of France and Taiwan

雷坤霆, Quentin Lestr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總統選舉對法國和台灣股票市場的影響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especially 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stock markets has been a topic widely cover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propose in this research to focus on France and Taiwan, two free countries regarding the civil rights and politic liberties, with a direct presidential election system. We will put them in perspective and analyse i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be identified, regarding the presidential market cycles and the presence of abnormal returns around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comparison of the US. Regarding the presidential market cycle analysis, a very close, but not significant pattern has been found for both French indices compared to the US. The TAIEX in Taiwan shows a very different pattern as Yearly Average Return are alternatively positive and negative, suggesting two cycles in a presidential term. This observation is not applicable for big and mid-caps indices in Taiwan. In addition, not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the YAR of big and mid-caps indices for the two countries respectively. Analysing the abnormal returns, significant positive CAARs are found for Taiwan big and mid-caps. For the big-caps index, this result is found for the (-28, 28) period while for the mid-caps, the associated period is (-28,-15) days before the election. The loss of the incumbent shows significant strong negative CAAR for the 1-month period prior and after the elections. The win of this one shows significant positive CAAR for the period associated to the 15 first days of the presidential campaign. The win of the party in power shows the same results, only when we consider big-caps indices.
3

二00四年報紙報導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

王慧馨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針對聯合報、中央日報、蘋果日報與自由時報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的新聞報導進行分析,欲瞭解台灣地區的報紙如何報導本屆總統選舉,以及報紙的選舉新聞報導是否有政治偏差。 本屆總統選舉共有兩組候選人參選,分別是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呂秀蓮,及國民黨候選人連戰、宋楚瑜。此次選戰異常激烈,雙方實力不分軒輊,在大選當日之前,很難判斷誰會勝選。過程中,報紙如何報導本屆總統大選?各報的選舉新聞報導是否有明顯的政治偏差?這些均是本研究關切的問題。 本研究的資料分析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採內容分析法,以聯合報、中央日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為分析對象。希望探討不同報紙在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對各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報導情形。 第二部分採個案分析方式,探討二00四年總統大選期間,新聞報導如何呈現公投議題以及陳由豪事件。希望以質化研究方法配合量化內容分析,進一步分析不同報紙對新聞內容的影響。 內容分析法以新聞報導的數量、新聞中引用和引述消息來源的黨派情形,以及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三個指標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四家報紙選舉新聞中政治偏差情形以中央日報最為嚴重,蘋果日報的報導較為中立。 報導量的方面,聯合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三報,對陳呂組候選人的報導比例都高於對連宋組的報導比例,而中央日報則以涉及連宋組候選人的報導比例最高。 各報主要引用的消息來源黨派方面,中央日報最常引用泛藍人士為主要的消息來源;自由時報則較常引用泛綠人士為主要消息來源;聯合報分別引用泛藍和泛綠人士作為主要消息來源的情形差不多;蘋果日報則在每則報導中,最常引用各黨派人是作為主要消息來源。 各報對兩組候選人報導給人的整體印象方面,自由時報的報導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極為有利,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極為不利;中央日報的報導則完全相反,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極為有利,而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極為不利。至於蘋果日報和聯合報的選舉新聞給人的整體印象則較為持平,聯合報的報導對連戰、宋楚瑜這組候選人稍微有利;而蘋果日報的報導對陳水扁、呂秀蓮這組候選人較為有利。 個案分析方面,本研究選取大選中公投事件及陳由豪事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各報對陳由豪事件的個案報導,皆大量採用匿名消息來源,包括聯合報及蘋果日報,在新聞的查證、消息來源的處理上,仍有很大改進空間;而自由時報與中央日報,則以將近整版的大篇幅報導,營造有利於綠軍或藍軍的新聞印象,使新聞的論點與立場失衡。或者利用特稿和專欄作為工具,發表不利於藍軍或綠軍的言論及判斷。 由各報報導公投事件則可以發現,各報除了較常使用匿名消息來源外,部分報紙也傾向做出符合自己立場的新聞標題,與事實有落差。像是2月8日報導薛瑞福的言論中,自由時報的頭條標題為「美:台灣有想改變現狀的趨勢」,但中央日報的標題卻是「美國務院:兩岸維持現狀 台灣主流民意」。截然不同的兩種標題,所反映的是兩家報紙極端對立的立場,也顯示聳動、主觀的下標方式,已成為現今新聞處理的一個趨勢。
4

候選人競選行為及其效能之研究: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

廖益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內社會經濟快速變遷的現代化過程,游離選民的出現與政黨組織動員力量的消退,國內候選人在面對日趨激烈的選舉市場,其競選行為模型主要是採取候選人中心策略,主打候選人文宣形象戰而輔之組織動員戰。因此,採擷市場行銷學市場區隔和產品定位概念的政治行銷理論,成為現代分析候選人競選行為的主要概念架構。 二千年總統選戰連宋陳三方陣營的實際競選行為分析發現,候選人自我概念定位因素和競爭因素,是直接影響候選人競選行為內容的兩個因素,候選人的競選行為是依據「揚己之長、補己之短、攻敵之弱」的差別利益原則;而決定政黨議題空間位置分布的環境系絡因素,決定選民黨派投票分布的選民因素,以及決定候選人公眾形象評價內容的候選人因素,則是決定候選人差別利益內容的三個主要因素。 選戰期間候選人的競選作為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定位認知,當候選人競選行為出現相互矛盾,或因競爭對手的攻擊,而導致選民對候選人定位認知的衝突,則會降低或改變選民的投票支持傾向,而影響到競選行為的效能表現。其間連戰陣營採取過度追逐選票策略,在同時追逐中國意識新黨選民和本土游離選民,致使競選行為出現相互矛盾衝突,最後導致連戰的敗選;宋楚瑜則因興票案喪失原先改革選民的支持,改革選民回流支持陳水扁,最後導致宋楚瑜以3%的得票率差距敗給陳水扁。
5

對外關係影響國內選舉策略之研究 : 比較烏克蘭、南韓與中華民國

趙世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國的對外關係會不會影響國內的政治局勢?學界對此一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重點是在於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以何種方式影響?本文採取了選票極大化模式來檢視中華民國(2000)、南韓(2002)與烏克蘭(1999)三國最近的一次總統選舉。上述三國都有一個特殊的「對外政策」(兩岸關係、兩韓關係與俄羅斯/烏克蘭關係)主導了選民的認同與投票傾向,而且從歷屆總統選舉中呈現出民意集中在對外政策立場上的中點。本文在比較了三國總統選舉的過程後發現,在一個以認同政治為主,關鍵議題上民意呈常態分佈(也就是民意的重數在中)的國家,趨中的民意會誘使各政治勢力將其立場往中間靠攏。台灣的陳水扁,南韓的盧武炫與烏克蘭的庫奇馬更是在競選過程中將上述的特徵清楚地表現出來。 / Does a country’s foreign relation have it’s impact on domestic politics? Academic research has already answered it, the point is when and how. The major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use vote-maximizing model to examine the presidential elections of the ROC (Taiwan) in 2000, South Korea in 2002 and Ukraine in 1999. All these countries have a kind of special “foreign relation” with them; cross-Strait relations for Taiwan, Inter-Korea relations for South Korea and Russo-Ukrainian relations for Ukraine. Besides, such the relation has the main feature of leading one country’s nature of elections and people’s identity. Evidence also shows there is a standard distribution of public preferences on mixed identity. After comparing the three elections, our finding is: if a country’s salient issue lies on identity politics, and public preference is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than public preference will induce political parties (or electoral candidate) to move ideologically toward the center. Chen Shui-Bian in Taiwan, Roh Moo Hyun in South Korea and Leonid Kuchma clearly demonstrated the above feature in their electoral strategy.
6

應用集群分析於台灣政治版圖之研究─以十一屆至十三屆總統選舉為例 / The application of cluster analysis on the study of Taiwanese political map─using 11th, 12th and 13th presidential election as an example

許育誌, Hsu, Yu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是高度民主政治發展的社會,選舉是民眾參與政治的直接方式,而總統、副總統公民直選乃我國最具代表性之選舉。然而,隨著政黨體系的變遷,至2004年總統選舉後,第三政黨勢力對台灣政局影響已漸式微,台灣逐漸邁入以國民黨和民進黨為首之政治形態,此後總統選舉亦以藍綠兩黨競爭為主,是以瞭解藍綠兩黨勢力強度與勢力分布於總統選舉之變化,尤其重要。 因此,本研究根據十一屆至十三屆總統選舉資料,應用集群分析建構台灣各行政區域層級之政治版圖,劃分藍綠兩黨勢力強度,藉此探討政治版圖變遷,剖析兩黨勢力與版圖組成於其中之變化,並進一步將政治版圖與地理資訊系統結合,探究政治版圖地域性結構,以瞭解藍綠兩黨勢力於台灣之分布,及發掘政治版圖勢力鬆動區塊,作為兩黨未來選戰可攻略區域之參考。 有別於過往政治版圖建構乃依循整合歷屆選舉資料的政治特性為主,本研究將利用單屆選舉資料建構近三屆總統選舉之政治版圖,以探究政黨勢力強度與集群組成於各屆選舉之差異,並將其與整合資料所建構之政治版圖予以比較。其中,縣市政治版圖以凝聚分層法進行分析,鄉鎮市區和村里政治版圖則以K-means分析,而集群個數的選擇乃參據R-Square和Silhouette Coefficient。 藉由政治版圖之探討,本研究提出以下結論:兩黨勢力強度愈強時,選舉人數比例則愈低,且其集群組成相對穩定;行政區域層級愈低時,單屆資料與整合資料建構之政治版圖差異較大,且政治版圖中北藍南綠之政黨勢力分布愈不明顯;相鄰行政區域政黨勢力強度相似,選民投票意向存在空間群聚現象;政治版圖鬆動區塊多座落於新北市、台中市、彰化縣和南投縣之管轄。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論,就政治版圖應用層面提出若干建議,如選舉預測,政黨勢力分布研究、選戰策略擬定等,使其政治版圖應用更臻完善。
7

政黨輪替下選民投票因素分析:2000年、2004年與2008年總統選舉之比較分析 / 無

謝瑜君, Hsieh, Yu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在2000年以及2008年的總統選舉分別進行了第一次以及第二次的政黨輪替,這對長期由單一政黨執政的臺灣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選民透過手中的選票,除了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以及對候選人或政黨的偏好外,同時也可以透過選票檢驗民眾對於政治人物或團體的滿意程度,有鑒於投票的重要性,希望透過本文對於總統選舉的討論,能對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本研究主要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法,透過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及臺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的民調資料進行實證分析,利用次數分配、交叉分析、卡方檢定並依不同年度候選人進行多項勝算對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Model)與二分勝算對數模型(Binomial Logistic Model)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候選人評價、施政表現以及政黨認同的確會影響到選民的投票行為,尤其是 政黨認同迄今依然是穩定不易改變的變數。 二、省籍、統獨等臺灣特有的議題,依然持續影響選民的抉擇,但在同時受到 其他變數影響的情況下,兩者的影響力會有所不同。 三、除了一般常提及的影響因素以外,特殊事件對於臺灣選民進行投票抉擇時具 有影響力,例如:國民黨分裂、319槍擊案以及陳水扁國務機要費貪汙案等 特殊事件,雖然影響程度大小不一,但都會左右選民的投票抉擇。 四、本文藉由資料分析的協助,說明三次總統選舉的特性:2000年選舉時國民黨的 分裂,造成政黨體系的重組;2004年選舉時兩黨的族群動員,強調族群問題的 重要性;以及2008年選舉時執政黨施政表現不良導致政黨二次輪替。
8

選樣偏誤模型在選舉預測上的應用

周應龍, Chou, Ying-L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認為,在調查訪問中,選民是否表態並不是隨機產生的,一旦不表態的選民是因為某些因素而導致其不表態,只以表態者所建立的模型便存在選樣偏誤的問題。因此本研究便是希望經由處理「選樣偏誤」的問題之後,可以得到一個足以代表母體的正確投票模型,筆者將之稱為「選樣偏誤模型」,再利用「選樣偏誤模型」中校正後的參數估計值去推估未表態選民的投票意向,以得到更準確的選舉預測結果。 針對五次選舉(2001年台北縣長選舉、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2000年及2004年總統選舉)所進行的研究結果發現,當我們未校正選樣偏誤時,我們可能高估給予不同候選人較高評價者之間的差距、藍綠政黨認同者之間的差距、統獨支持者之間的差距;同時也高估了政府首長施政滿意度與省籍的影響。因為願意回答自己投票對象的受訪者,往往是政治偏好相當確定且較強烈的選民,當我們在建構模型時,若只掌握了這些政治偏好較強或較確定的表態者,而忽略政治偏好較弱或較不明確的不表態者,我們極可能高估自變數對應變數的影響。 整體來說,本研究所設定的選樣方程式能夠在勝負差距較小的選舉中,掌握到影響選民是否表態的因素,進而使得選樣偏誤模型發揮校正的功能,在勝負差距較小的選舉中,選樣偏誤模型所預測的候選人得票率,比傳統probit模型來得準確,四個模型的預測得票率與實際得票率的誤差,最小為0.59%,最大也只有1.16%而已。
9

台灣選民經濟投票之研究:1996-2001年

王柏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台灣的經濟環境與發展陷入了低潮,包括經濟成長率自解嚴以來首度呈現負成長,失業率也一舉突破4.0%。在政治上,國民黨在1996年第一屆總統民選勝選之後,可以發現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開始出現衰退的趨勢,失業率則是逐漸上升,而民進黨陳水扁在2000年擊敗國民黨與脫黨參選的宋楚瑜,2001年立委選舉在立院席次中,則是取得相對多數的優勢。在這樣的政經環境下,經濟因素是否成為選民投票抉擇時的一項考量因素呢?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換言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探索1996年自2001年的兩次總統選舉與兩次立委選舉當中,台灣選民的經濟投票行為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對選民經濟評估的影響如何?如果不存在,又是為什麼呢?其次,如果選民的經濟投票行為存在,則主要是具備哪些特質的選民具備經濟投票的行為呢? 從研究結果申,本文發現在1996年與2001年的調查資料中,經過交叉分析與多元洛基模型(Multinomial Logit Model)的結果,得出在這兩年選舉中選民具有明顯的經濟投票行為,也就是當選民在評估過去經濟表現好時,會傾向投給執政黨,當選民評估過去經濟表現不好時,則傾向投給在野黨。同樣地當選民展望未來的經濟表現時,預期未來經濟會變好的選民會傾向投給執政黨,預期末來經濟會變差者則傾向投給在野黨。至於1998年與2000年之所以選民並沒有明顯的經濟投票行為出現,本文認為由於外在因素的干擾,或是選民的認知差異,或是候選人的因素影響,使得該年選舉的調查結果,經濟評估的影響並不顯著。而從歸因理論來探討,當將經濟不好歸賣於國際環境因素者剔除,僅以考慮其他歸責因素的選民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發現經濟評估對投票抉擇確實存在著影響。除此之外,利用政治信任感來檢證選民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之間的關係,發現兩者的交互作用對選民投票抉擇影響並不顯著。至於哪些選民較具備經濟投票的特質,本文從選民的職業、教育程度、統獨立場政黨認同來交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有職業較無職業、低教育程度較高教育程度、統獨立場主張維持現狀、無政黨認同傾向的選民,經濟投票的特質最為彰顯。 關鍵字:經濟投票、統獨立場、政黨認同、立委選舉、總統選舉、多元洛基模型
10

臺灣電視公司歷屆總統選舉新聞偏差之研究:1996-2008 / Political Bias in 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s Coverage of the four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1996-2008

林裕展, Lin , Yu C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台視在報導1996 年至2008年的四屆總統大選時,選舉新聞的政黨偏差現象,並進一步剖析台視民營化前後,所有權轉變對選舉新聞政治偏差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台視在民營化前的三屆(1996年、2000年、2004年)總統大選中,皆出現明顯政治偏差,且偏差方向均對執政黨較為有利。但台視民營化後,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情形變得較不明顯,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台視的選舉新聞已遠比以往公正。為了解所有權轉變對台視選舉新聞公正性的影響,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法專訪十名台視記者,分析四屆總統選舉時的採訪歷程。受訪者皆認為,台視在民營化前,政府及執政黨明顯影響選舉新聞報導;但民營化後,政府及執政黨的影響力降低,台視選舉新聞已較為公正。 /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aiwan Television Enterprise reported the campaign and candidates during the 1996, 2000, 2004, and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A content analysis of evening news coverage of election news coverage of the television st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quantity bias, source bias, and presentation bias in its coverage of the first three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s. However, the television station was more balance in its coverage of the 2008 presidential campaign. A depth interview of 10 reporters of the television station indicated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has direct or indirect influence on election coverage of the station. The change of ownership of the station in 2007 has contributed to the achievement of more balanced election coverage in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34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