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候選人競選行為及其效能之研究:以台灣2000年總統選舉為例

廖益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內社會經濟快速變遷的現代化過程,游離選民的出現與政黨組織動員力量的消退,國內候選人在面對日趨激烈的選舉市場,其競選行為模型主要是採取候選人中心策略,主打候選人文宣形象戰而輔之組織動員戰。因此,採擷市場行銷學市場區隔和產品定位概念的政治行銷理論,成為現代分析候選人競選行為的主要概念架構。 二千年總統選戰連宋陳三方陣營的實際競選行為分析發現,候選人自我概念定位因素和競爭因素,是直接影響候選人競選行為內容的兩個因素,候選人的競選行為是依據「揚己之長、補己之短、攻敵之弱」的差別利益原則;而決定政黨議題空間位置分布的環境系絡因素,決定選民黨派投票分布的選民因素,以及決定候選人公眾形象評價內容的候選人因素,則是決定候選人差別利益內容的三個主要因素。 選戰期間候選人的競選作為影響選民對候選人的定位認知,當候選人競選行為出現相互矛盾,或因競爭對手的攻擊,而導致選民對候選人定位認知的衝突,則會降低或改變選民的投票支持傾向,而影響到競選行為的效能表現。其間連戰陣營採取過度追逐選票策略,在同時追逐中國意識新黨選民和本土游離選民,致使競選行為出現相互矛盾衝突,最後導致連戰的敗選;宋楚瑜則因興票案喪失原先改革選民的支持,改革選民回流支持陳水扁,最後導致宋楚瑜以3%的得票率差距敗給陳水扁。

Page generated in 0.01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