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藏傳佛教《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漢文譯註

曾淑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漢文譯註之藏文原典全名為《色派傳承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傳授之講記.速趣兜率淨土之道》。其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藏傳佛教金剛乘「本尊瑜珈」教義理論與觀修實踐的內涵,透過金剛乘的起源發展、印藏之間的歷史傳承、教義內容的剖析及觀修導引等的研究,期能對藏傳佛教金剛乘之特色「本尊瑜珈」的修持法門,有一正確深層的認識。 本篇論文共計四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範圍。第二章藏傳佛教金剛乘,旨在陳述金剛乘起源於印度,弘揚於西藏的歷史傳承;論述金剛乘的意義及其基本教理、金剛乘與波羅蜜多乘異同之處及其特色「本尊瑜珈」;同時介紹本文相關的三位重要人物--宗喀巴大師、杰謝饒僧格、帕繃喀大師。第三章《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科判,乃是將藏文原典一氣呵成的內容,加以判別安立,彰顯其章節段落。第四章《兜率天上師瑜珈法甚深導引》漢文譯註,是本文的重心所在,首先說明此法之法源傳承、重要性、功德利益等;其次闡示詳解觀修內容:一、加行--皈依、不共皈依發心、四無量心、殊勝發心。二、正行--迎請資糧田、七支供養及曼達拉供、祈求加持。三、結行--求賜成就、發願迴向。
2

中共改革開放之後西藏傳統文化之變遷與發展─以前藏地區之天葬與藏戲為例

沈赫周, SIM ,HYUK J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筆者於自2004年4月18日至10月28日期間,在西藏自治區首城拉薩與墨竹工卡縣的「直貢替寺」之訪問、面談、觀察以及獲得的資料依據。筆者訪問此直貢替寺的動機,除了基於個人對直貢替寺的好奇與興趣外,還有四項客觀的動機:(一)學界對於西藏研究,偏向以歷史與政策為主題,少有對於西藏民間傳統文化之研究,而傳統文化為民族之命脈,也是瞭解該民族的入門。(二)透過對於當代直貢替寺的寺院研究,可以瞭解當代沒有封建制度作依附的藏傳佛教寺院,他們在各種生活層面是如何為了適應新環境,建立了何種機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當前藏族寺院及僧人的情況。(三)對於一些古老的佛教思想,經由實地寺院的調查與研究,而可以更加明白佛教教理是如何融入藏族僧人的生活,以及它在社會所扮演的功能及其影響。(四)目前學者對於藏族史的研究,仍停留在研究成功者的歷史,如薩迦、帕竹政權如何興起,格魯派如何建立甘丹波章等,卻忽略了直貢噶舉派這種「屢戰屢敗」的強勁地方勢力,然而,透過研究類似直貢這種歷史上的輸家,卻往往可以補足藏族歷史中懸而未解的迷團。直貢替寺在整個藏傳佛教中,一直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與價值,卻為人所忽略。 實際上,藏族的傳統文化概念和範圍是相當多元。其中,筆者認為藏族的「天葬文化」、「藏戲文化」則是藏族社會裡非常核心的傳統文化。 肯定地說,此傳統文化是十分反映著藏族的心理狀態與他們的心聲。該特殊性的傳統文化領域裡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精神與生活內在規律,同時我們可以肯定地把握住一向貫穿藏族社會的核心體系。 因此,本論文集中的焦點探討即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中的藏族「天葬文化」與「藏戲文化」之變遷與現況。同時,在全球化浪潮的客觀環境裡,筆者希望透過本主題研究,一方面探尋和闡釋其藏族傳統文化隱藏著的原始含意,尋找某種規律性,另一方凸顯出藏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和價值所在。 筆者希望藉此研究,除了瞭解藏族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外,並對西藏的社會內在規律做瞭解,期能對西藏文化內涵做更深一層的體認,以作為認識西藏文化的另一個基礎。 筆者出生的國家—韓國,對於藏學的研究仍停留在起步階段;因此,筆者撰此論文,亦有拋磚引玉之意,除為了在韓國學界中提供微薄貢獻外,也期望相關學者見此拙作之後,群策群力,共同為藏學發展而努力。
3

十六世紀蒙古社會游牧佛教之研究 / Nomadic Buddhism in 16th Century Mongol Society

宋炯瑞, Jon Ryan C. SORIAN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十六世紀後的蒙古文獻多半主張當時的蒙古社會很像蒙古帝國的元朝,但是這兩個時代的社會並不相同,十六世紀後,蒙古人改信佛教的過程跟他們歷史所描述的元朝有所出入。蒙元政教制度對於一般蒙古生活方式的影響並不如十六世紀之後的蒙古佛教。蒙古人在十六世紀的改信佛教活動,使得蒙古社會產生大規模的文化辯證。本文旨在探討蒙藏社會的多元文化變遷、分析蒙藏社會的宗教辯證,將佛教的宗教制度與蒙古社會的傳統信仰系統(即所謂薩滿教)做出比較。某些學者認為藏傳佛教跟薩滿教之間的關鍵連結即為密教,因此,本文也將分析格魯派佛教中最主要的密教系統,即所謂《密集》(藏:gsang-ba 'dus-pa)的文獻及儀式的發展。《密集》的系統跟薩滿教有許多類似的信仰、倫理、及實踐方式,但兩者之間的區別才是引發蒙、藏社會變遷的關鍵。本文將指出,就是因為《密集》被佛教制度同化、中央化、定居化了,因此才改變了蒙古人游牧的傳統習俗跟意識形態。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分析蒙、藏、漢文的歷史、佛經等文獻以及現代學術的相關理論。本研究將有助於蒙藏宗教歷史的討論以及民族之間的理解。
4

藏戲《諾桑王傳》人神關係之分析 /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God in ace- lhamo"chookee-norsan"

鄭怡甄, Cheng, Yi-Chen(Je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藏戲《諾桑王傳》的文本及演出之形成與發展,瞭解其作 為藏族八大藏戲中年代最久遠,流傳範圍最廣,專門演出劇團最多,影響藏戲演出藝術最深,且與藏族文化中的歷史,宗教,文學密不可分的性質後;以《 諾桑王傳》故事乃藏族文化的縮影,以藏戲《諾桑王傳》的演出為藏族凝聚彼此的中介活動之觀點出發;分析本劇中人神關係發生的場景,情節架構,角色類型,事件活動,以建構出藏族文化的內在結構與內涵. 筆者分析出本劇中的變化,對立,排列,及相互連繫的四種人神關係後,對藏傳佛教中苯教與佛教的融合狀況,及對藏族文化中人與苯教神靈,佛教神靈間的交互作用,都有較具體與整合的概念;在此研究基礎上,筆者圖示出佛陀,菩薩,世間大神,地方神,家神的五個藏傳佛教神靈體系,另外並圖示包含大活佛,高級僧人,及最低一等的一般僧人,平民百姓,低賤階級,共三階層的人的體系.故本論文將提供未來藏傳佛教研究者一個參考範例. / The study of the thesis is on the Tibetan opera"chooee- norsan".It spreadingage long and widely.It also has the most many theatrical companies in Tibet,and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erformance art.Besides,it has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e history,religion,literature of the Tibet.So,the story is a miniature of Tibetan culture.The present is a liminal activity to curdle the society with these point of view,I analysis the stage,the structure of the plot,the style of role, the activity of the events,and find out four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god.There are change,oppsite,series,and connection. They build the interior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the Tibetan culture.
5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僧侶「修行」研究-以西藏江達縣宗南寺為例

董凱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佛教「修行」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語詞,但是對於「修行」的概念卻一直是莫衷一是。本論文從佛教史的發展過程簡略探討修行的概念,並由西藏宗南寺僧侶,以及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宗南嘉楚仁波切的思想和佛教事業來研究佛教修行的概念,並且比較台灣漢傳佛教主流「人間佛教」的思想,重新賦予現代佛教「修行」的意義。 本論文除了緒論以及結論外,一共有六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佛教「修行」概念的產生與演變,筆者試圖以資料分析的方式,從佛教的小乘、大乘、金剛乘演變及發展過程中,探討佛教「修行」的定義與概念,並從其中找出共通的修行觀念。第二章宗南寺的自然與人文背景,則是筆者深入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在西藏偏僻山區,拜訪實修為主的宗南寺,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訪查當地的自然人文背景及教派淵源、主要祖師及相關的重要人物,作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及文化背景交代。第三章宗南寺僧侶背景及學習內容,除了介紹宗南寺的僧侶背景外,並對噶瑪噶舉派重要的修行法門「那洛六法」、「大手印」以及宗南寺特有的「耳傳傳承」內容,還有一般出家與在家都非常方便修行的「尼聶」或「紐聶」的修行方法略作介紹,章節最後藉由對長期閉關行者堪千仁波切的訪談與對話,作修行概念與閉關方式之探討,希望能瞭解噶瑪噶舉傳承的傳統「修行」概念。 第四章宗南寺覺姆在亞青寺的學習,則研究宗南寺出家女眾到寧瑪派寺廟亞青寺學習的情形,並藉此探討修行者對不同教派的教法學習,是否產生干擾或矛盾的影響。第五章從寺(山庫寺)的僧侶學習與UTBF(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組織,則是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目前的佛行事業與修行觀念運用的關係研究。第六章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探討,則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在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統整融合過程中,對「修行」所做的詮釋,並且參照目前台灣最主要的四大佛教團體關於「人間佛教」的精神加以探討,從而藉此找出佛教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本文希望藉此相關研究,定義佛教「修行」概念,並提供現代人適合自己「修行」的觀點。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