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全真七子傳記及其小說化研究溫睿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七部七真傳記──《金蓮正宗記》、《七真年譜》、《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七真祖師列仙傳》、《七真因果傳》與《金蓮仙史》為文本,從敘事理論的角度探討七真傳記的小說化現象,並且研究此類宗教性文本在小說化之後呈現出的宗教義理以及社會、文化意涵。此類道教出身修行傳作品具有完整的「下降-上昇」結構,以傳述傳主的人間修行過程來闡釋道教「度脫」的概念。在正常與非常時空、身份的出入下,傳主透過受度與度人,完成超凡入聖的俗世願望,以及進入宗教人共同嚮往的神話世界。
|
2 |
從《皇 訓子十誡》談一貫道的修行實踐 / A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I-Kuan Tao basic on《Ten commandments of Huang Mu teaching the sons》王延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貫道已成當代的顯學,雖其學術研究成果尚不豐富,但其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卻相當活躍,而信徒人數也佔臺灣人口相當高的比率。其在臺灣的發展,從早年政府、社會各方的打壓,而至登記為合法宗教並向海外傳播,至今在國內外蓬勃發展,秉持的是什麼樣的修行觀?宗教實踐的內涵為何?兩者的關聯性如何?這些都是本論文要探討的問題。
本論文採取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田野調查與問卷調查。先從《皇 訓子十誡》訓文本中提出一貫道的修行觀,並從中歸納一貫道信仰的核心價值為無生老 的概念,由此概念才能推展出其他的修行觀。再從田野調查中觀察一貫道的宗教實踐,分為宗教儀式、個人修辦與社會公益三類。最後則以問卷調查分析的方式來探討修行觀與宗教實踐的關聯性,從寶光崇正道場中對特定族群做不分年齡、性別、學歷的抽樣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宗教實踐確實和修行觀有所關聯,而影響最多的選項為「行功了愿」的修行觀,這也和研究觀察的發現相符,但其內在的觀念仍是無生老 。
|
3 |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僧侶「修行」研究-以西藏江達縣宗南寺為例董凱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佛教「修行」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語詞,但是對於「修行」的概念卻一直是莫衷一是。本論文從佛教史的發展過程簡略探討修行的概念,並由西藏宗南寺僧侶,以及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宗南嘉楚仁波切的思想和佛教事業來研究佛教修行的概念,並且比較台灣漢傳佛教主流「人間佛教」的思想,重新賦予現代佛教「修行」的意義。
本論文除了緒論以及結論外,一共有六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佛教「修行」概念的產生與演變,筆者試圖以資料分析的方式,從佛教的小乘、大乘、金剛乘演變及發展過程中,探討佛教「修行」的定義與概念,並從其中找出共通的修行觀念。第二章宗南寺的自然與人文背景,則是筆者深入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在西藏偏僻山區,拜訪實修為主的宗南寺,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訪查當地的自然人文背景及教派淵源、主要祖師及相關的重要人物,作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及文化背景交代。第三章宗南寺僧侶背景及學習內容,除了介紹宗南寺的僧侶背景外,並對噶瑪噶舉派重要的修行法門「那洛六法」、「大手印」以及宗南寺特有的「耳傳傳承」內容,還有一般出家與在家都非常方便修行的「尼聶」或「紐聶」的修行方法略作介紹,章節最後藉由對長期閉關行者堪千仁波切的訪談與對話,作修行概念與閉關方式之探討,希望能瞭解噶瑪噶舉傳承的傳統「修行」概念。
第四章宗南寺覺姆在亞青寺的學習,則研究宗南寺出家女眾到寧瑪派寺廟亞青寺學習的情形,並藉此探討修行者對不同教派的教法學習,是否產生干擾或矛盾的影響。第五章從寺(山庫寺)的僧侶學習與UTBF(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組織,則是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目前的佛行事業與修行觀念運用的關係研究。第六章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探討,則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在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統整融合過程中,對「修行」所做的詮釋,並且參照目前台灣最主要的四大佛教團體關於「人間佛教」的精神加以探討,從而藉此找出佛教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本文希望藉此相關研究,定義佛教「修行」概念,並提供現代人適合自己「修行」的觀點。
|
Page generated in 0.01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