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透過作業審計衡量組織績效之研究

林光炫, LIN,GUANG-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組織績效是企業生存之保證, 同時也可作為社會資源分配之參考。由以往組織績效評 估之研究可發現, 有關這方面之研究, 遭遇到之最大難題乃是缺乏一套普偏性之評估 標準。 本論文主要研究制造業及服務業之高階層管理人員與內部稽核人員, 對於三個有關評 估組織績效之因素重要性之看法。在本研究中, 此三個主要因素為:(1)組織目標,(2) 數量化評估工具,(3)非數量化評估工具。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1)研究四組樣本對組織績效評估工具之重要性之看法,(2)研究 四組樣本間及各組樣本中, 對組織績效評估工具之選擇是否有重大差異。由此而有四 個假設:(1)四個樣本間之看法是否有重大差異?(2)以組織規模之大小而言, 各組樣本 中之看法是否有重大差異?(3)內部稽核人員是否會因服務年數之不同而有不同之看法 ?(4)內部稽核人員是否會因有無會計師事務所之經驗而有不同之看法? 本研究之樣本分為制造業及服務業, 各抽取一百七十家企業, 每家企業再分為高階層 管理人員及內部稽核人員, 亦即嚴格來說有四組樣本。每個受試者被要求對於評估組 織績效之每一主要因素排列其重要性。資料分析所使用之統計方法為多變項變異數分 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本研究最后再就統計分析所獲得之發現, 提出結論及建議, 作為往后對組織績效評估 之研究和作業審計研究之參考。
2

公共政策制訂過程衝突面之研究-杜邦設廠爭議之個案分析

張惠堂, ZHANG, HUI-T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和諧與共識雖然係人類追求與努力的目標,但我們觀察中外的社會,衝突現象無可避 免。而政治系統所涉及的是社會資源與價值的權威性分配,其針對社會問題所制訂之 公共政策,直接關係民眾權益,故衝突程度尤其顯著,事實上,社會因不同利益爭執 行潛藏或揚露的衝突不僅不足以為奇,吾人若能妥善因應,面對衝突,解決衝突,則 衝突甚至具有維持制度化社會之彈性與活力的功能。邇來台灣地區最受矚目的社會現 象便是風起雲湧的衝突抗議事件,衝突雖為人類生活的本質,但若動輒脫離法治軌道 ,則將對社會發展造成斲傷,環境的變遷告訴我們,必須對政策制訂過程的衝突現象 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從公共政策制訂過程的衝突面探討政府與民眾的互動關係,一方面論述政府內容 應合乎公平、回應、充分等原則;另一方面則強調決策過程應該民眾參與、積極溝通 ,努力協調,經由決策過程之合理運作,確保政策實質內容的公平、有效。並以杜邦 公司在彰濱工業區設廠所引發的爭議為探討之個案。 從個案分析中了解,經濟部審核杜邦公司設廠案件時,既未事先徵詢環保單位的意見 ,且無法及時吸收相關資訊,面對民眾的抗議又無法有效解決而引起更多的衝突。顯 示政府決策上的缺失。 因此制訂一套規範政府決策過程的「行政程序法」實屬必要,建立「環境影響評估制 度」亦刻不容組,而積極培養社會上公益性中介團體以為爭議之緩衝地帶也是努力的 方向,此亦即本論文主要建議之所在。
3

台灣佛教優婆夷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例

洪雅惠, Hung, Ya-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當代台灣佛教適應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承繼太虛與印順之佛教改革理念「人間佛教」 路線的各個教團以其積極入世轉向的發展將佛教觸角伸入民眾的社會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各個教團對台灣女性的人力資源展現強大吸納與動員力量。因此,在台灣性別階層化與權力不均等仍遍存各種社會制度的脈絡下,台灣佛教女性的宗教實踐是吾人探討本土性別議題時不容忽視的核心面向。本研究的問題意識即:以活躍於當前台灣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研究主體,針對她們在父權社會之性別體制秩序下所發展的性別經驗,以及此經驗與其佛教信仰實踐的相互關係進行探討。根據後結構主義的觀點,我將研究的探討焦點「性別經驗」定義為:社會行動者終其一生在主觀認知與行動實踐二方面所經歷的性別化主體建構過程;因此從個體生命史的角度進行歷時性的研究。 研究問題有二:一、研究對象接觸佛教前所經歷的性別經驗發展過程為何?此過程中有何要素促使她們接觸佛教。二、研究對象皈依佛教並長期參加人間佛教教團以來,她們對佛教的信仰與實踐對其性別經驗發揮什麼影響。經由質性研究的立意抽樣,我對佛教弘誓學院、香光尼僧團、法鼓山與佛光山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分道場之一各進行三~四個月的參與觀察研究;並從中選取優婆夷成員做為深度訪談的個案。 將所得的經驗資料與理論觀點結合與對話後,我對前述問題得出下列結論: 一、研究對象的性別經驗發展過程中,鉅視物質結構與觀念論述相互支持,並透過社會組織的運作將父權論述實踐落實於微視社會互動過程的兩性權力關係。而性別權力的配置是透過「社會資源」與「社會空間」兩個相互關聯的機制運作:父權文化代理人維繫性別之差異化配置;但始終存在邊緣力量及其行動者挑戰性別化配置,試圖增進女性對社會資源與空間的獲致與掌握,因此性別建構充滿變動的可能性。 二、研究對象雖同屬「女性」這個社會性別,但彼此之間,以及各自在生命史各階段所經歷的社會資源與空間之配置各有差異,因此形構彼此不同的性別發展樣貌。在接觸佛教以前,她們基於經驗的差異性而有單身、已婚的生涯差異,以及「開放」、「保守」的性別化主體模式之別。從而對父權文化所積聚的省思與批判亦有強弱之差,但對於她們接觸佛教都發揮一定程度的促成作用。 三、研究對象皈依成為佛教優婆夷並長期參與人間佛教教團以來,固然在教界內或教團中仍存有傾向父權文化規範的保守勢力,但大致上,優婆夷對佛教的信仰與實踐仍使她們對社會空間與資源的獲致與掌握程度有所增長。她們不僅在個人層次得到相當的「賦權」作用;亦在人際互動層次對父權文化規範產生一定的鬆動作用。 關鍵詞:台灣佛教優婆夷、性別經驗、人間佛教、權力配置、社會資源、社會空間

Page generated in 0.02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