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隋唐禮制研究-以郊祀禮與皇帝權力為線索 / The Ritual System of Sui and Tang Dynasty

徐知誼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對中國歷史研究的重要傾向之一,是採取社會或經濟的立場以理解中國的歷史分期。而對於唐代國家權力與國家行政體制的演進,一般研究多以安史之亂為劃分唐前後期的重要分水嶺;導致在討論唐代皇帝於各方面制度演變中權力逐漸強化的同時,其背後的意義也隱而不明。 禮儀制度在國家中發揮維持統治秩序中的重要作用,是中國文明的特色之一。國家的制度與組織演進,與現實形勢的變化關係密切。而禮儀做為國家的制度,在國家針對現實情勢變化重塑政治結構的組成之時,亦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反映出統治者的權力正當性來源、身分尊卑等級,並發揮著客觀規範作用。此外,從禮儀制度的內容探索起,包含儀式運作、空間變化,均可推測其形成的背景,一窺國家現實統治的情況。 本文從國家的角度,並以禮儀制度(郊祀禮為主)當切入點,置於隋唐國家型態演變的脈絡下,企圖指出國家具有以政治手段主動整合或控制各地域社會的自主性,藉此對以社會經濟的角度解釋隋唐國制變革的立場做一補充。其次,以安史之亂做為唐代制度演變分水嶺的觀點,亦強調社會經濟變動下的制度演變是國家被動反應的結果,本文探討隋唐禮儀與政治制度的交互影響,欲證明一般認為安史之亂造成的制度演變,其基礎已奠定於唐前期,並且是出於統治者穩固國家秩序的立場所締造的,此即國家自主性的表現。而從統治者的立場出發,則最後須進一步探討皇帝權力在隋唐國家型態下逐漸強化的意義,其中於是牽涉到天與君、臣關係以及皇帝的政治、禮儀空間。
2

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明嘉靖朝政治文化

尤淑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擬以明代大禮議事件,作為研究嘉靖朝政治文化的切入點,試圖透過名分禮秩的角度去分析大禮議牽涉的「七爭」 、頒佈《明倫大典》 及國家禮制變革三方面,找出政治權力、儒家經典詮釋及國家禮制三者的關係,以瞭解嘉靖朝的政治文化有何變化。本文提出的問題如下: 一是嘉靖君臣如何透過經典再詮釋的方式,建構人情論的理論體系,說服士人接受「大禮議」的結果,而嘉靖君臣又如何逐步變易國家禮制,證明政權的正當性基礎,完成皇權重塑的目標。並且觀察後來隆慶朝至崇禎朝的歷朝皇帝如何處理睿宗獻皇帝的祧遷問題,回過頭來證明嘉靖皇帝是否成功地建立了自身世系的正當性。二是嘉靖君臣面臨公私衝突時將會如何抉擇,這些抉擇又會使嘉靖君臣關係與權力分配原則產生何種變化,從而觀察權力核心中的政治人物如何去界定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擁有的職權範圍與政治結構中的既有限制。並且探討大禮議將如何影響嘉靖朝各種團體的人際關係、權力結構及政治生態,從而討論嘉靖皇帝如何能成功箝制士人對大禮議的不滿輿論,探討皇權伸入官僚體系的政治效應。三是大禮議的結果將使名分禮秩出現何種危機,而名分禮秩的危機又會使嘉靖朝造成何種政治效應。再從名分禮秩的意義去討論皇權究竟要作為包括廣大臣民在內的公共中心,還是作為保證皇帝個人私利的手段呢?一旦皇權的公共性質隱晦不明時,將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什麼樣的後果。並且探索士人們如何依循政治權力、社會經濟與思想文化的變化,藉由儒家傳統經典再詮釋的方式,力圖讓名分禮秩回歸「合禮」的軌道,從而限制皇權的範圍,讓政治秩序與社會秩序回復合理的安排。
3

開創與影響:王肅禮學義理及中古傳播歷程

劉柏宏, Liu,Po-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試圖回應傳統經學史論述中鄭王之辨此一議題。傳統經學史書寫中,或是以學派競爭的立場,或是採取鄭學中心角度,對王肅多予以負面評價。本文受到現象學思維啟發,試圖通過歷史性的追溯,重新梳理王肅形象的建構歷程。其次,透過重新閱讀目前傳世之王肅著述,以說明王肅個人的吉禮與凶禮主張,進而分析具體的禮文儀節,歸納出王肅禮學義體系的義理內涵與特質。第三、藉由中古禮家徵引王肅禮說的相關記載,以觀察王肅禮說在中古禮家進行禮學實踐時,造成了哪些短期影響及長期效應。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主在介紹本研究相關背景資訊、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第二章:現代經學意義下王肅形象的建構與反省〉主要透過統計《皇清經解》中對於王肅的評議情形,以說明乾嘉學者對於王肅的總體觀感;其次以「教科書經典效應」的立場,分析清季皮錫瑞《經學歷史》對於現代經學研究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透過上述二者的討論,藉此說明現代經學研究者視野下王肅形象的建構過程。〈第三章:王肅禮學義理及其時代意義〉透過整理歸納,以說明王肅吉禮凶禮的具體主張,藉以呈現王肅禮學體系的人間屬性。此外,透過重建曹魏皇權語境的脈絡化處理方式,說明王肅禮學與明帝皇權的互動過程。〈第四章:王肅禮學體系的擴散與傳播〉藉由中古禮家明引王肅禮說的表現,以試圖說明王肅禮說對於中古禮制發展與禮學實踐的影響情形。並進而勾勒後世徵引行為如何反饋王肅禮說內涵。〈第五章:結論〉除了總結各章所得、研究缺失外,更試圖彰顯「擴散與傳播」的研究立場對中國古代(經)禮學研究具有哪些價值與意義。

Page generated in 0.02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