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張栻《癸巳論語解》心性義涵之研究杞怡靜, Chi, Yi 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宋的張栻面對重知輕行的時代,與朱熹共同商討之間,完成此部《癸巳論語解》,希望藉由此書提升世人躬行實踐的精神,此用意符合宋儒講學的重點。筆者研究《癸巳論語解》心性義涵,如何透過行聖賢之言以回復天理,並達本心之良善,更是本研究想要表達的主題。由於張栻之學集合諸家之說,故依循建構張栻思想脈絡之演進,輯出《癸巳論語解》心、性、仁的相關言論,由此闡發其思想義涵,然後參酌張栻其他著作,以加強本研究主題之深度。本論文共分七章,內容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介紹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前人研究成果之探討,最後則是闡述本論文主要的研究方法與內容架構。
第二章「張栻生平及其學術思想」,介紹張栻的生平與著作,分別從哲學思想與學術風格上分析其學術思想的特色所在。
第三章「《癸巳論語解》中『心』的思想義涵」,敘述二程至張栻心學演變的過程,並參考《張宣公年譜》與《朱子年譜》,針對張栻朱熹書信往來與會講內容加以整理,釐清張栻心學觀點裡中和問題的進程,進而統整《癸巳論語解》中「心」的解釋,分析張栻思索心的內涵與作用。
第四章「《癸巳論語解》中『性』的思想義涵」,除了敘述二程至張栻性論演變的過程,進而歸納《癸巳論語解》內對性的見解。
第五章「《癸巳論語解》中『仁』的思想義涵」,由於張栻仁學兼容諸家之說,因此首先闡述二程至張栻仁論的演變及張栻仁學思想的形成。再者,統整《癸巳論語解》內對「仁」的解釋,並參考張栻的〈仁說〉,具體呈現《癸巳論語解》中對「仁」思想義涵之闡發。
第六章「《癸巳論語解》中的工夫論」,闡述張栻涵養察識先後之觀點演進,統整《癸巳論語解》內對修養工夫的解釋,並敘述涵養工夫存在的重要性,然後介紹「居敬主一」、「格物致知」及「知行互發」的主張。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對張栻《癸巳論語解》心性義涵的研究心得。
|
2 |
馬浮研究劉又銘, LIU, YOU-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研究當代大儒馬浮(一八八三-一九六七)的生平暨成學歷程,交遊與門人,
著作與刻書,以及他的學術思想。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分幼年暨青少年、杭州治學、講學刻書、晚年四期來表述馬浮的一生,並在各
節中隨時討論他的成學歷程。第二章擇要考察了馬浮的友人十三位(趙熙、釋夕一、
熊十力...等)和門人廿一位(豐子愷、劉百閔、戴加仁...等)。第三章將馬
浮的撰著(含專著十一種和目前所收集到的詩文卅五篇)、編著(別集一種、叢書二
種)與,刻做一總結的整理與介紹。第四章就本體論、工夫論與六藝論三方面,對馬
浮的學術思想做一初步的探討。結論則嘗試對馬浮的學術思想作一定位,並說明他對
今後儒學發展的意義與重要性。
|
3 |
高景逸實學思想研究陳慈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末陸王之學充斥天下,東林君子高景逸眼見末學之流弊,本著矯正王學流弊的精神,積極倡導程朱之學,極力恢復明初躬行篤實之學風,以挽救頹風。在批評與救正王學流弊之聲浪中,景逸不偏執拘泥門戶之見,會通眾流,主張格物窮理的工夫,又崇尚主靜求悟的修養。其折衷程朱、陸王之學,影響所及,開啟明末清初實學的新蹊徑。
景逸對於世道人心之針砭,傳統綱常的維繫,和家國政治之意見,一一寓於其心性義理之學中,具有其重大的意義。本文試圖分析東林君子高景逸之思想,深入分析其思想內涵與特質,建構其思想核心,以明其經世務實之實學思想內涵。並從歷史和時代條件出發,以確定景逸東林講學的影響及其實學思想在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
全文共分六章,分別是: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並對實學的概念作一個界定。
第二章「晚明王學的衰頹與救弊思潮的萌芽」,探討晚明王學的衰頽與救弊思潮的萌芽,從一個學術發展的背景,以推闡學術思想演變的軌跡及過程。
第三章「高景逸之心性論」、第四章「高景逸之工夫論」,深究景逸之實學思想理論,分章說明景逸之心性論及工夫論,從景逸思想內涵中以見心性論與工夫論之關聯性,以勾勒其實學思想之全貌,以見其思想實從王學轉出而歸宗於朱子。
第五章「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探討高景逸實學思想的體現層面,期與其思想理論作一個印證。
第六章「結論」,總結全文,探討景逸實學思想及其在學術史上之意義及影響。
|
4 |
羅近溪學述黃漢昌, Huang, Han-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生平與著作--本章分年譜與著作二節,首在辨正古今人所作近溪年譜的謬誤,
次則就台灣目前近見近溪之作品、略作介紹,其重在考據。
貳、成學經過--本章三節,分從學術時代背景、學源與師承,近溪個人所感的問題
三方面討論,旨在考其學術淵源。
參、本體論--本章二號節,首論宋明儒學的分系,以略為心學定位;次則詳述近溪
之即生即身言心,以明其在心學中之特色。
肆、工夫論--分「辨志」、「覺悟」等十節,討論近溪對工夫入路的指點。
伍、近溪學說之疏釋--本章三節,一在列舉時人對近溪的懷疑與誤解,二在對這些
誤解作疏釋,三則對近溪之其他學說更作疏釋,以明確其原意。
基、近溪學說之特色與地位--本章討論近溪學說之特色,並衡定其在儒學中之地位
,凡二節。
|
5 |
論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立志與為己之學 / On the Cardinal Concepts of Confucianism with Regard toTeaching: Li-chih and Wei-chi王志文, Wang, Zh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立志,是儒家教人成長及轉化的「霹靂手段」,也是儒家形塑健動人格的根本原理。儒門修養技巧粲然多元,但立志的扼要及深遠,恐怕會讓各種修養都只能瞠乎其後。「立志」在儒家就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的一件事。及至宋明以降,眾位儒林名宿更一再懇請立志,於是遂在文學的「言志」傳統之外,別開一支「教」與「學」的「立志」傳統。
本論文研究緣起,即留意那些飽覽經籍又盡閱世情的大儒,何以竟會一致地高度關注「立志」?「立志」不是人人「能說會道」的「常識」嗎?這種「常識」,為什麼要大張旗鼓去疾呼呢?
進而,儒家「立志」的觀念,有特定的規創性內涵──為己。「為己」要求自我生命的轉化及善成。人能養成強烈的「為己意識」,才能收回以往長年外逐名利的虛偽及疲憊,學著與自己相處及自重自愛。從外逐而轉內,人才能「轉俗成真」,有「真人」才有「真志」及「真學」。故「為己」正是儒家「大學之道」的基石。
本論文正是剖釋「立志」與「為己」這兩個儒家教學的核心要義。
緒論檢討前行成果餘留的研究空間,並指出由於「立志」一詞的濫用,讓傳統「立志」所蘊含的深沈與厚重之義,轉趨浮薄。同時,本論文的研究策略,並非幽深地精究一家一派,而是為求研究成果更普遍有效,將以《論語》、《孟子》為主要材料,再揀選宋明大儒提及相關內容的文獻予以研討。
第一章是〈評定《論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三派詮釋〉。自古對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詮釋,大致有「貴古派」、「今是派」與「調和派」等異說。文中即往復辯難三派何者最諦當。主要結果確定「貴古派」的論調,能獲得《論語》最多的印證與支持,更指出「為己」的具體要求,即「自知」與「自愛」。
第二章是〈「為己之學」隱含的「孤獨」意涵〉。以往多認定儒者處於熱絡的人際網路;但是,深入文獻,能照見儒者亦有孤獨心理。那孤獨感對儒者在「人格」及「學」的養成,又有什麼影響?主要結果是,孤獨感對「為己意識」養成有所助益,甚至實踐「為己之學」,本身常要面對踽踽獨往的情況;而孔子本人提出「為己」,正與他「吾少也賤」的孤獨感大有相干。
第三章是〈「志」的內涵及其作用〉。由於「志」字本身就有「目的」和「希望」的涵義。因此本章藉助William Damon的「目的感」理論及Charles R. Snyder的「希望理論」來作為理解儒家「志」字的新資源。再則,傳統釋「志」字為「心之所之」,文中將以「信念」對「情緒」、「行動」的決定關係,去釐清「志」的「所之」動力如何生起。並歸納先儒對「志」的實踐體驗,獲知立志將生起四個踐德大用:解放抑制、動力騰湧、不動不奪、遏制習欲。當立志而生起這四種效用,使人在踐德上「欲罷不能」,人遂能善勇進取,所以「立志」是生命轉化的有力保證。人惟患不能立志,不患不能成章自立。
〈結論〉則總述全文,並本於前面的研究,將傳統解釋成「心之所之」的「志」,重新概念化成為「為己的信念系統」。更指出儒家「立志」的課題,不僅只涉及個人的生命目的追尋而已;事實上,協助青年立志這件事,本身與今日社會發展的衰盛相關,而且立志的研討,更有潛力能對尼特族、青年晚熟等社會憂患,給出預防及紓困之道,而這是儒學在當代能發揮人性溫度和可貴價值的切實脈絡。
|
6 |
孟莊工夫論之比較研究——以「身心之學」為觀察視域 /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Gongfu Theories of Mencius and Chuang Tzu: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Mind-Body林世賢, Lin,shih hs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乃是以「身心之學」貫串全文,以「隱喻」凸顯孟子、莊子各自的工夫論特色,而「孟莊之同」(儒道之同)則可謂本文最重要的結論。
首先,由於工夫修養與主體的轉化和提昇密切相關,而現實生命又是以「心—身」共構體存在於世,故工夫修養亦得落實於「心—身」共構體,此即為「身心之學」的內涵之一,也是筆者著意於「身心之學」的原因之一。孟子和莊子的思想皆包含內聖與外王二面,據本文的析論,孟子和莊子各自的內聖外王思想,其實踐起點、轉折樞紐,均結穴於「身心之學」。要言之,「身心之學」實為孟子(儒家)與莊子(道家)內聖修養及外王實踐之根基。
復次,本文分別從「水喻」和「鏡喻」闡明孟子與莊子各自工夫論的特色及其主要精神,且更進一步地掘發「水喻」和「鏡喻」的底蘊:「水:神氣」與「金:真性」。
最後,本文認為儒道之間,大抵於最「根源∕終極」處,及最「基礎」處,可得其同;而在最「基礎」至最「根源∕終極」之間,則呈現千差萬別。具體說明,內聖方面,自現實性復歸本來性,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均可同意「身心之學」是內聖修養之基礎,亦可承認「心—身」共構體共時涵攝神聖∕凡俗、先天∕後天、善∕惡、清∕濁等二面,此乃對生命最基礎處的相同主張;而對宇宙—生命最根源處,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也都深體其乃是「意識、存有與價值三位一體」,或說「宇宙道體—意識主體—價值本體同根同源」,並共同宣稱本性乃是永恆真常(「金:真性」),心氣則為變化不拘(「水:神氣」)。可是,返本復初的工夫,則有萬千法門,亦即對於如何自現實性復歸本來性,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便有不盡相同的教法。
此外,在外王方面,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也均可贊成「身心之學」乃是成就外王事業的依據、基礎,或說「心—身」共構體是向外王領域前進的起點;對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而言,實踐外王的終極理想,皆是祈願蒼生能夠安頓自家性命,內外一切真誠自然,歸德復道——儒家大同言其秩序,道家至德敘其自然,而安樂於內在之秩序,即是自然!同樣的,從「心—身」共構體推廣至成就外王,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的舉措施為,當然有同有異。
|
Page generated in 0.04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