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孟子》'時'觀念形成硏究 = Th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hi" in Mencius葉常靑, 01 January 200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孔孟哲學傳承之探究. / Kong Meng zhe xue chuan cheng zhi tan jiu.January 1989 (has links)
廖蕙怡.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學部, 1989.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iv-vi (2nd group) / Liao Huiyi.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zhe xue xue bu, 1989. / Chapter 第一章 --- 儒家哲學的特質 --- p.頁1-12 / Chapter 第二章 --- 孔子的學說´ؤ´ؤ儒學的創建 / Chapter 第一節 --- 孔子論仁 --- p.頁13-44 / Chapter 第二節 --- 孔子論政 --- p.頁45-67 / Chapter 第三章 --- 孟子的學說´ؤ´ؤ儒學的發展 / Chapter 第一節 --- 孟子之必性論 --- p.頁88-102 / Chapter 第二節 --- 孟子之仁政 --- p.頁103-128 / Chapter 第四章 --- 結語 --- p.頁129-137 / 註釋 --- p.頁I-III / 參考書目 --- p.頁IV-VI
|
3 |
趙岐《孟子章句》之思想研究陳衍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趙岐《孟子章句》作為現今流傳第一部《孟子》注釋,後世所給予的肯定多在其篤守章句、力通訓詁的成就上。然在義理思想方面,朱熹則批評趙岐「拙而不明」,陸象山亦言其:「文意多略」。宋明儒者的批評自有其特定的哲學立場及時代背景,以此論斷趙岐注《孟》的成就未盡公允。於此細繹《孟子章句》之思想內涵,可見趙岐在「善性說」以及「王道思想」上自成系統,且能兼顧對《孟子》的詮釋工作。本文藉「經典信仰者」、「經典詮釋者」、「政策執行者」三種角色理論,具體建構趙岐思想樣貌,俾使其價值獲得彰顯,還原其應有的學術地位。身為「經典信仰者」的趙岐,在人生路上踽踽獨行之時,以注《孟》完成他「經典詮釋者」的角色,並將理想寄託在「政策執行者」的假設性中,使得《孟子章句》成為一部用生命寫下的注解。藉著它,趙岐承擔了儒者心中的人間責任,也凸顯了以「成己成物」為最終目的的儒者終極性格。
|
4 |
孟子與康德道德哲學之比較. / Mengzi yu Kangde dao de zhe xue zhi bi jiao.January 1974 (has links)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31-34] (5th group)).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 Chapter 第一部 --- 孟子的道德哲學̐ưج從心性學看孟子道德學說的性格 / Chapter (一) --- 概述 --- p.1 / Chapter (二) --- 具有先騐性與普遍性的幾希之性即為人之真性所在 --- p.7 / Chapter (三) --- 性善說 --- p.10 / Chapter (四) --- 性善即是心善說 --- p.17 / Chapter (五) --- 從堯舜與人同下的問題̐ưج大人、小人之別 --- p.21 / Chapter (六) --- 修養之道 --- p.31 / Chapter (七) --- 盡心知性知天:性、命、天道之貫通 --- p.37 / Chapter 第二部: --- 康德的道德哲學 / Chapter (一) --- 序言 --- p.45 / Chapter (二) --- 從康德的「道德底形而上學的基礎及實踐理性批判見康德道德學說的大畧 --- p.58 / Chapter (甲) --- 從道德的普遍的理性知識中建立道德行為底律則 --- p.65 / Chapter (乙) --- 從道德底形而上學的範圍建立道德实踐的最高原則 --- p.78 / Chapter (丙) --- 從道德底形而上學轉呈實踐理性之批判(道德律則超越的推述) --- p.115 / Chapter (丁) --- 純粹實踐理性的设準 --- p.140 / Chapter (三) --- 道德的神學─康德的道德觀與宗教觀之關係 --- p.154 / Chapter 第三部 --- 孟子与康德道德¯إ¡學之比較 / Chapter (一) --- 義利之辨 --- p.157 / Chapter (二) --- 從孟子學說理性與人性之通貫處,見康德說理性与人性分立並不足以說明道德行為的根據 --- p.175 / Chapter (三) --- 道德行為的當然与道德行為的當然之自然化間的系統差別 --- p.211 / Chapter (四) --- 樂德一致問題下之同異 --- p.229 / Chapter (五) --- 盡心知性知天之形而上學的道路 --- p.239 / Chapter (六) --- 結識 --- p.243 / 註釋 --- p.248 / 第一部注釋 --- p.250 / 第二部注釋 --- p.254 / 第三部注釋 --- p.275 / 參考書目 --- p.278
|
5 |
《孟子》的論辯技巧分析 = An exposition of debate skill of "Mencius"鍾偉成, 01 January 2006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6 |
漢代孟子學解釋的轉變與實踐 / Hermeneutics of Mencius in Han Dynasty吳凱雯, Wu, Ka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漢代孟子學發展是一「承上啟下」的重要樞紐。就「承上」而言,從戰國末期的萌芽時期,至秦朝受到政治影響,孟學的發展與流傳有所衰落,至漢代,知識階層開始注意到孟子的思想理論,使得孟子之學能夠幸運地在秦火劫後中有所重生,免於如墨學般消跡沒落的命運,漢代知識階層在無意識中,自然地對孟學的傳承與開展有所貢獻;就「啟下」而言,漢代孟學的義理闡發為後世奠定了基礎,在唐宋之際,孟學逐漸興盛活躍起來,時至宋代,更是達到高峰,唐宋儒者在注《孟子》時亦多引用與討論漢儒之注,漢代孟學與黃老學說交涉之思想,更是成為唐宋儒學思想的養分。然而對於漢代孟學的研究較為缺乏,或成為概要性的論述,研究較不完整與深入,且多集中在思想脈絡的發展上,對於思想義理的闡發與探討論較為不足,或多集中在《孟子》注上,較少對漢代孟學發展進行全面且深入的研究。
經典在詮釋與流傳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轉變」與「實踐」兩個問題,尤其在漢代,思想理論的提出往往是從「實踐」作為出發點,職是,本書題目為「漢代孟子學解釋的轉變與實踐」,將時間範圍鎖定在漢代,欲從「時代背景」、「歷史形象」、「思想詮釋」三條軸線來論漢代孟子學的發展,透過這三條軸線,試圖建構出全面且深入的漢代孟子學系統,由大背景入手逐漸著眼深入於細微之處,分析此時期孟子思想的轉變與理論的實踐,試圖彌補孟子學在漢代較為空白的一頁。「轉變與實踐」,乃是從孟學在漢代的轉變中看見其中的「不變」,也就是孟學中最純粹的本質,最恆久的真理,更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漢代知識階層在既有的儒家學說之中,賦予新的時代色彩,對孟子學說加以「轉變」進而「實踐」,使得孟學在漢代得到實踐的可能,也因為知識階層將融攝孟子理論於漢代思想之中,讓漢代思想有著更豐富的內涵,以及更卓越的成就,也因為漢代思想家巧妙的繼承與轉變,更證明了《孟子》能夠呼應時代的課題,即使歷經時間的洪流,歷史的變遷,仍能夠對每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
|
7 |
兩宋孟子著述考趙國雄, ZHAO, GUO-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考述兩宋有關孟子著作之初步面貌,期能藉此辨章兩宋各學派研究孟子之流
源本末,並可由各家討論孟子仁義、心性、王霸等問題,得以探尋宋代理學之一端。
全文分序例及總論、現存書目考述、亡佚書目考述、結論四章,約十萬言,各章大旨
如下:
一、總論:總述歷代有關孟子著述之情形,略於漢唐,詳於兩宋,而求其影響元明清
者。兩宋之部,則分列學派以述,並及於其間之關係,俾便探究兩宋孟子學術。
二、現存書目考述:不予分類,惟以作者寺代先後排列,就作者、宗旨、內容、評述
、版本(著錄)分項敘述,期能便於學者尋檢。
三、亡佚書目考述:分可輯佚書目及不可輯佚書目二類。可輯佚者,則於後人著作中
搜羅,以補闕失,並予評述。其不可輯佚者,則查考文(集墓誌銘)、史志、方志等
資料,詳其作者,探其孟子著述旨趣,以見其書之大概。惟里氏生平不可考,又無文
集留存,後人亦未述及者,則列目以存,俾為參考。
四、結語:綜述全文,分述兩宋孟子著述之特點並其影響。
|
8 |
從人性論及工作激勵論看孟子的管理哲學. / Cong ren xing lun ji gong zuo ji li lun kan Mengzi de guan li zhe xue.January 1988 (has links)
潘建忠. / 據手稿本影印.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 1988. / Ju shou gao ben ying yin. / English title: Human nature and work motivatio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12-122. / Pan Jianzhong.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1988. / Chapter 一 --- 論文撮要 / Chapter 二 --- 鳴謝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研究的背景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研究的目的 --- p.5 / Chapter 第三節 --- 研究的內容 --- p.8 / Chapter 第二章 --- 孟子的人性論 / Chapter 第一節 --- 中國人性論的形成 --- p.8 / Chapter 第二節 --- 人性之函義 --- p.16 / Chapter 第三節 --- 孟子之人性論之性質 --- p.17 / Chapter 第四節 --- 孟子人性論之進路─即心言性 --- p.18 / Chapter 第五節 --- 孟子人性論之證立 --- p.19 / Chapter 第六節 --- 孟子性善論之申論 --- p.28 / Chapter 第七節 --- 孟子性命對揚論 --- p.31 / Chapter 第八節 --- 結語 --- p.34 / Chapter 第三章 --- 孟子的激勵論 / Chapter 第一節 --- 激勵的涵義 --- p.41 / Chapter 第二節 --- 激勵的目的 --- p.43 / Chapter 第三節 --- 人性與激勵 --- p.45 / Chapter 第四章 --- 激勵之途徑與方法 / Chapter 第一節 --- 他勵 --- p.51 / Chapter 第二節 --- 自勵 --- p.57 / Chapter 第三節 --- 激勵的態度─執中用權 --- p.70 / Chapter 第五章 --- 從人性論激勵論看孟子的管理哲學 / Chapter 第一節 --- 管理哲學的涵義 --- p.78 / Chapter 第二節 --- 管理的目的 --- p.79 / Chapter 第三節 --- 管理之本─德治 --- p.82 / Chapter 第四節 --- 總結 --- p.88 / Chapter 第六章 --- 孟子的管理哲學對香港中學的學校行政的意義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91 / Chapter 第二節 --- 組織 --- p.91 / Chapter 第三節 --- 管理 --- p.96 / Chapter 第四節 --- 環境 --- p.104 / Chapter 第七章 --- 總結 --- p.109 / 參政書目 --- p.112 / 附圖 / Chapter 圖一 --- 人類激勵的一般模式 --- p.41 / Chapter 圖二 --- 需求理論學版之理論內容比較 --- p.49 / Chapter 圖三 --- 香港資助中學行政組織 --- p.93 / Chapter 圖四 --- 中學教師參與決策程度說明 --- p.103
|
9 |
趙岐《孟子章句》硏究. / 趙岐孟子章句硏究 / Study of Zhao Qi "Mengzi zhang ju" / Zhao Qi "Mengzi zhang ju" yan jiu. / Zhao Qi Mengzi zhang ju yan jiuJanuary 2002 (has links)
陳碧君. / "2002年8月" / 論文 (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2. / 參考文獻 (leaves 337-349) / 附中英文摘要. / "2002 nian 8 yue" / Chen Biju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2.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337-349) / Fu Zhong Ying wen zhai yao.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論 --- p.1 / Chapter 一. --- 引言 --- p.1 / Chapter 二. --- 趙岐《孟子章句》硏究槪況 --- p.4 / Chapter 三. --- 硏究目的及方法 --- p.5 / Chapter 四.. --- 趙岐《孟子章句》之流傳及版本 --- p.6 / Chapter 五.. --- 章句之名稱 --- p.8 / Chapter 第二章: --- 趙岐《孟子章句》之背景 --- p.11 / Chapter 一. --- 學術背景 --- p.11 / Chapter 二. --- 政治背景 --- p.15 / Chapter 三. --- 趙岐的生平 --- p.16 / Chapter 四. --- 餘論 --- p.18 / Chapter 第三章: --- 趙岐《孟子章句》體例 --- p.20 / Chapter 一. --- 引言 --- p.20 / Chapter 二. --- 訓詁體式 --- p.20 / Chapter 三. --- 訓詁方面 --- p.21 / Chapter 四. --- 訓詁方法 --- p.44 / Chapter 第四章: --- 章指體例 --- p.51 / Chapter 一. --- 何謂章指 --- p.51 / Chapter 二. --- 章指的起源 --- p.52 / Chapter 三. --- 章指體例 --- p.53 / Chapter 四. --- 章指的作用 --- p.70 / Chapter 五. --- 章指的特色 --- p.76 / Chapter 第五章: --- 趙岐與文獻 --- p.92 / Chapter 一. --- 引言 --- p.92 / Chapter 二. --- 趙岐所用之古籍 --- p.93 / Chapter 三. --- 趙岐的詩學 --- p.94 / Chapter 四. --- 趙岐的¯‘ة書學 --- p.110 / Chapter 五. --- 趙岐與禮學 --- p.124 / Chapter 六. --- 趙岐的春秋學 --- p.131 / Chapter 七. --- 趙岐與易 --- p.138 / Chapter 八. --- 趙岐的論語學 --- p.142 / Chapter 九. --- 小結 --- p.153 / Chapter 第六章: --- 趙岐《孟子章句》的思想 --- p.156 / Chapter 一. --- 引言 --- p.156 / Chapter 二. --- 章指與注文的關係 --- p.157 / Chapter 三. --- 趙岐《孟子章句》的出處進退思想 --- p.159 / Chapter 四. --- 趙岐《孟子章句》對氣節的看法 --- p.172 / Chapter 五. --- 趙岐《孟子章句》的修身觀 --- p.176 / Chapter 六. --- 趙岐《孟子章句》所反映的士人社會 --- p.181 / Chapter 七. --- 通經致用與趙岐的政治意識 --- p.184 / Chapter 八. --- 《孟子章句》與發憤著書說 --- p.185 / Chapter 九. --- 道統觀的確立 --- p.187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論 --- p.195 / Chapter 一. --- 章句的發展 --- p.195 / Chapter 二. --- 趙岐之學術 --- p.198 / Chapter 三. --- 趙岐之寄意 --- p.199 / Chapter 四. --- 趙岐《孟子章句》與孟子學 --- p.201 / 附錄 --- p.203 / 【附錄一:趙岐之生平及其注之背景】 --- p.203 / 【附錄二:東漢著名經學家卒年表】 --- p.212 / 【附錄三:趙岐「孟子題辭」】 --- p.213 / 【附錄四:趙岐「孟子篇敘」】 --- p.215 / 【附錄五:趙岐訓釋字義與東漢訓詁書的關係】 --- p.217 / 【附錄六:趙注與朱注釋字義比較】 --- p.228 / 【附錄七:趙岐「孟子章指」二百六十一條】 --- p.240 / 【附錄八:趙岐「孟子章指」押韻情形】 --- p.251 / 【附錄九:連珠各種說法】 --- p.295 / 【附錄十:趙岐解釋《孟子》引《詩》與毛傳鄭箋之比較】 --- p.297 / 【附錄十一:趙岐引《詩》】 --- p.307 / 【附錄十二:岐解釋《孟子》引《書》】 --- p.313 / 【附錄十三:趙岐引《書》】 --- p.318 / 【附錄十四:孟子引《禮》】 --- p.322 / 【附錄十五:趙岐引《禮》】 --- p.323 / 【附錄十六:趙岐引《春秋》傳】 --- p.327 / 【附錄十七:趙岐釋《孟子》引《論語》】 --- p.329 / 【附錄十八:趙岐弓 --- p.332 / 參考書目 --- p.337 / 參考篇章 --- p.342
|
10 |
"孟子"的修辭藝術探討 = The discussion of rhetoric in Mengzi / Discussion of rhetoric in Mengzi;"孟子的修辭藝術探討"鄒瑜 January 200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Page generated in 0.01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