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lling suggestions: "subject:"gongfu 1heory"" "subject:"gongfu btheory""
1 |
孟莊工夫論之比較研究——以「身心之學」為觀察視域 /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Gongfu Theories of Mencius and Chuang Tzu: Perspective on the Theory of Mind-Body林世賢, Lin,shih hs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乃是以「身心之學」貫串全文,以「隱喻」凸顯孟子、莊子各自的工夫論特色,而「孟莊之同」(儒道之同)則可謂本文最重要的結論。
首先,由於工夫修養與主體的轉化和提昇密切相關,而現實生命又是以「心—身」共構體存在於世,故工夫修養亦得落實於「心—身」共構體,此即為「身心之學」的內涵之一,也是筆者著意於「身心之學」的原因之一。孟子和莊子的思想皆包含內聖與外王二面,據本文的析論,孟子和莊子各自的內聖外王思想,其實踐起點、轉折樞紐,均結穴於「身心之學」。要言之,「身心之學」實為孟子(儒家)與莊子(道家)內聖修養及外王實踐之根基。
復次,本文分別從「水喻」和「鏡喻」闡明孟子與莊子各自工夫論的特色及其主要精神,且更進一步地掘發「水喻」和「鏡喻」的底蘊:「水:神氣」與「金:真性」。
最後,本文認為儒道之間,大抵於最「根源∕終極」處,及最「基礎」處,可得其同;而在最「基礎」至最「根源∕終極」之間,則呈現千差萬別。具體說明,內聖方面,自現實性復歸本來性,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均可同意「身心之學」是內聖修養之基礎,亦可承認「心—身」共構體共時涵攝神聖∕凡俗、先天∕後天、善∕惡、清∕濁等二面,此乃對生命最基礎處的相同主張;而對宇宙—生命最根源處,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也都深體其乃是「意識、存有與價值三位一體」,或說「宇宙道體—意識主體—價值本體同根同源」,並共同宣稱本性乃是永恆真常(「金:真性」),心氣則為變化不拘(「水:神氣」)。可是,返本復初的工夫,則有萬千法門,亦即對於如何自現實性復歸本來性,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便有不盡相同的教法。
此外,在外王方面,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也均可贊成「身心之學」乃是成就外王事業的依據、基礎,或說「心—身」共構體是向外王領域前進的起點;對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而言,實踐外王的終極理想,皆是祈願蒼生能夠安頓自家性命,內外一切真誠自然,歸德復道——儒家大同言其秩序,道家至德敘其自然,而安樂於內在之秩序,即是自然!同樣的,從「心—身」共構體推廣至成就外王,孟子(儒家)和莊子(道家)的舉措施為,當然有同有異。
|
Page generated in 0.03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