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元明清戲曲小說中之伍子胥童宏民, TONG, HONG-M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文長約十二萬字左右。所分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戲曲資料中之伍子胥:下分五節,探討戲文,雜劇、傳奇、皮黃劇本中與伍子
胥有關的故事傳說。
第三章小說資料中之伍子胥:下分六節,探討列國志傳、新列國志與東周列國志、十
八國臨潼鬥寶鼓詞、吳越春秋鼓詞、禪魚寺大鼓書等小說記載中與伍子胥有關的故事
傳說。
第四章戲曲小說的互相借述:探討伍子胥故事傳說,戲曲、小說互相借述的情形。
第五章伍子胥在戲曲小說中的形象:探討伍子胥在戲曲、小說中所表現出的形象,諸
如情性本質、奮鬥歷程•••等並及民間傳講其事 時的偏好。
第六章結論:綜述研究之所得。
|
2 |
敦煌變文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董永變、舜子變、伍子胥變文三篇為主小野純子, XIAO-YE, CHUN-Z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朝光緒年間在佛教都市敦煌莫高窟中發現多量的古文獻寫本,其中就有俗文學類的
講唱文學-後來所謂的變文。依其內容題材區分。可大別為講經與講史兩種。本論文
及在變文的兩類中,研究其中講史一類而以董永變文、舜子變文、伍子胥變文等三篇
的主題及其相關問題作為研究範圍。
茲謹扼要簡述各章內容,大要如後:
第一章 緒論:本章分別先述研究動機。目的及其範圍,然後弔陳研究內容要旨與方
法。
第二章 董永變文之研究:本章計分八節,第一節、第二節研究「孝」與佛教有關的
問題;第三節敘述董永變卜的內容概要;第四節研究孝子董永傳的流傳經過;第五節
以至第七節下分別研究董永變文的構成三大主體:賣身故事、神婚故事、天上訪母故
事。第八節是索董永變文中所反映的宗教性,這也可以說關於主題本質的研究。
第三章
舜子變文之研究:本章計分六節。第一節以探討舜子變文的內容為主;第二節研究變
文中的民間傳承色彩;第三節研究舜子帝王故事;第四節是孝子舜子出息發跡故事;
第五節研究繼母虐待繼子故事;第六節計分二目。
分別是探討「本土民間信仰」與「佛教思想」。
第四章 伍子胥變文之研究:本章計分四節。第一節伍子胥傳說的來源及演變所探討
的分別是:伍子胥的傳說。伍子胥變文內容概要、伍子胥變文與史傳的差異;第二節
復仇觀念的分析。分別探討血屬復仇與其社會觀念、伍子胥與豫讓復仇譚、伍子胥變
文入物形象與民眾思想感情;第三節民間信仰的研究;第四節由藥名詩的問答、典故
的的引用、兵法知識皂表現等以明伍子胥變文的文學藝術。
第五章 結論:簡述董永變文、舜子變文、伍子胥變文等三篇的主題及其相關的諸問
題。
|
3 |
論司馬遷《史記》的敘事突圍——吳越爭霸相關人物所涉篇章為例呂怡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欲探究《史記》在中國傳統史傳「敘事」文類中,對《左傳》、《國語》等先行史傳在文體「形式」上,如體例、筆法之繼承與「突圍」;更欲深究《史記》在「文化精神」上,對該時代意識及世界觀之傳承與「突圍」;亦即從文化史角度,探究司馬遷著《史記》的「價值和理想」等「意識形態」與其表現『意識』之方式。
本文以《左傳》、《國語》與《史記》等史傳共同記載之春秋末年吳越爭霸相關人物――夫差、句踐和伍子胥――所涉及的敘事篇章:〈吳太伯世家〉、〈越王句踐世家〉和〈伍子胥列傳〉為論述中心,藉由文獻分析與互文法,探究內容涵蓋從「世家」到「列傳」的此三篇敘事。司馬遷何以特別「突圍」吳太伯與季札之「義、讓」;句踐與范蠡間君、臣相處之「知、捨」;伍子胥與白公勝對君王之「怨、怒」。依序觀察司馬遷對於王道觀、君臣相處之道與天道觀、士道觀的繼承與「突圍」。
循此,探究春秋戰國之《左傳》、《國語》等史傳,迄於漢代之《史記》,在外在體例與內在文化意識、思想、價值之繼承與超越,及對後世造成的影響;觀察宇文所安提出之「敘事內驅力」――「天、性格與意志」――即「意志與命運」間相互滲透的變化情形;窺探中國史傳從《國語》、《左傳》到《史記》間,「言」、「事」畸輕畸重至「言、事相兼」的發展過程;對比、參照《史記》與《左傳》、《國語》等史傳間,針對同一史料之記載差異處,此即司馬遷之個人抒情與歷史意識之欲「突圍」與最動人處,即本文第二章至第四章之第四節所欲探究司馬遷之敘事文心,以聆聽司馬遷以《史記》「突圍」整個時代、文化價值觀之高音。
本文企圖以《史記》敘事為論述中心,揭露中國史傳敘事傳統中相互引用、對話、競爭的延續脈絡,來豐富《史記》敘事研究的角度。探究司馬遷如何透過史傳敘事的繼承與「突圍」,展現其個人與宿命的抗爭;承接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脈絡下,以《史記》向孔子之《春秋》致敬;並聆聽在家族傳承與個人使命交織下,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或嘆或怨的個人不朽之音,重建一個可能的「中國文化史之敘述傳統」及其未來的發展性,使中國史傳敘事傳統與《史記》的敘事研究更豐富、多元,實為本文之企盼與渴望。
|
Page generated in 0.02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