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7
  • 7
  • 6
  • Tagged with
  • 20
  • 20
  • 13
  • 12
  • 11
  • 11
  • 11
  • 9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明代建寧府的地方教育

姚瑞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擬從建寧府地方儒學和書院的建制著手,觀察明代建寧地區的地方教育發展和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間的關係,以及對明中期以後,學風轉變對地方教育所造成的影響。 明代首建從中央到地方完整的學校體系,如此,統治階級的文教政策不僅施用於中央官學,還得以有效的推行至地方教育。而以朱子學為主的三部大全既是科舉考試的唯一標準,又是各級學校教育的首要教材,科舉考試和學校教育的內容相一致,朱子學得以借科舉之力全面推廣。由此,中央的文教政策,尤其是尊崇朱子學的教育宗旨,對地方教育的影響,比前代更為深刻和普遍。筆者認為有必要就此作進一步的探討。 而以建寧地區為主要的討論對象,主要是因為自南宋以來,其地文教的發展和朱熹有很密切的關係。由於朱熹曾在此地建書院講學(竹林精舍即後來的考亭書院),流風遺韻所及,在文教方面受朱熹的影響仍然很大。根據地方志的記載,在明廷崇尚朱熹之學的文教政策下,做為朱子學的發源地,建寧府的學校在服膺程朱理學方面更為順當。此外,明初程朱理學雖然占統治地位,但自正德年間始,王陽明(1472-1528)的學說透過講學活動,得到很大的開展,到嘉靖、隆慶之時,影響力已凌駕朱學之上。 到了萬曆末年以後,學風又一變,以東林學派為主導的經世實學興起。占主導地位的學術思潮,往往對學校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明初的文教政策雖然規定學校教育的內容是程朱一派對於儒家經典的註釋,但是在王陽明心學興起後,心學已滲透到各級的學校教育中,從國子監到府、州、縣學,都有講授陽明心學的。尤其因為心學學者主要是透過書院講學來傳播學說,故對書院教育的影響尤其重大。因此,筆者希望將建寧府的地方教育,放在整個明代不同的時間層面連貫中,觀察其對學風轉變的反應,以瞭解其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特點。 基於前文所提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章節結構上除緒論及結論外,共分成四章: 第一章將討論建寧府的歷史地理背景,及其經濟與文化發展。一方面用以瞭解以朱熹為首的閩學學者對此地所發生的影響,一方面希望可以窺見建寧府本身的地理和經濟等條件對教育發展的限制。 第二章將從明初建寧府儒學和書院的修建、地方官經營學政的態度、學校規制與教育內容等項目,來觀察中央文教政策在建寧府的落實情形。 第三章將討論正德、嘉靖以後,王陽明等心學學者的講學和書院教育的興起,對建寧府地方教育所造成的衝擊,以及地方官和當地學者的因應之道。 第四章則延續上一章學風轉變與地方教育的主題,從萬曆末年以後,東林學派等學者所提倡的經世致用學風之興起,來看建寧府地方教育的變化。
2

宋代泉州及其內陸交通硏究. / Song dai Quanzhou ji qi nei lu jiao tong yan jiu.

January 1979 (has links)
蘇基朗.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1979. / Photocopy of manuscript.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242-264). / Su Jilang. / Thesis (M.Phil.)--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1979. / 引言 --- p.1 / Chapter 上编 --- 宋代泉州城狀況 --- p.13 / Chapter 第一章 --- 城廓建置考 --- p.15 / Chapter 第二章 --- 重要建築物位置考 --- p.23 / Chapter 第三章 --- 坊居之區劃 --- p.34 / Chapter 第四章 --- 河渠概述 --- p.51 / Chapter 第五章 --- 橋道概述 --- p.65 / Chapter 第六章 --- 外港之分佈 --- p.75 / Chapter 第七章 --- 泉州商業中心區之研究 --- p.85 / Chapter 下编 --- 宋代泉州內通浙贛粤驛道考    --- p.130 / Chapter 第一章 --- 福泉漳沿海綫及其延長綫  --- p.133 / Chapter 第二章 --- 泉延綫          --- p.161 / Chapter 第三章 --- 延浙綫          --- p.185 / Chapter 第四章 --- 延贛綫          --- p.202 / Chapter 第五章 --- 泉汀入贛綫        --- p.213 / Chapter 第六章 --- 泉州內陸交通驛程總述   --- p.223 / 參考書目 --- p.242 / 附´圖´ؤؤ萬曆泉州府泉郡總圖 / 乾隆晉江縣志晉江縣疆域圖 / 宋代泉州城坊示意圖 / 宋代泉州近郊示意圖 / 宋代泉州內陸交通圖
3

師資與財務 : 民國時期福建協和大學之研究(1916-1949) = Staffing and financing : a study of the 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1916-1949)

彭淑敏, 01 January 201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民國軍閥政治之硏究 : 以福建省為個案(1913-26) = Warlor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 Fujian as a case study (1913-26)

周子峰, 01 January 1997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福建七踏畬族村親屬研究

張仰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福建七踏畬族村的親屬研究的重點在於討論福建省閩東七踏村畬族的親屬領域,著重於描述七踏村畬族人的親屬結構與文化實踐上親屬生活的實際面貌,並且企圖將結構的親屬知識與文化對於親屬知識的實踐做比較,以貼近於對七踏村畬族親屬關係的理解。   從七踏村系譜訪問與生活參與中可以發現,七踏村人在親屬生活上,有三個重要的層面可供田野工作者思考與觀察:一、七踏村畬族人的父系親屬體系,一方面表現在建築實體上的宗祠建築及其組織,一方面表現在村民中的父系親屬互助團體「厝下人」身上,而族譜作為一種系譜知識文本化的文化產物,在七踏村造成了村民之間系譜知識的落差,並因此讓祠堂的經營者與一般村民之間,有不同的對父系親屬生活的體驗。二、婚姻與伴隨而來的禮物餽贈/回禮的義務,在七踏村畬族人的生活中,無論在人際交往上甚至經濟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禮物往來的關係,七踏村畬族人建立起頻繁的交表親戚往來的親屬網絡,並且因為性別的差異,已婚夫婦雙方對於禮物往來活動有不同的理解與實踐的策略。三、七踏村畬族人以做親戚一詞來統稱所有與親屬相關的往來活動,並且在生命儀式如出生、結婚、做壽與葬禮上,規範了人群間親屬往來的規則。以上三個重點在本論文在第二章「父系親屬體制」、第三章「婚姻與禮物的餽贈」與第四章「做親戚:親屬生活中的親累關係」,有詳細的介紹與說明。   為反省與理解筆者在田野所見的中七踏村畬族人的親屬結構與文化實踐上親屬生活的實際面貌,論文中提出一個七巧板的比喻,來反省田野工作者的田野處境,以理解七踏村畬族人親屬生活中複雜的文化面貌。七巧板的比喻作為對於田野工作及論文書寫的隱喻,以為在整個過程中同時涉及兩個主體,即報導人(田野文本的提供者)與田野工作者(田野文本的閱讀者);兩個活動,即報導人對田野文本建構的活動與田野工作者對田野文本做理解的活動;以及兩個知識領域的層面,一個是對於對七巧板幾何板塊本身的知識興趣,在本論文中可以視為當作對於親屬基本結構建構方面的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屬於文本的創作(描述)與閱讀在知識上的興趣,在本論文中可以看成是關於報導人的田野文本建構與田野工作者的解讀這樣的理解活動。   論文的結論在於,將親屬視為當地文化知識的一個領域,以親屬關係與相關術語為主,交錯著許多相關的知識如:系譜知識、厝下人團體的運作、禮物交換的規則、禮物籌備的細節、親戚之間的認親原則對於儀式參與者的規範等等,而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因為性別的差異,因為在人生重要生命儀式上的禮儀傳統,因為年度儀式的需要等等,如操作七巧板一樣選擇適當的文化知識,援引相應的文化概念,而實踐出各不相同的親屬生活的文化面貌。
6

居民、政府和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土樓個案研究. / 居民政府和文化遺產保護 / 福建土樓個案研究 / Ju min, zheng fu he wen hua yi chan bao hu--Fujian tu lou ge an yan jiu. / Ju min zheng fu he wen hua yi chan bao hu / Fujian tu lou ge an yan jiu

January 2006 (has links)
葉蘋. / "2006年8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6. / 參考文獻(leaves 123-128). / "2006 nian 8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Ye Pi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6.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23-128). / 中文摘要 --- p.iv / 英文摘要 --- p.v / 致謝 --- p.vi / 前言 --- p.1 / 緣起 --- p.1 / 本論文的章節安排 --- p.3 / Chapter 第一章 --- 文獻回顧 --- p.4 / 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則 --- p.4 / 文化遺產保護中不同利益團體的價値判斷 --- p.9 / 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權力和所有權 --- p.11 / 在中國不同利益團體對於文化遺產的價値判斷和所有權問題 --- p.14 / 福建土樓一類的ˇёإ土建築硏究 --- p.16 / Chapter 第二章 --- 硏究目的與方法 --- p.18 /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和理論框架 --- p.18 / 硏究方法 --- p.21 / Chapter 第三章 --- 福建土樓 --- p.27 / 整體福建土樓簡介 --- p.27 / 個案土樓的背景資料 --- p.36 / 小結 --- p.49 / Chapter 第四章 --- 當地居民對土樓的價値判斷 --- p.50 / 土樓作爲居住空間 --- p.50 / 土樓作爲家族精神凝聚中心 --- p.53 / 土樓作爲社區活動中心和資訊交換中心 --- p.60 / 土樓在經濟活動中的利用價値 --- p.61 / 小結 --- p.67 / Chapter 第五章 --- 政府對土樓保護工作的主導以及對社區的影響 --- p.69 / 大圓樓的實際保護管理過程以及現狀 --- p.69 / 土樓對於政府的利用價値 --- p.76 / 政府的介入對居民生活的影響 --- p.79 / 小結 --- p.91 / Chapter 第六章 --- 土樓保護管理中的官民互動 --- p.92 / 當地居民和政府之間的互動過程 --- p.92 / 土樓保護管理的問題和矛盾 --- p.101 / 小結 --- p.113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語 --- p.115 / 中文參考資料 --- p.123 / 英文參考資料 --- p.126 / 參考網頁 --- p.128
7

再造宗族: 福建陽村宗族"復興"的硏究 = Remaking lineage : "revival" of lineage in Yang Village, Fujian. / Remaking lineage: revival of lineage in Yang Village, Fujian / 福建陽村宗族復興的硏究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Zai zao zong zu: Fujian Yangcun zong zu "fu xing" de yan jiu = Remaking lineage : "revival" of lineage in Yang Village, Fujian. / Fujian Yangcun zong zu fu xing de yan jiu

January 1997 (has links)
張小軍. / 論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學部, 1997. / 參考文獻: p. 287-301. / Available also through the Internet via Dissertations & theses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Mode of access: World Wide Web. / Zhang Xiaojun. / Lun wen (B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ren lei xue xue bu, 1997. / Can kao wen xian: p. 287-301.
8

閩南菜姑的研究. / Vegetarian women in southern Fujian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Min nan cai gu de yan jiu.

January 2007 (has links)
After China adopted the reform and open door policy in early 1980s, thanks to their knowledge on Buddhism, their familiarity of religious rituals, and their experience in temple management, vegetarian women have doubled their efforts not only to transmit their traditions their next generation but also to establish the authentic Buddhist image of temples in Southern Fujian. (Abstract shortened by UMI.) / The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s on (1) the gender and power relations within the religious institutions that were re-presented and re-produced by renaming vegetarian women as Brahma-carya upasika, and (2) the influences of being identified as Brahma-carya upasika on the life and religious practice of these vegetarian women. From a bifocal perspectiv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women are victim as well as agent within a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vegetarian women in Southern Fujian have been suppressed yet they have also made use of the opportunities of changing their identity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Study results also show that [vegetarian] women in Southern Fujian have adopted obedient attitudes instead of revolutionary means to establish their space and women culture. Thi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ir expedient means and power yet indicates their powerlessness under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religion. In other words, they have employed the least powerful approach to conducting their religious life and maximizing their power for self-development. / This thesis, based on historical, textual and field studies, explores a special religious group of vegetarian women (Caigu in Chinese) in Southern Fujian. The research is focused on examining their identify transformation as a religious group to a Buddhist organization along the process of societal change from the end of the Qing up to present time. The key issues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vegetarian women into mainstream Buddhist, (2) the elements that have exercised influences on the religious identity of vegetarian women, (3) temple managements, daily activities and religious rituals, and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etarian women and the mainstream Buddh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 劉一蓉. / 呈交日期: 2005年8月. / 論文(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參考文獻(p. i-xvi (4th group)). / Cheng jiao ri qi: 2005 nian 8 yue. / Adviser: Wai Lun Tam. / Sour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67-07, Section: A, page: 2616.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Ann Arbor, MI] : ProQuest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200-]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School code: 1307. / Lun wen (zhe xue b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5. / Can kao wen xian (p. i-xvi (4th group)). / Liu Yirong.
9

淸季閩南基督敎會硏究, 1842-1892 = A stud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in Southern Fujian 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1842-1892

姜嘉榮, 01 January 200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10

中共對台資企業政策的演變分析:福建省個案研究(1979年至1997年)

洪志清, Horng, Jyh-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二十年來,中共對台資企業的政策演變相當複雜,從政策形成、制定、執行、評估與修訂觀看,實際上已走過一次或多次的政策循環,也歷經不同的環境、機構、決策者與政策學習。瞭解這長期的演變具有相當研究價值。但這政策研究不能只專注於負責政策制定的中央部門,而疏略實際執行地方政府的重要角色。因此,將政策佈局與實踐落腳到特定的地區與地點,可從中獲得深層的政策真相,甚或背離。 在大陸各省中,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關係最為密切,歸納有地緣、血緣、史緣、香火、物緣、俗緣等六大親密關係。選擇福建省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頗能突出這人文、歷史特點。從實際出發亦較之對大陸其它省份更兼具現實意義。換言之,閩台間具有這種相同或相近的人文、歷史與族際文化關係,有著長期穩定性,經得起任何環境變遷衝擊,而尋得認同與所謂「回歸」作用。而北京在規劃福建對台開放戰略的針對性,不會放過這諸因素在各方面的特殊作用。 隨兩岸關係進展,大陸改革開放的擴大與深化,閩台交往日漸頻繁,研究福建台資政策更加引起我們重視。本文結合歷史研究法與系統理論的研究架構,針對福建個案的演變進行分析,並提出一些規範性思考供參。 本文第一個研究主題,分析影響福建台資政策的長期與短期環境變數。研究發現福建台資政策發展過程與實踐與大陸政經情勢及兩岸關係發展進程密切相關,並確實體現其特殊對台關係與優勢。 本文第二個研究主題,是在探討決策者或參與者對福建台資政策之影響,並以「省領導層」為出發點,向上溯及與中共中央領導層的互動,向下伸延與所屬地方執行階層彼此關聯,針對決策互動與發展過程進行研究。研究發現政策環境、政策信仰、派系、領導特質等因素影響台資政策的發展。從長期來看,環境決定政策方向,其餘因素左右政策速度與範圍。 本文第三個研究主題,是探討福建台資政策的產出。研究發現台資政策的發展相當複雜,在福建的政策地位與重要性因時而異,從政策方向、速度、範圍、形式與群聚性,觀察政策的長期演變,發現細部政策行走軌跡並非是直線發展,它的真實面貌停停走走較接近曲折前進,並呈現階段性的盤旋。 本文第四個研究主題,剖析福建與北京在台資政策的互動與博奕關係。研究發現,其一:福建相當擔心兩岸政治角力,致北京在該省的軍事行動影響其經濟發展,以及摧毀多年辛苦建立的閩台經濟關係;其二:在涉台經濟議題上,是福建可能向北京採取遊說、蹉商、討價還價,甚至擴張或對抗的領域;其三:在福建發展台資政策的管理、服務等行政措施上,具相當決定權並能發揮政策革新的影響;其四:追求地方經濟利益培育福建滋長異於北京的政策信念,不過經濟力雖把福建推向“閩(華)南經濟圈”的地緣觀,但演進過程福建自身並未斷絕與北京的政治連結關係。 本文第五個討論主題,在說明台資企業在福建投資狀況,研究發現台資占福建利用外資的比例不低,對福建的影響已涵蓋經濟、社經體制等各層面,不只改變部分地市的經建計畫,最重要它提升福建對台工作的優勢地位,並創造向北京提建言、耍周旋的籌碼與機遇。 本文第六個主題,探討政策影響與回饋,從閩台密切經濟交流凸顯兩岸政經互動的意義,發現兩岸經濟聯繫愈密切,相互依存加深,受損性與敏感度增高,在進行政策選擇時顧慮就越多,安全係數也就相應增加。但必須說明,經濟力能降低多少兩岸政治僵局與軍事衝突,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它無法發揮調和緩衝的作用,而完全受制於政治因素,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Page generated in 0.02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