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福建七踏畬族村親屬研究

張仰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福建七踏畬族村的親屬研究的重點在於討論福建省閩東七踏村畬族的親屬領域,著重於描述七踏村畬族人的親屬結構與文化實踐上親屬生活的實際面貌,並且企圖將結構的親屬知識與文化對於親屬知識的實踐做比較,以貼近於對七踏村畬族親屬關係的理解。   從七踏村系譜訪問與生活參與中可以發現,七踏村人在親屬生活上,有三個重要的層面可供田野工作者思考與觀察:一、七踏村畬族人的父系親屬體系,一方面表現在建築實體上的宗祠建築及其組織,一方面表現在村民中的父系親屬互助團體「厝下人」身上,而族譜作為一種系譜知識文本化的文化產物,在七踏村造成了村民之間系譜知識的落差,並因此讓祠堂的經營者與一般村民之間,有不同的對父系親屬生活的體驗。二、婚姻與伴隨而來的禮物餽贈/回禮的義務,在七踏村畬族人的生活中,無論在人際交往上甚至經濟上,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禮物往來的關係,七踏村畬族人建立起頻繁的交表親戚往來的親屬網絡,並且因為性別的差異,已婚夫婦雙方對於禮物往來活動有不同的理解與實踐的策略。三、七踏村畬族人以做親戚一詞來統稱所有與親屬相關的往來活動,並且在生命儀式如出生、結婚、做壽與葬禮上,規範了人群間親屬往來的規則。以上三個重點在本論文在第二章「父系親屬體制」、第三章「婚姻與禮物的餽贈」與第四章「做親戚:親屬生活中的親累關係」,有詳細的介紹與說明。   為反省與理解筆者在田野所見的中七踏村畬族人的親屬結構與文化實踐上親屬生活的實際面貌,論文中提出一個七巧板的比喻,來反省田野工作者的田野處境,以理解七踏村畬族人親屬生活中複雜的文化面貌。七巧板的比喻作為對於田野工作及論文書寫的隱喻,以為在整個過程中同時涉及兩個主體,即報導人(田野文本的提供者)與田野工作者(田野文本的閱讀者);兩個活動,即報導人對田野文本建構的活動與田野工作者對田野文本做理解的活動;以及兩個知識領域的層面,一個是對於對七巧板幾何板塊本身的知識興趣,在本論文中可以視為當作對於親屬基本結構建構方面的知識的興趣,另一個是屬於文本的創作(描述)與閱讀在知識上的興趣,在本論文中可以看成是關於報導人的田野文本建構與田野工作者的解讀這樣的理解活動。   論文的結論在於,將親屬視為當地文化知識的一個領域,以親屬關係與相關術語為主,交錯著許多相關的知識如:系譜知識、厝下人團體的運作、禮物交換的規則、禮物籌備的細節、親戚之間的認親原則對於儀式參與者的規範等等,而每一個人在一生之中,因為性別的差異,因為在人生重要生命儀式上的禮儀傳統,因為年度儀式的需要等等,如操作七巧板一樣選擇適當的文化知識,援引相應的文化概念,而實踐出各不相同的親屬生活的文化面貌。
2

閩東Ke Tah畬族村民族小學的教育民族誌觀察

宋狄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的畬族一向較不為台灣學者所重視,有關畬族教育的研究幾乎沒有。本文希望藉由到閩東畬族聚落民族小學進行的一個教育民族誌的觀察,了解到畬族在國家教育體制的運作下他們如何進行教育活動;同時位於畬村小學的所有人、事、物盡可能在以中國大陸民族教育的關注點上,從學校發展的脈絡、地方教育行政體系的運作到教師的結構、學生特質、學生的課程規劃與學習以及學校與畬村之間的關係等面相進行民族誌觀察。小學是畬族學子學校基礎教育的第一階段,觀察中呈現了小學校長如何運用現有有限的資源,掌握某些發展的「機遇」,試圖推動「特色教育」方案,規劃諸如提升教學品質、畬族文化教育、與村中畬族家長合作教唱「對歌」教學以及校舍改建等規劃,企圖在中國大陸教育一片提倡特色教育的浪潮中突破因地方財政困難而執行裁併校政策下可能遭到併校的危機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畬族特色教學的寄宿制民族小學。另一方面,畬族的新一代在社會型態急驟變化的歷程中,習得知識與觀念的途徑與過去已有不同。雖然官方大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改革,小學校長也雄心勃勃,連年在教學成效、校舍建設以及大型兒童節慶表演上取得良好成績,但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諸如教育經費不足、教師的心態問題以及農村經濟的困難以及師生關係等因素,畬族孩子的學習表現普遍不如城鎮,免試升初中後,學費的因素又較小學更嚴峻,輟學情況嚴重,形成畬族教育的一個隱憂。此外,村中畬族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除了在小學教書的藍福太以外,謀生困難也造成一些家長有「讀書無用論」的觀念,對於畬村教育,也有其負面的影響。最後本文回過頭來試圖檢討近年中國大陸的少數民族教育政策的內容,重新體會田野環境中所面對的抽象遙遠但又是無孔不入的中國大陸國家教育政策是如何被地方實踐。田野所觀察到的仍然在變化之中,畬村小學的校長企圖、學生的表現、村民家長面對困境的努力,值得持續觀察,看看他山之石有什麼值得借鏡的地方。

Page generated in 0.01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