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充《論衡》引《詩》研究. / 王充論衡引詩研究 / Study of the citations of shi found in Wang Chong's Lunheng / Wang Chong "Lun heng" yin "Shi" yan jiu. / Wang Chong Lun heng yin Shi yan jiuJanuary 2011 (has links)
陳柏嘉. / "2011年5月". / "2011 nian 5 yue". / Thesis (M.Phil.)--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299-338).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Chen Bojia. / Chapter 1 --- 緒論 --- p.1 / Chapter 2 --- 東漢以前《詩經》傳授歷史概述 --- p.4 / Chapter 3 --- 清人整理四家《詩》學派方法探究 --- p.12 / Chapter 3.1 --- 清人整理四家《詩》學派之總則 --- p.12 / Chapter 3.2 --- 清人整理四家《詩》學派之理論 --- p.14 / Chapter 3.3 --- 近人關於清人理論之補正 --- p.19 / Chapter 4 --- 據清人理論整理王充《論衡》所屬《詩經》學派 --- p.24 / Chapter 4.1 --- 師承法 --- p.24 / Chapter 4.2 --- 推臆法 --- p.26 / Chapter 5 --- 王充《論衡》引《詩》特色探究 --- p.30 / Chapter 5.1 --- 可確考為某家者 --- p.32 / Chapter 5.1.1 --- 《魯詩》說 --- p.32 / Chapter 5.1.2 --- 《齊詩》說 --- p.33 / Chapter 5.1.3 --- 《韓詩》說 --- p.35 / Chapter 5.1.4 --- 《毛詩》說 --- p.48 / Chapter 5.2 --- 文獻傳承/漢代通說 --- p.64 / Chapter 5.2.1 --- 與《毛詩》及其他先秦兩漢文獻記載類同 --- p.64 / Chapter 5.2.2 --- 與《韓詩外傳》及其他先秦兩漢文獻記載類同 --- p.99 / Chapter 5.2.3 --- 與《毛詩》、《韓詩外傳》及其他先秦兩漢文獻記載類同 --- p.138 / Chapter 5.2.4 --- 與先秦兩漢文獻記載類同 --- p.142 / Chapter 5.3 --- 自成一說 --- p.180 / Chapter 6 --- 清人整理四家《詩》學派方法獻疑 --- p.196 / Chapter 6.1 --- 師承法獻疑 --- p.196 / Chapter 6.2 --- 推臆法獻疑 --- p.215 / Chapter 7 --- 兩漢《詩經》學史探論:政治與學術之糾結 --- p.216 / Chapter 8 --- 整理四家《詩》學派方法新論 --- p.228 / Chapter 8.1 --- 揚棄師承法 --- p.228 / Chapter 8.2 --- 揚棄排除法 --- p.237 / Chapter 8.3 --- 善用直引法、慎用推臆法 --- p.238 / Chapter 8.4 --- 回歸原點一整理四家《詩》學派方法探究 --- p.239 / Chapter 9 --- 結論 --- p.243 / 附錄 --- p.246 / Chapter 1 --- 《論衡》、《詩經》互見篇目表 --- p.246 / Chapter 1.1 --- 按《論衡》篇目排序 --- p.246 / Chapter 1.2 --- 按《毛詩》篇自排序 --- p.270 / Chapter 1.3 --- 按《韓詩外傳》卷目排序 --- p.295 / 參考書目 --- p.299 / Chapter 1 --- 專書 --- p.299 / Chapter 2 --- 學位論文 --- p.316 / Chapter 3 --- 單篇論文 --- p.319 / Chapter 4 --- 外文資料 --- p.328 / Chapter 4.1 --- 專書 --- p.328 / Chapter 4.2 --- 論文 --- p.331 / Chapter 5 --- 電子資料 --- p.333 / 後記 --- p.334
|
2 |
葛洪道《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金相哲, JIN,XIANG-Z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教的形成包融原始宗教信仰巫術、黃老之學、神仙方術等,為中國民間廣泛信仰的宗教,亦即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在東漢末葉,張道陵倡導五斗米教,這就是道教的開端,而其理論體系仍不盡周全。此后魏伯陽雖著成《參同契》,假借爻象論述作丹之意,而其辭意晦奧,常人不易明曉。直到葛洪之出,才將自古流傳的延命養生之說、丹藥煉制之方、卻禍祛邪之法及神仙等各種方法,做一綜合性、系統的整理,著成《抱樸子內篇》之后,道教才能成為一具備理論體系的宗教。本論文為了解道教這個理論化過程,便選擇葛洪《抱樸子內篇》一書,研究其主要思想和理論基礎。
本論文為了深入葛洪道教思想的結構和其理論根據的來源,在資料上,不僅考究葛洪的其他著作,并且又溯源其前時代,并及於同時代較重要具有代表性學者的著作,加以比較。借以了解葛洪道教思想的淵源,及其本身的理論特色。本論文約九萬字,共分九章探討,其重點在於道論、氣論、神仙養生論、鬼神法術論。在道論上,葛洪本著老子的宗旨,以道為宇宙萬物萬事之本源,又繼承揚雄、王弼、何晏及郭象等的玄學風氣,進而以「玄」解釋「道」的微妙莫測,乃合稱為「玄道」。在氣論上,他綜合《管子》、《黃帝內經》、王充及《太平經》等之元氣學說,進一步綜合為其理論基礎的氣化思想。基於修煉的方法,他將這個氣化論擴大應用於長生不老之養生術中,提出能以服丹及行氣、導引、實精等內、外丹法成仙的見解。在神仙養生論上,他不僅確信神仙的存在,并且對神仙懷有能修學而成的信念。於是,他一生為了實現這個成仙的願望,不但盡力搜集和整理自古流傳的各種煉丹術及吐納、導引、寶精等內丹術書籍,而且又尋求且提出其成仙的實踐方法。他雖然提出各種養生術,但一貫堅持其金丹道派的立場,以服食丹藥為成仙之最佳途徑。關於神仙思想的來源,一般都認為是從戰國時代齊國(即山東半島地域)開始流傳的。本論文運用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中國古神話早有不死的信仰,影響及后來的神仙思想,這些神仙思想乃成為葛洪思想的骨架。在鬼神法術論上,「鬼」字原指為死亡祖先的形象;「神」字則原指為天上神聖、靈妙不可知解的現象,例如日、月、星、閃電光等等。而后來兩個字逐漸成為一個複合辭, 意謂天神、地祇、人鬼等。本論文據甲骨文的既載, 發現鬼神二字都在殷商時代已由這些原義脫離轉意為稍有畏忌、嫌惡的概念。到葛洪之時,鬼神更多含有邪惡之意。他有鑑於魏惡時期漫衍的鬼神精怪之風,而提出存思、文字、名字、經圖、氣功及法器等的法術,有關剋治鬼神的這些法術亦成為其長生不老方法之一。總之,葛洪的道教思想體系完備,是前此神仙道教學說的集大成,也對后來道教的發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影響深遠,故為兩晉道教教理史的要籍。
|
3 |
王充劉勰文論比較硏究. / Wang Chong Liu Xie wen lun bi jiao yan jiu.January 1989 (has links)
梁建輝. / 稿本(據電腦打印本複印)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文學部. / Gao ben (Ju dian nao da yin ben fu yi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305-323). / Liang Jianhui.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Zhongguo yu wen xue bu. / Chapter 第一章 --- 緒論 --- p.1-26 / Chapter 第一節 --- 硏究本題的目的 --- p.1-11 / Chapter 第二節 --- 硏究本題的困難 --- p.11-15 / Chapter 第三節 --- 硏究本題的方法 --- p.15-18 / 注釋 --- p.19-26 / Chapter 第二章 --- 王充、劉勰論文的基本前提 --- p.27-78 / Chapter 第一節 --- 「文」的意義 --- p.27-54 / 注釋 --- p.55-60 / Chapter 第二節 --- 「文」的功能 --- p.61-76 / 注釋 --- p.77-78 / Chapter 第三章 --- 王充、劉勰的文體論 --- p.79-155 / Chapter 第一節 --- 論「武頌」 --- p.79-105 / 注釋 --- p.106-110 / Chapter 第二節 --- 論「史傳」 --- p.111-123 / 注釋 --- p.124-126 / Chapter 第三節 --- 論「諸子」 --- p.127-135 / 注釋 --- p.136-139 / Chapter 第四節 --- 論「論¨®Ơ」 --- p.140-153 / 注釋 --- p.154-155 / Chapter 第四章 --- 王充、劉勰的創作論 --- p.156-245 / Chapter 第一節 --- 論「模擬」 --- p.156-178 / 注釋 --- p.179-183 / Chapter 第二節 --- 論「言意」 --- p.184-193 / 注釋 --- p.194 / Chapter 第三節 --- 論「夸飾」 --- p.195-220 / 注釋 --- p.221-227 / Chapter 第四節 --- 論「繁簡」 --- p.228-242 / 注釋 --- p.243-245 / Chapter 第五章 --- 王充、劉勰的批評論 --- p.246-297 / Chapter 第一節 --- 論「奇」 --- p.246-267 / 注釋 --- p.268-272 / Chapter 第二節 --- 論「古」、「今」 --- p.273-292 / 注釋 --- p.293-297 / Chapter 第六章 --- 結語 --- p.298-304 / Chapter 第一節 --- 綜論王充、劉勰論文觀點的異同 --- p.298-301 / Chapter 第二節 --- 對漢魏六朝文論發展的一些假設 --- p.301-303 / 注釋 --- p.304 / 參考書目 --- p.305-323
|
Page generated in 0.0238 seconds